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拒絕平庸:詩歌小眾時代的精神對話

        2011-11-19 21:24:17李少君,張清華,汪政
        揚子江評論 2011年4期
        關鍵詞:民刊詩刊刊物

        編者按:值《揚子江》詩刊改版之際,本刊邀請《揚子江》詩刊特聘執(zhí)行主編子川,與詩歌評論家汪政、張清華、何言宏,詩人李少君、馬鈴薯兄弟,詩歌民刊《詩歌與人》主編黃禮孩等,就詩歌與時代、詩歌刊物的品格、官刊與民刊等話題進行筆談。

        1.您如何定義一本好的詩歌刊物?眾所周知,八十年代曾有過詩歌的熱潮,如今我們也目睹了它的冷清與被邊緣化。在當下,詩歌,包括詩歌刊物都不復當年一呼百應的盛況。您如何看待、處理詩歌刊物和時代的關系?

        張清華:一本好的詩歌刊物,就是匯聚了這個時代最好的詩歌的刊物?!白詈谩辈皇且粋€硬性的標準,它可以是“永恒”意義上的,也可以是“有效性”意義上的,也可以是兼而有之的。它也許是推動時代潮流的,也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總之要有特色。在這個日漸多元的時代,能夠用清晰而堅定的聲音確立自己,同時再有一點“陌生化”,就已經(jīng)很好了。

        何言宏:我以為一本好的詩歌刊物應該在精神和美學方面有所主張和堅守,也有所開拓,通過影響一個時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文化,進而影響這個時代。

        黃禮孩:一本好的刊物需要有自己的主張和立場,有觀點的刊物總比沒有想法的刊物要好得多。一本刊物的走向、氣息是跟主編的思想、審美、意識和能力有關的。有什么樣的主編就有什么樣的刊物。當下不可能再出現(xiàn)八十年代文學刊物大繁榮的景象,因為時代背景不同,刊物自身的命運也是千差萬別的?,F(xiàn)在再厲害的人也難改變詩刊被邊緣化的傾向,因為這是一個大眾文化的時代,而不是精英文化的時代。漢學家顧彬說,在德國一個詩人的詩集賣到三百本已經(jīng)很不錯了。詩刊發(fā)行的下滑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中國的事。生于這個時代,詩刊自然會記錄這個時代,但如果你不喜歡這個時代,也可以讓自己刊物的精神狀態(tài)回到前世,也可以飛往來世。我知道,我們都逃脫不了這個時代,但我們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做合乎心靈的選擇。

        馬鈴薯兄弟:80年代的詩歌盛景不能作為一個衡量標準。從某種意義來說,那是一個文化還不夠成熟的時代,是文化走向多元化的開始時期,因為社會所能提供的文化消費、文化宣泄渠道還不豐富,有文化情懷的人,有文化消費需求的人,在找不到更合適的文化形式的情況下,加入到詩歌的寫作與消費的洪流中。設想一下,如果那是一個物質和文化生活都很豐富的時代,還會有那么彬彬之盛的詩歌場景么?我是懷有疑問的。還有,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往往在一個社會發(fā)生巨變的時代,最能展現(xiàn)自己的光彩,這也可以解釋80年代詩歌的熱潮。

        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文化消費的人群已經(jīng)形成了有序分流,大眾文化的獨大,讓人無奈,卻也不難理解?,F(xiàn)代詩歌自然是屬于小眾文化,小眾文化的自我意識很重要,如果我們硬要與時代相拗,去追求某種一呼百應、人人誦讀的詩歌,要么是一種烏托邦,要么就是犯迷糊。

        詩歌和時代的關系不必強調,只要你是一個當代人,你自然無法逃脫“時代”的影響。關鍵是,“時代”以什么樣的方式和姿態(tài)進入你的寫作。我反對那種自我封閉、閉門造車、扯斷現(xiàn)實(它也有存在的價值)的寫作,但同時更應該注意的是,時代氣息,不是某種曝光率最高的說辭,更不是被認為賦予的某種固定的概念,時代氣息也不是唯一的,它深藏在一些偉大心靈的內部。一個刊物應該關注那些豐富、深刻、強大,足以領略時代真髓,甚至可以承擔引領時代之責的那些人——當然是詩人——抓住那些人,才可以接近所謂時代。

