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義
(溫州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浙江省中學生武術課程學習態(tài)度與興趣選擇的調查研究
——以溫州市為個案
周義義
(溫州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對溫州市中學生對武術課教學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進行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政策引導;提高體育教師的技術水平及相關武術理論知識;加強中學武術教材建設等相應對策,以期為進一步完善武術教學提供理論參考。
中學;武術課教學;對策
武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tǒng)體育項目,而且還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其本身富含著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積極向上、謙遜禮貌等民族精神。通過對武術的學習可以較為直觀地觸摸中華民族的精神,可以增強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對于繼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1]。
從筆者了解的一些信息來看,溫州市中學武術課教學的開展并不是很好。如何將武術課更好地在溫州這樣一個經濟較為發(fā)達的沿海城市的中學體育課中開展起來,在使學生掌握武術運動技能的同時,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通過武術教學傳遞給溫州的中學生,是擺在我們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正是出于如此的目的,本課題從中找尋溫州市中學武術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癥結,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以期為武術課在溫州市中學得到更好地開展提供較為可行的參考。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溫州市23所中學中的1 320名在校中學生及相關家長為研究對象,共對體育教師發(fā)放問卷160份,回收102份,其中有效問卷96份,回收率為63.8%,有效回收率為60.0%。對學生發(fā)放問卷1 600份,回收1379份,其中有效問卷1 320份,回收率為86.2%,有效回收率為82.5%。對學生家長發(fā)放問卷1 200份,回收878份,其中有效問卷767份,回收率為73.2%,有效回收率為63.9%。調查對象分布在初中的七~九年級,高中的十~十二年級,各年級的具體人數(shù)詳見(表1)。
從調查的數(shù)據來看,男女生的調查人數(shù)基本上相當,是符合性別比例的。從年齡來看,正好處于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接受新鮮事物的重要時期。
表1 學生簡況 (n=1 320)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網上檢索和查閱與本研究有關的中學武術教學研究,學校武術發(fā)展研究的文獻。
1.2.2 問卷調查法。在查閱文獻資料以及對溫州市中學武術課的現(xiàn)實狀況進行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合并本課題需要進行研究的內容,根據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及應注意的問題,編制三套問卷,分別是教師問卷、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將這三套問卷以及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合并成專家問卷,檢驗問卷的效度。經專家認定,這三份問卷的內容可以全面、客觀地反映本課題要進行研究的內容,專家自然情況見表2,專家問卷見附錄。
表2 專家自然情況 (n=10)
采用裂半法對三套問卷的封閉式問題進行信度檢驗,其中,教師問卷的信度R=0.89,學生問卷的信度R=0.88,學生家長問卷的信度R=0.89。
這些詩句看似時序顛倒、時空錯亂,毫無邏輯所言,其實這些都飽含著詩人的特殊情感。詩歌中的時空的轉換、倒置、錯亂絕不意味著真實時間邏輯上的混亂,而是一種蘊藉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詩歌對于時空的安排其實是很值得現(xiàn)代人借鑒的。
2.1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調查分析
武術課與其他體育課相比較,學生更喜歡哪一個呢?從學生的選擇結果可知,22.6%的學生選擇喜歡武術課,25.1%的學生喜歡其他體育課,44.6%的學生既喜歡武術課又喜歡其他體育課,而有7.7%的學生根本就不喜歡體育課。由此看來,有67.2%的學生喜歡上武術課,這個數(shù)字是值得我們高興的。當然,這里不能排除學生由于受一些武打影視作品的影響,武術在他們的心目中已刻上一種能夠飛檐走壁、上天入地式的烙印,索性按照自己的意志對武術課產生了喜歡的想法,因為,有一大部分學生沒有上過武術課,對體育課堂中的武術內容還沒有親身的感悟。
