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之救助對象范圍略論

        2011-11-16 02:03:18
        關鍵詞:犯罪行為救助對象

        孟 紅

        (東南大學法學院,江蘇南京210096)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之救助對象范圍略論

        孟 紅

        (東南大學法學院,江蘇南京210096)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由國家對因犯罪而遭受重大人身傷亡或財產(chǎn)損失以致陷入困難的被害人及相關利益主體所進行的一種過渡性經(jīng)濟補償措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礎在于國家責任。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性質既有司法屬性,又有社會保障屬性。其救助對象范圍的確定受一國對相關制度性質的認識、立法之理論基礎,以及經(jīng)濟社會狀況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對象范圍應為因犯罪行為造成死亡、傷殘,或重大財產(chǎn)損失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刑事被害人或需要其撫養(yǎng)、贍養(yǎng)、扶養(yǎng)的近親屬。

        刑事被害人;救助;對象范圍;國家責任

        受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影響,我國一直把懲罰犯罪作為刑事訴訟的核心目的。為最大程度地懲罰犯罪,國家在處理刑事案件時首先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而不是被害人的利益,采用的是國家追訴為標志的“國家——犯罪人”二元結構模式。即使接受近現(xiàn)代先進訴訟理念,增加了保障人權意識,也認為在檢察機關已經(jīng)構成被告人強大對手的情況下,如果再賦予被害人與被告人相同的訴訟權利,那么被告人將同時面臨來自兩方面的對抗,將處于十分不利的狀態(tài)。為此,在人權保障理念指導下,無論是立法還是學界,都偏倚了被告人一方的權利保障問題,而對刑事被害人的權利則有所淡漠,導致被害人處于一種類似被“邊緣化”的地位。

        在歐美等國反思刑事被害人的權利和地位,并立法對其予以保護和救助之時,我國也逐漸地對“國家本位”的刑事立法政策進行了反思和改進,倡導向“社會本位”過渡,建立和諧的法治社會。近年來積極倡導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2009年開始的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提出將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也鄭重提出,中國將擴大司法救助的對象和范圍,推動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立法工作。我國諸多學者對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必要性、可行性做了充分的分析論證,對以立法規(guī)定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對國家救助立法的名稱、基本原則、對象與條件、救助標準、經(jīng)費來源、救助程序有很多不同看法,已有的規(guī)定和實踐也因地制宜。就我國目前的整體情況看,同域外相比,無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實踐中都亟待完善。正由于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對這一制度的研究和探索極具意義,是構建和諧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本文從概念解釋入手,專門對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中的救助對象范圍進行研究,以期對國家相關立法有所幫助。

        一、被害人

        名正則言順,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關鍵之一,是界定“刑事被害人”。對此,學者有不同看法,有的將刑事被害人等同于“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有的等同于“犯罪學意義上的被害人”,還有人認為刑事被害人應是獨立的概念。由于正確地認識和界定“刑事被害人”對以其為對象展開的救助制度具有基礎作用,筆者希望通過多角度的分析,理解和厘清“被害人”的概念,而不僅限于刑事被害人這一范圍。

        從詞源上講,“被害人”一詞,源于拉丁文的Victima,原意有二:“一是宗教儀式上向神供奉的祭品;二是因他人行為而受傷害或受阻礙的個人、組織、道德秩序或法律秩序;現(xiàn)代各大語系中的被害人一詞,如英文Victim、德文Vikim、法文Victim等等,在詞形和語義上基本保持了原貌?!保?]104

        在社會學意義上,德國學者漢斯·約阿希姆·施耐德認為:“被害人即被他人置于死地或遭到他人折磨的人;因殘酷或暴虐的待遇而遭受嚴重身體傷害或財產(chǎn)損失的人;被置于或注定要在某種虐待的或毀滅性的力量之下遭受痛苦的人;因某種事業(yè)或資源承擔的事務而使健康等遭受損害并蒙受痛苦的人?!保?]28

