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篤
劉 篤: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聲樂副教授
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之下,進入高等院校開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基本上都處于17至19歲這個年齡段,此后4年的高校生活,既是知識學習的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學生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高等院校的教師,傳授知識固然非常重要,但育人的職能也很重要。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政治思想觀,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走向成熟。心理成熟,主要是指作為社會人的心理的成熟。但是在知識的學習方面,心理因素占據(jù)很重要的地位。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稱為學習心理。學習心理是大學生們進行知識學習的重要基礎,尤其是藝術學習,心理影響更為重要[1]。但是目前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聲樂教學,主要是從聲樂的訓練、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教學方法的學習等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在聲樂表演和聲樂教學方面的素質和能力;而往往忽視了對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學習心理素質是學生進行聲樂學習的基礎,對于學生的聲樂學習、聲樂表演以及將來從事聲樂教學都有很大的影響,學習心理素質是否成熟,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習的效果、表演的質量和教學的成果。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培養(yǎng)學生健康成熟的學習心理素質開始,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培養(yǎng)能夠適應社會工作的合格的聲樂藝術人才。
心理動機是人們在需要的刺激下,激起并維持其活動的一種心理活動傾向。這種心理活動傾向具有鼓舞、干預和指導活動方向的能動作用。對于一切學科,學習的動機是學習的基礎,動機直接導致效果。學習聲樂的動機和學習聲樂的需要是聲樂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始動因素,是個體發(fā)動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其本身也是聲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產(chǎn)物。在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是進行良好聲樂教學的基礎。
良好的演唱動機,應該是將自己艱苦努力排練好的精神產(chǎn)品,負責地、精心地再現(xiàn)于觀眾面前。表演時以新鮮體驗和創(chuàng)造使自己進入角色和演唱內(nèi)容,從而使觀眾受到藝術感染,得到藝術享受。事實上,在培養(yǎng)良好的演唱動機之前,演唱者必須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nèi)部心理動力。從熱愛和追求聲樂藝術的美感出發(fā),參與演唱也是為了在表演中間使自己和觀眾一起進入特定的藝術氛圍,一起通過聲樂的形式得到藝術享受,這樣的動機才是良好的聲樂學習動機[2]。人的音樂心理活動動機是多種多樣的。根據(jù)音樂活動的目的和起因,可分為自然生理性音樂心理活動動機和社會性音樂心理活動動機等。根據(jù)音樂活動目的的對象不同,可分為簡單音樂心理活動動機和復雜音樂心理活動動機等。演唱者在歌唱之前首先應對自己的演唱動機有所認識,進行分析。這是歌唱成敗的前提因素。
學習聲樂的動機是行為動機的一種,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源泉,是一種為滿足知識和情緒需要而渴望了解、掌握聲樂的心理狀態(tài)。聲樂認知的需要是一種以獲得聲樂技術、技能、技巧為目標的需要,即求知的欲望。主要通過學生對歌唱藝術的興趣和喜愛引起學生想學、想唱的欲望從而驅使需要了解聲樂知識,如學習發(fā)音技術、發(fā)聲技能、發(fā)音技巧以及掌握和處理音樂表現(xiàn)的各種心理因素。這種認知具有動機力量,通過長期的親身實踐、聽覺感應、體驗、有目的的反復訓練以及不斷取得進步而逐漸形成,使各項能力得以穩(wěn)固。而且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由于多次訓練、實踐及演唱的成功,體會到一種心理滿足,這種滿足又反饋刺激求知欲。從而又形成了一種比較穩(wěn)固的聲樂學習動機。用動機喚起維持行動、指導行動方向的心理力量,使行動指向更具有一定的目的。
學習聲樂的動機的始發(fā)因素有的是機體自發(fā)的,比如一些聲樂條件比較好的學生,他們具有良好的音質、音色、樂感等;還有的是由學生自身需要得到發(fā)展而引起;有的則是由外界某事物刺激而引起,如看影視及聽音樂會或演唱比賽中一位演唱者的演唱,或特別欣賞的一首歌曲令自身十分陶醉而引發(fā)心里非常想學、想唱……外界引發(fā)而起的作用稱為激勵,激勵動機的外界刺激一般稱為“誘因”。在誘因和目標發(fā)生聯(lián)系之后,便形成了動機——誘因狀態(tài)。從而個體對能滿足自己一定需要的事物或情境產(chǎn)生明確的向往和追求。有的想從事聲樂表演,成為一名歌唱演員;有的想從事聲樂教育,去培養(yǎng)更多的聲樂人才等等。誘因具有誘發(fā)或激起目標及指導行動的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分析,利用這種自發(fā)的積極性來調動學生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勇于實踐、不斷開拓進取,激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際上就是提供誘因,以促使學生把自己的行為指向努力學習、不斷實踐。