        李少君:上世紀80年代,文壇只存在少數(shù)壟斷性質的詩歌刊物,因為時代及其它各種因素,它們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但其生存規(guī)則其實比較“簡單”,只需選擇質量過關的詩歌進行發(fā)表即可。但在如今這個時代,詩歌的官刊民刊數(shù)量眾多,一個詩歌刊物若要脫穎而出,真正引起各方關注,就需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在這一追求路途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確刊物的定位問題?,F(xiàn)在,辦一份詩歌刊物就如同是堅持一種理想。辦刊者需要考慮清楚,這份刊物的“理想”是什么,然后再圍繞這個理想進行具體的實踐。如果辦刊者將之定位為一份精英化的刊物,就可以配發(fā)學院派的評論,進行文本的深入細讀,等等。反之,如果選擇將之定位為一份大眾化的刊物,在編排內容上就盡可以花哨一些,如臺灣有一位詩人自辦的詩刊,封面全用美女照片,這也是定位清晰的一種表現(xiàn)。

        汪政:好的詩歌刊物永遠是一種理想。不要指望它成為旗幟,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沒有哪本刊物能領導天下、一呼百應。它應該保持足夠的敏銳,體察到當下詩歌最細微的變化,并且及時地使之得到反映;它應該走在詩歌美學的前沿,它不是旗幟,但可以是風向標;它應該是包容的,雖然它有主導性的風格與立場,但總是誠心待客,讓天下詩人賓至如歸。

        子川:詩歌刊物是關乎詩歌生態(tài)的介質之一。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所有人珍惜、愛護,且要治理、限制“廢棄物”的排放。良好的詩歌生態(tài)環(huán)境也需要凈化其中的介質,好的詩歌刊物應當是有利于良好詩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凈化了的介質。詩歌的被邊緣化,對詩歌文體寫作而言并非壞事,而當年的詩歌刊物一呼百應的盛況倒是值得警惕的現(xiàn)象,好在這一現(xiàn)象如今已是遠去的帆影。詩歌刊物與時代的關系,一如人與時代的關系,古今中外,從沒有人能脫離他所存在的時代而存在,詩歌這樣,詩歌刊物也這樣。

        2.現(xiàn)在的時代,被人說成是一個“面目模糊”的時代,詩歌失去個性,各種刊物變得千刊一面。在此環(huán)境中,一個雜志有意識有目標地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就顯得尤為重要。您希望《揚子江》詩刊通過改版能建立起怎樣的個性?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您理想中的《揚子江》詩刊,這個詞語會是什么?

        李少君:如今的各類刊物都容易被大眾潮流影響,因為經(jīng)濟因素,還有不少刊物試圖去模仿《知音》、《讀者》的風格。但一份優(yōu)秀的刊物應該可以引導潮流,而不是被潮流所引導。有理想者有時需要與潮流逆向行駛。我認為,越純粹的事物越有生命力。對一份詩歌雜志而言,做純粹,持之以恒,就可以吸引足夠多的追隨者,就可以引導潮流,對詩歌的氛圍有所影響。以《天涯》為例?!短煅摹冯s志可說是地方刊物從小到大發(fā)展的一個典型代表。這十多年來,《天涯》從封面到欄目再至內容,鮮少有大變動,始終堅持自己當初的定位和理想。這些年來,它已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影響力。

        張清華:之所以“面目模糊”了,是因為網(wǎng)絡新媒介對于詩歌資源的覆蓋,詩歌原本是“少數(shù)人”的事業(yè),且有著“精神的波西米亞性質”,是異類、“密謀”(本雅明的說法)、煉金術士的創(chuàng)造,但如今這些主體幾乎統(tǒng)統(tǒng)不存在了,詩歌也就成為了“大眾手藝活”,只要在語言和文學素養(yǎng)上有點積累,很快就能成為一個有“點擊率”和“粉絲”的寫作者?;诖耍蚁M陌婧蟮摹稉P子江》詩刊以追求“陌生化”為己任,讓自己在眾多近似的面孔中得以區(qū)別開來。

        馬鈴薯兄弟:先鋒性+人間氣息???,具體說是刊物的主導傾向、主導作品,應該貼近當下人們內心發(fā)生的變化,疼痛,孤獨,人道渴求。應該是將生活導向美,完善,豐富,合理,人性健全。詩歌應該散發(fā)這樣的氣息。但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先鋒性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先鋒性,就缺少了生機。另外,刊物辦在南京,自然會打上南京的烙印,但是,卻不能辦成一本南京、江蘇的地方刊物,應該有全國、全球的視野,這更主要的是觀念上的。

