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新疆農業(yè)大學 農學院,烏魯木齊 830052)
“種子生物學”知識競賽的實踐與探索
王 芳
(新疆農業(yè)大學 農學院,烏魯木齊 830052)
分析了“種子生物學”課程中對本科生采用知識競賽的意義,詳細闡述和寫明了“種子生物學”知識競賽實施過程及內容,分析了“種子生物學”知識競賽的實施效果,構建了“種子生物學”知識競賽的成績評定辦法并提出了具體改進措施。通過知識競賽達到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寓教于樂的目的。
知識競賽;種子生物學;教學改革
樹立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意識,走創(chuàng)造教育之路,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方向[1]?!胺N子生物學”是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主要內容包括種子的形態(tài)構造、種子的化學成分、種子的形成和發(fā)育、種子休眠、種子的壽命、種子的萌發(fā)與活力等。它不僅是作物育種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種子生產、加工、貯藏、檢驗的理論基礎,因此學習和掌握好種子生物學知識至關重要。多年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以理論講授為主即滿堂灌的形式,往往導致學生沒有時間思考和消化所學知識,加之多數學生對專業(yè)知識沒有太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死記硬背,造成一門課程學完,考完,忘完的局面,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很浮淺,不利于今后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和種子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基于此,筆者近兩年開展了“種子生物學”知識競賽活動,此活動一開展就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以下是種子生物學知識競賽的主要過程和實施效果。
1.競賽題的設計與幻燈片的制作 競賽題是“種子生物學”知識競賽的關鍵和重點。在競賽題的設計中,既要考慮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又要圖文并茂、直觀、生動,讓學生印象深刻。首先,建立題庫,出題內容在教學大綱范圍內,并將相關內容的幾乎所有知識點排列出來,再按照難易程度將題目進行劃分。考慮到每位學生均是初次參賽,要給予他們信心,因此,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個人必答題上,題目不宜太難,讓他們都能得分。而在風險題中,題目的難度則應較高,可以突出優(yōu)秀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及認知能力等。其次,每個題型均準備了3~5個備用題,以備意外之需。再次,按照必答題、搶答題、風險題、猜詞題、判斷題及觀眾題等題型錄入各題,并繪制相關圖片或科研試驗的相關圖片等,并對每道競賽題的答案設置自定義動畫效果。接著進行幻燈片的超鏈接,應使每張幻燈片都能順利打開,而且不能鏈錯位置,以免題目重復鏈接而浪費比賽時間及影響競賽效果。最后,待全部鏈接完成后,進行多次反復的效果測試,直到沒有差錯為止。
2.競賽方案的制定 在“種子生物學”課程的第一堂課上,就告知同學們要舉行本課程的知識競賽,要求大家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課程結束后,給學生半個月的復習、準備時間,根據學生的復習情況確定比賽時間。知識競賽以種子專業(yè)的學生為主要參賽班級。為增強競爭意識,要求農學班也可選派1~2個代表隊參賽。參賽選手均為自愿報名,4人組成1個代表隊,共6個代表隊,參賽選手為24人。凡未參加比賽的學生均作為場內觀眾。競賽內容主要包括種子的形態(tài)構造、種子的化學成分、種子的形成和發(fā)育、種子休眠、種子的壽命、種子的萌發(fā)與活力等。邀請評委、教務處相關領導、督導老師、遺傳育種系教師參加,此外還邀請民族班的學生參加競賽活動。競賽主持人由主講教師擔任,也可從上屆種子專業(yè)學生中挑選。
競賽后,及時聽取評委、教務處相關領導及督導組老師對知識競賽的意見和建議。并與參賽選手進行座談,以便進一步修訂、完善競賽實施方案。
參賽面廣,獲獎率高:“種子生物學”知識競賽深受學生的歡迎,比賽前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如種子082班出現了全班學生均要報名參加的場面,由于場地和人數的局限,大多數同學都只能作為觀眾參與比賽活動。從2008年3月開始至2009年12月,項目組共組織實施了4屆知識競賽,共計3個專業(yè)、7個班次包括種子專業(yè)、農學專業(yè)、生物技術專業(yè)及1個民族班共計232名學生參加,127人次獲得獎項,占總參加人數的54.7%。其中45人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其中12人分別獲得第四屆校級知識競賽一、二、三等獎證書),42人獲得鼓勵獎,40人次獲得觀眾獎,民族學生5人次獲觀眾獎(見表1)。
表1 歷屆知識競賽獲獎班級、人數
知識是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日積月累地培養(yǎng)的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教師,多做一些受學生歡迎的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能夠給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表達自己,認識自己,既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鍛煉了自己各方面能力,也是他們成長的需要,是教師時刻應該想到或做到的。
學生積極準備,熱情高漲,每次競賽過程中,參賽選手積極準備,認真復習。比賽過程中參賽選手積極爭取回答每一個問題,場內觀眾也不甘示弱,不但積極響應、配合,而且努力回答給出的觀眾題,如第四屆競賽中準備的15個觀眾題中,14道題均回答正確。
鞏固和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拓展了知識面。通過知識競賽,加強了學生對“種子生物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增強了學生對“種子生物學”乃至種子專業(yè)的興趣,促進了他們對課程的全面復習和了解,對學生學習效果也是一次特殊形式的考核和檢驗。
鍛煉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知識競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和培養(yǎng)他們對專業(yè)知識的表達能力、快速反應及應變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和競爭能力的機會;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由于知識競賽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將枯燥的專業(yè)知識趣味化,學生在娛樂中不知不覺掌握了多個知識點。學生們在問卷調查中寫道:“通過參加種子生物學知識競賽,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對專業(yè)知識的深入理解,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綜合素質,對我們學習和掌握種子生物學知識幫助很大”,“對種子專業(yè)有了進一步了解,而且還開闊了視野”。學生們紛紛要求應繼續(xù)在本課程開展知識競賽活動,還要求其它課程也應開展類似活動。有的學生還說:“鍛煉了膽量和勇氣,收獲了開心和激情”。有的學生發(fā)短信說“老師,太棒了!繼續(xù)努力!”。只要學生有所收獲,作為教師,是一種慰藉。這種學習形式能受學生的歡迎,被學生肯定和認可,也是對教師的激勵。
