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紅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
多年凍土地區(qū)橋涵工程設計
吳 紅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
我國幅員廣大的多年凍土區(qū),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2.3%。在這些地區(qū)從事工程建設,勢必要遇到大量的特有工程技術問題。文章從凍土的分布、橋涵的基礎類型、埋置深度等對凍土地區(qū)的橋梁和涵洞設計進行了較細致的分析,并提出防止凍脹相應的措施。
凍土;基礎類型;埋置深度;防凍措施;設計原則
河溝多年凍土分布及類別與其它地貌單元有明顯的差別。這是由于地形、凍層土質、植被、地下水活動的不同而不同,尤其是水流的存在,使熱交換的介質與過程不同,從而構成了河溝凍土的各種特點。
由于水的熱容量大,在融化季節(jié)河水的平均溫度比地表平均氣溫高,水溫的差值比氣溫小。因此,在熱循環(huán)過程中,因水流與土層的溫差大,傳遞熱量多。因此地表水不斷流入地下水中,也把熱量帶進土層里,對多年凍土起破壞作用,使凍土上限加深。
河床上無草皮的地方,其凍土上限比有草皮的狀況下深0.2~0.3 m。河床表土的物理特征對多年凍土的影響很大。砂土較黏性土導熱系數(shù)大、熱容量小,故凍土上限較深。當覆蓋土的含水量較大時,因熱容量大,則融化深度較小。
根據(jù)河流溝谷的形態(tài)、水流情況、植物和覆蓋土、地形特征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形成河流溝谷多年凍土分布的特征。
在多年凍土地區(qū),合理選擇地基設計原則、基礎類型及埋置深度,是橋梁工程中重要技術問題。對于溫度低、厚度大、較為穩(wěn)定的地段,最好按保持凍土地基處于凍結狀態(tài)的設計原則。反之應采取允許凍土地基逐漸融化的設計原則進行。
在多年凍土地區(qū),常用幾種橋梁基礎類型的適用范圍如下:
樁基礎在施工及使用過程中對地基多年凍土的熱動態(tài)影響很小,符合保持地基凍土的凍結狀態(tài)的設計原則。由于凍土的人為上限深度較小,則不需要采取人工的保溫措施。它可適用于各種地基巖性、各類凍土及各種水文地質條件地方;特別當基底為冰層及飽冰凍土或地下水發(fā)育、河流施工水位高的深基礎、且基坑開挖困難時,采用此法更能發(fā)揮其優(yōu)越性。對提高施工進度,降低造價,保證地基多年凍土的穩(wěn)定性等效果顯著。灌注樁計算公式按《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D63-2007〕中公式,進行灌注樁入土深度和抗凍拔驗算:
2.1.1 鉆孔灌注樁容許承載力計算
計算公式為:
式中:[Ra]為單樁受壓承載力容許值;u為樁身周長;qik為樁側第i層土的摩阻力標準值;qr為端阻處土的承載力容許值;Ap為樁端面積;m0為清底系數(shù);λ為修正系數(shù);[fa0]為樁端處土的承載力基本容許值;k2為容許承載力隨深度的修正系數(shù);γ2為樁端以上各土層的加權平均重度;h為樁端的埋置深度
2.1.2 樁基礎抗凍拔穩(wěn)定性計算
計算公式為:
式中:Fk為作用在樁頂上的豎向結構自重,kN;Gk為樁自重,kN。式中:μ為樁的周長,m;τi為凍結線以下各土層對樁壁的極限磨阻力之和;Li為凍結線以下各土層的厚度;k為凍脹力修正系數(shù)。
式中:z0為標準凍深;φzs為土的類別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φzw為土的凍脹性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φze為環(huán)境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φzg為地形坡向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φzf為基礎對凍深的影響系數(shù);τsk為季節(jié)性凍土切向凍脹力標準值。
