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視覺沖擊的誘惑正波濤洶涌,席卷全球。數字技術既改變了大眾對傳統(tǒng)影視本體論的認識,也對影視美學的內涵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縱觀當代影視美學的發(fā)展,總體上呈現出兩種極端化的傾向:一種是趨于簡約的美學取向,極力營造一種“毛邊感”,用最簡單的拍攝手段,盡可能地減少修飾和人工雕琢的痕跡,追求質樸、“原生態(tài)”的寫實主義的審美效果;另一種傾向則是以國內外“大片”為代表的“視聽饕餮盛宴”,大手筆、大制作,用數字技術極盡粉飾之能,力求以假亂真,最大限度地挑起人們的觀影欲望,刺激人們的視聽神經。毫無疑問,后者,由于巨大的市場號召力,正引領著影視時尚和產業(yè)潮流。
處于消費社會的后現代語境之下,影視更多地倚靠商業(yè)化的包裝營銷和工業(yè)化的生產模式,以集體力量打造精品的形式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代影視數字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CG技術的興起與發(fā)展,使影片的各種奇妙景觀成為可能。突出影音造型的“大片”在觀眾驚呼、沉醉、夢幻和癡迷中,一次又一次地引領著影壇主流??梢哉f,這是數字技術推動藝術品味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后現代社會文化消費的需求。這樣的文化語境,在促進影視數字技術發(fā)展的同時,也構架出當下數字時代的重要審美語境。由是,“因為技術所以藝術”,可以說是數字時代背景下,技術與藝術的又一種關系。技術正成為推動藝術發(fā)展的強有力推手。
縱觀當前的影視劇制作,除了以華誼、央視、湖南衛(wèi)視等為代表的影視制作大戶注重技術對于影視作品的升華作用,省市一級的制作方,特別是地方級的影視制作單位,似乎還未真正把技術作為支撐影視作品的重要支柱。以河北省為例,從制作出品的影視作品數量來看,河北可以說是影視制作大省,全省有223家影視制片和發(fā)行放映單位,僅2010年,其省內各廣電局、影視制作單位籌劃拍攝的影視作品達57部。在數量上,雖呈現出一派繁榮之勢,但真正躍入大眾視野的,僅有電影《唐山大地震》和電視劇《為了新中國前進》、《廣府太極傳奇》(2007拍攝,2010年得以播出)、《誰主沉浮》等少數幾部和大導演、大制片方合作的作品。細觀之下,河北省出品的如《當家的女人》、《荀慧生》等作品,影片中蘊含著意境的開掘、詩性的詮釋,對人自身、對歷史的深刻反省等傳統(tǒng)的影視美學思想,使影片在人文哲學追求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曾獲得“飛天獎”二等獎。但在市場的考驗中,反響平淡,在觀眾中并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掩卷而思,作品形式單調以致視覺平平,對技術的重視程度不深,是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當中,有理性主義的代表,如儒家與墨家的美學思想,也有非理性的思想火花,如道家、佛教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但科學主義在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發(fā)展進程中一直影響甚微。這就使得只重視人文意識的影視作品,在消費語境下大量引進高科技的影視領域內的地位變得搖搖欲墜。就美學角度而言,技術運用傾向于科學主義,傳統(tǒng)電影美學則傾向于人文主義。觀照河北省現有的影視作品,可以發(fā)現其更多地傾向人文主義的開掘,注重影像本體的主體性,力求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但卻忽略技術的包裝和外化的美感。由是,在科學主義的技術化傾向進一步壓過了人文主義關于終極目的的形而上追求的大消費社會語境中,觀眾對于這類作品的收視欲望呈現疲軟狀態(tài),收視率或票房被國內外技術主導型影片所擠壓。
河北省的影視作品若想突出重圍,將“冀”字號大旗舉出公眾的關注視野,在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深思的同時,加強技術的外在形式成為關鍵之舉??v觀國內外成功的影視作品,對技術的成功把握,是使其在藝術品味和市場占有率上取得雙贏的重要原因。影視作品不是鏡頭和畫面的簡單堆砌,具有票房號召力和收視率的作品,往往能夠在能指與所指的二元關系間,將導演的意圖與觀眾的觀影感受有機縫合,用影像凸顯其負載的藝術追求,將這種審美的意蘊與思考以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傳遞給觀眾。