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現(xiàn),劉宇,趙爽,許峰,耿小麗,王蘭青,孟莉莉
(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xué)院 植保環(huán)保研究所,北京 100097)
白靈菇(Pleurotus eryngii var.nebrodensis)又名阿魏蘑、阿魏菇、阿魏側(cè)耳,隸屬于真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側(cè)耳科、側(cè)耳屬[1]。白靈菇子實體潔白,風味獨特,被譽為“草原上的牛肝菌”[2]。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3],此外還具有防癌抗癌等藥用功效,是一種天然保健食品[4]。白靈菇多糖含量的測定,有的采用苯酚-硫酸法[5],有的采用蒽酮-硫酸法[6]。本文對白靈菇菌絲體多糖的2種測定方法進行了比較研究,以選定一種方便快捷的適合白靈菇菌絲體多糖含量測定的方法。
1.1.1 試劑
葡萄糖(分析純):105℃恒溫烘干至恒重;95%乙醇、濃硫酸(分析純)、蒽酮(分析純)、苯酚(重蒸餾)、丙酮(分析純)、乙醚(分析純):中國國藥集團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蒽酮一硫酸:當天配制。
1.1.2 儀器
高速萬能粉碎機: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GHG-9245A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學(xué)有限公司;SXT-06索氏提取器:上海洪紀儀器設(shè)備有限公司;UV-2802H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尤尼柯儀器有限公司;旋轉(zhuǎn)蒸發(fā)儀:上海亞榮儀器廠;電子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
白靈菇發(fā)酵菌絲體提取得到的多糖:取供試菌株于250 mL三角瓶液體培養(yǎng)基中25℃、130 r/min活化培養(yǎng)6 d~7 d,然后轉(zhuǎn)入500 mL三角瓶中在同一培養(yǎng)條件下培養(yǎng)3d,此時菌絲生物量最大,多糖含量高。用4層紗布過濾收集菌絲體、干燥粉碎、65℃干燥5 h~6 h至質(zhì)量不發(fā)生變化,即為脫脂前粉重。根據(jù)脫脂前粉重加50倍體積的80%乙醇在索氏提取器中90℃醇析脫脂4 h;將脫脂后的菌絲粉末在65℃烘干5 h~6 h,即為水提質(zhì)量;根據(jù)水提質(zhì)量按1/50比例加蒸餾水,水浴鍋水溫控制在95℃左右,水浸提2次(第1次3 h、第2次2 h),合并水提液,抽濾、55℃~60℃真空濃縮至1/4體積左右,加4倍體積的無水乙醇使乙醇濃度為80%左右。醇沉、過夜。去上清收集沉淀于50 mL離心管中離心,先后用丙酮、乙醚多次洗滌后離心,35℃干燥。將50 mL離心管中粗多糖粉末轉(zhuǎn)入10 mL離心管中稱重,即得粗多糖質(zhì)量,作為此次研究的供試樣品。
1.3.1 苯酚硫酸法
1)標準曲線的制作:吸取葡萄糖標準貯備液0.1、0.2、0.3、0.4、0.5、0.6、0.7、0.8、0.9、1.0 mL定容于10 mL容量瓶中,濃度分別為10、20、30、40、50、60、70、80、90、100μg/mL,搖勻。分別吸取2 mL于20 mL具塞試管中,另取2 mL蒸餾水作空白對照。各加6%苯酚(重熏)溶液1.0 mL,振搖混勻,加硫酸5.0 mL,迅速振搖混勻,于室溫下靜置15 min,置于100℃水浴30 min,混勻,迅速冷卻,再混勻。用紫外分光光度計于490 nm波長處分別測定吸收度。以葡萄糖溶液的濃度C(μg/mL)為橫坐標,吸收度A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2)穩(wěn)定性實驗:對同一份多糖樣品,分別在0、0.5、1.0、1.5、2.0 h測定其光密度值分計算其RSD值。
3)精密度實驗:從一種樣品中分別吸取5 mL 8份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吸取每份溶液2 mL,同標準曲線方法操作,測定吸光度,計算RSD值。
4)回收實驗:采用加樣回收法,取已知菌絲體多糖含量溶液4份,分別精密加入一定量葡萄糖溶液,按標準曲線條件下測定,計算回收率。
1.3.2 蒽酮-硫酸法
1)標準曲線的制作:吸取葡萄糖標準貯備液0.1、0.2、0.3、0.4、0.5、0.6、0.7、0.8、0.9、1.0 mL定容于10 mL容量瓶中,濃度分別為10、20、30、40、50、60、70、80、90、100μg/mL,搖勻。分別吸取2 mL于20 mL具塞試管中,另取2 mL蒸餾水作空白對照。于冰水浴中加入0.1%蒽酮試劑5mL。搖勻,于水浴中加熱50 min。冷至室溫。另取2 mL水作空白,于波長625 nm處比色,作標準曲線。以葡萄糖溶液的濃度C(μg/mL)為橫坐標,吸收度A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2)穩(wěn)定性實驗:對同一份多糖樣品,分別在0、0.5、1.0、1.5、2.0 h測定其光密度值分計算其RSD值。