        在犯罪學意義上,日本學者大谷實認為:“被害人即指生命、身體等個人法益受到犯罪的危害的人;在由于犯罪而受到被害的場合,對加害人的責任的追究可以從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兩方面進行”[3]。我國有學者認為“被害人是指正當權益遭受犯罪侵害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國家。”[4]1也有學者提出“被害人是指遭受犯罪侵害的自然人、法人、社會團體、國家和整個社會等有形體,以及信仰、法律制度等無形體的總稱?!保?]23筆者認為犯罪學被害人應限制在有形實體范圍內(nèi),是指權益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自然人、法人和國家,既包括未進入到訴訟活動的權益受侵害者,也包括進入訴訟活動擔任不同訴訟角色的權益受侵害者。犯罪被害人的屬性,在犯罪行為發(fā)生時隨即確定,不以刑事案件成立為要件,只要遭受犯罪行為侵害致使權利受損,就可以認定為“被害人”。

        在刑法規(guī)范意義上,“被害人”包含以下三個含義:(1)作為構成要件的被害人,如故意殺人罪中的“人”,強奸罪中的“婦女”;(2)作為量刑要素的被害人,如搶劫罪中致人重傷或死亡,這里的“人”就是作為量刑要素的被害人;(3)作為超法規(guī)事由“被害人承諾”中的被害人。我國刑法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超法規(guī)事由,但在實踐中,如果被害人承諾符合正當化事由的相應條件,對被害人造成侵害的行為系被害人自己的權利處置行為,不構成犯罪或可以減輕行為人責任。

        在刑事訴訟法學意義上,被害人是指以個人身份參與刑事訴訟并執(zhí)行部分控訴職能的訴訟參與人。其在訴訟中可能擔任各種訴訟角色,即公訴案件被害人,自訴案件自訴人,以及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這些訴訟角色均具有當事人地位。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的特點在于:其一,依附于刑事訴訟,只有刑事訴訟成立,才有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刑事訴訟成立是程序意義上的,而非實體意義上的,也即只要刑事案件立案,就開啟了刑事訴訟程序,也就有了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即使由于證據(jù)、情節(jié)等原因被告人被宣告無罪,或訴訟沒有進入審判程序即告結束(在偵查階段撤銷案件或者審查起訴階段不起訴),在已經(jīng)開啟的刑事訴訟中,都存在被害人;當然,無論何種原因終止訴訟,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也就不存在了;其二,在刑事訴訟中承擔不同的訴訟角色,可能是公訴案件被害人,自訴案件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換言之,如果受到犯罪行為侵害,但沒有在訴訟中承擔一定角色,也不是刑事訴訟意義上的被害人。如自訴案件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起訴后,其他受侵害的人放棄起訴,放棄起訴的受侵害人就不是刑事訴訟意義上的被害人。

        關于刑事救助制度中的被害人應該采何種意義上的概念,有不同看法。學者均認為不能采社會學和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概念,因為前者過于寬泛,后者的法律意義與被害人救助沒有關系。有學者認為當采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概念,認為我國目前各地實行被害人救助,都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由偵查、檢察、審判機關進行的。也有學者建議采犯罪學意義上的被害人概念,認為不論是否進入刑事訴訟,被害人受侵害的事實以及需要救助的狀態(tài)沒有改變。筆者認為,刑事救助制度中被害人是被害人的一種,但既不同于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也不同于犯罪學意義上的被害人。下文將詳述,在此不再贅述。

        二、域外關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對象規(guī)定之借鑒

        國家和地區(qū),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已經(jīng)完善成熟,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與退休保障、醫(yī)療保障一樣重要。對刑事被害人及其親屬進行救助,體現(xiàn)了國家對人權的保護。自1964年新西蘭率先頒布《刑事被害補償法》①1974年新西蘭以《事故補償法》(The Accident Compensation Act)取代。,并同時建立了刑事被害補償法庭后,英國、加拿大、法國、奧地利、德國、美國聯(lián)邦及各州、澳大利亞、瑞典、芬蘭、荷蘭、丹麥、挪威、比利時、葡萄牙、西班牙、韓國、日本、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qū)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陸續(xù)通過立法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6]83。

