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曙明
(湖南商學院,長沙 410205)
中國國民儲蓄形成與關聯(lián)的實證研究
龔曙明
(湖南商學院,長沙 410205)
國民儲蓄是資本投資和資本形成的重要來源,是支持經濟增長的內在的資本資源。文章用滯后分布模型進行探索性數據分析,揭示了中國經濟運行中國民儲蓄的形成、儲蓄決定投資、資本形成、金融機構信貸和經濟增長等數量規(guī)律,從而得出了一些有應用價值的結論,有利于正確認識儲蓄與投資、儲蓄與信貸、儲蓄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加強宏觀經濟調控。
國民儲蓄;資本投資;資本形成;經濟增長;數量規(guī)律
近幾年來,中國的高儲蓄率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經濟學界最為關注的問題。中國持續(xù)走的儲蓄率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但也帶來了過度儲蓄和消費不足的問題。國民總儲蓄是如何形成的?而國民總儲蓄又是如何決定投資、資本形成和金融機構信貸的?他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是靜態(tài)的還是動態(tài)的?國民儲蓄是如何推動經濟增長的?弄清這些問題,有利于正確認識國民儲蓄的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本文根據歷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提供的1992~2008年的資金流量核算和有關數據,主要采用滯后分布模型和逐步回歸分析法進行探索性數據分析,從動態(tài)上揭示了中國經濟運行中的國民儲蓄的形成、國民儲蓄決定投資、資本形成和金融機構信貸、國民儲蓄推動經濟增長等數量關系和數量規(guī)律。
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國民總儲蓄是國民可支配收入減去最終消費后的余額,亦即資金流量核算表中的居民部門儲蓄、政府部門儲蓄、非金融企業(yè)部門儲蓄和金融部門儲蓄之和,它是衡量一國(地區(qū))常住單位在不舉借外債的情況下,可用于投資的最大金額.國民總儲蓄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資本資源,是投資資金、資本形成、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來源。例如,居民和企業(yè)部門的儲蓄可直接用于資本投資;金融機構吸收儲蓄存款,可使部分儲蓄轉化為信貸資金;國家通過發(fā)行國債,可使部分儲蓄轉化為財政資金,企業(yè)通過股市募集資金,可使部分儲蓄轉化為企業(yè)所需的投資資金。因此,一個國家保持合理的國民儲蓄水平,對于聚集經濟建設資金、增加貨幣供給、引導合理消費、擴大社會再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民總儲蓄是在GDP的基礎上經過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國民可支配收入減去最終消費后的余額,國民總儲蓄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則為國民儲蓄率。因此,國民總儲蓄的形成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由此可見,國民可支配收入是國民總儲蓄的增函數,最終消費是國民總儲蓄的減函數,因此,要擴大資本積累,應在擴大國民可支配收入的基礎上,降低最終消費率、提高國民儲蓄率。如果資本積累過大,則應降低國民儲蓄率,提高最終消費率。從靜態(tài)上看,國民總儲蓄是當年國民可支配收入減去最終消費后的余額,但從動態(tài)上看,儲蓄是人們跨時消費決策的結果,收入的持續(xù)增長是擴大儲蓄的條件。因而,國民總儲蓄的形成是由持久收入決定的,應采用持久收入假說儲蓄函數來解釋國民總收入或者國民可支配收入是如何決定國民總儲蓄的數量規(guī)律。
表1 中國1992~2007年國民總儲蓄和有關數據 (億元)
根據歷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提供的資金流量和國際收支核算的數據、經加工整理的國民總儲蓄和有關數據如表1所示(2003年以前的國民可支配收入和國民總儲蓄按2008年公布的國民總收入和最終消費數據作了調整)。表中,2000年以前的中國國民儲蓄率是相對穩(wěn)定的,2000年以后則呈現(xiàn)逐步提高的趨勢,由2000年的37.56%提高到2008年的51.27%。此時期,企業(yè)部門和政府部門儲蓄年增長率分別為19.5%和25.6%,居民部門儲蓄年增長率為14.6%,企業(yè)部門和政府部門儲蓄增長超過了居民部門儲蓄的增長,居民部門儲蓄所占比重由47.2%下降到37.4%。國民儲蓄擴張的原因主要是國民收入持續(xù)增長為國民儲蓄不斷擴大提供了前提條件,但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導致企業(yè)和政府部門儲蓄增長過快,居民部門收入所得比重下降,最終消費率持續(xù)走低,進而推動了國民總儲蓄率持續(xù)走高。
