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娟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實驗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中的一篇文言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俞伯牙與鐘子期為至交,俞伯牙善演奏,鐘子期會欣賞。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便終生不再彈琴。這個故事隱含著知音難求的人生慨嘆,是中華人際文化和高尚友情的樣板;同時,這個故事中對作為“知音”雙方交流媒介的音樂的描寫堪稱典范。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感受俞伯牙與鐘子期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二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描摹音樂的獨特手法。鑒于《伯牙絕弦》是文言文,需要幫助學生過語言關,讓學生在借助注解、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訓練,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設計理念】依托文本、借助媒體,“讀”占鰲頭、咬文嚼字,領悟意境、體悟真情。
【設計意圖】未讀其“文”,先聞其聲。一是做好鋪墊;二來營造氛圍;三則激發(fā)興趣。
一、 看圖識人,解題設疑
1. 課件展示《伯牙鼓琴圖》,引導學生認識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板書:俞伯牙 鐘子期)
2. 指名讀課題:重點正音“弦”。
3. 質(zhì)疑解題:
(1) 提問:“弦”是指什么?
(2) 提問:對照注釋說說“絕弦”是什么意思。
4. 齊讀課題。設問:伯牙為何絕弦?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走進文本。
【設計意圖】看圖識人,直觀形象。讀題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閱讀期待。
二、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對照注解,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答疑。
2. 誦讀訓練。
(1) 教師范讀。
(2) 學生練讀。
①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指生讀,適時評價。
② 再次練讀。要求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指生讀,適時評價。
3. 疏通文意。
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故事,相機評價。
【設計意圖】以讀為主,方顯語文本色。范讀引路,有助學生找到文言語感,避免誦讀走樣;同時輔以誦讀方法指導與訓練,可提高朗讀有效性。
三、 初解絕弦,再置懸念
1. 提問:文中哪句話是說“伯牙為何絕弦?”學生議論后指名回答,課件出示:“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p>
2. 提問: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相機指導評價。
3. 再次朗讀。
4. 提問:你能把伯牙、子期的關系讀成文中的一個詞嗎?(板書:知音)
5. 設問:什么叫知音?究竟是什么樣的知音讓伯牙做出破琴絕弦的極端之舉呢?
【設計意圖】“知音”為“文眼”,是理解課文之關鍵,故適時拈出;伯牙何以絕弦,再設懸疑,由果及因,可再次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
四、 引導想象,品遇知音之喜
1. 要求學生找出伯牙、子期互為知音的句子讀一讀、議一議、悟一悟、品一品。
2. 匯報交流。指生讀相關句子。(課件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提問: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兩個“善”字的意思分別是什么?“善”字在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意思一樣嗎?(課件相繼出示第二、三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面的兩個“善”字用現(xiàn)代的話可以怎么說?
【設計意圖】一詞多義,文言文之常見現(xiàn)象。四個“善”字比對理解,有利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3. 引導想象。伯牙琴藝高超,他的琴聲時而雄渾激昂,時而輕快婉轉(zhuǎn),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提問:如果你是子期,透過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見了怎樣的泰山?怎樣的江河?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想象文本描寫的畫面。(課件同步展示泰山、江河圖片)
4. 深度理解。提問:子期聽到的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嗎?(琴為心聲,他還聽出了伯牙如高山般高遠的志向,如江河般寬廣的胸懷)師引讀:當伯牙用琴聲表達他如高山般高遠志向時,鐘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當伯牙用琴聲表達他如江河般寬廣胸懷時,鐘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p>
小結:琴聲也懂,志向也懂,胸懷也懂,這就是——知音。
5. 適度拓展:伯牙善鼓琴,他的琴聲除了表現(xiàn)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外,還會表現(xiàn)哪些動人場景呢?請聽一聽吧?。úシ拧陡呱搅魉罚ㄐ煨烨屣L/皎皎明月/裊裊炊煙/萋萋芳草/依依楊柳/悠悠白云/瀟瀟春雨/皚皚白雪/蒙蒙云霧)假如現(xiàn)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樣贊嘆?(課件出示:志在__________,鐘子期曰:“ 善哉,__________!”)
