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廣東警官學院 警務戰(zhàn)術指揮教研部,廣東 廣州510050)
試論警務危機談判的基本理念與談判組構架
于 洋
(廣東警官學院 警務戰(zhàn)術指揮教研部,廣東 廣州510050)
警務危機事件處置無外乎武力與和平兩大方法。通過警務談判,以最小的代價換取事件的和平解決(零傷亡)應該是當下公認的最理想價值選擇。文章期望通過對警務危機談判理念的探討與談判組基本框架的設計,推動危機事件談判在專業(yè)領域的發(fā)展。
應急警務;危機處置;警務危機談判
平息危機時在策略選擇的利弊權衡中,基于成本與價值的理性分析總是必不可少的,在危機管理的經(jīng)濟學分析中,成本最低而損失最小時收益可以達到峰值。由此,從人道主義、縮小事態(tài)、保護民眾與維持地區(qū)性局部秩序的綜合視角分析,危機事件警務談判在處理突發(fā)公共安全事件中已經(jīng)成為世界各國警界的首選。①《危機談判》.張明剛、何睿,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
危機談判是指警方在處置警務危機事件中,以和平化解危機或緩和現(xiàn)場對抗氣氛為目的,通過不斷的溝通對話,努力降低危機事件的危險程度,并通過雙方的條件交換和相互妥協(xié),尋求化解危機的辦法,并逐步化解危機的過程。危機談判包括在談判無法達成的時候,通過談判為武力解決創(chuàng)造戰(zhàn)機的戰(zhàn)術性談判。
以談判的方式處置劫持人質等警務危機事件是對20世紀70年代用傳統(tǒng)方式處置人質事件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②在回顧危機談判在全球警界發(fā)展歷程中,“慕尼黑”劫持人質事件應該是最具代表的事件之一:1972年在西德慕尼黑奧運會上發(fā)生了劫持以色列運動員的劫持人質事件。該事件持續(xù)了16小時。當恐怖分子的要求被拒絕后,警方以武力強攻的方式解救人質。令人遺憾的是,該事件以10名恐怖分子、全部11名人質和1名警察的死亡而告終。該事件使西德政府威信掃地,也令全世界頗為震驚。其反思,導引了警務危機談判制度這一新事物的產(chǎn)生。最有開創(chuàng)性的是美國紐約警察局的試驗。1973年1月,紐約警察局設置了人質救援處,該處有特警小組和接受過培訓、扮演談判員角色的特殊警察。隨即,聯(lián)邦調查學院設立了“特殊行動與研究小組”,負責培訓聯(lián)邦調查局的警務談判員。相繼,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與美國類似,先后在警察部門建立了警務危機談判制度。1975年,香港警察局建立了“香港警察談判組”。
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發(fā)生在中國內地的危機談判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劫財劫物為主要目的的“低層次的劫持事件”居多。此類劫持者可以視作“社會弱勢群體的變異者”。對此談判作為警方處置的首選措施,通??梢园迅鞣N消極因素轉化為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不僅能讓人民群眾有安全感,還能使其從警務執(zhí)法活動中感受到社會和諧。
二是社會治安形勢的迫切需求。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市場經(jīng)濟建設的不斷深入,社會成員之間的沖突也逐步增多,加之國際恐怖主義的不斷滲透威脅,社會矛盾激化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各種誘因的恐怖事件、劫持人質、綁架、自殺、家庭暴力等危機事件層出不窮,治安形勢的嚴峻性和多發(fā)性使得我們必須加強利用談判解決危機事件的研究和探索,避免盲目使用武力造成嚴重后果。
三是公共安全危機處置的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過程中,談判通常是一種比較經(jīng)濟的解決方式。正所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與直接動用武力實施強攻相比,它可以提高警務工作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來換取最理想的處置效果——和平解決危機事件。當然運用談判處理人質事件并不是不需要調動包括特警在內的警力資源,談判只是使我們在運用武力直接解救人質的方式之外,又多了一種彈性的處置手段。①
四是談判先行——執(zhí)法人本理念的要求。生命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力,給社會提供安全保障,保護公民免受暴力侵害,是警方和警察義不容辭的職責。在任何情勢下,警方都應盡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危機談判的最高原則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拯救人質的行為,首先要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基礎上。而其中包括人質的生命、談判專家的生命、現(xiàn)場警力的生命,乃至劫持者的生命。