相對于其他體育項目來講,武術究竟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如何?為此,我們在對學生的調查中列出了15個比較常見的體育運動項目,具體有,足球、籃球、田徑、排球、體操、武術 (套路和散打)、網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戲、游泳、輪滑、拳擊、跆拳道、健美操。從學生的選擇中可以知道,學生喜歡的排在前七位的體育項目有籃球、羽毛球、游戲、游泳、乒乓球、跆拳道和足球。其中,男學生比女學生更喜歡的項目是足球和籃球,而女學生比男學生更喜歡羽毛球和游泳。就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來看,武術排在第八位,有19.4%的學生,即接近1/5的學生喜歡武術。由此看來,武術不是學生非常喜歡的項目,但也不是學生最不喜歡的項目。學生的選擇低于武術的有排球、田徑、體操、網球、輪滑、拳擊和健美操,這五個項目的選擇率在17.2%~6.2%之間。
2.2學生喜歡的武術內容調查分析
學生喜歡哪些武術內容,超過50%的體育教師憑借教學的實踐或經驗認為,拳術和散打是學生喜歡的武術內容,而器械項目則略為遜色。
喜歡體育老師教的內容的學生是因為:自己本身就喜歡武術,覺得武術有趣;認為武術可以強身健體,可以陶冶情操;上散打課使人感到很瀟灑、很帥;學習武術感覺有點像電影里的武術可以實用。不喜歡老師教的武術的內容的學生是因為:老師教的內容太單調、太難、無聊,不像電視上的武術有刺激;只學套路,在實踐中沒有模擬實戰(zhàn),感覺用不上。我們又進一步對學生喜歡武術的程度進行了調查,即:請上過武術課的學生回答“對武術課學前與學后的感受”,結果有12.8%的學生在學習武術后,還想繼續(xù)參加武術運動,11.9%的學生不能確定以后是否還會繼續(xù)參與武術運動,而決定以后放棄參與武術運動的學生占6.4%。如此看來,武術課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喜歡,也沒有達到所有的學生都不喜歡的程度,從學生的選擇情況來看,可以說是平分秋色,即喜歡和不喜歡老師課堂上教的武術內容的學生比例相當??赡芷渌w育項目也是一樣,總會有學生喜歡,也一定會有學生不喜歡,只是各個體育項目受學生喜歡和不喜歡的比例不同。但我們也深知,武術課堂上體育教師教的武術內容確實有些枯燥,加上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不足,導致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教的武術內容也是可以理解的[2]。
學生究竟喜歡什么樣的武術內容呢?我們對此也進行了調查。為了能較為全面反映武術的內容,我們設計了三道問題,分別從武術的運動形式、功能以及由學生填寫喜歡學習的具體武術內容三個方面著手。從武術的套路和搏斗兩種運動形式來看,有44.6%的學生喜歡套路運動,55.4%的學生喜歡搏斗運動。從武術的功能來看,喜歡比賽性武術內容的占7.1%,喜歡實用性武術內容的有51.4%,傾向于健身性和娛樂性武術內容的分別占21.9%和19.7%??傮w來看,喜歡搏斗、實用性武術內容的學生多于喜歡套路、比賽性、健身性和娛樂性武術內容的學生。為了進一步明確學生選擇的武術內容是否存在性別之間的差異,我們又按性別對男、女同學喜歡的武術內容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喜歡套路運動的男、女生分別占全體學生的48.5%和51.5%,喜歡搏斗運動的男、女生分別有363人和362人,分別占全體學生的50.1%和49.9%。喜歡比賽性武術內容的男同學和女同學分別占總體的78.7%和27.3%,喜歡實用性武術內容的男同學比女同學多10%,喜歡健身性和娛樂性武術內容的女同學分別比男同學多15.2%和39.6%,從中可以看出,男學生比女學生喜歡實用性、比賽性的武術內容,而女學生比男學生更傾向于健身性和娛樂性的武術內容。這一結果為我們在選擇中學武術課的教學內容時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參考。
接受調查的學生對 “如果你喜歡學習武術,那么,你想學習什么樣的武術”這一問題的回答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從武術功能的角度,比較宏觀;一類從武術內容的角度,比較具體。從武術功能的角度來看,學生們并不滿足于武術的單一功能,而是傾向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功能統(tǒng)一于一體的武術。在此,將同學們的回答列舉如下,從實用性武術來看是:既能防身并且動作柔和、緩慢的;既能防身又能健身的;既能防身又能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既能防身又簡單易學的;既實用又優(yōu)雅美觀的;既能防身又具備健身娛樂性的;既能防身又有趣的;集實用與觀賞于一體的;能保護人但又不會對人造成傷害的武術。
從學生填寫的所喜歡的武術可以看出,武術的技擊本質是根植于學生內心深處的,而武術的健身功能在學生的心目中也是不可抹殺的。而從學生的回答中,也有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一面,那就是,學生喜歡的部分武術內容來自于對武術進行了藝術加工的武俠小說及武打影視作品。在這里,我們要正視武俠小說及武打影視作品中的武術給現(xiàn)實中的武術帶來的雙重影響,既讓很多學生對武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又使得學生對現(xiàn)實中的武術產生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武術的印象,而影響了對武術的學習興趣。此外,從學生想學的武術內容中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武術所包括的具體內容還是比較模糊的,他們認為,能“打”的全都是武術,所以把自己喜歡的跆拳道、合氣道、空手道、截拳道、柔道等統(tǒng)統(tǒng)寫出來。上述所反映出來的問題,都是我們應給予重點思考的。
3.1結論
3.1.1 學生對武術的了解多來源于影視作品等。通過調查顯示學生對于武術的了解的渠道主要來源于影視作品、小說、網絡等,這就造成了學生對武術的認識與實際學習存在較大差距。影響了學生對武術的客觀認識和價值取向。
3.1.2 學生比較喜歡武術中的搏擊項目。調查中學生比較喜歡武術內容中的搏擊對抗性項目,這也體現(xiàn)了學生追求健身與實用相結合的武術學習興趣,因此改革相關教學內容已成為必然趨勢。