四屆知識競賽問卷調查表明,100%的問卷顯示參加知識競賽有收獲,對學習的幫助很大,希望這種知識競賽能夠繼續(xù)在本專業(yè)繼續(xù)推廣,競賽的試題可以由學生參加設計,62.5%的問卷顯示舉辦此種知識競賽不會增加課外的負擔,100%的問卷顯示希望學校和學院教師多安排這類競賽活動。
關于種子專業(yè)知識競賽,國內未見相關報道,通過四屆知識競賽的舉辦,每屆學生均非常喜歡這種教學方式,這種嘗試為探討和完善種子專業(yè)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種子生物學教學質量提供了依據。通過實踐建立了較為成熟的種子生物學知識競賽方案,為今后知識競賽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在競賽中凡獲一等獎者,本課程考核成績均加10分;綜合素質分1.0分。獲二等獎者,本課程考核成績均加8分;綜合素質分1.0分。獲三等獎者,本課程考核成績均加6分;綜合素質分0.5分。獲鼓勵獎者,本課程考核成績均加3分。獲觀眾獎者,本課程考核成績均加1分,答題次數可累加。此種成績評定方法有效地激發(fā)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
通過上述教學改革的嘗試,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競賽后聽取了評委、教務處領導及督導組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如競賽中評委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題目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均衡,題目有重復現象,個人必答題可減少1輪,增加其他題型,對一些答錯的題最好由評委進行解釋、點評。競賽結束時應由評委對各隊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演講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等進行評價和總結等等。此外還廣泛征求了參賽選手的意見和建議,獲得了大量反饋信息,如答題人數、分值、題量可相對少些;判斷題可將題目及答案在屏幕放映,選手背對屏幕回答,讓觀眾看的更清楚,增加一些識別種子實物的賽題,每個評委可代表一個隊回答一個問題;猜詞題中最好有與種子相關的生活用語,最好配有相應的音樂等等。這些衷懇、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對今后的競賽大有幫助,據此,筆者將對競賽題的設計及實施方案進行修訂和完善,爭取將這種知識競賽搞得更加生動活潑,更受學生歡迎。
知識競賽的關鍵技術問題是競賽題廣度和深度的均衡。在讓學生廣泛、全面地了解、認識種子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給出一些難度較大的競賽題,對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鍛煉他們勇于挑戰(zhàn)、善于應變及表達,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大有幫助,同時也使學生獲得回答出難題后的一種成就感,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而不是當做任務,在這方面我們還應不斷加強和完善。
有人說創(chuàng)新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使命,大學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頭[2]。也有研究表明人才培養(yǎng)多元化可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3]。筆者通過教學實踐體會到,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的確離不開創(chuàng)新教育。教師應在教學中具有不斷創(chuàng)性的理念[4-5]。相信通過這樣一次次系統(tǒng)的、有趣的、多種方式的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將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創(chuàng)新能力就會不斷地被激活,人才培養(yǎng)就會成為現實。
[1] 王建.大學創(chuàng)造教育——學生要求我們做什么[J].教育科學研究,2001(8):5-8.
[2] 翟杰全,張敏.大學的教育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增刊):6-8.
[3] 何建平,王進戈,呂伯皆,等.人才培養(yǎng)模式多樣化的探索與實踐——實驗班分層教學的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0(3):10-11.
[4] 唐濱.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國畫教學的核心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84(8):170-171.
[5] 王佳菱,杜鑫.工科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83(7):173-174.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Seed Biology knowledge contest
WANG Fang
(College of Agronomy,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2,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nse ofSeedBiologycours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sing knowledge contest.Then is states the contes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content in details and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the contest.The knowledge contest evaluation methods,proposes and specific improvement measures have been suggested.Through the knowledge contest,students'interest was stimulated and knowledge was expanded.As a result,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was trained and the purpose of teach through lively activities was achieved.
Knowledge contest;Seed biology;Teaching reform
G 64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志碼:A
A
1008-6927(2011)03-0304-03
2010-09-1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精品課程項目:“新疆農業(yè)大學校級教研項目”(項目編號:200801)。
王 芳(1962-),女,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種子學方面的教學及科研工作。
(編輯:劉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