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捷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 150080)
英語語言習得中意識趨動的作用
閆 捷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 150080)
影響英語語言習得的因素有很多。在諸多因素中,學習者的主觀意識趨動(Self-willing motivation)和與之相輔相成的興趣對英語語言習得影響最大,并通過自我效能、效價、目標定向和語言焦慮對英語語言習得產(chǎn)生間接影響,在全部學習動機因果鏈中起著主導作用,是促進英語語言習得的原動力。
語言習得;意識趨動;學習動機
近幾年我國學者從社會心理學、行為主義、認知等多個視角對英語語言習得進行剖析,作了大量的量化研究。在諸如語言計劃類型、信息處理能力、母語干擾、環(huán)境因素、說話人的心理焦慮、說話人對聽話人的知識、態(tài)度和反應的估計等多方面探討了影響英語語言習得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促進語言習得的對策。然而,不論哪一種探討都是從外部語言學習因素闡釋英語語言習得的,似乎都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因素,即學習者的主觀意識趨動性。從Level的話語產(chǎn)出模式到Anderson的思維控制模式,任何一個語言習得環(huán)節(jié)如果沒有學習者自身的主觀意識趨動性參與都無法實現(xiàn)語言表達的流利性。
意識趨動(Self-willing motivation)屬于學習動機范疇。學習動機(Motivation)是指人們行為的主觀愿望和想法。心理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界已確認的第二語言學習動機主要有:總體動機(global M.)、外部動機(situational M.)和內(nèi)部動機(intrinsic M.)[1]。學習動機中又包含許多動機因素,其中有認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期望值和效價、目標定向和學習目的、自信心和努力程度等。如果說以上這些動機因素是學習動機的動力的話,從邏輯學角度講,他們的產(chǎn)生又都離不開學習者的主觀意識趨動力。
意識趨動力是用學習者的內(nèi)在力量表達內(nèi)在的潛能力,意識趨動不但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愿望和想法,而且強調(diào)人的主觀意識可趨使自己對外部事物產(chǎn)生向往和注意,從而產(chǎn)生一種主觀能動的感知愿望,是人類在一切領(lǐng)域中積極體驗事物的動力。它包括對他人及事物的情感、感覺和語言反應。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意識趨動力促使其對話語產(chǎn)生興趣,趨動學習者積極主動對輸入語快速編碼、內(nèi)化,使目的語與母語相益提高并快速產(chǎn)出。意識趨動力強的人會積極參與語言輸入,增強對陳述性知識的加工能力,使之快速將陳述性知識程序化,使英語話語產(chǎn)出模式運作自動化,達到英語語言流利。
所以,意識趨動力主導于單純的學習動機。沒有學習者的主觀意識趨動力,任何一種動機因素都無從談起。因此,意識趨動是英語語言習得及語言流利的原動力。
學習最為內(nèi)在的動因是興趣(The most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is the learners'spontaneous interests)[1]。意識趨動力和學習興趣是相輔相成的,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對認知和話語的某種特殊傾向”。學習者的各種活動愿望都是在一定的興趣趨動下產(chǎn)生的,而學生的意識趨動力可以使學習者對教學內(nèi)容不斷產(chǎn)生新的好奇心,一旦好奇心得到滿足,往往會體驗到內(nèi)心的輕松愉快,這樣會克服話語形成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語言焦慮,同時又會對語言學習意識趨動性更濃,使語言產(chǎn)出各個環(huán)節(jié)運作快捷。因此,興趣可以使學習者對事物產(chǎn)生意識趨動力,意識趨動力同時可以使學習者對事物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
我們曾對黑龍江工程學院和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06和07級8個班的252名學生就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進行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如圖1所示。圖中反映了各調(diào)查變量對第二語言習得的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全部影響。在所有的因素中與意識趨動相輔相成的興趣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不論是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都最大。學習興趣對第二語言的直接影響是39%,間接影響13%,全部影響52%,這說明對英美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在第二語言學習及口語練習上花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興趣之所以不論從間接或直接角度對英語語言習得影響都最大,是因為學習者一旦對英語或異域文化感興趣,就會對學習這種語言持肯定態(tài)度,而不會屈從于外來壓力的影響,因而能產(chǎn)生一種主觀意識趨動力趨使自己主動去學好這門語言。
如果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第二語言不感興趣,只是為了拿到學位、四級證或期末成績及格而迫使自己學習,在一段時間內(nèi)可能會努力學習第二語言,但是,往往一旦遇到外來壓力和困難,努力就不可能持續(xù)下去,學習壓力一消失,學習就會終止,其結(jié)果是事倍功半。意識趨動與興趣和語言習得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當今應用語言學界倡導的自主學習原則[2]。
