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星球》是由BBC拍攝的大型電視系列片,以地球為基礎,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影片共8集,分別介紹了在8種自然環(huán)境下,人類的極端生存狀態(tài),或者是單個的人,或者是整個族群,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自然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生存是他們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這些人的生存方式幾近原始。以《海洋:潛入深海》為例,無論是捕鯨手還是“水下獵人”或是“喚鯊者”,這些人的生存方式都可以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來加以保存。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自然資源正在慢慢枯竭。人類不得已要挑戰(zhàn)生存的極限,就像那位“水下獵人”能潛水5分鐘是他的極限天賦,但是這種天賦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為了適應自然環(huán)境而不得已做出的改變,就像進化論中兩棲動物會進化成爬行動物一樣。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也許這種原始的生存方式才是一種和諧的方式?,F(xiàn)代文明進程中,人類工業(yè)科技的進步,已經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推向了一種極端。在影片中這些生存案例背后我們看到的是文明社會對自然的過渡掠奪。以海洋為例,這種掠奪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短短的幾十年,人類可以將海洋魚類捕殺殆盡。也許再下去幾十年地球上50%的人蛋白質攝取將成為世界性問題。海洋只是一個縮影,當然還包括山區(qū)、叢林、草原、河流。
這部紀錄片在技術方面可謂精益求精,有許多令人嘆為觀止、匪夷所思的鏡頭。英文原版的紀錄片在每一集的片尾都有5到10分鐘的拍攝花絮。詳細講解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講解攝制人員與當?shù)鼐用竦纳罟适隆Q胍曉娴溺R頭這一部分被有意刪減了,個人認為片尾這部分的內容對于紀錄片的完整性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這部分的內容可以給紀錄片同行以相當?shù)膯l(fā),從技術角度而言,這部影片每一集都有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鏡頭。像《海洋》中的水下鏡頭,像《河流》中的湄公河捕魚的畫面,攝影機的調度已經遠非單純的推、拉、搖、移、跟所能概括的。鏡頭語言在這里就像是一種復雜的幾何學、物理學。只有鏡頭拉到最后我們才能真正看到攝影機的具體位置。甚至有些鏡頭即使鏡頭拉到最后我們依然無法確定攝影機的具體位置。可以說這部影片中的攝影師,是富有想象力的攝影師,他們的創(chuàng)造,極大的豐富了鏡頭語言的表現(xiàn)力,打破了傳統(tǒng)視聽語言范式。也許這才是真正的長鏡頭美學:一種融合復雜的攝影機運動的長鏡頭??梢詭椭覀儚亩鄠€角度,不同距離來觀察被攝物體。但是這種觀察又都是通過一個鏡頭來完成的??梢栽谝粋€鏡頭內,完成全方位的對被攝物體的拍攝,在同一個鏡頭內,觀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來完成對被攝物體的觀察。
另一方面,從觀眾角度來說,觀眾可以得知影片幕后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要比影片本身更為重要。觀眾可以通過攝制組人員的眼睛,近距離觀察影片中的人物,近距離體會各式各樣的生存方式,這遠比我們單純看影片更具有意義。通過攝制組與當?shù)厝说膶υ?,可以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這群人的真實存在,可以讓我們感知他們的生活,攝制組其實代替的是觀眾,只有從觀眾的眼睛來觀察他們,影片才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意義,影片才可能在奇觀影像的基礎上,具有深層的社會內涵。
另外,故事性是這一系列影片的典型特征。在每集不到60分鐘的影片內,涵蓋了10個左右的小故事。這些故事的存在是必須的,他們保證了影片的節(jié)奏,提升了影片的觀賞性,可以更好的抓住觀眾。但是要在6到10分鐘的時間里講述一個關于人類生存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要落實到具體的某個人,展現(xiàn)這個人挑戰(zhàn)人類極限的生存方式,這部影片鏡頭語言的概括力可想而知。故事性太強一方面留給觀眾的思考空間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會讓觀眾質疑影片的真實性。按照傳統(tǒng)的紀錄片美學,長鏡頭應該毫無保留的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盡可能詳盡的還原生活的原貌,避免攝制人員的人為操縱。在這部影片中,無疑采取了好萊塢故事片的結構方式。正如希區(qū)柯克所講的:“所謂戲,亦即去掉了那些平淡無奇片段后的生活事件。”[1]這樣一種故事的表現(xiàn)方式,很顯然是有悖于紀錄片美學原則的。但是從觀影體驗的角度來講,也只有這樣的紀錄片才會好看。所以影片末尾的拍攝花絮,是必要的存在,不可或缺,它還原了影片記錄的現(xiàn)實意義。
除了影片結構故事的方式,影片的鏡頭語言也類似于劇情電影。影片講故事的方式,決定了影片鏡頭語言的組織方式。與長鏡頭美學不同,這部影片鏡頭的組接更加自由。除去記錄片必有的長鏡頭,這部電影中特寫、中近景的使用也不在少數(shù),鏡頭的組接方式基本符合好萊塢的鏡頭剪輯原則。在一個10分鐘的故事中,開場先用遠景全景來交代環(huán)境,之后鏡頭景別逐漸遞進,切入到人物的特寫,特別是在表現(xiàn)某些驚險場面時,鏡頭總是從特寫拉開,景別依次擴大。當然影片的長鏡頭依然是影片最為突出的視聽特征。
除了技巧上的探討,紀錄片的意義還要落實在它的社會意義上。奇觀是這部紀錄片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影片中的故事都具有非凡的奇觀效果,都超出了一般人的認知視野。但對于當事人來說又是最平凡的生活現(xiàn)實。看完影片我不禁在想人類為何選擇這樣一種生存方式,他們?yōu)槭裁床贿x擇離開,尋找更適宜生存的環(huán)境。為何要接受這種生存的挑戰(zhàn)?這部影片的社會意義究竟在哪里?
《海洋》的結尾,攝影師親身嘗試了菲律賓漁民的生活狀態(tài),用壓縮機潛水,參與捕魚的全過程,這是攝影師對于生存極限的一種嘗試,但是當?shù)氐臐O民他們每天都要接受這種挑戰(zhàn),每天都要面對死亡的威脅,每周卻只能得到23美元。何時才能停止?也許是在生命終結的那一刻吧。
這部專題紀錄片的主題內涵是在講述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影片中人類往往作為一個原始的獵手而存在,以最原始的方式尋找水源、捕殺獵物。在幾近原始的生存環(huán)境中人類每時每刻都在接受生存的考驗,面對死亡的危險。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勇氣、毅力戰(zhàn)勝一切,適應自然,最終生存下來。但問題是,這些人不是人類的祖先,他們就生活在當下,生活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里,而且他們的人數(shù)眾多——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欠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他們以最原始的方式,在自然界生存,甚至比原始時期更加的危險,就像菲律賓漁民,如果沒有人類大規(guī)模的捕魚,沒有現(xiàn)代化的捕魚技術的發(fā)展,也許這些漁民也就不至于每天面臨生命的危險到深海捕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片也展現(xiàn)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1]弗朗索瓦?特呂弗:《希區(qū)柯克論電影》第51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