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雪繪
公開“三公”重構互信
◎文/伊雪繪
國務院關于中央部門今年6月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的規(guī)定,但截至7月19日僅有45個部委公布。而且不論是待字閨中的53個部委的三公賬單,還是千呼萬喚、卻猶抱琵琶半遮面的45個部委的三公賬單,都沒有給人酣暢淋漓之感。
當前,人們聚焦政府對三公賬單的公開,客觀地講是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間展開的一場確信博弈,即人們寄希望于公開和透明化政府三公賬單,以增進雙方互信關系。不過,在當前依舊以部門預算為主的財政預算體系下,單拎三公賬單進行公開,帶有明顯的激勵不相容性,很難真正產生透明化約束效應。
具體而言,目前各部門在理念上把公開三公賬單僅看作是迫于壓力的一種回應,而非自身應盡之義務,加之相對于其他行政費用,三公經費本身的敏感性,使一些部門更傾向于遮蓋自己在三公領域的真實支出。同時,部門預算使三公經費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財政編制項目,它分散于政府部門的各類項目之中,因此為緩解輿論壓力,一些部門很容易把大部分三公經費隱藏于其他預算支出子項目中。此外,三公經費在部門預算中的比重與部門職權范圍、權力的自由裁量空間有著直接的關聯。公開三公支持固然是好事,但單純強化三公經費的透明,有可能會反向激勵一些具有較大自由裁量權的官員,向其下級單位、所監(jiān)管的市場主體等進行隱性尋租設租以補貼預算內三公支出的缺口,而這相當于公器私用的隱性稅負。如近年來涌現的一些官員接受企業(yè)出國旅游等各種邀請,就給人以防不勝防之感。
因此,應該提高對政府財政支出的透明化約束,至少在公布范圍上采用相對廣義的行政成本來替代三公經費,并通過公布公共服務與行政費用的比率,讓社會識辨和評析全口徑行政費用支出和增長的合理性。這樣可以避免有關部門把三公賬單藏匿于公共服務的行政成本項目中。
與此同時,當前三公經費在統(tǒng)計項目上的不統(tǒng)一問題,主要還是源自部分部門過大的職權范圍和權力較高的自由裁量空間。還需指出的是,當前政府部門承接了過多的經濟建設職能、市場準入和項目審批功能等,使政府部門的大部分三公經費散落到政府投資的具體建設項目之中。 因此,當前應在繼續(xù)強化政府行政費用公開化透明約束的同時,還需推進政府職能由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型,同時逐漸改革以審批為主導的行政管理體制,避免一些部門借助經濟建設功能和審批權力,轉移三公費用支出。
此外,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治理體系正處于由人際交往主導的人格化交易向以制度規(guī)制為主導的非人格化交易轉型期。但是,當前國內的諸多政經和社會活動,人們仍一般都傾向于通過找熟人的人格化交易來實現,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不必要的應酬和公務招待費用等,從而導致三公支出等高企。因此,提高政策制定質量和行政執(zhí)行程序的規(guī)范化運作,以盡快促進經濟社會交易由人格化向非人格化交易的轉型,也是規(guī)范三公等行政費用支出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