張耀天
摘要:由于一些老站在電網中地位重要,而其老、舊保護裝置對電網安全運行帶來很大安全隱患,因而要求在不停電的情況下進行全站保護及綜合自動化系統(tǒng)改造。文章基于集合論,探討了一座110 kV變電站的優(yōu)化改造方案。
關鍵詞:保護;綜合自動化;改造;方案
中圖分類號:TM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37(2011)22-0118-02
1選題理由
隨著國民經濟的日益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電力的需求迅猛增長,很多老站雖容量小,保護設備陳舊,但由于處于重要負荷區(qū),停電壓力大,全站停電改造困難。同時在現場,施工單位因為無統(tǒng)一指導意見,各自為戰(zhàn),各家改造思路不同,從而會造成施工效率低,安全性要求難以得到保證。如何針對現場保護配置需要,進行改造順序最優(yōu)化設計,具有很大挑戰(zhàn)。
文章充分考慮到老站改造中出現的諸多困難,如:老站保護回路復雜、保護類型繁多;不能全站停電進行改造;改造時無預留屏位;改造過程中,新舊保護同時運行;需鋪設大量臨時電纜等,在此基礎上,以增加經濟性、加強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為目標,提出了一種“集合”新思路,探索出一種優(yōu)化變電站綜自改造順序的新模式。
2基本思想
由于保護及綜自系統(tǒng)改造時,變電站不能停止對外供電,所以從改造一開始就存在新、舊兩個系統(tǒng)同時存在的情況,我們將改造前運行的保護及綜自系統(tǒng)(舊系統(tǒng))以及改造后即將形成的新系統(tǒng)分別看作兩個集合。在改造過程中,兩個集合的交集越小,即:它們的回路連接越少,需要帶電搭接的地方越少,需要局部設備停電改造的時間越少,此方案就越好,我們在改造時的難度就越小。
其中,一個變電站的保護及綜自系統(tǒng)所包含的屏及其改造思路如下:
總控屏:涉及每一部分改造的通信,故要在改造前將新屏安放好,如果有預留位置,就一次放到位,如果沒有,則臨時安放,最后搬遷。錄波屏:涉及到每一個大開關改造的電壓、電流、開關量的接入工作,故最好在改造前將新屏安放好,每改造一個開關就將新回路接入新屏,本開關的舊回路在舊屏上退出運行,直到全站改造完成后,將舊屏拆除。如果沒有預留位置,則是在原屏上做好安全措施,拆除舊錄波裝置,安裝新錄波裝置,將舊回路全部接入新錄波裝置,然后改造一路拆除一路的舊回路接入新回路,知道完成。PT并列及測控屏:涉及全站保護測量、計量的二次交流電壓,改造過程中會出現新舊二次交流電壓并存,故要在改造前將新屏安放好。備自投及分段操作屏:涉及110 kV線路及主變改造時進線電流、進線電壓、母線電壓、開關位置及跳閘回路的接入,故要在改造前將新屏安放好。母差屏:涉及到每一個110 kV開關改造時電流、電壓、跳閘、閉鎖放電(針對進線開關)、刀閘位置的接入的回路接入,應在開始改造之前安放新屏。電度表屏:涉及110 kV線路及主變改造時電流、電壓、刀閘位置的接入,應在開始改造之前安放新屏。直流屏:涉及全站保護、測控及自動裝置等的裝置電源,新安放一面屏就要接入直流電源,如果不利舊,應在開始改造之前安放新屏。35 kV線路、10 kV線路保護不涉及其他開關,可以最早開始停電改造,也可以等110 kV及主變部分改造完成后再停電改造。
3幾種方案對比分析
改造前主控室屏位圖如圖1所示。
其中,1G~8G是控制屏,9G~13 G是35 kV線路保護屏(1)至35 kV線路保護屏(5),14 G是繼電器屏(包含三側電壓并列及重動、三側分段操作),15 G是低周繼電器屏(聯切35 kV、10 kV線路),16 G是2#主變保護屏,17 G是1#主變保護屏,18 G是1#主變電度屏,19G~23G是通訊用屏,24 G是錄波屏,25G是 110 kV官崍、寶崍線路保護屏,26G是110 kV臨崍線路保護屏,27G是2#主變及110 KV、35 kV線路電度屏,28 G是電能采集屏。
方案一:1 G~8 G不動,由于35 kV線路保護已移至35 kV保護室,所以可將原35kV線路保護屏(9G~13G)移除,在原屏位分別安置新屏:分段測控屏、110 kV備自投屏、電壓切換屏、2#主變保護屏、2#主變測控屏。按照設計方案,將在舊2#主變保護屏位(16 G)置新線路測控屏。這樣將造成無屏位可用,只能采用“停一路,改一路”長時間停電的方式進行線路保護改造。同時因為原繼電器屏(14 G)上有電壓并列裝置,若要將其移除,為了保證新舊設備正常運行,將需要大量的臨時電纜。該方案跟本文其他方案相比,新舊兩個系統(tǒng)的回路連接多,帶電搭接的地方多,需要局部設備停電改造的時間長,即,兩個集合的交集最大,所以不可取。
方案二:1 G~8 G不動,將原35 kV線路保護屏(9 G~13 G)移除,在原屏位上分別安置新屏:1#主變保護屏,1#主變測控屏,2#主變保護屏、2#主變測控屏,三側PT重動、并列及測控屏。這樣改造好處是有屏位可用,并且在不影響新、舊設備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完成改造。但是由于將新110 k母差屏改至17 G,這樣需要更多的臨時電纜(至少三根),同時會出現帶電接線的問題,安全性差。該方案跟跟本文其他方案相比,新舊兩個系統(tǒng)的回路連接少,帶電搭接的地方多,需要局部設備停電改造的時間長,即,兩個集合的交集較小,但不是最優(yōu)方案,所以不可取。
方案三:1 G~8 G不動,先將新總控屏臨時安置,并和相關設備接上電纜;接著將原35 kV線路保護屏(9 G~13 G)移除,在原屏位9 G上安置新110 k母差屏,11 G上安置新電壓切換屏;利用將PT端子箱的相關端子短接的方式,實現新、舊電壓切換裝置并列運行。在改造最后一步,將臨時安置的新總控屏放至14 G。至此改造可以順利完成。該方案跟跟本文其他方案相比,新舊兩個系統(tǒng)的回路連接少,帶電搭接的地方少,需要局部設備停電改造的時間短,即,兩個集合的交集仍最小,是最優(yōu)方案。
通過從臨時電纜、人工費用、帶電接線三方面對三種方案的分析,所選定的方案是安全性和經濟性都最優(yōu)越的方案,并在現場的改造過程中收到了滿意的結果。
4結論
文章在全面考慮到老站改造過程中所遇到各種難題的基礎上,以增加經濟性、加強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為目標,提出了一種基于“集合”論的變電站綜自改造優(yōu)化方案。能否依據“集合”思維,結合實際情況,對各個裝置進行評級劃分,并利用計算機等手段開發(fā)出一套實用性軟件,實現改造順序的最優(yōu)化設計。這是該項目在今后的進一步研究目標。
參考文獻:
[1] 廖萬斌.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改造的問題分析[J].廣西電業(yè),2011,(2).
[2] 任玉佩.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改造中的幾個問題[J].山西電力,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