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有著大陸背景,生長于臺灣,并在美國完成其戲劇和電影教育的華語電影導演,李安的生命氣質(zhì)和獨特個性都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姿態(tài),其電影的跨文化特色也一直倍受關注,探討李安電影中的美學元素、文化內(nèi)涵,對我們有一定的文化啟迪。
電影《飲食男女》是李安拍攝的“My Father Knows Best”三部曲的第三部,前兩部分別是《推手》(1991)和《喜宴》(1993)。這部帶有導演濃厚個性特征的影片反映了他對傳統(tǒng)父系社會的反思、對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個性解讀、對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交融的關注。
在這部電影中,李安把故事放在90年代的臺灣普通家庭,“要審視一種文化和人性的深層內(nèi)容,一個危及到家庭‘神圣使命’的情景無疑是再好不過的舞臺,家庭是一個非常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符碼?!盵1]
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中父親一直是家庭的支柱,他們身上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傳統(tǒng),幾千年的沿襲已經(jīng)讓它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影片中郎雄飾演的中國老父親朱師傅的形象就恰到好處的體現(xiàn)了東方式的家庭倫理觀。他對三個女兒的衣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但于子女的內(nèi)心卻成了一種束縛;他習慣了主導全家,因而講什么消息,都像開會一樣“我有件事情要宣布一下”;他先前一直克制自己的感情,本能地選擇一個人承擔一切,對兒女的成長負責、對家庭負責。
但三個個性鮮明的女兒卻在方方面面逐步瓦解父親的傳統(tǒng)思想,大女兒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二女兒是外企的白領,小女兒則是洋快餐店的員工,從身份上看三個女兒可以說都代表了西方的文化。在這樣看似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中,西方文化已經(jīng)慢慢侵入。李安的幾次面部表情的特寫讓我們看到了朱師傅的“中國式的憂愁”,額頭的皺紋,無奈的動作表情,凸現(xiàn)了在東西方文化沖擊下作為傳統(tǒng)家長面對與子女的隔閡,自己在身心深處所負諸的辛勞與擔憂。
三個女兒有自己安身立命的人生觀、價值觀,她們毫無預兆地脫離大家庭,走向小家庭,她們代表的正是西方式的個體本位。最終,李安讓“父親”主動摧毀傳統(tǒng)精神的桎梏而投入新的生活,“父親”的“本我”意識開始流露,反而得到了二女兒的支持與理解。“使傳統(tǒng)上以父親為主的一個家庭關系,得以從一個假象的平衡狀態(tài),歷經(jīng)危機和沖突之后,重新尋得一個新的平衡?!?[2]李安在觀察到傳統(tǒng)價值體系崩壞的同時,拿出儒家思想核心上的“忠孝仁義”作為救贖,讓影片最后充滿思想動蕩后的莞爾一笑。
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抖Y記?禮運》中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正因為中式飲食習俗的介入,中國式家庭聚餐的溫馨畫面呈現(xiàn)等,才讓整部電影充滿傳統(tǒng)意味。
電影中朱師傅剖魚腹、滾面、澆油、切細片等一系列細節(jié)畫面,運用蒙太奇手法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沒有多余的畫外音,只有主人公一個人忙碌的動作和由此發(fā)出的自然音響,觀眾由客變主地觀察體味著各種細節(jié),快速融入“飲食”大環(huán)境中。
中國飲食追求美性。電影中美味的產(chǎn)生,必定有悠揚的古典音樂相和,各種調(diào)料交織融合在一起,互相補充,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飯桌上的菜還特意講究色澤搭配和意境傳達,家庭用餐講究和和美美,簡單不失精細,喜宴用餐就要呈現(xiàn)好的寓意,如朱師傅特意制作“龍鳳呈祥”表示對新人的美好祝福。
《飲食男女》中,李安亦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在臺灣的變化發(fā)展作了一定的暗示。老朱說:“中國菜到了臺灣,已經(jīng)大變樣了”。悠悠歲月間,中國的地方性菜式大致閉鎖于權貴之門、局促于一城一郡、凋謝于兵荒馬亂,雖有操作性廚師維系,卻少創(chuàng)造性高手推進,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tài)?!讹嬍衬信分兄嬍常鋵嵲缫殉讲惋嫸婕罢麄€文化,李安的電影似乎無意于社會評判,要做的只是為大眾留下一些可品咂的角落。
影片最后,那活動在案板上的手從朱師傅的老手變成到二女兒的手。前一雙手是為了自己的事業(yè)和對家庭成員強烈離心力的無奈,后一雙手的勞作卻逐漸變成輕松生活的點綴。遭遇變故的二女兒反而成為大家庭基地最后的守望者,與父親一直無法突破的隔膜也終于在家庭角色轉(zhuǎn)變之后消弭無形,兩個人共同握捧著湯碗,用簡單的稱呼將傳統(tǒng)式深埋于心的慨然傳遞出來;而兩雙手間的湯碗,則最終因為朱師傅味覺恢復而顯示出“美食”的原始意義——不是為了吃而吃,而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生動而吃,這便是飲食的深層社會意蘊。
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和交融是當代臺灣電影一個重要的敘事主題。這部電影中,對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李安通過父與子的對立,飲食傳統(tǒng)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異表現(xiàn)出來,尤其是是錦榮母親的直接傳達。一個湖南老太太,在美國極不適應,和美國女婿關系緊張,體現(xiàn)了兩種文化間的尷尬與無奈。但透過電影,我們也看到了在處理文化沖突中老子的“柔”,孔子的“仁”,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飲食男女》的敘事基調(diào)溫和寧靜,使得原本激烈的矛盾和幾次突如其來的事件顯得云淡風輕。中國人被傳統(tǒng)文化積淀所賦予的深入骨髓的觀念是隱形的,即便是再西化再歇斯底里,最終也敵不過深沉的傳統(tǒng)底蘊烙在心靈深處不可磨滅的宿命。
在大女兒小女兒都因為有了自己的生活離開家庭時,父親決定把老房子賣了,這時候二女兒又意外地成為了屋子的主人,一切看似陰差陽錯,生活確悄然換了位,當二女兒為父親親手端上湯的時候,父親說他又嘗出了味道。一切又復歸和諧。這就是東方文化的魅力,說到底也并非只是東方文化的價值。列子曾經(jīng)說:“東方有圣人出,西方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币灿袑W者說“東西文化本自同”。西方文化有時候在表現(xiàn)層面的確歇斯底里,的確會冷漠。但是,當一切又觸及人性,真情,當沖突去扣響生命本體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任何文明都會選擇和諧,選擇含蓄作為皈依。
最后從故事的結構和設計中可以看出李安深厚的編劇才能,其影片中的文化關照是高度自覺的,但其立意并不在于憂患或批判,而只是一種還原生活本質(zhì)的呈現(xiàn),表達了一種文化關注。
李安的影片更是電影藝術性和商業(yè)性的完美結合。他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三性”合一,展示文化奇觀,制造票房賣點,超越二元對立的文化立場。[3]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人的困境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體現(xiàn)了深厚的人文關懷,形成多元化的美學思考。
[1]饒曙光.中國電影分析[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39頁.
[2]奉志偉,譚英.李安 “電影作者”的獨特風格分析[J].電影文學,2010.
[3]孫慰川.當代臺灣電影1949-2007[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