若以中國1992~2008年國民總儲蓄GNS為因變量,以t、t-1到t-10年的國民總收入GNI為自變量,并引入時間變量t(代表其他因素影響)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估計的GNS形成的模型如下:
此模型的各項統(tǒng)計檢驗是合格的,模型表明,1992-2008年期間,國民總收入對國民總儲蓄的形成具有持久的動態(tài)的正影響效應,其他因素對國民總儲蓄的形成具有負影響效應。因此,一個國家要保持國民總儲蓄的持續(xù)增長,應確保經濟持續(xù)增長,正確處理消費與積累的關系,為適度增加國民總儲蓄創(chuàng)造收入和分配條件。
按照經濟學的解釋,資本來源于投資,而投資又受儲蓄的約束。因此,中國國民儲蓄率的提高為資本投資和資本積累提供了資金來源,是支持中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的內生的資本資源要素。資本投資是指以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增加固定資本和存貨的支出。儲蓄是資本投資的重要來源,但儲蓄要轉化為資本投資,投資者必須具備資本投資的意愿和投資能力,社會有刺激資本投資的利益機制和競爭機制,有匯集資本投資資金的有效手段和可供采購的投資品等條件。一般來說,國民儲蓄可用于資本投資和金融投資等,其中資本投資所占比重最大。從資本投資來看,但各部門的儲蓄與資本投資往往是不平衡的,儲蓄大于資本投資的部門,其多余的資金通過資本轉移成為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來源,而儲蓄小于資本投資的部門,其短缺的資金可通過金融交易或信貸籌集。因此,影響資本投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國民收入分配形成的各機構部門的儲蓄中有一部分會以自籌資金的形式直接用于資本投資;二是金融機構吸收儲蓄存款所產生的信貸投資資金;三是其他因素對資本投資的影響。因此,可用國民儲蓄、自籌資金投資、國內貸款投資和其他因素來解釋總投資或固定資本投資的形成和變化。
表2 中國1990~2008年金融機構存貸款和有關數據 (億元)
根據表1和表2提供的數據,若以1992~2008年的固定資本投資FAI為因變量,以國民總儲蓄GNS、金融機構的準貨幣存款(QM)和時間變量t(代表其他因素影響)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可得到下列兩個固定資本投資FAI形成的模型:
以上兩個模型的各項統(tǒng)計檢驗都是合格的。模型表明,國民總儲蓄、金融機構的準貨幣存和其他因素是對固定資本投資的形成都具有顯著的影響;其中當年國民總儲蓄是決定固定資本投資的關鍵變量;準貨幣存款(非活期存款)是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主要來源,它是由歷年國民儲蓄通過資本轉移而累積的結果,是資本投資資金的來源之一。國民總儲蓄和準貨幣存款雖然都是重要的資本資源;但由于國民儲蓄是人們跨時消費決策的結果,國民儲蓄不可能全部轉化為資本投資,因而,消費等其他因素對固定資本投資的形成具有負影響效應。模型2的估計標準誤差SE比模型1小,擬合優(yōu)度提高,故模型2比模型1更優(yōu)。
從固定資本投資的資金來源看,主要有國家預算內資金、自籌資金、國內貸款和利用外資;其中,國家預算內投資資金源于政府部門的儲蓄,自籌資金源于企業(yè)部門和居民部門的儲蓄,國內貸款投資源于資本轉移而來的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這三類投資資金都是由國民儲蓄轉化而來的,利用外資只是對國內資本資源的補充或為了優(yōu)化資本的技術結構。
根據表1和表2提供的數據,若以1992~2008年的固定資本投資FAI為因變量,以自籌投資資金(SF)和金融機構國內貸款投資(DL為自變量,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計的固定資本投資FAI形成的模型為:
此模型的各項統(tǒng)計檢驗是合格的,模型表明,1992~2008年期間,自籌投資資金和國內貸款投資能夠解釋99.92%的固定資本投資的形成,因此,自籌投資資金和國內貸款投資是決定中國固定資本投資的關鍵性因素,國家預算內投資和利用外資對中國固定資本投資形成影響比較小,故模型未包括這兩個變量。