        (一)域外代表性的立法例

        1.英國1995年《刑事傷害補償法》。英國對下列被害人予以補償:(1)暴力犯罪的受害者;(2)因逮捕或意圖逮捕罪犯或嫌疑犯而受傷害者;(3)對因防止或意圖防止正在實行的犯罪行為而受傷害者;(4)對因協(xié)助逮捕罪犯或協(xié)助負有制止犯罪發(fā)生任務的警察人員而受傷害者。

        2.美國1984年《刑事被害人法》。美國的救助對象限定在由于受犯罪侵害所遭受的直接損失并且未從其他補償途徑獲得補償?shù)谋缓θ?,具體包括: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及死亡被害人的近親屬;見義勇為者;因幫助執(zhí)法官員而受到傷害的人等。

        3.德國1976年《刑事傷害補償法》。德國的補償對象僅限于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并且必須是德國或歐盟國家的公民,但其它國家如果與德國有互惠規(guī)定,其公民也可申請補償。補償以人身傷害為限,不包括財產(chǎn)損失在內(nèi)。

        4.日本1980年《犯罪被害人等給付金支付法》。日本的補償對象僅限于故意犯罪的被害人或其遺屬,并且補償都只限于由于犯罪行為而引起死亡及重傷結果的場合。日本對補償對象還有特殊限制,即須具有日本國籍或在日本有住所。被害人與加害人之間存在親屬關系的,國家不予補償[7]。

        5.我國臺灣地區(qū)1998年《犯罪被害人保護法》。臺灣地區(qū)規(guī)定因犯罪行為被害死亡者的遺屬及受傷者本人,包括因過失犯罪行為受傷害者[8]。

        (二)比較分析

        總體而言,境外通常將刑事被害人獲得國家救助作為公民的權利,所以,救助對象范圍比較寬泛,但并非全部救助,從救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出發(fā),對救助對象加以限制。

        表1 受救助(補償)人之范圍

        表2 直接被害人、間接被害人之內(nèi)容[9]72-73

        表3 被害事實對救助對象的影響

        除上述分析情形外,國外一般僅對本國人進行救助,受侵害的外國人如要獲得救助,需有條件限制,如兩國間的互惠規(guī)定、被害人在本國的居住年限等。此外,因被害人的行為誘發(fā)犯罪而導致?lián)p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作為拒絕或減少補償?shù)囊蛩亍?/p>

        三、我國關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對象規(guī)定之實證分析

        (一)立法情況

        從國家立法層面來看,我國沒有一部專門的刑事犯罪被害人權益保護法,有關被害人權益保護的規(guī)定都零散地體現(xiàn)于憲法及其他法律之中,如我國憲法第33條增加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一款,為人權保障提供了基本法上的準則和依據(jù)。這其中不僅包括尊重和保障被告人的人權,同時也包括尊重和保障被害人的人權。第4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fā)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痹摋l規(guī)定為建立被害人救助制度提供了具體的依據(jù)。

        雖然自2004年起,我國各地開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試點,2009年3月9日,中共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lián)合制定下發(fā)了《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法發(fā)[2009]10號)后,截止2011年5月,全國有17個省出臺刑事被害人救助辦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在全國范圍全面展開,但目前僅有兩個公開發(fā)布的地方性立法①,即經(jīng)江蘇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批準,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無錫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條例》(以下簡稱“無錫條例”),和2009年11月19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刑事被害人困難救助條例》(以下簡稱“寧夏條例”)。

        《無錫條例》是全國第一部對刑事被害人進行救助的地方性法規(guī)。該條例第9、10、11條規(guī)定明確了救助對象的范圍②:即在本市行政區(qū)域內(nèi)因犯罪行為侵害造成人身重大傷害或者死亡,無法及時獲得加害人賠償、工傷賠償、保險賠付,因醫(yī)療救治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陷入嚴重困境的人。受國家救助的刑事被害人,既包括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也包括依靠受侵害致死人的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被贍養(yǎng)、被扶養(yǎng)人或者被撫養(yǎng)人。但是,具備因被害人不法侵害直接導致行為人實施加害行為等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情形,不予救助。

