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瑛
記得在上學的時候,想查一下關于宇宙的解釋,為此買了一本天文類的《詞?!?。上面是這樣解釋的:“《淮南子·原道訓》曰:‘古往今來曰之宇,四方上下謂之宙?!蔽沂沁@樣理解的:古往今來就是時間,四方上下就是空間,時間和空間組成了宇宙。這對我以前認識上的空間宇宙補充了許多。而任何事物的時間性存在就是宇宙中的一個點,一個時間與空間交叉的點。
這本書也一樣,接到此書的邀稿是在二○○三年四月,那個時間正是SARS肆虐的日子?!胺堑洹笔购芏嗳擞袝r間游蕩在網(wǎng)絡這個空間,許多不相關的事情通過網(wǎng)絡建立起聯(lián)系,比如我與這本書。應該說,這本書是一個時空的巧合。而每一個日子,不也是時間與空間湊攏來拼成的濃淡參差的圖案嗎?
其實,每一個日子不僅充滿巧合,而且充滿疑似。這是我在“非典”之后恍悟的。
我們不知道生命中哪些東西是可以準確把握的。我們總是陷在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選擇之中,而每一次選擇又總使我們霧迷津渡。所以,我們不能用對或錯來看待選擇,那只是我們一時的心態(tài),那只是一個時空的巧合。每個人不同時期的不同生活狀態(tài)都是不同選擇的延續(xù)。也許我們會去追求一種生活狀態(tài),也許我們會去適應一種生活狀態(tài),但無論是追求還是適應都是一種選擇。
這本書從策劃到成書,也經(jīng)歷了很多的選擇:從文字到版式,從封面到名字。如果說當初簽下出版合同是一個輕易許下的諾言,之后不得不督促自己去完成。在真正開始動筆后,我變得很刻苦,像個就要參加考試的學生。無論它包含了猶豫、彷徨還是信心,它所顯現(xiàn)的成書是由當初的種種選擇決定的。
我們與生命在不經(jīng)意間也簽了一份合同,不知何時被終止,所以更應該認真地履約、認真地生活……
這是一本紙上的時光記錄。書中各輯以時間為界,每輯的小標題是對那段生命痕跡的概括。
最初想用《時光》做書名,成書時沒有用。不是因為它平淡,而是因為時光太大,也太珍貴,不敢輕易地使用。
對時間的詮釋,曾看過一部影片《十分鐘年華老去》,很經(jīng)典。是由十五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著名導演,共同以“時間”為題,每人拍十分鐘的短片組成。
每個短片的銜接處是各種各樣的水面,水的意象使我仿佛置身于時光隧道:新生嬰兒的恬靜,在手腕上畫表打發(fā)時間的孩子,因一個瞬間而改變生活軌道的夫妻,一位老演員曾拍過的影片剪輯成的從青春到蒼老的容顏,兩張不知方向的車票,從終點回到起點的男子,靜默在田野里的樹……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各國的美麗語言,黃色、棕色、黑色、白色的面孔,演繹的都是生命在時光中的一種存在,是一組關于生命本身的故事。
伍爾斯說:“假如生命有個根基,那么它就是記憶。”假如記憶是生命的根基,那時間就是生命的表現(xiàn)形式吧。
在整理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總感覺到那部片子中各種各樣的水面一波一波漫過來。在時光的長河中,人真的是太渺小了,而這些珍藏記憶的文字,其實是在徒勞地去證明一些曾經(jīng)的存在,它的意義僅在于,它是一個個體的人對生命的努力。
最早的文字與現(xiàn)在已相隔十多年了,原想把以前的文字做些修改,待翻出后才知道,寫出的字竟是潑出的水,是收不回的。原來青澀,現(xiàn)在愚鈍,卻是哪個都改不得。
時光也如水般收不回。生命的痕跡雖然清清淺淺,卻是自己一分分、一秒秒刻上的,無論有心還是無意,也都是改不得。張愛玲的《半生緣》中,顧曼貞在十年后見到沈世鈞,隔著一輩子的恩怨愛恨,也只是說出一句:我們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卻可以在重讀往昔的文字時,與舊時光相遇:過往的一些事變得清晰了,對生命的感覺卻依舊是說不清。歲月中的美與痛,溫暖與憂傷纏在一起。
只有一些詞清晰了。最清楚的是 “感恩”與“珍惜”。走得越久,越辛苦,這兩個詞就越從記憶中浮現(xiàn)出來。一粒糧食,一個微笑,一縷陽光,都是自然的惠贈。最大的恩情在父母那里,他們給予的生命與愛,是無量的。
“寫”也變得清晰了一些,盡管很多時候,拿著筆,不寫字,卻終是不肯放下。
生命還依舊是混沌的狀態(tài)。記憶的源頭會延伸到何時,記憶的深處將蘊藏著什么,只能沿著時光的河流緩緩向前,看兩岸的風景在路上慢慢清晰,永無回溯。
其實,只要懷著感恩的心走下去,每一天都是最好的時光。所以,明天永遠未知,明天也永遠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