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萍,譚正新
(1.云南農業(yè)大學 外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上海外國語大學 研究生院,上海 200083;3.云南農業(yè)大學 后勤集團, 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普洱茶》一書(以下簡稱“普洱茶”),由云南省普洱茶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云南農業(yè)大學普洱茶學院周紅杰教授所著。全書共10個章節(jié),約 12萬字。此書自2004年出版以來,頗受讀者,尤其是普洱茶愛好者的青睞,已數次再版發(fā)行。許多研究中國茶文化的外國友人也對此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鑒于此,《普洱茶》一書的英譯工作于2008年展開。
要界定什么是外宣翻譯,首先要搞清楚何謂外宣。顧名思義,外宣就是對外宣傳,是針對省以外的所有對象的宣傳,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境外或國外,還有一個是省外[1]。從這個角度講,所有在此意義上的對外宣傳材料的翻譯都屬于外宣翻譯。更具體地說,外宣翻譯是一種信息傳播,是把大量的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的外宣材料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通過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對外發(fā)表和傳播[1]。由此,外宣翻譯的英文界定為“The translation for China's global communication”[1]。
此外,從翻譯的類別來看,外宣翻譯屬于非文學翻譯的范疇。目前對翻譯類別的一個簡單的劃分即是把翻譯分為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前者的對象是文學論文,即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和影視作品等。后者亦可稱為應用翻譯或實用翻譯,包括除文學翻譯與權威性學術著作之外的所有文本的翻譯[1]。
從這些界定來看,《普洱茶》本質上是說明文,是對一種物品的追宗溯源,分析說明;目的是要傳遞信息,對外宣傳。它的的翻譯應該隸屬于外宣翻譯。
如前所述,外宣翻譯屬于非文學翻譯。非文學翻譯的信息基本屬于知識性、邏輯性,其特點是具有精確性和確定性,因此它的翻譯重在知識和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而不在篇章結構和表現方式與原文相當或對等[1]。在《普洱茶》一書的翻譯中,應用了增詞、減詞等一些翻譯技巧來處理譯文,力求最大限度體現原文的真實性,由此反映了外宣翻譯對譯文篇章結構處理的特點。
1.增詞
《普洱茶》一書中有大量的關于普洱茶歷史發(fā)展的描述,其中不乏文言文。眾所周知,文言文較之現代漢語在行文、用詞方面要精煉。我們在把文言文詮釋為現代漢語時都需要進一步說明,更不用說將其翻譯為英語。因此,在對文言文的譯文進行處理時,不能太過追求和原有的行文結構一致,而應該以理解其含義,闡述其真意為主。例如:
①“普洱茶蒸之成團,西番市之,最能化物”[2],譯為 “Pu-erh tea,steamed and pressed into different shapes, will be sold in Xi Fan market(today's Tibet area). The tea works best in promoting digestion.”
②“滇茶,味近苦,性又極寒,可怯熱疾”[2],譯為“Tea produced in Yunnan Province, a little bitter, extremely cold in nature and effective in healing heat-related illnesses.
從這些例句中可以看出,這樣的翻譯處理勢必要以增加詞匯作為基礎。如第一句的“西番”,還在其后做了注解,這個問題在后面還將做進一步論述。“市之”,“化物”,這都是需要增加詞匯才能解釋其意義的。第二句中比較典型的是“滇”字。無論何時翻譯此字,可能都要譯為“Yunnan Province”(增詞)才能體現其含義。
除了文言文,《普洱茶》的翻譯中也有其他例子需要增詞才能表述原文的真意。例如:③“——發(fā)現普洱茶具有抗菌斑形成作用,其有效濃度在0.125%~1%之間”[2]。劃線句子若是逐字翻譯,必定譯為“—— its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ranges between 0.125%~1%?!边@里“its”所指應是前面的“普洱茶”,但理解為“茶”的濃度,這從邏輯上是講不通的。因此,這里講的濃度應該是指“茶湯”的濃度,所以增詞譯為“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tea liquorranges between 0.125%~1%”。
又如談到茶功效時,談及茶能夠“理氣”。若直譯為 “regulate the flow ofqi”, 似乎不能說明其意義。后增詞說明何為“氣”,譯為“regulate the flow ofqi, say,the vital energy of people.”
