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長期困擾人們的一些慢性疼痛,如關節(jié)痛、腰腿痛、帶狀皰疹、癌痛、癌轉移骨痛等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患者要求止痛治療,為了減少患者對止痛治療的恐懼和緊張,我科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對門診止痛治療的60例初診患者采用整體護理,對患者進行身心全方位護理,同時和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進行比較,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及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因要求止痛治療在我科就診,經醫(yī)生診斷需行止痛治療的初診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24~84歲,平均年齡46歲。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采用整體護理,對患者進行身心全方位護理。對照組則采用常規(guī)護理,即對患者進行一般的衛(wèi)生宣教及對癥護理。2組年齡、發(fā)病時間、營養(yǎng)狀況、疼痛程度以及對疼痛的耐受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整體護理
1.2.1 評估:詳細詢問患者病史,確定發(fā)病時間,疼痛強度,發(fā)作間隔,和門診病歷認真比較、查對,同時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認真查對各種輔助檢查報告單。了解患者對止痛治療的認知,及對止痛治療所要求達到的效果。結果:完全不了解74例,擔心治療效果98例,過于樂觀22例。
1.2.2 術前護理:將患者引導進治療室,患者一般已認識操作醫(yī)生,先讓患者熟悉環(huán)境,由操作醫(yī)生向患者介紹治療的風險及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簽署治療同意書,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風險發(fā)生率很低,治療是相對安全的,效果是相對可靠的;配合醫(yī)生,指導患者正確的治療體位,詢問患者是否能耐受此體位,是否能堅持一定時間,防止壓迫神經和血管,增加舒適感[1]。告知患者在治療中盡量不要移動體位,避免劇烈咳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副損傷。
1.2.3 術中護理: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及時告訴患者注射藥物的感受;治療間歇階段及時告知患者;同患者輕松聊天,并予以微笑,同患者聊一些患者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患者的工作、家人、愛好等,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避免患者注意力過度集中,使患者消除顧慮。治療中密切觀察患者表情,如患者出現痛苦或其他不正常表情,要及時詢問患者的感受,如患者因緊張出現大汗、面色蒼白、四肢發(fā)涼等虛脫或休克癥狀,要立即停止治療,配合醫(yī)生使患者平臥,監(jiān)測血壓等生命體征,給予吸氧等必要的措施,等待患者病情緩解,如不緩解,則應采取進一步治療措施。
1.2.4 術后護理:治療結束后,取走治療器械,讓患者于治療室平臥30 min,重新消毒治療部位,用無菌紗布或棉球壓迫治療部位,局部壓迫止血;同時監(jiān)測生命體征;囑患者注意治療部位衛(wèi)生,短期內不要沾水。此期間詢問患者有無不適,30 min后如患者無頭暈、心慌等不適,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詢問患者,并完成問卷調查表,后通知患者家屬協(xié)助患者離開。
1.3 評價指標 運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評估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2],該方法用6種面部表情從微笑到悲傷至哭泣來表達疼痛程度。(1)非常愉快,無疼痛;(2)有一點疼痛;(3)輕微疼痛;(4)疼痛較明顯;(5)疼痛較嚴重;(6)疼痛劇烈,但不一定哭泣。如面部表情表現為(1)~(3)表示疼痛緩解。所有患者治療結束后填寫問卷調查表,調查表比較的主要指標有:對止痛治療的認知程度、對止痛治療所要求達到的效果、治療前對治療的恐懼感、經整體護理后恐懼感地緩解程度、治療滿意度、治療后疼痛緩解程度。判斷標準:實施整體護理后,患者對止痛治療有一個大概了解為認知程度高;患者能主動放松地配合醫(yī)生完成治療,治療期間呼吸平穩(wěn),無不適主訴為恐懼緩解;治療后疼痛減輕一個檔次以上,為疼痛緩解。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所有觀察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雖然疼痛緩解程度達不到100%,但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滿意度達到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4項指標比較 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止痛治療在一些慢性疼痛和癌癥晚期疼痛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不但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而且降低了止痛藥物的用量。在晚期腫瘤中,止痛治療的作用更重要,此種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進展,患者往往對治療失去信心,同時患者為了達到睡眠或止痛目的,而過分依賴于口服或肌內注射藥物[3]。但初次接受止痛治療的患者,對止痛治療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認知度低、恐懼、擔心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等心理。護士在護理過程中應了解不同患者錯綜復雜的心理活動,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安慰和疏導,尊重患者人格,調整患者情緒,以解除患者的各種壓力及不利于治療和康復的不安情緒[4]。通過此次研究發(fā)現,運用整體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身心整體護理,在醫(yī)患、護患關系的改善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契合了當前所提倡的社會-醫(yī)學模式,減少了治療前患者對治療的恐懼、對效果的擔心,增強了患者對醫(yī)院、醫(yī)生、護士的信任程度,使患者在一個很舒服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主動配合醫(yī)生、護士去接受治療,而且互相之間的信任、默契確保了止痛治療的成功率和效果。此舉不但緩解了現在社會上醫(yī)患、護患之間的對立情緒,從人性化的角度密切了護患關系,進而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5]。通過此項研究發(fā)現,在門診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是可行的,而且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1 孟杰.手術室整體護理對緩解患者焦慮程度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0,16:49-50.
2 申萍主譯.用面部表情量表法評估疼痛.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8,17:127.
3 郭曉倩.老年晚期腫瘤病人的整體護理.吉林中醫(yī)藥,2006,26:41-42.
4 陳維英主編.基礎護理學.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
5 李愛芹,畢建云,劉玉蓮.從整體護理談護理觀念的轉變.交通醫(yī)學2003,1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