        子川:所謂“面目模糊”的說法,也還是一種近距離的角度。如果把時間設定在兩百年及至更長,通過這個長焦鏡頭去看,所謂“千刊一面”充其量也只是“一”而沒有“千”,唐朝多少寫詩的人,最后留下的是多少萬分之一呢?用時間最終來測量,無限多的“一”仍是一。意識到這一點,對寫詩、編詩、論詩都有意義。在一個模仿、克隆變得非常容易的技術時代,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談何容易!不過,我們會努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十年前,我主持《揚子江》詩刊大約四年時間,曾用三個詞描述雜志當時的追求:多元,實力,氣質。時隔五年,當我再來主持《揚子江》詩刊,我愿意用這樣三個詞來描述它:去蔽,多元,氣質。

        黃禮孩:很多時候我們都處在左右為難的時刻,這里面是選擇的難度。因為人情關系,因為利益問題,還有眼光問題,在難以取舍和猶豫之間,刊物的質量就發(fā)生了變異。詩歌是詩歌,友誼是友誼,要做到這點,刊物就不會曖昧,面目自然會慢慢清晰起來?!稉P子江》詩刊在一段時間里辦得風生水起,但后來風向又變了?,F(xiàn)在子川又回來了,相信你已經(jīng)胸有成竹,相信你和你的同仁朋友會辦出富有思想力和想象力的刊物。我對自己的刊物從來沒有長期規(guī)劃,做好當下的一期是信念,然后是走一步看一步,在這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刊物。我理想中的《揚子江》詩刊是“刊物中的刊物”。

        汪政:這個詞語會讓我想到水,想到一條水從哪里來,又會流到哪里去,所以她應有歷史感,又有未來感。揚子江與另一條大河相對,她應該是南方的。南方是一種美學指代,新鮮、活潑、唯美、生態(tài)、郁郁蔥蔥。

        何言宏:希望改版后的《揚子江》詩刊能夠像南京這個城市一樣,深厚、靈動、開闊、大氣!

        雜志的長期規(guī)劃取決于對詩歌和對時代兩方面的高瞻遠矚。

        3.在詩歌界的熱鬧之下,存在著種種被“遮蔽”的現(xiàn)象,《揚子江》詩刊在改版后推出了“深水區(qū)”欄目,就是要做“去蔽”的工作,意在打撈那些被遮蔽、被忽視、被遺忘的優(yōu)秀文本。您認為這樣的考慮與努力有著什么樣的意義?您對這個欄目有什么好的建議?

        汪政:這個欄目非常好。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jīng)有過重寫文學史的理論行動,對文學史的研究,對文學史學的發(fā)展都意義重大。經(jīng)典既相對穩(wěn)定又永遠在變化,不斷地被發(fā)現(xiàn)又不斷地被淘汰。一本文學刊物在經(jīng)典化工作方面應該責無旁貸,積極地參與到經(jīng)典的建設中去。只不過一本創(chuàng)作刊物的經(jīng)典化工作應該有自己的方式,應該是生動的、活潑的、有現(xiàn)場感的,具有互動性的,應該將批評家、詩人、讀者組合起來,這樣就可以與文學史的同一性質的工作區(qū)別開來。

        黃禮孩:我認為這個欄目很有吸引力。我曾經(jīng)在一個訪談中談到,我自己沒有能力看清這個時代的中國詩歌,一定還有很多好詩遺忘在我們不知道的紙角里。遮蔽是任何時代都有的,發(fā)現(xiàn)、挖掘、呈現(xiàn)是一個刊物的追求方向。既然是“打撈文物”,就離不開鑒定專家,所以請幾位專家和讀者從不同的層面來解讀就變得很重要。

        何言宏:我以為“去蔽”應該有標準,哪怕是個比較寬泛的標準。當然從我的角度,還是希望這項工作能夠有詩歌史重寫的考慮與關懷,這樣一來,意義會更加重大。否則,也會顯得比較零碎,沒有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

        張清華:“去蔽”是非常必要的,但標準仍然是眾說紛紜的,希望有認真的去蔽工作,對詩歌文本做出準確和有效的理解、解釋和判斷。要做好這個欄目,可以展開討論,對于一個詩人的作品,或者其代表性的文本,進行精神層面上的詮釋,并且在藝術表達、語言造詣等方面也展開細讀式的討論。一定要有推薦,有跟進,有不同聲音的參與。但絕不是為了制造噱頭。