以上實證分析表明,(1)要擴大全社會固定資本投資,一是應在擴大國民總收入的基礎上適度提高積累率,確保國民總儲蓄的增長;二是應擴大金融機構的儲蓄存款,適度降低存款準備率,以擴大貨幣存款對資本投資貸款的轉化。(2)如果固定資本投資膨脹導致經濟過熱,可適度提高消費率,降低積累率;并提高存款準備率,以控制貨幣存款對資本投資貸款的轉化;同時,應加強預算外投資和自籌投資資金的宏觀調控。(3)如果國內國民儲蓄(國內資本資源)不足,應擴大利用外資的規(guī)模;中國具有較高的國民儲蓄率,國內資本資源是充裕的,因而,利用外資應注重引進先進技術,以利于優(yōu)化資本結構和產業(yè)結構。(4)如果國民儲蓄率過高,導致投資增長過快、最終消費不足,則可適度降低國民儲蓄率,提高最終消費率。
資本形成是指企業(yè)或者整個國民經濟在一定時期內增加到資本存量中的資本流量。在國民經濟核算中,資本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存貨增加兩部分。資本形成是資本投資或資本積累的最終結果,投資行為一旦完成便以資本增量的形式增加到資本存量中去,從而形成新的時點上的資本存量,因此,資本形成來源于資本投資,是已完成或已實現(xiàn)的資本投資的總和,現(xiàn)實中的全社會資本投資總額與資本形成總額是不相等的。
從資本形成的過程來看,國民總儲蓄是資本形成的基礎變量,但國民總儲蓄必須通過資本投資才能轉化為資本形成。資本投資是國民總儲蓄中直接和間接用于資本積累的那一部分,資本投資有短期投資和中長期投資之分,因而,當年的資本投資并不能全部轉化為資本,特別是中長期固定資本投資往往需要數年才能形成固定資本,資本投資并不是靜態(tài)的決定資本形成的,資本投資轉化為資本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可用國民總儲蓄(或國民總收入)和投資變量的滯后分布來解釋全部資本形成或固定資本形成。
根據表1和表2的數據,若以1992~2008年的固定資本形成(GFC)為因變量,國民總儲蓄(GNS)和 t、t-1 到 t-10 年的固定資本投資(FAI)為自變量(1992年以前的固定資本投資數據見《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0年),并引入時間變量t為自變量(代表其他因素影響),采用逐步回歸估計的固定資本形成的模型有:
以上模型的統(tǒng)計檢驗都是合格的。模型1表明1992~2008年固定資本形成是由當年的國民總儲蓄和其他因素共同決定的,即國民總儲蓄每增加1億元,在投資的作用下,固定資本形成可增加0.706億元;受利用外資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固定資本形成每年可增加849.33億元;其中國民總儲蓄是決定固定資本形成的關鍵變量。模型2表明,固定資本形成是由固定資本投資的動態(tài)效應和其他因素共同決定的,其中固定資本投資對固定資本形成具有短期和中長期的影響,這是因為國民儲蓄只有通過投資才能轉化為資本,從國民儲蓄到資本投資、再到資本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模型2較好的描述了這種數量規(guī)律,故模型的估計標準誤差SE比模型1小,擬合優(yōu)度更高,模型的解釋能力比模型1更強。
由此可見,國民儲蓄是固定資本形成的基礎變量,并且國民儲蓄必須通過固定資本投資才能轉化為固定資本;而資本投資對固定資本形成具有動態(tài)的決定效應,即短期投資和中長期投資對資本形成具有不同的時效作用,利用外資等其他因素對固定資本形成亦具有一定的影響。
金融機構的存款是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主要來源,金融機構存款包括企業(yè)存款、財政存款、機關團體存款、居民儲蓄存款、農業(yè)存款、委托及信托類存款和其他存款。按流動性不同。金融機構存款有活期存款和準貨幣存款之分,二者之和為廣義貨幣存款。金融機構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國民總儲蓄轉化而來的,是國民總儲蓄分流的一部分。因此,國民總儲蓄和儲蓄率、存款利率、儲蓄意愿、債券市場和其他因素都是影響金融機構存款的因素。根據表1和表2數據,若以1992~2008年金融機構廣義貨幣存款凈增量(本年末減上年末存款余額、即(DQM)為因變量,以國民總儲蓄(GNS)為自變量,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計的模型為:
以上模型的統(tǒng)計檢驗是合格的。模型表明1992~2008年中國金融機構的廣義貨幣存款當年凈增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年國民總儲蓄決定的,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國民總儲蓄每增加1億元,廣義貨幣存款可增加0.413億元。因此,一個國家要保持金融機構存款的持續(xù)增長,首先,應確保經濟持續(xù)增長,正確處理消費與積累的關系,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提高國民儲蓄水平,為增加金融機構存款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其次,金融機構可利用存款利率、儲蓄存款品種、儲蓄存款幣種和完善金融服務等手段來擴大儲蓄存款;最后,應穩(wěn)定物價總水平、防止通貨膨脹;加強金融監(jiān)管,防范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