【設計意圖】課文語言凝練,意境深遠,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學時,教師應以教材為憑借,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中馳騁想象,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這樣工整的語言,為拓寬學生的想象和積累提供了可能,在想象中把書讀厚,在積累中對文本、音樂、情感也有了三位一體的認知與感悟。
6. 朗讀升華。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一個所念,一個必得,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呀!這就是真正的——知音?,F(xiàn)在我就是伯牙,你們就是子期,讓我們在一鼓一聽的朗讀中,感受這奇麗的境界(師生分角色讀)。男同學鼓琴,女同學聽琴,讓我們再一次感受美妙的意境。(男女生分角色讀)
7. 補充資料。(1) 口述小資料。伯牙被稱為琴仙?!盾髯印駥W》篇中有這樣的記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意思是說:伯牙彈琴的時候,正在吃草的馬兒都抬起頭來聆聽。你說,伯牙彈琴還缺乏贊美嗎?為什么伯牙只認為鐘子期才是他的知音?人們會怎樣贊美?(琴聲美妙,琴藝高超,爐火純青,余音繞梁)是的,當伯牙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中表達心聲的時候,聽到的就是這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贊美。伯牙的心情怎樣?(郁悶、孤獨)
(2) 出示小資料。學到這,同學們可能會覺得伯牙、鐘子期是一對相處已久的老朋友,其實,這次聽琴,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指生讀。(課件出示: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名滿天下。雖然聽者眾多,他卻始終覺得無人真正聽懂他的琴聲,沒有一個人理解他的心聲。有一天,他獨自一人來到山間用琴聲來排遣內(nèi)心的孤獨和寂寞??伤f萬沒想到,此時,此地,此人——一個打柴的樵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聲)
8. 誦讀體會,遇知音之喜。
師: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知音卻在高山流水處,他的琴聲,他的心聲終于有人能懂了。此時假如你是伯牙,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高興、快樂、欣喜若狂、激動)
齊讀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激動與快樂。(課件出示1—4句,配樂朗讀。要求:讀出畫面,讀出韻味)
【設計意圖】學生在一遍一遍的誦讀中,懂得了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的友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資料的適時適度補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朋友易得,知音難求。
六、 再解絕弦,悟失知音之悲
1. 追悼子期。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樣相伴而行,這次相遇,他們?yōu)I惜別,相約來年的同一時間在相識的地方再相見。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當伯牙乘著一葉扁舟如期而至的時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其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此時,伯牙心情怎樣?(傷心難過,悲痛欲絕)
師: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悲”字了得!于是他撥動琴弦,為他的知音彈奏最后一曲,那低沉的厚重的舒緩的古琴聲在訴說著什么呢?(播放音樂,課件出示:伯牙悼子期的短歌。教師隨著音樂有感情地誦讀)“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p>
【設計意圖】當學生還沉浸在伯牙遇知音之喜的情境時,教師話鋒一轉(zhuǎn),把學生帶入失去知音的悲痛之中,伴隨著低沉的悲傷的古琴聲,學生的情感經(jīng)歷著一上一下的起伏,由喜轉(zhuǎn)悲,從而深化對“知音”一詞的深度理解。
2. 朗讀悟情。伯牙又要回到?jīng)]有知音的生活中去了,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指生讀:“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p>
滿腹的心思還能對誰傾訴?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
指生讀:“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p>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指生讀:“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p>
這是一種怎樣的痛徹心扉、悲痛欲絕呀!破琴絕弦是一時沖動嗎?不是,是對知音的________(悼念,緬懷),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ń處熛鄼C擦去題目邊的問號)齊讀:“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p>
【設計意圖】在老師引讀感悟中,學生通過如泣如訴的朗讀,把失去知音之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次次朗讀,一聲聲傾訴,學生已深入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人物內(nèi)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在情感的跌宕起伏中,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知音。
七、 誦讀全文,回味經(jīng)典
1. 誦讀全文。77個字,讓我們見識了一曲余音繞梁的古韻,這就是漢語言的魅力,它告訴我們什么是簡約而不簡單。讓我們投入這曲高山流水之中感受文言文的獨特之美,讀全文。能背誦的背誦。
2. 回味經(jīng)典。據(jù)說伯牙破琴絕弦后,將子期的父母接走了,他對子期的父母說,子期就是我,我就是子期,以后就讓我代子期向您二老盡孝了。這就是真知己。伯牙、子期這對知音雖然距離我們幾千年,但那一曲《高山流水》卻成了千古絕唱,(教師相機擦去:伯牙 知音 子期) 這個蕩氣回腸的故事載入了兩千多年前的《列子》《呂氏春秋》,三百多年前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把它改編成小說,收在《警世通言》中,今天我們又在這里傳唱,這就是經(jīng)典的力量,它將永世相傳,記住這千古絕唱,齊讀課題——《伯牙絕弦》。
【設計意圖】整節(jié)課,不時伴隨著或舒緩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的樂曲,學生朗讀時有宣之于聲的與文本的對話,有融入智慧、體驗的想象,有對“知音”一詞解讀的情感噴發(fā)。精心預設與精彩生成的珠聯(lián)璧合,一定會把這個蕩氣回腸的故事演繹成難忘的一課。
八、 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 收集體現(xiàn)知音好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2. 有條件的同學讀讀明代小說家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部分。
【設計意圖】“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是為學生發(fā)展服務的。我們要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對他們的學習狀況了然于胸,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六年級的學生雖然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已經(jīng)初步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因此,此項作業(yè)的布置,可以指導學生積累中華優(yōu)秀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為其一生打下厚重的底色。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