        子川:文學尤其詩歌,總體上說是一種“務虛”,在一個強調務實的社會環(huán)境,“遮蔽”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遮蔽有許多種:鎂光燈下的遮蔽,“動”對“靜”的遮蔽,“名”對“未名”的遮蔽……本刊的“深水區(qū)”欄目,以“去蔽”為主旨,推介成名詩人處于遮蔽狀態(tài)的重要作品,力推沉潛安靜寫作的詩人及其優(yōu)秀詩歌文本,以及未成名詩人有分量卻沒得到應有關注的新銳之作。這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它的最大意義在于關注沉潛安靜寫作,在一個浮泛喧嘩的時代,眾人都被“搶眼球”(主動與被劫)折騰得不知所以、不知所云,而文學與詩歌應當走出這個怪圈!對編輯者而言,這也是一件極其艱巨的工作,這意味著必須透過浮泛的喧嘩,繞過擊打水花的魚群,潛入深水,去搜尋、打撈我們的目標。

        馬鈴薯兄弟:讓被遮蔽的彰顯。除了從文學史中扒羅,還可以從眾多的自印刊物、詩歌網(wǎng)站、博客上搜尋,使刊物成為經(jīng)典作品的集中地、命名地。這些作品,應該具備向更廣大的讀者群推廣的潛質,具有可接受性。掌握好繁簡、深淺的度。既有藝術的難度,也照顧到更多讀者的閱讀快感,照顧可流行性。

        李少君:從《揚子江》詩刊改版的第一期(2011年4期)來看,讀者可以看出它所堅持的“理想”的大致方向。它關注實力派詩人,關注被遮蔽的優(yōu)秀作品,而不是關注如今詩壇一些喧嘩的浮華的表面現(xiàn)象,它在承擔一個詩歌刊物的公共責任和社會責任,從中即可看出這份刊物與那些自娛自樂、滿足于小圈子的詩歌刊物的不同之處。

        4.辦好一本雜志,除了在風格定位、欄目設置、版式設計等方面進行合理的調整之外,是否還需要借助其他的方式,以擴大自己的平臺,打造品牌?比如,舉辦一些有影響力的活動等等,在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議?

        何言宏:現(xiàn)在,形形色色的詩歌活動實在太多了,如果要辦,就應該辦一個比較高端、也很有個性和實際成果的活動,以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影響力和品牌。

        黃禮孩:刊物是本,把刊物做好,在有精力有資金的前提下,多舉辦一系列活動無疑會提升刊物的知名度,也會帶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馬鈴薯兄弟: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做好一刊的同時,做好一節(jié),一獎。可以和華文圈及非華文圈的詩歌媒體與機構建立多種形式的聯(lián)系。在組稿、發(fā)行上,可以在海內外設立一些分支機構,這對獲取信息,擴大影響,都是有幫助的。世界眼光的確立,對刊物應該是大有好處的。

        汪政:理論行為是提高刊物影響力、參與當代詩歌進程的重要途徑。對創(chuàng)作刊物來說,大都存在重創(chuàng)作輕理論的現(xiàn)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值得商榷。好的刊物不僅要在創(chuàng)作上不斷推出面向未來的成長性的作品,還應該以自己理論的前瞻性成為業(yè)界的風向標。

        李少君:在如今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文學刊物的主持者們,都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現(xiàn)實:文學刊物都已小眾化。如何在小眾化的前提下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是個可以深思的問題?,F(xiàn)在許多詩歌刊物的問題是不太會做活動。這些刊物中的很多人都是優(yōu)秀的詩人和編輯,但他們不太懂得傳播自己的理想。如此純粹的編輯,在這個時代就會稍顯“笨拙”?;蛘撸缃竦乃麄円残枰獙ψ陨斫巧M行有意識的調整。當然,對于一個詩歌刊物而言,最重要也最首要的條件是選出好的詩歌。但理想需要有一個合適的通道才能得以實現(xiàn)。要把握,通過適當?shù)姆绞絹碓鰪娮约旱膫鞑ツ芰Α?/p>

        張清華:對每個欄目,可以選擇合適的資深編輯或評論家對該欄目的作品進行綜合評點,在欄目最后寫出感想和理由,這樣可以使刊物產(chǎn)生互動感,以吸引讀者。而且不一味說好話,而是客觀地發(fā)表意見。另外,建議設置一個“實驗”欄目,專門發(fā)表比較另類和有陌生感的作品,以推動詩歌的創(chuàng)新。至于詩歌活動,也是重要的,但我認為主要應該是思想性和務虛性的,推動思想資源的擴展,而不是其它趕熱鬧的活動。