2. 減詞
漢語行文之中常有辭藻堆砌之現象?!镀斩琛芬粫?,全文約有12萬字,如何在翻譯時言簡意賅顯得很關鍵。這就需要適時地減詞,在篇章結構的安排上不拘泥于與原文相當或對等,從而更加準確地表達原文。
《普洱茶》書中包含許多的調查和研究,所以諸如“研究結果表明”的表述很多。這里不宜追求文字的對等,逐字譯為“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howed”,而應減詞譯為“The results showed”,或 “Our findings show”,“These findings suggest”,“The study had revealed”等等,就可以了。又如:“足夠充分”,若直譯為“sufficient enough”,有畫蛇添足之嫌,就一個詞“sufficient”足夠了。這是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其他例子如:
① “儲藏多年的老普洱”[2],有無必要譯為“Aged Pu-erh teawith many years of storage” 呢?其實,“儲藏多年”自然是“老”普洱茶了,所以把“Aged”刪除。
②“2003年5月,在新的世紀,云南普洱茶的發(fā)展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云南省茶葉協(xié)會首次制定了普洱茶的云南地方標準,這對云南普洱茶的發(fā)展無疑是有劃時代意義的”[2]。此句若是在”新的世紀,新的發(fā)展時期”這個點上反復徘徊,追求結構的對等,整個句式譯出來必然有繁瑣之嫌。從整個句子結構來看,這個點和后面句子沒有緊密的邏輯關系,對整個句子的意思影響不大。而且,前面已有一個時間限定“2003年5月”,所以翻譯時不如把這個點省略,譯為“In May of 2003, Yunnan Provincial Tea Associ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regulated the local standards for Pu-erh tea, which was undoubtedly a milesto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Pu-erh tea.”
外宣翻譯中要求對某一專業(yè)的概念或表達方式很熟悉,否則看得懂文字也未必理解其意義,而形成錯譯?!镀斩琛窌蓄l頻提及一些茶領域的術語,這時候還真不能斷章取義,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而應該理解其含義,避免錯譯。
比較典型的例子有:①“熟茶,生茶”。一個“熟”,一個“生”,“ripe”and“raw”? “refined ”and “unrefined”? 其實,這是代表發(fā)酵茶(熟)和未發(fā)酵茶(生),所以譯為“fermented”and “unfermented”即可。
②“輕潮水”。在談到茶葉人工發(fā)酵時,提到“可通過人為輕潮水除去澀味,粗老味等”[2]。那么,“輕潮水”到底是何意義呢?取字面含義“tide water”? 肯定不妥。其實,“輕潮水”就是指給茶葉灑水,使其濕潤,促進發(fā)酵。所以譯為:“slightly do artificial wetting of tea leaves”.
③“葉底”,何意?葉子的底部?是否譯為“the bottom of tea leaves”? 非也,“葉底”在這是指沖泡后留在杯底的茶葉,所以選用“dregs”(渣滓)一詞。后經確認,茶學專業(yè)英語選修課上介紹“葉底”時也是用這個詞。
④“殺青”。這個詞讓外行來看,還真是有些難以理解,摸不著頭腦。按字面似乎譯不出來。其實,“殺青”就是指茶制作中的一個工序,即把茶葉中的水分除去。可譯為 water-removing, 或“fixing, fixation”。目前,后者譯法在茶領域用得較多,逐漸得到認可。
其他例子如:“外銷”,實際上就是指“出口”,譯為“export”;“男女老少”, 不必去追求字面意思逐字翻譯,那樣反而容易錯譯,而譯為“both men and women at different ages”即可。又如:
⑤“云南茶人”?!安枞恕币徽f,不宜直譯為“tea man”。它應是指直接從事茶葉采制生產的人,繼而又發(fā)展為從事茶葉貿易或茶葉產業(yè)科研和教育的人員。所以譯為“the people who are engaged in tea production or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a industry”。
⑦“公道杯”一詞,是音譯為 “Gongdao Cup”呢,還是取字面意思譯為“Fair Cup” ?兩者似乎都不能詮釋其意義,有錯譯之嫌。其實,“公道杯”是指用于均勻茶湯濃度,并將茶湯分勻至品茶人品杯的一種器具,故曰為“公道”。所以譯為“A kind of tea utensils, which mainly funcions as balanc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ea liquor, and evenly dividing them into the cup for each drinker. Hence the name “Gongdao”, suggesting “fairness” in English.”
⑧ 又如文言文:“費容齋子患此,已黑暗不治,得此方試效”[2]?!昂诎怠痹诖瞬荒苋∽置婧x,否則必將錯譯。其應該是暗示某人將不久于人世,所以譯為“The son of Fei Rongzhai got the disease andwas dying, but was brought back to life after trying the method.”
