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是一種具有高度假定性的電影藝術,其角色形象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種藝術提煉和再創(chuàng)造,而將這些角色形象賦予生命與活力并表達出創(chuàng)作者所寄予的思想感情,不僅僅通過其畫面造型來表現(xiàn),還通過聲音對角色的造型和性格的詮釋來釋放。對動畫角色聲音的音色、音調、節(jié)奏、和語氣進行夸張變形的處理能使聲音具有一定的象征特征,以符合角色的性格、情緒、氣質以及特定的場合,或強調特殊的動作效果,形成一定的聲音形象。聲音形象是人們通過聽覺形成的關于發(fā)聲對象的印象,通過對身體的各種發(fā)生和共鳴器官的調動與協(xié)調,理性的意識和精神上的再創(chuàng)造,給觀眾傳達一種美的聲音效果。它與創(chuàng)造視覺形象的過程相同,其塑造過程是一種美的創(chuàng)作過程。
著名的動漫人物唐老鴨,它之所以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一方面是因為它滑稽可愛的樣子,另一方面,配音演員壓癟嗓子,不斷吞咽口水所模仿的“鴨子音”,還有標志性的“啊哦”口頭禪,更是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角色,以至于人們不用看畫面,只聽它一開口就知道正在表演的角色是唐老鴨。我國的唐老鴨“李楊”,十多年前我們熟知的人物,用聲音塑造的唐老鴨形象伴隨著許多孩子快樂成長,成為幾代人腦海當中斑斕的記憶。配音演員用聲音塑造的唐老鴨的聲音形象把人物形象展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這無疑是一例成功的聲音形象。
聲音形象的塑造以劇本中的語言形象和人物設定中的視覺形象為依據,通過理解作品及人物形象進行再創(chuàng)作,主要由配音演員來完成,表現(xiàn)的不只是語言特征,更多的是由此體現(xiàn)出來的社會文化內涵。優(yōu)秀的配音可以使整部動畫的工作如虎添翼,也能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以日本電視動畫為例,日本較成熟的動畫產業(yè)催生了繁榮的“聲優(yōu)”行業(yè),大批優(yōu)秀的配音演員涌現(xiàn),演員們用他們有個性、有表現(xiàn)力的聲音帶給觀眾美的享受。如《鋼之煉金術師》中給愛德華配音的樸璐美、《名偵探柯南》中給柯南配音的高山南、《火影忍者》中給鳴人配音的竹內順子,她們都是“少年音”的優(yōu)秀代表,所配人物角色也都是小男孩,可是卻各有各的聲音魅力。樸璐美的聲音沉穩(wěn)而有爆發(fā)力,符合愛德華少年老成、偶爾抓狂一把的性格;高山南的聲音則清脆悅耳,符合柯南在人前偽裝的無知小朋友的形象;竹內順子的聲音則更為夸張,有淘氣男孩特有的尖銳感,對于鳴人的形象也很貼切。觀眾依據角色所發(fā)出的聲音就能判斷出角色的個性,這才是有生命力的聲音。它如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中塑造人物的“我就是”原則,配音演員配出的聲音應當讓觀眾感到“就是他”[1]。而美國動畫片多采用先期配音,配音演員的發(fā)揮空間比較大,待配音完畢后再根據演員的配音來繪制動作,讓聲音與畫面獲得最大的契合度,感染力強。
遺憾的是,現(xiàn)今國內的動畫產業(yè)對配音不夠重視,國產動畫聲音形象創(chuàng)作存在不足。仍以“少年音”為例,國內目前還很缺乏聲線很有特色的、專攻男孩聲音的女配音演員,而這一類型的人物角色卻偏偏是動畫中最多出現(xiàn)的。歷數(shù)各大熱播的動畫片,第一主角大多都是幾歲或十幾歲的男孩。過去的配音隊伍,如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多直接選用劇團女團員為男孩配音,他們中有觀眾熟知的李韞慧、王曉燕、鄧常蘭等。這些配音演員無疑非常優(yōu)秀,但畢竟人數(shù)有限,難以掌控大量不同的角色,經常出現(xiàn)幾個演員同時給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人物配音的情況。90年代是“遼藝”的配音事業(yè)黃金期,那時片源并不多,還可以滿足觀眾需求。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網絡媒體的崛起使得觀眾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國外原片,對配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審美也發(fā)生了改變,老派的配音團隊漸漸衰微。國產動畫配音近年分化為兩個極端,要么高薪聘請明星大腕,走馬觀花地配一遍,要么就是魚龍混雜的配音團隊,整個配音的流程非??欤輪T來不及深入了解人物就匆匆上馬。“少年音”幾乎千篇一律,拿腔拿調,缺乏對生活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物的全面了解,只是片面停留于人物的年齡層,小男孩的角色只是隨便找個女配音演員來模仿一下男孩說話,聲音缺乏應有的變化。事實上,人物的性格是千變萬化的,如調皮搗蛋的淘氣包和肩負重任的熱血少年,他們的聲音完全不可能相同,不可能每個少年都擁有不諳世事、天真無邪的嗓音。這不僅僅需要配音演員在研究劇本和角色時多加揣摩,更重要的是需要國產動畫對聲音形象的把握真正重視起來,把它放到和造型形象平等的位置上去加以大量實踐。
另外,國產動畫片大部分只會在片尾的結束部分加上一份籠統(tǒng)的配音人員名單,而日、美等國動畫在影片結束后的第一張演職人員表必定是對應的配音演員名單,配音演員的名字甚至在導演之前。我們對一部國產動畫片的評價很多時候僅限于畫面,只重視人物的形象而忽略了人物聲音形象。一些作品中聲音語言只是作為畫面的簡單說明或補充而存在。有些片子前期花很多心血設計的人物形象,到后期只是隨便找?guī)讉€配音員捏著嗓子把臺詞說上了事,根本談不上聲音形象設計、語音語調處理和人物之間的交流。這種對聲音創(chuàng)作的輕視致使國產動畫片聲音與畫面發(fā)展的不平衡,極大地限制了動畫創(chuàng)作人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2]。
欣賞一部動畫片中的人物形象應該不僅僅局限于漂亮的造型、流暢的動作,更重要的是造型與聲音的相輔相成,這就是“造型形象”與“聲音形象”的結合。國內動畫產業(yè)正在加速發(fā)展,許多動畫畫面已經足夠精美,人物已經足夠漂亮,之所以反響平平,這與平庸的聲音形象不無關系。配音環(huán)節(jié)的細節(jié)缺失是國產動畫必須克服的障礙,如何塑造成功的聲音形象還值得我們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1]鄭建初,林洪桐.第三度再創(chuàng)作——關于配音藝術的對話[J].電影藝術.1994年第3期
[2]廖菁,張偉.國產原創(chuàng)動畫片聲音形象創(chuàng)作有感[J].當代電視.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