        子川: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作為一個辦刊人,也許主要精力會被編選稿件所牽制,但一本雜志無疑需要各界的關注與支持。因此,《揚子江》詩刊除了積極參與一些詩歌活動,更希望有更多關注我們的各界人士,視我們的追求為熱愛詩歌人群的共同追求。具體到《揚子江》詩刊,我們有很好的基礎,詩人、評論家、編輯同行以及優(yōu)秀的小說家,當年曾對我主持的《揚子江》詩刊予以較多關注與支持,接下來,作為辦刊人,我將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拓展與強化這種聯(lián)系。

        5.在新詩發(fā)展歷程中,民刊的存在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有的詩歌民刊不但印制精美,而且內容也十分厚重。為什么會有民刊與官刊分庭抗禮的這種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對于詩歌的發(fā)展利弊在哪里?而事實上,現(xiàn)在的官刊與民刊也是相互滲透的,您認為兩者之間應該如何進行更好的對話、交流與合作?

        黃禮孩:民刊,是詩歌自由的象征,也是時代限制的特點。因為在八十年代,更多的聲音無法發(fā)出來,詩人為了讓這個世界聽到自己的聲音,所以他們竭力去吶喊。也正是這樣,詩歌格外引人注目。我們知道,審察標準的建立,肯定把一些不同的聲音排除出去,沒有獲得尊重,這可能就是人們說的分庭抗禮吧。如何一種文化都是從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民刊作為野生的植物肯定跟長在花園里被修剪被呵護的草木不同。我覺得多元才是豐富的,主流刊物和民刊、網(wǎng)站一起構成中國詩歌的現(xiàn)狀,它們之間已經(jīng)進行了對話。自九十年代來,官方詩刊在向民間詩刊好的部分學習,所以它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了。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反覺得民刊越來越缺乏激情和想象力,民刊辦得跟主流詩刊一樣就沒意思了,我還是覺得有差異性才有多元性。

        張清華:民刊的“黃金時代”已經(jīng)結束了,隨著最近十年來網(wǎng)絡新媒介的興起,“民刊”特有的民間性、實驗性、叛逆性和陌生性的魅力已經(jīng)逐漸耗盡。眼下我以為民刊的意義就在于堅持,而“同仁性”是第一位的,如果同仁性消失,其意義就會弱化和消失?!肮倏碑斎徊荒苁峭市缘模瑧撘园菪詾橐?,但必須有觀念,有穩(wěn)定的詩學和精神性的追求。官刊應對民刊的歷史和成就、特色予以發(fā)掘整理,對優(yōu)秀文本進行梳理和詮釋。

        何言宏:中國當代詩歌的民刊傳統(tǒng)應該是《今天》開創(chuàng)的,這與中國獨特的出版管理制度有關。實際上在國外,當年的東歐,也有很多地下刊物——即所謂的“薩米亞特”。我以為官刊要學習的,主要應該是民刊的獨立精神,但事實上,這很困難。也許通過在允許的范圍內強化自己的個性,能夠接近比較理想的目標。

        子川:民刊肇始于新時期的文學復興。民刊誕生的原動力,在于其詩美趣味以及美學追求方面與當時的官方媒體有較大不同,甚至有很大相悖,而一部分不能被官方媒體接受的“民間”詩人,采取了在當時尚不被認可的另類出版方式,自編自印書刊,通過贈閱在詩人之間傳播。新世紀以來,這樣一些并不進入圖書市場、僅供贈閱交流的詩歌出版物,其出版?zhèn)鞑ミ^程中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小,出版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更由于官方媒體與民刊在詩歌美學趣味上的趨同,許多最初從事“民間”寫作的詩人,已毫無障礙的在官方媒體上發(fā)表作品并受到應有關注,因而民刊相對于官方媒體,在詩美趣味方面,已從過去的抵牾變成了一種補充。事實上,某些民刊由于受同人或圈子的局限,甚至沒有官方媒體的開闊視野與包容度,一定程度顯示出其狹隘性,過去那種所謂“好詩在民間”的說法不僅辭不達意,也不再契合詩歌現(xiàn)場當下的真實。今天,在詩歌界,在詩人眼中,一本詩歌讀物的好與差,與它的身份已沒有多大關系,關鍵在于誰在辦、辦得好不好、詩歌界是不是認同?