3)精密度實驗:從一種樣品中分別吸取5 mL 8份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吸取每份溶液2 mL,同標準曲線方法操作,測定吸光度,計算RSD值。
4)回收實驗:采用加樣回收法,取已知菌絲體多糖含量溶液4份,分別精密加入一定量葡萄糖溶液,按標準曲線條件下測定,計算回收率。
苯酚-硫酸法葡萄糖標準曲線見圖1。
圖1 苯酚-硫酸法測定不同濃度葡萄糖吸光度值Fig.1 Calbration curves of different standards with phenolsulfuric acid method of glucose
從圖1可以看出,其線性回歸方程為y=0.0135x+0.0543;相關(guān)系數(shù)R2=0.9888,葡萄糖含量在0~60μg/mL范圍內(nèi)呈良好的線性關(guān)系。
蒽酮-硫酸法葡萄糖標準曲線見圖2。
圖2 蒽酮-硫酸法測定不同濃度葡萄糖吸光度值Fig.2 Calbration curves of different standards with anthronesulfuric acid method of glucose
從圖2可以看出,其線性回歸方程為y=0.0077x+0.0208);相關(guān)系數(shù)R2=0.9874,葡萄糖含量在0~50μg/mL范圍內(nèi)呈良好的線性關(guān)系。
苯酚-硫酸法和蒽酮-硫酸法測定白靈菇菌絲體多糖的穩(wěn)定性、精密度及回收實驗結(jié)果見表1,表2。
表1 2種方法的穩(wěn)定性、精密度及回收實驗試驗結(jié)果Table 1 Results of stability,precision and adding standard sample experiments by two methods
從表1可以看出,穩(wěn)定性和精密度實驗中,苯酚-硫酸法測定白靈菇菌絲體多糖的RSD值分別為0.71%、2.10%,均小于蒽酮-硫酸法的RSD值1.40%、9.53%,說明苯酚-硫酸法較蒽酮-硫酸法實驗結(jié)果精密,各重復(fù)間誤差?。欢诨厥諏嶒炛?,苯酚-硫酸法的RSD值為14.11%,大于蒽酮-硫酸法的RSD值3.51%,說明蒽酮-硫酸法測得多糖不同回收率之間數(shù)值差異小,苯酚-硫酸法測得值差異大(如表2所示)。
表2 2種方法回收率試驗Table 2 Discovery of adding standard sample experiments by two methods
從表2可以看出,蒽酮-硫酸法測定多糖回收率平均值為154.88%,大于苯酚-硫酸法的回收率平均值125.41%,說明蒽酮-硫酸法測得多糖含量較實際多糖量數(shù)值偏大,誤差大。因此,苯酚-硫酸法比較適合白靈菇菌絲體多糖含量測定。
本文采用苯酚-硫酸法和蒽酮-硫酸法對白靈菇菌絲體多糖含量進行了測定。苯酚-硫酸法測定多糖的原理是依據(jù)糖經(jīng)濃硫酸處理后脫水產(chǎn)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再與苯酚縮合生成橙黃色物質(zhì)于490 nm處比色,而蒽酮-硫酸法測定多糖的原理是依據(jù)多糖濃硫酸脫水生成糠醛或其衍生物,與蒽酮試劑起縮合反應(yīng),生成藍綠色化合物,于620 nm處比色[7]。2種方法所用的顯色劑有特異性,僅與樣品中特定的物質(zhì)反應(yīng),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在白靈菇菌絲多糖含量的測定中苯酚-硫酸法較蒽酮-硫酸法測定結(jié)果靈敏、誤差小、操作簡便,因而苯酚-硫酸法是測定白靈菇菌絲體多糖含量較為理想的方法;但因苯酚容易氧化,見光或遇氧即逐漸氧化成淡紅色,因此,在測定中應(yīng)該避光且操作要迅速。在測定白靈菇菌絲體多糖的試驗中,與苯酚-硫酸法相比,蒽酮-硫酸法穩(wěn)定性和精密度較差,回收實驗測定結(jié)果偏高,可能是由于白靈菇菌絲體中蛋白質(zhì)[8]對蒽酮-硫酸法的顯色反應(yīng)有一定干擾所致。
[1]谷延澤.白靈菇和杏鮑菇的營養(yǎng)分析比較[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9,37(21):9931-9932
[2]宿紅艷,王磊,高興喜,等.白靈菇不同菌株生物學(xué)特性的研究[J].食品科學(xué),2008,29(7):256-259
[3]任海霞,宮志遠,曲玲,等.白靈菇液體培養(yǎng)工藝的初步研究[J].中國農(nóng)學(xué)通報,2009(4):183-186
[4]李正鵬,吳萍.白靈菇胞內(nèi)多糖液體發(fā)酵條件的優(yōu)化[J].安徽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08,22(2):12-16
[5]王振河,張習(xí)約,范文秀,等.白靈菇及杏鮑菇子實體多糖含量的測定[J].河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07,35(3):10-11
[6]許金國,鄭泉,劉俊,等.白靈菇多糖及總氮含量的測定[J].食用菌,2003(5):8-9
[7]何火聰,鄭榮珍,倪莉,等.兩種仙人掌多糖含量測定方法的比較分析[J].福建輕紡,2003(10):31-35
[8]周選圍,林娟.不同地區(qū)四種松茸子實體可溶性蛋白的電泳分析[J].食用菌學(xué)報,200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