        《寧夏條例》是全國第一部省級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地方性法規(guī)。此條例第3條規(guī)定了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概念:“本條例所稱刑事被害人救助,是指因嚴重暴力犯罪造成被害人嚴重傷殘或死亡,刑事被告人無力支付賠償,刑事被害人或者由其贍養(yǎng)、撫養(yǎng)、扶養(yǎng)的近親屬(以下簡稱近親屬)無能力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支出,確有生活困難,給予的一次性臨時救助?!钡?、5、8條補充第3條,共同界定了救助對象的范圍規(guī)定:在本自治區(qū)行政區(qū)域內(nèi)因嚴重暴力犯罪造成被害人嚴重傷殘或死亡,被告無力支付賠償,從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支出,確有生活困難的人。包括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和由其贍養(yǎng)、撫養(yǎng)、扶養(yǎng)的近親屬。但是“刑事被害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救助:(1)已獲得民事賠償、保險機構賠償、社會保障機構救助的;(2)刑事被害人實施不法侵害直接導致加害行為的;(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賠償義務人自愿賠償受害人損失,但刑事被害人拒絕的?!?/p>

        (二)比較分析

        通過比較可見,《無錫條例》和《寧夏條例》的共性在于:(1)對于救助對象范圍的規(guī)定方式基本一致,都是概括性規(guī)定+排除性規(guī)定。(2)都規(guī)定了兩類救助對象,直接被害人和間接被害人(即由直接被害人贍養(yǎng)、撫養(yǎng)和扶養(yǎng)的人)。(3)都強調了救助的基本條件,即受侵害后果和因此造成的生活困境——因犯罪行為造成受害人嚴重傷殘或死亡,無法得到賠償,從而使生活陷入嚴重困境。(4)都規(guī)定了屬地原則,即造成受害人傷殘或死亡的侵害行為發(fā)生在本條例適用區(qū)域內(nèi)。(5)規(guī)定了因被害人的不法侵害導致加害行為造成嚴重傷殘或死亡的,不予救助的排除條款。

        相較而言,《無錫條例》救助對象的范圍更加廣泛。首先,兩者對間接被害人范圍的規(guī)定不同,《無錫條例》規(guī)定的是“刑事被害人因受到犯罪行為致死的,依靠其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被贍養(yǎng)人、被扶養(yǎng)人和被撫養(yǎng)人”,《寧夏條例》規(guī)定的是“由其贍養(yǎng)、撫養(yǎng)、扶養(yǎng)的近親屬”雖然都有“由其贍養(yǎng)、撫養(yǎng)、扶養(yǎng)的”限制,但“近親屬”范圍小于“人”。換言之,被贍養(yǎng)人、被扶養(yǎng)人和被撫養(yǎng)人可以是“近親屬”,但不限于“近親屬”。其次,被害人所受侵害之犯罪行為限制不同?!稛o錫條例》規(guī)定的是“犯罪行為”,《寧夏條例》規(guī)定的是“嚴重暴力犯罪”。很顯然,“犯罪行為”包括“嚴重暴力犯罪”,但不限于此。

        除了上述兩個地方法規(guī)外,各地對救助對象范圍的相關規(guī)定都貫徹了中共中央政法委等八部門制定的《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精神①中央政法委文件規(guī)定:各地可以根據(jù)當?shù)匦淌掳讣闆r和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狀況,確定救助對象的具體范圍。當前,刑事被害人救助的重點是:因嚴重暴力犯罪造成嚴重傷殘,無法通過訴訟及時獲得賠償,生活困難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刑事被害人因遭受嚴重暴力犯罪侵害已經(jīng)死亡,與其共同生活或者依靠其收入作為重要生活來源無法通過訴訟及時獲得賠償,生活困難的近親屬。因過失犯罪或不負刑事責任的人(如精神病人、不滿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的刑事不法行為,導致嚴重傷殘或死亡的刑事被害人,生活困難又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shù)?,可以參照予以救助。,基本相同,略有區(qū)別。之所以對救助對象范圍做如此規(guī)定,與我國目前對該制度性質的認識與制定宗旨以及經(jīng)濟社會狀況有關。目前各地開展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是在相關法律制度尚未建立,為解決刑事被害人生活面臨的急迫困難,維護穩(wěn)定,促進和諧,而采取的過渡性措施。還不是從刑事被害人權利或國家責任角度考慮問題。