        汪政:不要以官民劃線。在這上面要奉行好作品主義,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民刊建立良好的對話關系,借助民刊的力量觀察復雜的詩歌生態(tài),了解詩人的狀態(tài),發(fā)現(xiàn)處在邊緣與萌芽狀態(tài)的原生態(tài)的詩歌創(chuàng)作?,F(xiàn)在的世界變化太快,未來的詩歌格局、刊物格局、詩歌傳播格局都需要我們去探索和推動。與民刊的聯(lián)系應該是經(jīng)常性的,如果大家愿意,可以將交流欄目化,還可以聯(lián)辦活動。

        馬鈴薯兄弟:打破官刊、民刊的壁壘,不受這些概念的左右,確立自己的獨立品格。堅持自己的美學追求,唯好詩是認。

        6.“傾聽者愈稀少,運思者愈寂寞”,詩歌刊物的閱讀群體變得越發(fā)小眾,似乎印證了海德格爾的憂思。一個可喜的現(xiàn)象是,近年來批評界對詩歌的關注越來越多,甚至有評論認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詩歌所取得的整體成就要高于小說。對此您如何看?具體到一本詩歌刊物來說,詩人與評論家應該如何進行良性的對話與互動?

        子川:拿詩歌與小說相比,不是一個合乎邏輯的話題,彼此也不是恰當?shù)谋日兆鴺?。文學的真正比照坐標應當是時間,而所有活著的人都不能在他夠不著的未來的時間中出現(xiàn),除了活著的文本。因此,寫好、評好、編選好詩文本,才是詩歌寫作者和詩歌工作者該做的事。詩人與評論家的對話與互動,也主要體現(xiàn)在詩歌文體寫作的范疇,具體到一本詩歌刊物,它可以有跨文體的關注甚至跨文體寫作的嘗試,卻不必也不可能去進行跨文體的比較與評價。

        何言宏:我一直在主張并且還鼓吹當代中國文學中詩歌的成就絕對不亞于小說,很高興的是,這樣的主張越來越被大家所認可。詩歌刊物應該成為公共空間與平臺,批評家積極參與,自由表達。但是我也不贊成將刊物辦成一個面面俱到的大雜燴,眾口難調,實際上如果要所有的人滿意,所有的人在最后和根本上,都不會真正滿意。辦刊物,個性為要!

        黃禮孩:我的一些寫小說的朋友都在閱讀詩歌,他們說詩歌一句頂小說一萬句。這是毫不夸張的,小說家為了表達一個深刻的思想要動用很多字,但詩人有時用一個句子便能表達。顧彬就公開說,當下中國的詩歌水平高于其他文體。我覺得一本詩刊也可以嘗試去改變某種風氣,比如批評的風氣。唯有從文體上去改變,才能給中國的詩歌評論帶來新的希望。說到底,中國到現(xiàn)在還看不到一個類似德國弗里德里希這樣的詩歌評論家。

        張清華:簡單地比較詩歌和小說之間“究竟誰成績更大”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們兩者擔負的職責是有區(qū)別的。詩歌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標尺,而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兩者在精神性上略有差異。另外,詩人的成就也無法單純從“文本”意義上衡量,而必須是一個包含了精神人格力量的綜合影響。歷史上一切偉大的作品都有某種開啟歷史、創(chuàng)造思想、標立人格的作用與價值,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考量,單指“手藝”或“量化”意義上的成就,是很難做出判斷的。

        評論家必須是詩歌的內行,他與詩人之間是對話的關系。有時詩人本身也許是更好的評論家,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評論家有一個素質是必須的:他既能夠針對個別的文本,同時又有一個大致的“全局”或“整體性想象”,否則批評的有效性是無法建立的。

        汪政:現(xiàn)在刊物林立,詩歌的話題又很多,很混亂,自新詩運動以來,許多困擾人們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而現(xiàn)實的詩歌狀況又是戰(zhàn)國紛爭,有追求的刊物應該有自己的立場,應該胸懷天下,應該意識到自己對新詩建設的責任,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應該團結各方面的力量,開展理論活動,針對當下詩歌的問題展開研究和討論。這樣的理論行為當然是要有勇氣的,是實實在在的,富有成效的。