五是有利于警隊良好形象的樹立與警務公共關系的改善。談判在展示警方專業(yè)實力的同時,還可以展現(xiàn)警方及政府部門對公民生命權的充分尊重,爭取當事人家屬的理解和社會輿論的支持;可以對企圖鋌而走險的不法之徒起到警示作用,昭示法律的威嚴與神圣。從而,贏得社會對警方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充分展示警方文明、規(guī)范執(zhí)法的良好社會形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警察公共關系的改善與建設。
1.和平處置危機事件
處置以劫持、綁架、爆炸等為表現(xiàn)形式的警務危機事件的方法無外乎談判與武力兩種。而基于成本與產(chǎn)出效益的經(jīng)濟學角度分析,以警務談判方式來解救人質或當事人,成本較低且代價較小,警務效益高,社會效果好,由此成為警方追尋的最高目標。
2.平息危機現(xiàn)場的緊張狀態(tài)
危機事件發(fā)生后,犯罪嫌疑人和人質,都處在十分緊張的狀態(tài)之中。特別是大批警察的到來會使嫌疑人做出更為過激或非理智行為從而產(chǎn)生消極后果。在危機事件發(fā)生迅即展開談判,談判員的巧妙周旋,無疑可使現(xiàn)場緊張狀態(tài)緩和下來。
3.贏得時間
危機事件發(fā)生具有突然性,警方在情況不明朗的條件下難以即時做出最為有利的應對。采取談判小組介入,及時穩(wěn)定嫌疑人員的情緒,尤其是應對一些涉及重大刑事暴力犯罪的危機事件時,可以最大限度地為指揮員制定方案、定下決心、情報的有效收集與研判以及警力和裝備的準備爭取寶貴的時間。
4.情報的搜取與研判分析
及時了解和掌握現(xiàn)場情況,是現(xiàn)場指揮員作出正確決策,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快速科學處置危機事件的前提條件。通過談判,警方可以迅速獲得情報以幫助判斷劫持人質事件的類型、原因、人數(shù)、傷亡情況等重要情報,幫助談判組謀定策略。
5.營造斯德哥爾摩效應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Stockholmsyndrome),又稱斯德哥爾摩癥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癥②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與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后,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后,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fā)生后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并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并對警察采取敵對態(tài)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sson,并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于犯罪者產(chǎn)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警方在談判中應有意識地誘發(fā)和利用斯德哥爾摩效應,設法使人質和劫持者在接觸中有溝通的機會,為保障人質的安全與最終和平解決危機創(chuàng)造機會。
6.戰(zhàn)術性策略
1.安全至上原則
危機談判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標就是安全、和平地解決危機且保障多方人員的安全。
(1)注意談判人員的安全
談判中應注意談判人員的安全。如果面對的是持有槍支或爆炸物等殺傷性很大的兇器的談判對象,談判人員應該選擇電話、對講機或專用談判器材進行談判。原則上不應進行面對面的交談。如果談判對象持有殺傷性小的兇器,如刀具等,談判人員可以與其進行面對面的談判,但必須保持在安全的距離并選擇安全的位置,確保危險發(fā)生時有掩護物,能得到武裝人員的保護。
(2)保證人質的安全
談判中要保證人質的安全。談判時,談判人員應策略地向人質傳達和平解決危機的信心和希望,最大限度地穩(wěn)定人質的緊張激動情緒。為免人質受到不應有的傷害,切忌向人質提出配合警察的武力突襲行動,或向警察提供有關劫持者不希望警察了解的情況的要求。
(3)保證相關中介人員的安全
談判中還要注意保證相關中介人員的安全。在安排中介人與談判對象見面,或相關人員執(zhí)行運送物品、接收人質等任務時,事先一定要制定詳細的計劃。并且,談判員應就此計劃的內容和談判對象溝通,在得到談判對象同意后方可進行。