由于金融機構的儲蓄存款是信貸資金的主要來源,從而決定了儲蓄存款亦是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的主要資源。然而,金融機構貸款的形成不僅受儲蓄存款的制約,而且還要受信貸政變、存款準備率、工商企業(yè)貸款投資意愿、貸款利率等因素的影響。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是一個累積變量,具有較強的自傳導效應,在正常的情況下,金融機構貸款具有延續(xù)性和遞增性。一般來說,本年貸款余額等于上年貸款余額加上本年貸款凈增加額。 根據表1和表2的數據,若以1992~2008年金融機構貸款余額(TL)為因變量,以上年TL和當年的廣義貨幣存款(DQM)為自變量,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計的回歸模型如下:
此模型的統(tǒng)計檢驗亦是合格的。模型表明金融機構當年貸款余額是由上年貸款余額和當年廣義貨幣存款共同決定的。由于廣義貨幣存款是由國民總儲蓄轉化而來的,若用國民總儲蓄替換以上模型中的廣義貨幣存款,則有下列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形成的模型:
此模型的統(tǒng)計檢驗亦是合格的,模型表明國民總儲蓄是金融機構存款形成的來源,而金融機構的存款又是其貸款形成的基礎,國民總儲蓄對金融機構貸款的形成具有顯著的決定作用。因此,金融機構要擴大貸款,必須利用國民儲蓄資源擴大存款;若國家要控制貸款規(guī)模,防止貸款膨脹導致經濟過熱,可提高存款準備率,控制存款對貸款的轉化;若貸款不足,則可降低存款準備率,擴大存款對貸款的轉化。
國民儲蓄通過投資可轉化為資本,而資本的積累可擴大再生產能力,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國民儲蓄對經濟發(fā)展的推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因為從儲蓄到投資、從投資到資本形成、從資本形成到擴大再生產是一個動態(tài)的循環(huán)過程。根據表1的數據,若以1995~2008年國民總收入GNI為因變量,以t、t-1到t-3年的國民總儲蓄GNS為自變量,并引入時間變量t(代表其他因素影響),采用逐步回歸估計的GNI形成的模型如下:
此模型的統(tǒng)計檢驗亦是合格的,模型表明國民總儲蓄和其他因素對國民總收入都具有顯著的影響,其中國民儲蓄對國民總收入具有持久的推動效應;近10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較高的持續(xù)的經濟增長率,國民儲蓄作為重要的資本資源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國民儲蓄的持續(xù)增長,帶來了投資的持續(xù)擴大,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
總之,本文的實證分析表明,國民儲蓄是重要的資本資源,資本投資、資本形成、金融機構的信貸和經濟增長都源于國民儲蓄,他們之間具有內在的數量規(guī)律,把握他們之間的動態(tài)的經濟關系和數量規(guī)律,有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儲蓄與消費、儲蓄與投資、儲蓄與信貸、儲蓄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有利于加強宏觀經濟調控。為了保持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中國應改革和完善國民收入分配制度,維持合理的國民儲蓄率,使國民儲蓄成為推動經濟持續(xù)增長的內生動力。
[1]孫啟哲,魯成軍.中國國民收入儲蓄傾向初步研究[J].北方經濟,2010,(2).
[2]徐諾金.怎樣看待我國的高儲蓄率[J].當代金融家,2009,(8).
[3]陳享光.論開放條件下的儲蓄投資均衡[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3).
[4]俞建國.對我國儲蓄與投資失衡問題的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08,(6).
[5]王德發(fā),朱建中.國民經濟核算概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F832.22
A
1002-6487(2011)10-0115-04
(責任編輯/浩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