自我效能是指學生對自己外語水平能達到的程度的預期,是自信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1所示,自我效能對第二語言的影響僅次于興趣,自我效能既對語言習得有直接影響,也通過興趣、效價、目標定向、語言焦慮對語言習得產(chǎn)生間接影響。即在意識趨動力的作用下,通過興趣使學習者對二語習得和語言表達流利有足夠的信心。如果沒有主觀意識趨動力促使學習者建立自信心,也就沒有自我效能的產(chǎn)生。也就是說學習者對自己在大學期間能取得的成績預期越高,促使學習動力提高的意識趨動力就越強,對語言流利性預期也就越高,主觀意識就會趨使自己增加練習時間與次數(shù),表達就越能達到流利程度。
自我效能之所以能影響到英語語言習得,是因為它能影響學習者對任務類型的選擇及其持續(xù)性,影響完成任務時的情緒[3]。自我效能高的學生能面對各種語言計劃和任務類型主動調(diào)節(jié)自我學習情緒,使自己不論在事先熟悉任務類型的情況下,或事先不熟悉任務類型的情況下,都能積極參與學習。然而在口語交際中,多數(shù)情況下,說話者事先對任務計劃不甚了解。意識趨動力強的學生這時會建立較高的自我效能,能信心十足地對任務類型選擇和表達。這些學生多半是優(yōu)秀生,如果他們希望在二語學習中任何一種技能都保持優(yōu)勢,就必須一如既往地努力,以期達到更高的標準。即使二語學習較差的學生如有較高的意識趨動力使自己保持較高的自我效能,他就有信心主動訓練,堅信自己通過勤奮的反復練習能使語言表達流利性有所提高。
正如N.Ellis所指出的,“Although intention to learn is not always crucial to learning,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 to be learned is.”[4](學習能否成功關(guān)鍵并不一定在于是否想要學,對學習材料的注意才決定著學習的成敗)。Schmidt(1994,adapted from N.Ellis)也曾指出,“There is no learning of unattended stimulus features of natural languages.N Ellis”[5](人們對于自然語言中未曾注意的特征是學不到的)”。Ellis曾提出并在實驗中驗證了一個假設(shè):就注意力分別集中于準確性和流利性的兩組學生而言,前者習得語言知識較快,后者則更快發(fā)展起“信道控制機制”(channel control mechanism)——表現(xiàn)為語速。練習中聚焦于第二語言的特定某個方面,在這些特定方面產(chǎn)生更多的組合和更高程度的程序化,并進而加速形式合成機制和發(fā)音機制的處理,以促使第二語言的流利產(chǎn)出。而意識趨動力強的學生其注意力比意識趨動力弱的學生要集中。
Levelt認為話語產(chǎn)出是“從左到右”進行的,即現(xiàn)在正在運作的處理加工部分一有輸出,哪怕不完整,下一部分馬上對這部分輸出加工處理。當某部分話語離開了概念形成機制部分并處在形式合成的過程中,這部分話語就絲毫不會影響以后的話語構(gòu)建,也就是說,離開概念形成機制部分的話語都或多或少單獨通過產(chǎn)出系統(tǒng),而不考慮隨后的內(nèi)容,即說話人的注意力絕大部分集中在概念形成上。所以,語言表達流利少不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對認知機制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反復練習才能達到語言產(chǎn)出流利。張文忠試將外語課堂環(huán)境下影語言流利性發(fā)展的外部因素、認知技能學習模式、語言產(chǎn)出模式和流利性指標結(jié)合起來,建立了一個以學習過程闡釋第二語言流利性發(fā)展的理論模式(參照張文忠的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發(fā)展的解釋模式圖)[7]。從圖2中可以看出,獲得語言流利性少不了學習者對語言的注意力和練習,而語言練習的焦點首先體現(xiàn)為對語言運用的特定方面的注意。
圖1 潛在變量對英語語言習得影響問卷調(diào)查表
圖2 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發(fā)展的解釋模式圖
效價是指一段時間后,學習的效果與時間之比是否有價值。當意識趨動力強的學生對英語訓練持積極態(tài)度時,會增加他的學習效價,因為如果學生認為能用流利嫻熟的英語交流是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而不是一種負擔,自然愿意付之行動,他的效價就高。反之,如果學生意識趨動力弱,只花一定的時間,卻不下意識地在一定時間內(nèi)對語言表達的各個細節(jié)如語音、語流和意群停頓有意識地認真揣摩,其口語能力提高不會大。學生認為用了大量工夫,效果不佳,他的效價就不高,英語語言習得的信心會受到影響。再者,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在達到口語流利程度需要花費的精力和時間也不同,效價就有差異。如果學生認為付出的與進步比值為正比就愿意繼續(xù)努力下去,如果是不成正比學生就會心理失衡,沒有繼續(xù)努力的信心。這時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意識趨動力,這可以使學生正確對待效價差異。
實際上,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的學習效價都偏低。因此,需要我們鼓勵學生建立信心,增強他們的主觀意識趨動力,使之在學習效價不成比例的情況下積極查找原因,改變學習方法和策略,促進英語語言的習得。
定向?qū)W習目標能引導學生的注意力方向和努力方向,使之堅持從事與目標相關(guān)的活動,并促使學習者根據(jù)任務難度尋求相關(guān)的行動計劃或任務策略[7]。意識趨動力強的學生傾向于制定較高的學習目標,并有信心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該目標。
目標定向?qū)τ诔晒ζ鹬鴽Q定性作用,目標定向分為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遠期目標包括出國、考研、未來就業(yè)于外資企業(yè)等,近期目標如英語過級考試。無論是近期還是遠期目標,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都需要學習者的意識趨動力的支持。
