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
權門私竇
□高深
明代賢人有云:“權門私竇,不可著腳,一著腳則玷污終身?!?/p>
“竇”就是大門旁邊的小門。權門為何另設“私竇”?不外乎便于私下往來者出入。權門也與尋常人家一樣,有親眷朋友,少不了私事往來。舊時權貴人家,無大事不開正門,通常多是走小門,或叫邊門。
當今有“走后門”一說,指辦事情不光明正大,或求熟人“走門子”,或送禮行賄買通辦事人。這“后門”其實就指的是“私竇”?!白吆箝T”者,除了那些越過法律政策辦理有違規(guī)定的事情,也有許多本來是合理合法的事情,只因當事人為平頭百姓,辦事人又無端刁難拖延,當事人無奈只好走動親戚熟人,拉拉關系,套套近乎,圖個順當。尤其逢年過節(jié),對各類“走后門”的女士先生們而言,有的是個“關口”,有的又是個“機遇”。
“竇”字尚有“門洞”、“孔穴”的意思。古時“私竇”之意比較復雜,有過一些趣聞,甚至流傳較廣。南宋權臣韓侘胄生日,群官畢集,吏部尚書許及之來遲了一步,大門已閉,被拒之門外,許及之尷尬窘迫無策。但細一看,恰好門閘未及關死,于是傴僂鉆入。自此,許及之就稱為“由竇尚書”。一個堂堂尚書,從門洞里鉆過去,實在有失儒雅。事實也真的“一著腳則玷污終身”,許及之既已官至尚書,自然會兩眼巴望著參政的位置,然久久“巴”而無望。不得已有一次見到韓侘冑,他“流涕乞伶,不覺屈膝”。雖終于爬上了參政之位,也由此被人稱為“屈膝參政”。這“屈膝參政”,倒可與“由竇尚書”組成一副挺有趣兒的對聯(lián)。
當代“走后門”一詞的廣泛使用,大約始于物資供應缺乏的年代。有些物品憑票購買,人們或因得不到某些票證,或憑票供應不足以使用,于是便剜門子,托關系,“走后門”購買某些緊俏商品。再后來參軍成為熱門;學生畢業(yè)分配工作也成為家長的一個難心,條件好的想進個好機關,條件差的能找個全民企業(yè)就很滿足了。于是不僅僅靠關系,有時還得靠送禮,甚至靠真金白銀等“硬通貨”才辦得成。
“走后門”一詞不斷地漫延,不斷地擴大輻射面,從最早僅僅在經(jīng)濟領域悄悄奉行,漸漸地擴張到政治領域,尤其是在人事任用方面,走門子,拉關系已屬常態(tài),有時又跑又送并不見得有多大成效,而買官賣官已不再是某些地方官場中的秘密。事情發(fā)展到這個地步,黨風政風已不是一句“走后門”概括得了的。
“走后門”是腐敗的“先頭部隊”。買官賣官則屬于政治腐敗。政治腐敗是最大的腐敗。這種現(xiàn)象已引起中央的嚴重警惕,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和紀律措施,乃至法律措施。有的人僅從用人公道透明的角度著眼;也有的人至今還強調(diào)以正面教育與引導為主。不能說循循善誘的辦法,一點作用沒有,但是在不爭的事實面前,對于只要官位不顧羞恥者,必須表現(xiàn)出制度的嚴肅性,紀律與法律的嚴厲性,才可能撥亂反正。
有些已經(jīng)不要廉恥的人,只同他們講道理,講名聲,講榮辱,起不了作用。說服教育僅僅是對一般群眾而言,即使是一般群眾,有時也不及那些沒有廉恥卻大得實惠的實際影響更深刻。若是“從眾心理”都從了“權門私竇”,將來后代們談論起我輩時,恐難免于羞愧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