3.1.3 現(xiàn)有的武術教學無法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學生不喜歡武術課的主要原因是武術課已經不能滿足青少年追求時尚的心理要求,武術項目周期性長,不及主打時尚包裝和簡潔易學特點的跆拳道和空手道等域外武技的沖擊。這已是影響學生武術課程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
3.2建議
在中學武術課教學開展的對策方面,我們認為加強政策引導是重中之重。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3.2.1 下發(fā)指導性文件,中考中加入武術項目。下發(fā)指導性文件,即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學下達指導性文件,明確提出“中學體育課上要開展武術教學[3]”。如果武術能夠被列入中考的體育加試中,并且能夠列為必考項目,那么,我們就無需再提體育師資的武術技術水平,學生是否感興趣,武術內容的枯燥乏味等對武術課開展不利的種種因素,武術在中學的初中階段的開展一定大有轉機。
3.2.2 考慮武術的本質及發(fā)展。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4]。武術運動無論采取何種表現(xiàn)形式,技擊的本質永遠是武術的核心,是無論如何都不能丟棄的。如何將武術中反映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對習武者進行傳授,實現(xiàn)現(xiàn)代轉型;面對現(xiàn)代中學體育教育中的豐富多彩的運動項目,武術如何爭得一席之地;如何將武術的段位制與學校武術接軌等[5]。
3.2.3 加強中學武術教材建設,突出武術本質“淡化套路、突出實用、強調方法”是武術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6]?,F(xiàn)有教材基本上都著重于套路教學,教材內容過于陳舊、缺乏新意。所以,編制適應時代發(fā)展主題,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武術教材是十分必要的。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武術運動無論采取何種表現(xiàn)形式,技擊的本質永遠是武術的核心,是無論如何都不能丟棄的。
3.2.4 武術內容的設置要與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相契合。中學武術面對的是朝氣蓬勃、極富活力的青少年人群。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青少年比以往任何時代的青少年都有更多的方式來了解他們想知道的事物。他們喜歡獵奇、喜歡接受新鮮事物,而對于枯燥、乏味、呆板的事物則相對比較冷淡。從家長的方面來看,他們之所以支持自己的子女學習武術,更多的也是出于武術可以用來健身和防身的角度,以及武術中所富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
[1] 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347,395.
[2] 田芳兵.中學武術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2):130-13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15-65.
[5] 洪浩.武術段位制引入中小學教學必要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7):115-118.
[6] 陳琳,王智慧,陳盈. 學校武術教學內容及思想的演進與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0,31(5):30-34.
InvestigationandResearchontheLearningAttitudeandInterestOptionofWushuTeachinginMiddleSchoolsofZhejiangProvince——taking Wenzhou city for an example
ZHOU Yi-yi
(Sports College,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ere mainly applied to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Wushu teaching in Wenzhou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these,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policy.Improve the skill and the related theory knowled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on Wushu.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textbook of middle school to provide the theory reference for further perfection of Wushu Teaching.
middle school;Wushu teaching;counter measure
2011年溫州文化研究工程社科規(guī)劃課題(Wyk11068)
2011-02-18
周義義(1976-),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武術教學,體育教育訓練學.
1004-3624(2011)03-0125-03
G8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