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都
不論出自何種意圖,作為一項只有少數(shù)刊物才能堅持下來的傳統(tǒng),本刊一年一度的民刊專號又和大家見面了,儀式般的簡單而堅決?!皩懺谇懊娴脑挕币惨呀?jīng)寫了十數(shù)個年頭了,一般情況下,它意味著一個必要的說明:少數(shù)人的擔當和大眾化的傳播。
必須承認,民刊作為一個詩歌的對抗式的意識形態(tài)的符號早己式微,曾幾何時,那些具有巨大爭議和絕對修辭技法的詩篇無不出自民刊,但現(xiàn)在,民刊從發(fā)生蛻變的病態(tài)中滑入了呈現(xiàn)文本的常態(tài),以清晰的理性精神扔掉了冗余的花哨技巧。
年度一期的專號,本刊自視超越了傳統(tǒng)——解除諸種禁忌和打撈被嚴重忽略的東西,如果說于今而言是一種損失,反倒印證了我們還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矛盾中;我們需要做的,恰恰是將砸入歷史裂縫中的楔子果斷拔出,猶如在薩拉熱窩出演的《等待戈多》這出戲里,當信使宣布戈多今天不來但明天肯定來時,桑塔格落淚了。
民刊在歷史上曾經(jīng)意味著一個提問:詩歌對我們何以重要?受限制的傳播荒謬地證明了詩歌絕對重要。也就是說,由于傳播方式的崇高而滑稽,甚至是帶著羞辱感的,不論官刊還是民刊都背叛了詩歌,或經(jīng)驗主義,或世俗主義。
詩歌雖是少數(shù)人的事業(yè),但詩歌的大眾化傳播使得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民刊”了,除了約定俗成的說法,獨立出版、博客、論壇、電子詩集、獨立域名網(wǎng)站、微博、微信等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傳播,都可以視為民刊的組成元素。如果獨持偏見,忽視民刊生態(tài)的諸多可能性,那我們就在強加給自己一種佯謬的頑固。只是希望,下一個年度我們有所準備。
正值春天合適讀詩的季節(jié),本期專號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從眾多民刊中遴選了眾多形態(tài)各異的篇章,這些作品可以有無窮視角,無數(shù)遭遇,本刊愿意看到它們被清晰地、真切地、欲蓋彌彰地一一呈現(xiàn),這些作品大多具有探索性和前瞻性。需要強調(diào)的是,本刊在一定限度內(nèi),容納一切類型的詩,但對詆毀詩人絕無任何興趣。
總的說來,全國各地近60家詩歌民刊,在這一期也并非意味著那種大團結形式。放在這里匯集,表示我們對他們寫作的尊敬。同時,也給廣大詩歌愛好者、詩人、詩歌批評家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