一般定遠期目標的學生都是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近期目標對他們不構(gòu)成挑戰(zhàn),而遠期目標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這些學生在二語學習方面主觀意識趨動力很強。不過目前對一般大專院校學生來說,二語學習目標普遍都旨在近期目標,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通過四級考試或期末考試就心滿意足了,這也是近幾年來我國大學生外語表達流利性一直難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實際上,這非但影響了學生們的口語能力提高,同時也影響了學生的二語習得水平。
因此,教師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意識趨動力,在主觀意識趨動力的幫助下讓學生搞清楚自己到底應將第二語言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適應未來的需要。一旦學生確定了自己的英語語言學習目標,不但要能書寫與查看外文資料,更重要將來能熟練自如地與外商、外賓會話,學生就會主動下意識地克服來自心理、環(huán)境、語言焦慮等各方面的障礙,堅持尋求或創(chuàng)造條件,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練習口語,使口語流利程度不斷提高。
在英語語言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語言焦慮是必然的,從語言學角度看,當學生遇到語言計劃和任務類型過程高于陌生時,學生對語言反映遲鈍,這時不會產(chǎn)生迅速的陳述性知識反饋,程序化的整合就出現(xiàn)障礙,語言停頓時間就長,話語產(chǎn)出自然不流利。從心理學角度講,語言焦慮會干擾話語產(chǎn)出的全過程。說話時不同的焦慮如自尊心受威脅、緊張、怕出錯等,會引起不同類型的停頓。不過如果學生具有較強的意識趨動力,他就會勇敢面對這些焦慮,通過自我調(diào)整和加倍的努力來克服焦慮,使話語產(chǎn)出停頓時間變短,語言產(chǎn)出流利,這就是語言學家們常說的“促進性焦慮”。相反,如果學生的意識趨動力不強,又過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總擔心出錯,不敢參與會話,這樣他們語言表達流利性就不會發(fā)展提高。因此,意識趨動力可以使學生克服語言焦慮,促進語言習得。
綜上所述,影響英語語言習得的因素很多,在意識趨動力為前提的層面上,意識趨動和與之相輔相成的興趣對英語語言習得影響最大,并通過自我效能、語言焦慮、效價、目標定向?qū)τ⒄Z語言習得產(chǎn)生間接影響,它能引起學習者對英語習得的注意。意識趨動力在全部學習動機因果鏈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外語教師在試圖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時候要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意識趨動力、注意力與興趣,否則教師的教法再先進、再科學、再可行、知識內(nèi)容再新穎,學生主觀意識上沒有想學的趨動力,結(jié)果還是徒勞的。
[1]Rod Ellis.Understanding SL Acquisition.The role of practice in classroom learning AILA Review1988,(5).
[2]Deci,E.The relation of interest to the motivation of behavior:.In K A.Renninger,S.Hidi&A.Krapp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C].Hillsdale,NJ.1992.
[3]Lesson R.Fluency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 man Group Limited.1975.
[4]Ellis N.1996 Analyzing language sequence in the sequenc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6.
[5]Schmidt,R.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cond language fluency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2.
[6]張文忠.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發(fā)展的理論模式[J].現(xiàn)代外語,1999,(2).
[7]Ames C.Classrooms,goals,structures,and student motiv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84).
The Role of Self-willing Motivatio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
YAN Jie
A number of fac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Among them,the learners'self- willing motivation,complemented by interest,has greatest impact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an indirect effect on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through self-efficacy,potency,goal orientation,and language anxiety.In all the causal chains of motivations,the self-willing motiva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and is the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self-willing motivation;learning motivation
G642.4
A
1008-7966(2011)04-0156-03
2011-05-12
閆捷(197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
[責任編輯:曲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