聲樂教學心理的研究和實踐表明了這種由于獲得聲樂知識、技術、技能、技巧的本身而產(chǎn)生的興趣的動機對于學習聲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作為聲樂教師,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通過引導、強化等方式增強學生健康的學習動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心理的前提。在筆者的教學中,對每一個學生,在初次見面時,都會有意識地通過詢問本人、溝通家長、引導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而言,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有以下三種:1、學生具備很好的聲音條件、表現(xiàn)出很好的樂感,想通過學習發(fā)揚這一長處,成為聲樂工作者;2、受到歌手優(yōu)美演唱或者被聲樂作品陶醉的刺激,決定接受聲樂學習,促使自己也能夠具有這方面的能力;3、學生家長對聲樂的喜愛或者是考慮學生升學及求職的需要。這三種動機,要區(qū)別對待,對于第一種,在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采取積極鼓勵、增多表演機會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于第二和第三種,筆者一般都要先和學生或家長進行交流,指出學習需要勤奮和刻苦,需要持之以恒,聲樂學習不是一時的興趣,而是長期艱苦的努力。對于無法堅持的學生,勸其放棄;對于選擇繼續(xù)學習的學生,通過增加對作品的講解,增加作品欣賞等方式強化和刺激聲樂藝術的吸引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由于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目的采取不同的動機強化手段,筆者的學生在學習中一般都能夠堅持不懈,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聲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教育的主導地位,學生處于教育的主體地位。聲樂教學過程就是通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來促使學生朝著聲樂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發(fā)展過程。在聲樂教學過程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下師生都有其自身的主導情緒狀態(tài)和特點。
教師的主導情緒狀態(tài)是聲樂教師在聲樂教學活動中情緒狀態(tài)的基調,它受教師對聲樂教育和學生情感的制約,是教師自身的性格和氣質特征的反映,與聲樂教師本身的自我修養(yǎng)有關[3]。有的主導情緒狀態(tài)是充滿熱情,精神振奮,有的則常常顯得平靜而缺乏激情,更有的則情緒低落,愛發(fā)脾氣。教師的主導地位導致教師的情緒狀態(tài)決定教學過程中情緒的發(fā)展方向。
學生的主導情緒狀態(tài)是學生在聲樂教學活動中情緒狀態(tài)的基調,這種情緒基調對學生的演唱水平發(fā)揮、歌唱技能學習等有著直接的調節(jié)作用,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方面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受學生對聲樂課的情感、對任課教師的情感、當時自身健康狀況、聲樂課堂上的情緒氣氛等多方面的制約。
師生間的情緒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直接影響。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共同處于充滿愛意、充滿熱情的聲樂教學氣氛中,雙方配合默契,情緒交流自然和諧,使雙方都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聲樂知識與技能的傳遞過程,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從筆者的教學實踐總結可以看出:要保持聲樂教學中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避免消極情緒的影響,需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調控教師在聲樂教學中的教學情緒。要保證教師的主導情緒快樂、向上、飽滿、熱情,使師生在快樂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下從事教學認知信息的傳遞。教師的積極情緒會感染學生,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促進作用,對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有相應的促進效能[4]。其次,合理處理聲樂教學內(nèi)容中的情感因素。聲樂教師需要有分析、理解、處理教學內(nèi)容并深入體驗內(nèi)中情感的能力,并且會用語言、歌聲富有表情地表達傳遞教學內(nèi)容,特別是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更要給予明確的情緒性表達,使不同情感類別的教學內(nèi)容都能在教師的處理下變得富有情感色彩,并能通過積極的情緒性教學傳遞給學生。最后,調整并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選擇適當?shù)穆晿方虒W內(nèi)容,在教學中通過良好的聲樂競爭機制,采取鼓勵、對比、表揚等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和訓練情緒。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呈現(xiàn)千變?nèi)f化的師生交流的過程。教師在調整教學過程、調控學生情緒的方法手段上有很多種。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針對不同教學對象,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情形采取靈活多變的調控策略。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往往學習的時候表現(xiàn)很好,但一上臺或者一考試就過于緊張,就會出錯。緊張是指精神處于高度準備狀態(tài),興奮不安。緊張本身在表演時會提高注意力,具有正面效果。