        馬鈴薯兄弟:詩歌刊物的小眾化,也許是比較正常的,畢竟,詩歌是一種精英化的文學樣式。問題是,怎么把這種小眾化做到最好。從出版領域而言,在將來,小眾化也許是圖書出版的一個大趨勢,小眾化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種正常狀態(tài),不要害怕小眾化。我也忝列詩人之列,但出于對個人判斷的尊重,對事實的理解,我還是不避嫌地說:中國當代詩歌已經(jīng)取得相當高的成就,而且,其中一些詩人的作品已經(jīng)達到世界性高度。但和小說的對比,則是件困難的事,而且容易帶有隨意性、情緒性。但從成就、影響力等指標來看,說當代詩歌不低于小說,則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7.近年來,由于大眾消費文化的擠壓,純文學的出版多少有點尷尬,詩歌更是首當其沖。有的出版社編輯甚至將詩集稱作“出版毒藥”。這種狀況是否普遍存在?它是市場經(jīng)濟的必然結果,還是我們的文化體制存在一些問題?有什么可行性的方案能解決這些問題?

        馬鈴薯兄弟:大體說來,這種情況普遍存在。出版是企業(yè),企業(yè)要考慮投入和產(chǎn)出,要考慮經(jīng)營效益。但詩歌出版狀態(tài)的低落,不僅是出版的原因,也有創(chuàng)作的原因。真正經(jīng)受了時間檢驗的當代優(yōu)秀詩人的詩歌,還是很有市場的,比如食指、北島、顧城、海子、舒婷、余光中、洛夫,包括汪國真、席慕容等詩人,詩集出版后都是很受歡迎的。另有一些優(yōu)秀詩人的作品,營銷得當,也還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隨著大眾出版近年的過度繁榮,人們的胃口逐漸出現(xiàn)了變化,對經(jīng)典、精品的需求在增加,其中包括詩歌。詩歌出版不可能再如火如荼,但是詩歌出版的總體走勢會越來越好,則是可以期待的。江蘇文藝出版社近年所做的一批詩集,可以從側面提供一些佐證。本社精心組織的詩歌選題,目前還沒有出現(xiàn)虧損的情況。出版是市場行為,詩歌出版也不能跨過市場談繁榮。當然,如果有一些機構或個人可以提供資助,自然有助于詩歌的出版、傳播,是值得歡迎的。

        何言宏:詩歌出版的主要困難,還在于出版制度,其實,如果沒有所謂的“書號費”,出版一本詩集,不需要多少成本的,即使不賺錢,也不會虧損多少,大多數(shù)詩人都能承擔的。現(xiàn)在有了“書號費”,而且還與時俱進地不斷上漲……

        黃禮孩:剛才在前面說了,在德國一個詩人的詩集賣到三百本已經(jīng)很不錯。當然,中國人口多,一本詩集賣到三百本還是少一些。詩集的讀者少是自然現(xiàn)象,因為在普通讀者看來,詩歌還是艱深的東西。在這個年代要一個人去開動想象力的機器,他們寧愿選擇自殺。一個缺少美學教育的國家,一個對詩歌漠視的國度,詩集沒人問津是正常的,但我們也不要以此推脫自己的責任。事實上,嘗試去在報紙的副刊上推薦一些好詩歌,還是很多讀者愿意去朗讀的。

        張清華:在我看來,這些年詩集是出得太多了。如今自費出版對于很多人來說成本已不是問題,問題在于還沒有把詩寫好就急匆匆地出版,我認為大可不必。其實花錢到出版社買一個書號也很冤枉。我自己更愿意珍藏“白皮書”式的詩集——沒有出版社,也沒有書號,而是一個“非正式的出版物”,這樣花錢既少,還顯得不俗。何樂而不為?

        子川:對有價值的詩文本而言,當下價值與歷史價值,也許是不對稱的。比如,今天你可以看李杜的詩依舊不斷在出版,而在唐朝(那時還沒有印刷、出版、市場這樣一些概念),從傳播的角度,李杜的詩也屬于小眾化,其當下性與歷史性,同樣不對稱。今天,整個社會“有知識,沒文化”的大環(huán)境如果有所改觀,文學或者詩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許會有明顯改觀。畢竟,幾千年的歷史進程,當人們回眸去看,觸目的恰恰是那些“無用”的文化,而不是其它。

        汪政:這個問題很復雜,務虛可以,但對刊物而言,重要的是務實。市場與詩歌不是天生的敵人,從理論上講,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文化需求的提高與對詩歌的需求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所以,不必為詩歌、為詩歌刊物悲觀。

        8.對現(xiàn)在大部分的文學雜志而言,運營經(jīng)費是個大難題。不與市場結合,會有生存困境。與市場走得太近,會失去文學的純粹性。在這一層面上,您覺得應該如何進行處理和協(xié)調?

