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功
“小悅悅”走了,留給人們的除了無盡的反思外,還有就是對媒體行為的拷問。“18名路人”之一的陳先生被媒體挖出來后,受到了非常待遇。他表示,時常有記者毫無征兆地闖進他的五金店,沒有任何寒暄,直接把話筒遞過來進行質(zhì)問。盡管自己再三強調(diào):“我真的沒有看到,要是看到我會救的……天氣又黑,又下大雨,又沒有燈……”。記者沒有相信他的話,還是一波接一波地突襲他的小店進行采訪。經(jīng)過媒體的大肆報道,有民眾給陳先生發(fā)去短信威脅:“要他們的檔口做不下去?!?/p>
“小悅悅”用生命的代價考量了民眾的道德心,而路人陳先生則以另一種方式測驗出了媒體的公德。在此次事件報道中,媒體肆意使用具有煽動性的詞語,把社會情緒點燃,積壓的民憤在“路人”陳先生處找到了釋放點。一時間,陳先生成為眾矢之的,不斷接到侮辱的電話、辱罵的短信,夫妻二人一時間無所適從。媒體的舉動、民眾的言行,給陳先生及家人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我們不禁生問,媒體這樣的采訪是否有失偏頗?!靶倫偂庇蒙拇鷥r給冷漠的社會上了一課,而記者的采訪行為也同樣給媒體自己上了一課。
記者有權(quán)力報道事實,有權(quán)力對當事人進行采訪,但是記者沒有特權(quán)。記者難道能夠隨意闖進別人的店里進行采訪嗎?何曾想過是否有權(quán)力對當事人進行一味的質(zhì)疑?在當事人說明情況后,記者是不是應該換個方式對待采訪對象?是否為了能有爆炸性的猛料在新聞中出現(xiàn)而置采訪對象的感受于不顧?是否想過要保護采訪對象?
我們的民眾習慣了用視而不見的冷漠方式對待社會上發(fā)生的事端,而我們的媒體,我們的記者也習慣了具有特權(quán)的方式進行所謂的一切采訪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