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眸1951年開始規(guī)劃第一汽車制造廠,中國汽車工業(yè)歷經(jīng)整整一個甲子。
把這60年一分為二:前30年,中國汽車是閉關鎖國、自力更生的初創(chuàng)階段;后30年,是改革開放的快速發(fā)展階段。其中尤以“入世”后的10年,全球化、市場化推動中國以爆發(fā)態(tài)勢一躍登上全球汽車產(chǎn)銷第一大國的地位。超越了幾代中國人的想象力。
2010年,中國汽車產(chǎn)量達到1826萬輛,超過了世界汽車頭號大國美國的歷史最高年產(chǎn)量。是年,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8500萬輛,是60年前的一千倍。
在中國,批判汽車文明變得越來越時髦,常有朋友和我開玩笑:就是你當年鼓吹轎車進入家庭,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能耗、排放、擁堵隨著而來。然而,又有誰能夠否認,無論白人黑人中國人,坐進汽車的“人生”和沒有汽車的“人生”再也不一樣了。
2.汽車帶給人們的不是一個產(chǎn)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汽車社會來的太迅猛了,以至于汽車是什么,在中國,許多所謂學者、官員還一頭霧水。
至今,許多中國人還把汽車看作一個產(chǎn)品、一個產(chǎn)業(yè),而沒有意識到汽車對社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汽車產(chǎn)品本身。汽車125年前從歐洲啟動,在美國壯大,在日韓振興,在中國引發(fā)經(jīng)濟奇跡,從而完成了它在全球產(chǎn)業(yè)重點的“東移”,成為一個全面覆蓋時空的社會生活模式。
在過去一百多年中,沒有什么發(fā)明比汽車發(fā)明對人類產(chǎn)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因此也沒有出現(xiàn)飛機社會、航天社會、高鐵社會、家電社會、股票社會、商品房社會;盡管我們預測21世紀可能是電腦和網(wǎng)絡社會還為時過早。
汽車技術正在不斷進步,傳統(tǒng)內燃機汽車最新的排放技術,排出的氣體已經(jīng)可以比城市空氣更潔凈;今天的中國正為“純電動車熱”引領世界而興奮;在一些跨國公司,完全沒有污染的氫能源汽車進入最后完善;上海通用總經(jīng)理丁磊甚至和我談起核能動力車的設想,一次裝上幾毫克的核燃料夠用一輛車的整個使用年限。
3.1980年代,一張廣州上班高峰時段海珠大橋的照片,一直烙印般留在我的腦海里:潮水一樣的自行車,擁塞了整個橋面,圍在車流中的公共汽車,僅如一葉扁舟。
十多年過去,自行車流換成了轎車流,一座座大城市,高樓大廈一眼望去可以與國際大多數(shù)城市一爭高下了。但是擁有上百萬輛轎車的中國城市,還遠遠不是“汽車社會”。猶如一夜暴富的“億元村”,別墅成排,豪車遍地,村中心餐館歌廳燈紅酒綠,但是它還遠不是城市。
歐美國家,用了四五代人、一百多年打造的“汽車社會”,并非中國人十年就可以跨越的。
中國人喜歡開大車,引進車型國產(chǎn)化,外國人終于掌握了訣竅:“中國特色”就是把軸距加長。
中國人喜歡開快車,北京有“二環(huán)十三郎”,保定有“我爸是李剛”。
中國人喜歡開“斗氣車”,你爭我搶,互不相讓,因此也必須忍受堵車之苦,京藏公路某一周沒有狂堵100公里才是新聞。
中國人喜歡開“山寨車”,國際名車的外形,不到一半的價格,還有更換“山寨”車標的一條龍服務,外國公司在中國打侵權官司永遠打不贏。
中國是世界上道路監(jiān)控探頭最多的國家,也是為數(shù)不多擁有交通警察這一警種的國家,但是管理水平如此低下:在北京的五環(huán),一遇車流降到步行的速度,你就能準確判斷,一定有交警在前面設卡查扣違章上路的外地貨車。
4.2011年,中國汽車工業(yè)將站在它第二個甲子的起點上。盡管諸多弊端,人們對汽車的愛戀決不會死亡。我們只是沒有學會如何去表達這種愛戀。
清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汽車保有量的極限是1.5億輛。未來幾年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到達極限后,就會進入一個成熟平穩(wěn)階段。
就我而言,我更希望北京的城市交通能以巴黎為樣板:主力是方便、實用、四通八達的地鐵;一般百姓,包括有錢人,買車,大都選小車、小小車。巴黎市中心的街道,比北京的胡同寬不了多少,住戶的轎車就在路邊停放。說是首尾相接并不過分,間隔能有一拳,就算寬敞了。開車常常要前頂后拱一番,才能駛出車位。站在蒙馬特高地,望著山間坡道上停放的一串串樣式和色彩各異的小車,不知哪輛小車里就會走出電影里的“天使艾米麗”,交通與城市的協(xié)調,真是一幅很和諧、很迷人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