技術對于視聽元素促進作用,使影視作品的審美文化的建構和發(fā)展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在考查數字時代下的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時也有學者指出,當下的物化狀態(tài)和大眾審美接受,正不斷地炫耀著技術的勝利,尤其在視覺文化中表現出眾,高科技為影視帶來前所未有觀影體驗的同時,也使導演更流于影像的形式而降低對影像內涵的深刻挖掘,這不僅使表現“意象”、“神韻”的中國美學受到冷落,甚至連傳統(tǒng)藝術電影所追求的人文哲學也變得無足輕重[1]。降低個體審美創(chuàng)造、消解終極價值的市場化和娛樂化,并非當下影視實踐的成功典范。站在理性的角度審慎思考之,在國內外視野中,確有一些過度技術化的作品,單純?yōu)榧夹g而技術,由于數字技術的神奇效能使制作者無法理性地對視覺特效進行節(jié)制處理,以至忽略了作品最重要的人文關懷,在視覺特效與敘事方式、人物性格塑造與特效配置之間難以取得有效平衡,造成作品對本體敘事的忽視,對人物形象塑造的弱化,使其影視作品流于繽紛絢麗的視覺效果而空洞無力。不管何種影視作品,如果本身沒有足夠的藝術審美元素而僅依靠技術包裝,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那么,其藝術生命注定先天不足而難以有持續(xù)的生命力。反之,如果作品本身已擁有足夠的內涵,技術的包裝無疑是錦上添花,使其更煥發(fā)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唯有技術與藝術的和諧共舞,影片的生命之花才能常開不敗。以實現影視藝術的高品位為目標來運用數字技術,方為當下影視美學之良方。由此觀之,河北省的影視作品需要加強技術規(guī)劃的同時,也要對數字技術的運用審慎檢視,避免走入另一個極端,過度開發(fā)影視作品的商業(yè)屬性而使其藝術本質屈居二線,陷入空乏其里、徒有其表的尷尬境地。
好萊塢電影不只是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視聽盛宴”,在令人震撼的效果背后主要還是靠生動感人的故事來打動觀眾。從《阿甘正傳》到《阿凡達》,從《泰坦尼克號》到《2012》,這些影片的成功大部分得益于影片創(chuàng)作者們對影視美學和技術運用的全盤掌控能力,它們往往以明確的主題故事引導觀眾珍惜生命、珍視親情、重視愛情……隨之再考慮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的形式技巧來表現其敘述方略中的各個情節(jié)。他們用數字技術將現實中無法物像化的想象視聽空間呈現出來,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近乎不著痕跡地與作品其他的影音手段相互交融,追求高科技絢麗下的人文精神。由彼及此,倘若河北省的影視作品用這樣的方式來闡釋燕趙大地的廣袤風貌及其與人物的情態(tài)和心境變化的關系,用發(fā)展的技術使飛瀑激流、繚繞煙云也都蘊含詩情化的人文意識,豈不能更生動地體現宗白華先生所言的“飲吸無窮于自我之中”[2]的傳統(tǒng)美學的情懷與意趣。在河北影視作品推介和傳播燕趙文化、打造影視精品的人文情懷中,技術的注入無疑是大有可為的。
從另一個維度審視河北影視作品生產機制的話,藝術與技術的處理失衡,小視技術包裝的點睛作用,對河北省的高端影視制作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以及孕育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燕趙地區(qū)復合型高端影視制作技術人才數量相對較少,這也是造成河北省影視作品層次不高、難以凸顯在繁花似錦的影視收視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河北影視業(yè)在有效整合技術與藝術的新關系,用技術推動敘事發(fā)展的同時,也應從復合型高端影視制作技術人才和有技術基礎的影視作品編導策劃人員培養(yǎng)入手,從影視作品的生產機制上提升其打造精品的本體化水平,從本質上拉升其制造佳作視覺觀賞性的能力。而這,又正是河北影視不斷呼吁要拿出精品佳作、與時俱進、在中外影視界中異軍突起的希望之所在。與此同時,燕趙高校的影視美學研究者們也應走下神圣的知識殿堂,走出象牙塔,卸下精神貴族的清高光環(huán),與影視技術者通力合作,充分展示其美學理論中的人文情結,積極用數字技術為敘事服務,保持敘事的傳統(tǒng)地位,更多地催生出能與國內外影視制片大戶相抗衡的、朝著藝術化、技術化轉向的精品佳作。
注釋
[1]金丹元,《影視美學導論》,學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頁
[2]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頁
1、賈云鵬、周 峻《作為技術史的藝術史——從《阿凡達》看電影技術的變革》,《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3期
2、張書省《關于影視的兩點思考》,《當代電視》,2011年4期
3、周勇; 劉夢逸《試析央視高收視率電視劇的收視特征與受眾需求》,《電視研究》,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