再舉一個代表性的例子?!镀斩琛窌杏幸徊柚^之“龍虎斗”,是云南納西族一種富有傳奇色彩的飲茶法,屬于烤茶的一種。若只是取字面含義,譯為“ the fighting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 一則沒有茶品名的美感,二則不能讓目的語讀者理解其內涵。此茶何以得名?原來,此茶的制作方法是:先將茶葉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葉焦黃后,沖入開水,同時在茶杯內盛上半小杯白酒,然后將煮好的茶水沖入盛酒的茶杯內,頓時杯內發(fā)出悅耳的響聲,鬧騰得就像龍虎在爭斗,遂得此名。根據此意,譯為“Longhudou,a legendary tea drinking method of Naxi nationality, suggests that the scene of making the tea in tea ceremony is so lively that it is just like a fight between a dragon and a tiger. Its main procedure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put tea leaves into some little pots for baking. Then, after the tea leaves turn brown, pour boiling water into the pots to prepare for tea liquor. After while, pour the tea liquor into the tea cups that have contained some wine inside. At that moment, people will hear some euphonious sounds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ine and the boiling tea liquor, as lively as the fight between a dragon and a tiger. Hence the name(the Chinese character“Long” means“dragon” in English, and“Hu” means “tiger, and“dou” means “fight”).
外宣翻譯中的又一特點即是翻譯的一貫性。一貫性又稱一致性,即一旦確定標準譯文,就不容隨意增補、刪減或隨意變動[1]。在《普洱茶》一書的翻譯中,我們以術語的一致性來探討這個特點。
《普洱茶》全書共10個章節(jié),幾乎每個章節(jié)都涉及到大量的有關茶葉的專業(yè)術語。而且,每一章節(jié)中對有些術語的提法不同,有些是不同的術語表達一個含義,而有些則是一個術語表達不同的含義。因此,如何處理術語的翻譯成了一個難題。如前所述,《普洱茶》一書是對普洱茶這種物品的一種詮釋,一種說明,是一種信息的傳遞。因此,它的翻譯應最大限度體現一種準確性。這點表現在術語的處理上,就應是術語的一致性,以免造成理解的混亂。但是,在討論這個問題以前,有必要先提出兩個概念,即術語的絕對性和相對性。下面談談在《普洱茶》一書中這兩大類術語的翻譯及如何保持術語翻譯的一致性。
1.絕對術語
這里談的是術語的絕對性,即有些術語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其特定的領域里有固定的提法,也是人們普遍認可的。如,藥物名稱,植物名稱,微生物名稱,元素名稱等。像這樣的術語,一般是采用這個領域對其固定的稱謂,如各類微生物: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青霉屬(Penicillum),根霉屬(Rhizopus) 灰綠曲霉(Aspergillusgloucus)等;又如普洱茶化學成分的術語:茶黃素(TF),茶紅素(TR), 茶褐素(TB),兒茶素(catechin)等;元素名稱:銅(cuprum), 鉛(plumbum), 汞(hectogram), 鎘(cadmium) and鉻(chromium) 等。以上所述均可列為絕對術語之范疇,在翻譯中保持其一致性應是不爭的事實。
為了能使3種DSP分離開,通過流動相條件的篩選,最終選擇梯度洗脫的方式分離毒素。流動相A:水溶液,流動相B:乙腈溶液,二者均含有2 mmol/L甲酸銨和0.1%甲酸;0.01~7.00 min流動相B的比例從20%升高至90%;7.00~10.00 min,維持90%流動相B;10.00~10.01 min,流動相B降為20%,平衡色譜柱2 min。流動相梯度洗脫條件見表2,在此流動相洗脫梯度下的3種DSP的總離子流圖見圖1。
2. 相對術語
這里談的是術語的相對性,即有些術語在該學科領域里還未形成固定的提法,不具備一定的權威性,還未得到普遍認可。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基于對這種物質本質的理解,最大限度地表現其意義,并統(tǒng)一提法。
且看這些術語:“后發(fā)酵,后熟,渥堆”,它們是否代表同一個事物,還是有不同的含義?這樣的詞匯在文中反復出現,若不統(tǒng)一,難免有混亂之感。最后,在《普洱茶》作者周紅杰教授的認可下,統(tǒng)一了這幾個術語的含義,即“發(fā)酵”。 “發(fā)酵”是普洱茶形成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無所謂前、后。作為傳遞給目的語讀者的信息,只要描述為“fermentation”即可。當然,有些材料中也會把“渥堆”翻譯為“pile-fermentation”,但在普洱茶一書中,統(tǒng)一譯為“fermentation”。
再看:“曬青,殺青”,這就有不同的含義了。“曬青和殺青”同為普洱茶制作時的工序,但前者是指在陽光下曬茶葉,后者則強調要去除茶葉中的水分。所以,分別采用“sunning”和“water-removing”(或“fixing”)一詞?!皻⑶唷边@個詞前面已經談過,作為術語,現在普遍認可“fixing”一詞,但“water-removing”也可作為解釋使用。此外在提到“曬青茶”一語時,《普洱茶》翻譯中主張使用“sun-dried tea”的表述,而非前面提到的“sunning”一詞。因為“sunning”更多的是描述制作過程。其他例子如:蒸青“steaming”,炒青“stir fixation”,烘青“baking”等表述,在《普洱茶》翻譯中也取得了一致。
此外,針對術語問題,《普洱書》一書的翻譯過程中碰到的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對各類茶稱呼的翻譯了。如:磚茶,圓茶,方茶,沱茶等。看得出來,這和茶的形狀有關,可相應譯為“brick-shaped, round-shaped, square-shaped”等。 但“沱茶 ”,此狀在英語中可不好找到相應的形狀。后多方查證,目前在茶行業(yè)中普遍認可的稱謂就是直接稱之為“Tuo tea”。所以,《普洱茶》的翻譯中沿用了這種稱謂。