        汪政:傳統(tǒng)的刊物體制要變,詩歌刊物生存的困難是體制性困難與結構性困難,對這一點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就像套話說的那樣,改革的難題要用改革去破解,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要借鑒現(xiàn)代刊物出版的先進理念,要借鑒國外純文學刊物的辦刊經(jīng)驗。要從社會、從市場去尋找力量,當然,在具體操作中要規(guī)范化。社會力量的資助、董事會制度都是不錯的選擇,而且現(xiàn)在都比較成熟。江蘇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訴求非常強烈,外地刊物紛紛搶灘,我們不能無所作為。

        子川:這是一個雜志無能為力去探討的話題,它涉及到出版機制的整體變革。如果出版機制真的有了根本的變化,與市場結合就不再是必須改變雜志自身文學性向通俗、媚俗靠攏甚或投降,這么一個簡單話題。反過來說,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度,如果幾本真正的純粹的文學期刊也不能生存,這樣的文化市場還能說是健康的文化市場嗎?

        馬鈴薯兄弟:“文學雜志”的運營,似乎和詩歌刊物的運營還有所不同,其他文學雜志可以通俗化之類,但詩歌怎么通俗?但不能通俗,也可以和市場結合。市場詩歌大概念,把自己的刊物,推到自己的目標讀者面前,讓他們知道、看得到、買得到,這就需要做工作。這里面就需要凸現(xiàn)自己的價值,要有讓讀者動心的“賣點”。記得前年,法蘭克福書展期間,那個城市的許多公共設施上,都貼著精心設計的詩歌宣傳品,類似詩歌標語。內容是中國詩人顧城、翟永明等人的詩歌。能不能借鑒類似的經(jīng)驗,增加詩刊的能見度呢?須知,一種文化的消費風尚的形成,是需要一點一滴去做的。

        黃禮孩:作為政府主管的文學刊物,財政撥款無疑為刊物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但如果拿著國家的錢不去做事,再多的錢也是無益的。文學的運營其實是一個艱難的東西,但也有在文學與市場之間平衡得很好的雜志,比如《作家》雜志。市場不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只要雙方找到契合點,空間還是很大的。我個人辦的是民刊,民刊是自生自滅的東西,所以沒有經(jīng)驗可提供。

        何言宏:指望一本詩歌刊物通過發(fā)行來賺錢,肯定是不可能的。建議籌建個“基金會”,刊物獨立運作。

        張清華:解決經(jīng)費有幾個渠道,最好是和政府要。有的地方政府錢很多,寧愿一下花幾百萬上千萬搞一臺應景的晚會,或無人觀賞的話劇,也不愿拿幾萬塊錢辦好一個刊物。這點必須要講,要反映。既要人家市場化,又要從政治上管起來,是不合理的。純文學、純文化事業(yè)在全世界都是由政府或慈善機構埋單的,一味要求刊物走市場,只能變成不倫不類的東西。當然,如果有民間資金愿意贊助,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猜你喜歡
        民刊詩刊刊物
        訂閱啦 星星詩刊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2
        詩刊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04
        《星星》詩刊,快來訂閱吧!
        鴨綠江(2021年20期)2021-08-18 09:10:04
        詩刊
        鴨綠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2
        刊物賀詞
        飛天(2020年10期)2020-10-26 02:23:39
        系列刊物介紹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行業(yè)刊物介紹(十七)
        我最喜歡的刊物
        快樂語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4
        寫在前面的話
        詩歌月刊(2014年6期)2015-04-28 02:07:10
        網(wǎng)絡時代的詩歌民刊
        詩選刊(2009年6期)2009-08-11 04:24:16
        色777狠狠狠综合| 精品中文字幕精品中文字幕| 丰满的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网www资源在线| 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亚洲三级香港三级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一区二区| 国语少妇高潮对白在线| 免费 无码 国产精品| av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 亚洲av无码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波多吉野一区二区三区av| 激情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色狠狠色噜噜av天堂一区|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 国产成人91久久麻豆视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108| 欧美成人免费看片一区| 国产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md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色综合| 亚洲最黄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秒播久久精品麻豆|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 在线观看av国产自拍| 日韩在线不卡一区三区av|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视频| 国产一级农村无码| 中文字幕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天堂在线视频| 日本熟妇人妻xxxxx视频|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1000| 最新在线观看免费的a站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一品国产午夜福利视频| 加勒比亚洲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