        相對于域外被害人救助對象范圍,我國現(xiàn)有相關規(guī)定基本符合國際潮流,如救助對象既包括直接被害人,也包括間接被害人,只不過間接被害人的規(guī)定比較籠統(tǒng),不細致;如我們將救助的重點放在嚴重暴力犯罪造成死亡或嚴重傷殘生活困難的被害人,但沒有否定對過失犯罪或不負刑事責任人實施刑事不法侵害行為導致死亡或嚴重傷殘生活困難的被害人的救助;但是,域外被害人救助主要根據(jù)被害結果和程度,沒有將“導致生活困難”作為國家救助的條件,只要收到犯罪侵害有嚴重人身損害,即使沒因此陷入“生活困難”狀態(tài),也屬于國家救助對象。

        四、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對象范圍之確定

        (一)影響刑事救助對象范圍確定之因素

        1.國家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狀況及社會的承受能力。我國目前尚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國家財力有限,不可能對每一個被害人都進行救助,因此,在確定救助對象的范圍時,宜采取有限補償原則,救助那些需要救助之人。

        2.所采納的理論依據(jù)。采納何種理論決定著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模式,極大影響實踐效果和制度目的的實現(xiàn)。法學界有多種刑事被害人救助理論,如國家責任說(又稱社會契約說)、社會福利說、社會保險說、社會責任說、犯罪風險分擔說、侵權賠償替代說、平衡保護說、預防犯罪說、公共援助說等。但是,影響最大和實踐最多的理論是社會契約說和社會福利說。

        社會契約說認為,對于刑事被害人予以補償是國家的責任。由于國家壟斷了使用暴力懲罰犯罪的權力,因此,國家有責任保護公民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免受犯罪的侵害,此種責任源于公民與政府間締結的社會契約。

        社會福利說認為,國家對刑事被害人予以補償是一種社會福利。國家通過社會政策改善每個社會成員的生活。如果某個社會成員因犯罪被害而傷殘、貧困,社會應當給予其援助,以分擔其損失[10]84。

        盡管這兩種學說都支持建立被害人救助制度,但這兩者仍有許多不同之處。首先,在救助的性質上,社會契約說強調國家的法律責任,而社會福利說更強調國家的道義責任。這就決定了在社會契約說理論下,給予救助是國家應該對每一位被害人承擔的責任,獲得救助是每一位被害人的權利。而在社會福利理論下,獲得救助是特權,并不是所有的被害人都能夠得到救助。在社會契約說下,是因為國家沒有盡到保護公民的義務,所以國家應該承擔補償公民損失的法律義務。而在社會福利說下,國家并沒有承擔補償?shù)姆闪x務,只不過無辜的被害人遭受嚴重的傷害,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出于國家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權利的福利政策,應該對有需要的被害人進行救助,這是國家的人道主義責任。其次,在獲得救助的資格與范圍上,在社會契約說理論基礎下,因為國家沒有盡到保護公民的責任,所以,每個受害人,不論受害的類型和損失的大小,都應該獲得救助。而在社會福利說理論基礎下,有權接受救助的資格和補償?shù)臄?shù)量都會根據(jù)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水平?jīng)Q定下的財政情況受到限制,最優(yōu)先考慮最需要救助的少數(shù)被害人,而且在救助數(shù)額上一般維持在公民基本生活需要上[11]。

        結合影響刑事救助對象范圍確定的第一種因素和我國制定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之目的,筆者認為應兼采國家責任說和社會福利說。因為國家在救助其社會成員上,既有道義責任,又有法律責任。所謂國家法律責任,是指國家在法律層面上對其國民以及國民所賴以生存的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法律責任具有確定性。而國家道義責任是基于一種人道,對公民生產(chǎn)、生活、生存中的困難給予的幫助,具有任意性。如果我們僅將刑事被害人權利的保護與救濟作為國家的道義責任來理解,不上升為國家的法律責任,就有用道義責任代替法律責任虛置憲法從而規(guī)避國家在保護公民權利方面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之嫌,這對刑事被害人權利的保護與救濟是非常不利的[12]。