外宣翻譯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外宣傳,避免誤解。因此,在翻譯中如何處理文化因素,即所謂的文化差異,顯得尤為關鍵。《普洱茶》一書的翻譯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
1.注解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普洱茶》一書自然要對普洱茶的發(fā)展追宗溯源,其中不乏許多人名,地名,俗語,典故,歷史事件或某些專有名詞。在翻譯這類行文時,考慮到文化差異的因素,為了能讓目的語讀者理解這些行文代表的含義,采用在譯文旁作注解的方式。
a. 歷史年代。書中涉及大量的歷史年代、朝代,翻譯時一律在其后注明具體的時間或加以文字作為解釋。如:①“清順治18年” 譯為“In the 18th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Shunzhi(1661)”;②“天啟年間”譯為“Tianqi Period,Ming Dynasty (1621~1627);③“民國”,the Repbulic of China(1912~1949);④“解放后”沒有簡單地譯為“after the liberation”,處理為“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或 “after 1949”;⑤“文化大革命”,“the Perio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1966~1976)”。
b. 人名。如:①“諸葛亮”譯為“Zhu Geliang(181~234),a great sage at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220~280 )”; ②“陸羽”譯為“Lu Yu(733~804),known as the Tea Saint in ancient China”;③“李時珍”譯為“Li Shizhen (1518~1593),known as the originator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c. 地名。如:①“西藩”,做注解譯為:“Xifan,today's Tibet area”; ②“孔明山”,譯為“ Mountain Kongming (Kongming is a nickname of Zhu Geliang)”
d. 專有名詞。如:①“革委會”,譯為“ Revolutionary Committee,the key govering institute at all level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1966~1976)”;②“茶馬古道”, 譯為“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a major route through which tea products were ever transported home and abroad by horse caravan.
其他例子如:“茶是中國繼四大發(fā)明之后的第五大貢獻[2]”,此句可直譯為“Tea would be regarded asthe fifth contributionChina has made to the world besides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但考慮到文化因素的介入,應注解說明何謂四大發(fā)明,所以譯為“tea would be regarded as the fifth contribution China has made to the world besides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paper, printing, compass and gunpowder).
2.換位思維法
出于對文化差異的考慮,譯者在翻譯時應換位思考,站在目的語讀者的角度來審思譯文。因此,翻譯中應盡量采用符合讀者語言(目的語)習慣的詞語,或盡量符合他們的思維方式。
例如:①《普洱茶》第9章談及普洱茶功效時,其中有一點是“興奮中樞神經”,直譯則為“excite central nervous system”。換位思考后,這樣的譯法是否會讓外國讀者誤以為茶就是一種類似興奮劑,甚至是類似毒品的東西呢?這就是文化差異。其實,此功效無非想說明普洱茶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不如改譯為“make mind refreshed”。
又如:②“……喝上半口也就足夠解渴了”[2],若譯為“……andonly half of mouthfulwill be enough to quench thirst”,這“半口”之譯總有Chinglish(中國式英語)之嫌, 按照目的語讀者的習慣,譯為“and onlya small sip…….”更為妥當。
③“換湯不換藥”,這句話有不同的譯法,如:“old wine in new bottles;a change in form but not in content;the mixture as before;the same medicine with a different name”等。在《普洱茶》翻譯中,首選“old wine in new bottles”一句。此句本就源自英語諺語,會更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思維。當然,“a change in form but not in content;the mixture as before”也可采納,作為解釋說明。但最后一句“the same medicine with a different name”不宜采用。
外宣翻譯作為非文學翻譯的一種類型,其譯文的篇章結構和表現方式,對概念、術語和范疇體系的譯詞的選用,對文化因素的介入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翻譯特點與要求。本文以《普洱茶》一書的英譯為模本,以大量的例句,佐證外宣翻譯的特點與要求。
目前,《普洱茶》一書的翻譯工作尚未最終結束,文章所用例句,雖幾經改正,也未必能盡人意,在此也只是拋磚引玉,作為探討外宣翻譯的特點與要求之用,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很多地方仍需商榷,許多譯文也待改進。
[參考文獻]
[1]劉雅峰.譯者的適應與選擇——外宣翻譯過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22-25,85.
[2]周紅杰.云南普洱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66-129
[3]陳新.英漢文體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張健.新聞英語文體與范文評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