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 東
走在街頭,總會遇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比如,剛買的報紙被陌生人拿去揉成一團或者撕去一塊;比如,有人擱一大包人民幣于地請求代為看管從此一去不回,等等。筆者的第一個反應(yīng)便是自己正被電視取樂著。
在周末諸多電視游戲節(jié)目中,類似的情節(jié)早已層出不窮。這樣的時刻,我們的首要問題是挺住,立即忽略對方的無理與怪誕,保持十二分的寬容與冷靜,最好還得面帶三分笑。因為此時不知匿藏何處的電視鏡頭正虎視耽耽著,將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網(wǎng)打盡。
電視隨便攔下一個行人,死纏爛打著要與之合影,還要再問多大年紀從事什么職業(yè);電視借過陌生人的手機,說是要打國際長途,依依呀呀地做聊個沒完狀;電視進入某大學正在上課的教室,主持人嘻嘻哈哈地說老師對不起我們來這里找明星臉,然后就把一節(jié)課攪得七零八落……
看看電視現(xiàn)在的嘴臉是多么張牙舞爪。我今年多大年齡在哪里端飯碗與電視節(jié)目的優(yōu)劣無關(guān),我有多少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小氣吝嗇與電視收視率高低沒有因果關(guān)聯(lián),而學校的莊嚴、課堂的神圣早已是婦孺皆知的,一門知識的傳授、一個技能的掌握,甚至一個哲學疑惑的解答、一個社會問題的探討,都遠比一個電視節(jié)目能否獲獎是否吸引廣告商重要得多!
日益強大的媒體優(yōu)越感,讓電視多少有些像被寵壞的孩子。怎么堂堂的大學教授不對主持人義正辭嚴地大手一揮:“你給我出去!”游戲來游戲去,老百姓的善良與寬厚感人肺腑,反襯之下,電視就顯得不那么地道了。
幽默與惡作劇一定是有區(qū)別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有學識與智慧的大力支撐,后者則純粹只是胡鬧與盲動。電視要竭盡全力撓觀眾的胳肢窩,這本無可厚非,笑當然比哭好。但怎樣撓得情趣盎然又高雅深刻,就實在很需要動些腦子了。其實弄出什么口味的節(jié)目和什么效果的場面,也完全可以看出該電視臺和主持人的思想深度及智力水平。不期然間,電視也被民眾考驗了一回又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