但學生往往表現(xiàn)為過度緊張,這是一種心理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觀環(huán)境的改變和思想負擔的加重。這里的環(huán)境主要指表演場地,如舞臺、考場等,以及觀眾、評委及現(xiàn)場氣氛。由于心理不適應變化而產(chǎn)生某種心理壓力,結果導致歌唱不能正常發(fā)揮,甚至歌者自己失去信心,演唱失敗。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第一,在學習中加強鍛煉,保持心理放松,消除緊張情緒。在某種程度上,心理緊張是由歌唱者對演唱技巧掌握不純熟所造成的。優(yōu)秀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基礎。正確的歌唱方法,高超的演唱技巧,需要教師的準確傳授和學生的反復練習。歌唱教學具有一對一教授的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待學生不能簡單粗暴,批評挖苦,否則學生就會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久之條件反射,緊張心理定型。一上課或者上臺,心理上就會出現(xiàn)難以抑制的習慣性緊張情緒。而應當是積極、熱情,以鼓勵和表揚為主,使學生保持心理放松,消除緊張情緒。
第二,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tài)。歌唱是一項全身性的協(xié)調運動,身體健康狀況無疑會影響到歌唱技能和技巧的發(fā)揮及歌唱心理的變化,尤其是歌唱器官不佳,如聲帶疲勞、傷風感冒等都會破壞演唱技巧的正常發(fā)揮,造成緊張心理。因此,必須教授給學生適度且良好的身體鍛煉方法,特別要教會學生保護嗓子,培補中氣,長期保持身體健康的訓練方法,使他們從心理上深切地認識到:要想取得良好的歌唱效果,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條件作為基礎。
第三,培養(yǎng)正確的歌唱心理。歌唱心理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歌唱實踐的效果。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yǎng)出來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實踐,歌唱者必須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老師的正確引導把聲音進行對比、判斷,進而逐漸形成良好的認知。建立起正確的歌唱心理?!昂玫母璩睦硎欠浅W匀坏?“自然”是我們判斷聲音是否優(yōu)美.方法是否正確的最低標準。因此.無論學生是在聲音概念上產(chǎn)生了錯誤,還是在方法概念上產(chǎn)生了錯誤.我們都要提醒他們:檢查自己的歌唱是否自然。從聲音上說,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歌唱條件是完全相同的,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是有益的。一味的模仿只能葬送自己的前途。就方法上而言,正確的、科學的發(fā)聲方法都是建立在不違反人體生理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而一切不自然、造作的聲音都是違反生理規(guī)律的。在教學當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有些學生在長時間的用一種不自然的方法歌唱之后反而覺得“自然”了。這時老師們不得不用更多的耐心去幫助他們:首先從聽覺上改變其歌唱心理,多做示范多對比,教學生學會“聽”是建立正確歌唱心理的前提。之后要在感覺上體會自然與造作的歌唱狀態(tài)。弄清了這些問題,再歌唱時效果一定會好得多[5]。然后我們還要根據(jù)學生具體實踐的情況不停地加以調節(jié)和講解。在學生未建立正確的歌唱心理之前,準確清晰的講解和優(yōu)美動聽的示范是至關重要的。正確的歌唱心理是正確歌唱的前提.也是我們聲樂教學中對心理教學的的基本要求。
端正的學習動機、濃郁的學習興趣、健康的學習心理、良好的歌唱心理以及輕松愉快的教與學的情緒,是學生掌握聲樂知識,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基礎。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有機聯(lián)系,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培養(yǎng)學生端正的學習動機,激發(fā)他們積極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消除過度緊張的歌唱情緒,維持放松心態(tài),是聲樂教學的前提;持之以恒的注重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培養(yǎng),在反復的歌唱實踐中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歌唱心理素質,從而獲得良好的藝術學習效果和藝術表演技能,也是聲樂教學的目標。而心理學是研究學習心理和歌唱心理的科學理論依據(jù),是音樂活動心理動機和歌唱行為發(fā)生的前提。音樂活動心理動機是因為歌唱者的表演欲望這一音樂興趣和刺激因素而產(chǎn)生的;興趣的指向性、情緒性、動力性特點使其在歌唱中起著積極的能動作用。在音樂學習心理學及歌唱心理學方面有待于我們研究和討論的課題還很多很多,作為一名聲樂教師,必須十分注重對學生學習心理的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只有在長期的教學活動實踐中,注重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培養(yǎng),才能使學生最終獲得良好的歌唱心理;只有使學生具有了全面優(yōu)良的音樂素質和心理素質,才能使他們的綜合藝術表現(xiàn)能力得到升華,無論畢業(yè)以后做什么工作,都會得心應手,取得好的成果。
注釋:
[1]田?。骸墩摳邘熉晿方虒W中的心理訓練》,載于《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2]蔣君卉:《從心理學透析歌唱心理》,載于《藝術百家》2004年第5期。
[3]張 進:《試論情緒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載于《音樂探索》2001年第4期。
[4]馬雪山:《聲樂教學中學生演唱心理調控的因應對策》,載于《藝術評論》2007年第3期。
[5]魏艷:《給學生一個健康的歌唱心理》,載于《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