        (二)救助對象范圍之確定

        筆者認為救助對象范圍的確定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犯罪行為類型。犯罪行為限于暴力性故意犯罪,還是包括能夠導致重大傷亡后果的過失犯罪?筆者認為,國家建立刑事救助制度,目的是通過國家經(jīng)濟上的補償暫時緩解刑事被害人生活困境。確定誰應當獲得救助的出發(fā)點應當是因犯罪行為造成的“生活困境”,而不是犯罪行為類型。不論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它們具有共同的本質:法益侵害。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主要針對的是被害人由犯罪行為所帶來的損失,與犯罪人的主觀罪過形式無關。因此,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救助案件類型應該既包括故意犯罪,又包括過失犯罪。所以,從救助起因上,應確定為“犯罪行為”。

        2.被害人類型。一般認為,救濟對象不僅包括直接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被害人,還包括依靠被害人的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由其撫養(yǎng)、贍養(yǎng)、扶養(yǎng)的人。對于后者是限于“近親屬”還是不加限制?筆者認為應當限于“近親屬”,因為與被害人有撫養(yǎng)、贍養(yǎng)、扶養(yǎng)關系的人,絕大多數(shù)是被害人的近親屬,這種撫養(yǎng)、贍養(yǎng)、扶養(yǎng)關系具有法律性質。極個別有事實上的撫養(yǎng)、贍養(yǎng)、扶養(yǎng)關系非“近親屬”,國家可以通過其他制度解決其生活困難問題。

        關于近親屬的范圍,我國現(xiàn)行各部門法中的規(guī)定不盡相同?!缎淌略V訟法》規(guī)定的“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民通通則》中規(guī)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行政訴訟法》中規(guī)定的“近親屬”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yǎng)、贍養(yǎng)關系的親屬。

        從各部門法中關于“近親屬”規(guī)定的范圍來看,《刑事訴訟法》最為狹窄,《民法通則》次之,《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范圍最為寬泛;從法制統(tǒng)一性的角度而言,對同一個法律概念應做同一的立法規(guī)定,立法中的此種差異似乎不應該存在。那么,各部門法所實際存在的這種差異又該如何解釋呢?筆者認為立法上的這種擴大或者縮小有著深刻的原因。

        《刑事訴訟法》中涉及“近親屬”的法條大致可以歸為兩類:一是關于保障刑事當事人權利的規(guī)定。根據(jù)《刑事訴訟法》之規(guī)定,被告人的近親屬具有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請取保候審、申請解除超期羈押,提起上訴、申訴(經(jīng)被告人同意)的權利,為公訴案件被害人委托訴訟代理人,自訴案件代為起訴的權利。還影響回避對象的確定①《刑事訴訟法》第28條規(guī)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回避:(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二是關于保障刑事訴訟參與人權利的規(guī)定,主要表現(xiàn)為對證人、報案人以及控告人之近親屬的保護?!缎淌略V訟法》縮小《民法通則》之“近親屬”范圍,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其一,刑事訴訟結果關乎罪與非罪,立法需要將權利賦予那些對被告利益最為關心的人,以此保證被告人之權利切實得到維護;其二,刑事訴訟對普通公民生活有著重大影響,立法縮小近親屬的范圍,一方面可以使較少的人卷入到刑事訴訟中;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刑事訴訟進程,符合訴訟經(jīng)濟的原則。

        行政訴訟參與主體中,一方為行政主體,另一方通常為普通公民,二者實力明顯處于不對等的狀態(tài)?!缎姓V訟法》中盡管有舉證責任倒置等諸多制度設計來平衡二者的力量,但現(xiàn)實生活當中二者的實力往往失衡。為此,《行政訴訟法》賦予原告“近親屬”以起訴、委托訴訟代理人以及參與訴訟的權利。在立法中增加原告方人數(shù),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平衡原、被告雙方力量的一項制度設計。