經(jīng)地基承載力和抗凍拔穩(wěn)定計算,樁長由計算成果作為控制滿足設計要求。
在選擇鉆孔灌注混凝土樁基礎時,要根據(jù)橋址凍土特征、河流水文、地形特征進行綜合比較。
基礎結構型式為:混凝土圬工基礎,混凝土一字型橋臺,混凝土雙柱式墩臺,混凝土柱及實體墩臺等。
這種基礎,施工簡單,可以就地取材,是凍土地區(qū)橋基礎的主要類型。只要施工方法及工期安排合理,仍能保證基底多年凍土不致被破壞。如地基熱動態(tài)及凍土上限在建橋后變化不大,故仍能按保持基底凍土凍結狀態(tài)進行設計。從保持凍土的原則出發(fā),冬季進行基坑開挖較夏季有利,特別是地表水及地下水發(fā)育的河流,用天然凍結法施工,可以減小抽水及支撐作業(yè)。基礎圬工應采用低溫早強混凝土及防凍砂漿。夏季施工應盡量減少基坑暴露時間,做到及時砌筑,及時回填?;A及墩臺應盡量用預制拼裝結構。
該種基礎不適用于地基為多年凍土的河流上,因為在凍土中打樁及下沉沉井均十分困難。僅在個別融區(qū)或凍土上限很深的大河,經(jīng)過全面比較認為合理可行時,方可采用。
多年凍土地區(qū)橋梁基礎埋置深度,除滿足基底強度,偏心穩(wěn)定性及沖刷深度等要求外,還要依據(jù)基礎的設計原則及橋梁的結構類型、基底凍土含冰量及凍土人為上限的深度,來滿足建筑物穩(wěn)定的要求。
為了保持基底凍土在長期人為活動過程中凍結狀態(tài),基礎的埋置深度要在人為上限以下。人為上限深度應根據(jù)基礎類型及地基土層導熱性能,通過熱力計算確定。橋梁地基人為上限深度,建議按橋址天然上限深度乘一個經(jīng)驗系數(shù)來確定(通常為1.0~1.2)。
基礎深度在人為上限以下的,要根據(jù)基底的凍土類型、基礎類型及建筑物等級來詳細確定。一般對明挖基礎當基底為融沉土時,建議≥0.5 m;基底為嚴重融沉土時≥1.0 m;當樁基基底為嚴重融沉土、融沉土及微融沉土時,樁應埋入人為上限以下≥4.0 m處。以上所述都是采用保持地基土凍結的原則時,基礎的埋深。
涵洞基礎埋置深度應根據(jù)基底凍土特征、凍土上限變化規(guī)律和涵洞的結構類型等條件綜合考慮、確定。
多年凍土地區(qū)涵洞布置及要求除遵循一般規(guī)定外,結合多年凍土特點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盡可能原溝設涵,一般設一溝一涵,不宜合并。
2)溝底不宜下挖,亦不宜提高,盡可能按原溝床設涵。
3)涵洞孔徑除滿足一般地區(qū)要求外,在多年凍土區(qū)應特別注意冰椎、冰丘、融凍泥流和有無產(chǎn)生積冰阻塞孔徑的可能性。
選擇合理的施工季節(jié)、施工方法和縮短工期是減少施工對多年凍土熱擾動的技術措施,從而防止、減少橋涵凍害。
土體產(chǎn)生凍脹的影響因素很多,但土質、水分及土中負溫值是產(chǎn)生凍脹的3大基本要素。如能消除或削弱這3個基本要素中的1個,原則上可以消除或削弱土體的凍脹,從而減少涵洞工程的凍害。換填橋涵地基土就是這種減弱土體凍脹的措施之一。只要能控制水源條件,同樣可以達到削弱或消除地基凍脹的目的。
涵洞結構可選用下列型式:剛性結構以抵抗凍脹、融沉變形對涵洞的危害;柔性結構以適應凍脹、融沉變形,使凍融變形對涵洞的危害減至最小。采用低溫、早強、耐久混凝土可抵抗風化作用,提高結構使用壽命。
采用熱樁制冷技術,可使多年凍土地溫降低,強化多年凍土地基,減少或削弱凍土活動層凍脹、融沉量,達到防止橋梁涵洞凍融破壞的目的。
多年凍土橋涵地基基礎設計可以采取以下兩種設計原則即“保持凍土”和“容許融化”的原則。
[1] 涅特里加.水工建筑物設計手冊[K].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2.
[2]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SL211-2006水工建筑物抗冰凍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U442
B
1007-7596(2011)05-0078-02
2011-07-03
吳紅(1965-),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