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病癥,嚴重可致核黃疸,造成新生兒死亡。存活者可導致后遺癥,引起兒童致殘[1]。高膽紅素血癥的及時合理治療至關重要,其治療主要有換血和非換血療法,換血可快速、有效降低血中游離膽紅素、抗體、致敏紅細胞及代謝產物等。本實驗研究旨在研究在交換輸血前應用白蛋白治療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44例均為重癥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男21例,女23例;平均出生體重為2 000 g~2 200 g,均為足月兒。換血時間為出生后24 h~7 d。患兒隨機分為單純交換輸血組和交換輸血+白蛋白組,每組22例。單純交換輸血組22例,其中男10例,女12例。交換輸血+白蛋白組22例,其中男11例,女11例。2組一般資料有均衡性。
1.2 方法 單純交換輸血組僅用單純的交換輸血治療。交換輸血+白蛋白組在交換輸血之前按每千克體重輸注含有1 g白蛋白的低鹽溶液,白蛋白由紅十字會提供。輸注白蛋白與開始換血之間平均間隔時間為1 h。將患兒置于遠紅外線保暖床上,取仰臥位,監(jiān)測心率和經皮測血氧飽和度。外周靜脈輸血,一條外周動脈放置留置針頭,外接三通管,三通管其他兩端中的一端接肝素氯化鈉等滲鹽水,另一端抽血用。輸入血液在恒溫水箱水浴至37℃ 左右,并在整個換血過程中保持30℃左右。換血速度為150 ml/h,靜脈輸入,同步動脈抽血,速度控制在12.5 ml/5 min。換血前、換血100 ml/kg時測膽紅素以及血常規(guī)。換出率的計算公式=(換血前的膽紅素-換血后的膽紅素) ×100%/換血前的膽紅素[2]。
1.3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比較 換血后2組血清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水平均顯著下降(P<0.01),直接膽紅素換血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膽紅素換出率比較 單純交換輸血組血清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換出率與交換輸血+白蛋白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2組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比較n=22,mol/L,ˉx±s
白蛋白可與膽紅素結合,促進膽紅素從血管外組織到血漿的運動[3],揭示供血者的血漿蛋白在交換輸血中起重要作用,用嬰兒負載膽紅素的白蛋白代替供血者游離白蛋白能更有效地去除膽紅素。有研究發(fā)現(xiàn)簡單的靜脈注射白蛋白治療患有黃疸的嬰兒,可引起膽紅素的波動[4]。這一發(fā)現(xiàn)提示在交換輸血之前先靜脈注射白蛋白比單純的交換輸血更能有效的去除膽紅素,同時也證明治療嬰兒黃疸時,在常規(guī)交換輸血前靜脈注射大量白蛋白同樣有效。我們認為,白蛋白使體內膽紅素分布達到平衡,從而增加膽紅素的清除效率。在交換輸血過程中人為的擴大白蛋白的空間,使其在任何時候都能有效地清除膽紅素。含有大量白蛋白的供血在交換輸血的過程中也能迅速的平衡體內膽紅素的分布。在本研究中嬰兒應用白蛋白后,沒有出現(xiàn)不良反應。沒有引起肺部啰音,心動過速,肝臟腫大。也沒有引起靜脈壓升高。
表22組膽紅素換出率比較n=22,ˉx±s
綜上所述,利用交換輸血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時可在輸血前輸注白蛋白以增強對膽紅素的清除力。
1 吳明赴,陳玉瑛,符明鳳,等.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實用醫(yī)技雜志,2004,11:2363-2365.
2 李銳欽,鄧皓輝,鄺玉子,等.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換血量與膽紅素水平關系的研究.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660-662.
3 劉穎,樸梅花.早產兒黃疸早期干預的臨床觀察.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8,23:336-339.
4 王兆康,鐘斌,伍菊英,等.外周動靜脈同步自動換血治療新生兒重度黃疸.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7,22: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