        綜上,相對于《民法通則》而言,《刑事訴訟法》出于更好地保障被告人利益與及時追訴的考慮,縮小了“近親屬”的范圍,《行政訴訟法》基于平衡訴訟雙方力量的考量,擴大了“近親屬”的范圍,所謂的擴大與縮小無不與其部門法之立法目的密切相關。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確定刑事被害人救助對象中“近親屬”范圍的時候,應該考慮立法目的。筆者認為,近親屬的范圍應該以《民法通則》所規(guī)定內(nèi)容為準,即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至于協(xié)助司法機關追訴犯罪以及為保護他人合法利益而導致人身傷害的人,筆者認為國家沒有其他制度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可以列為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對象。[13]6

        至于被害人與加害人有親屬關系的情形,建議采例外規(guī)定方式,一般不排除在救助對象范圍之外,只有對被害人的救助影響社會一般公平觀念,才不予救助。

        3.損害結果類型。是僅限于死亡與人身傷害還是包括財產(chǎn)損失?目前我國實踐的被害人救助都限于遭受犯罪行為侵害導致的死亡或重大人身傷害。從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設立的目的分析,不應把因遭受犯罪行為侵害導致財產(chǎn)損失而陷入生活困境的情形排除在外。

        4.被害人過錯。對于被害人有過錯的情況下,是否可以予以救助,應對過錯性質和程度加以區(qū)分。在刑事案件中,負有較小責任的被害人可以減額救助,對于與犯罪人有相當責任的被害人減額救助或者不予救助。這樣規(guī)定是基于公平正義角度考慮。

        綜上所述,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對象可規(guī)定為:因犯罪行為造成死亡、傷殘,或重大財產(chǎn)損失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刑事被害人或需要其撫養(yǎng)、贍養(yǎng)、扶養(yǎng)的近親屬。

        [1] 康樹華.犯罪學——歷史 現(xiàn)狀 未來[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8.

        [2] 漢斯·約阿希姆·施耐德.國際范圍內(nèi)的被害人[M].許章潤,等 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

        [3] 大谷實.犯罪被害人及其補償[J].黎宏 譯.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2).

        [4] 湯嘯天.犯罪被害人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

        [5] 張鴻巍.刑事被害人保護的理念、議題與趨勢[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6] 田思源.犯罪被害人的權利與救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 尹曉莉,付璇.日韓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貴陽: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2005(4).

        [8] 李勇.論臺灣地區(qū)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對大陸立法的借鑒意義[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

        [9] 陳彬.刑事被害人救濟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0] 田思源.犯罪被害人的權利與救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1] 康偉,柳建華.刑事被害人救助社會福利說之提倡 [J].河北法學,2009(12).

        [12] 袁金彪,陳紹斌.刑事被害人救助地方立法探索[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9(3).

        [13] 王晉,劉志遠.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基本問題研究[J].法學雜志,2009(11).

        D920.0

        A

        1671-511X(2011)06-0039-06

        2011-08-29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09FXB006)階段性成果。

        孟紅(1965-),女,江蘇徐州人,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刑事法學。

        猜你喜歡
        犯罪行為救助對象
        神秘來電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利用“短信嗅探”技術實施網(wǎng)絡侵財犯罪行為的定性研究
        由“中華富強”輪失火救助引發(fā)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水下救助搶險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論故意傷害罪入罪標準
        法制博覽(2018年31期)2018-01-22 16:21:03
        水下救助搶險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區(qū)間對象族的可鎮(zhèn)定性分析
        誘惑偵查合法性之認定及此措施下毒品犯罪行為的界定
        欧美最大胆的西西人体44| 国产免费精品一品二区三|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精品一区网站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永久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蜜桃麻豆www久久囤产精品|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av网站在线| 国产免费av手机在线观看片|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看| 看日本全黄色免费a级|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极品| 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视频|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不卡| 探花国产精品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一二三区| 97人伦色伦成人免费视频| 99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免费看| 久久熟女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在线| 日本久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高清在线| 无码乱肉视频免费大全合集|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96avv| 丝袜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综合网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中文字幕av| 免费毛片a线观看| 99精品成人片免费毛片无码| 亚洲av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臀在线| 欧美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二区三区四区太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