伊泰普水電站當時初步選定的單機容量為700 MW,對其向上取700的倍數(shù),分別得到12 600 MW和14 000 MW。所以伊泰普水電站的初期(1991年)裝機容量為12 600 MW,并預留了擴建2臺700 MW機組的機坑。到2007年伊泰普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從12 600 MW增加到14 000 MW,年發(fā)電量為900億kW·h。該數(shù)據(jù)與表2中數(shù)據(jù)基本一致,驗證了該方法的可靠性。
2.團隊協(xié)作原則
團隊協(xié)作原則,是指在危機談判中談判者群體通過對談判活動進行層次上的劃分,對人員分工與協(xié)作進行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地增強現(xiàn)場談判實力,達成有效地實現(xiàn)或靈活地調整既定談判目標為目的的談判原則。
對于大型、復雜的危機談判活動,一般將談判活動劃分為核心層、中心層、力量層、關聯(lián)層,對人員分工與協(xié)作進行合理的安排,以便協(xié)同配合。
核心層是由談判的權力人物及智囊人員組成的。核心層的基本職能是決策和判斷。
中心層是由現(xiàn)場談判人員組成的?,F(xiàn)場談判人員在談判中的作用、配置、更換等取決于核心層的部署。中心層的基本職能是執(zhí)行、調整和反饋。
力量層是由未參與談判但直接影響著談判實力的人員、機構及相關裝備、通訊、交通、后勤人員等組成。力量層的基本職能是增強談判實力。
關聯(lián)層是由不能直接控制或直接施加影響,但對談判會產(chǎn)生制約作用的更大范圍的各種政治、經(jīng)濟、輿論、環(huán)境等因素構成,是警方應當關注和重視的“場外”力量。
3.雙線發(fā)展原則
危機處理過程中的雙線發(fā)展原則,指和平解決與武力營救兩種手段雙管齊下。即在談判主導階段,武力攻擊人員要積極準備,隨時準備進行武力攻擊;在攻擊主導階段,談判人員要積極配合攻擊行動,以利于實現(xiàn)對目標的攻擊。
(1)談判初始階段
在談判的初始階段,劫持者緊張而敏感,此時稍微的外界刺激都可能直接導致人質被傷害。為了防止事態(tài)惡化,警方首先應當穩(wěn)住局面,即穩(wěn)住劫持者的情緒,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盡快安排可行的談判計劃,以防意外。
(2)實質性談判階段
在實質性談判階段,劫持者處于清醒理智、猶豫反復的心理狀態(tài),談判單位的策略主要是:進一步加深信任;盡可能地收集情報。在此階段,武力攻擊單位應依據(jù)情報和現(xiàn)場變化調整突擊計劃。在實質性談判階段,攻擊行動隨時待發(fā),應注意同時兼顧配合談判工作。
(3)武力攻擊階段
此時談判轉為戰(zhàn)術性談判,以配合武力攻擊行動為目標,收集情報、創(chuàng)造戰(zhàn)機、降低攻擊風險,與攻擊單位一起共同達成攻擊目標。
1.根據(jù)談判對象確定組織規(guī)模
危機談判隊伍的具體人數(shù)通常由六人組成,其中包括一名指揮員。其理由是:第一,在這個范圍內,談判組織能夠有效地進行工作,內部能適當而嚴密地分工和協(xié)作,內部的意見和交流也易保持通暢;第二,根據(jù)管理學原理,每個管理者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當他直接指揮和協(xié)調的下屬人數(shù)超過一定數(shù)量時,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領導,因為他應付不了自己和下屬人員間迅速增加的交往量。人質危機談判作為緊張、復雜、多變和危險的活動,既需要充分發(fā)揮個人的獨創(chuàng)性和獨立應變的能力,又需要內部隨時協(xié)調統(tǒng)一。
2.談判人員應層次分明,分工明確
在人質危機談判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到許多專業(yè)性知識,僅靠一個小組長是難以勝任的。選擇談判人員時,既要有掌握全面情況的隊員,還應當考慮各種專業(yè)知識的需要,考慮人員的層次結構,而且,一定要分工明確,這樣才能組成一支強有力的人質事件談判隊伍。
1.組長:負責制定整體談判方案和談判工作的指揮協(xié)調;與現(xiàn)場指揮員保持聯(lián)絡與溝通,將談判進展情況向現(xiàn)場指揮員匯報。
2.談判員:按照談判方案和談判原則與談判對象對話,套取情報,討價還價,實現(xiàn)談判工作目標。
3.策略員:為談判員出謀劃策;與組長聯(lián)絡與溝通,協(xié)助制定談判方案;必要時充當臨時談判員。
4.聯(lián)絡員:與相關單位聯(lián)絡,搜集情報進行分析,提供給組長或策略員,負責向備勤小組交接工作。
5.物料處理員:與特警隊聯(lián)絡,確定安全的談判地點,安排劫持者和人質所需的食物和用品,與特警隊制定運送計劃。
6.記錄員:負責記錄談判進程和內容。
通常處理企圖自殺事件中,談判組的職能相對簡單,有二至三人即可。二人組合時,分為談判員和策略員,策略員需兼顧其他職責;三人組合時,分為談判員、策略員和隊長,隊長需兼顧其他職責。處置嚴重暴力案件、恐怖事件包括劫持人質案件,可視情況安排多名聯(lián)絡員、記錄員和物料處理員。必要時,警察臨床心理專家也應參與談判活動,負責分析恐怖分子的心理狀態(tài),提供參考意見。如果在事件處理中發(fā)生人員傷亡,臨床心理學家還需對談判員做心理恢復工作。談判小組的具體架構如圖3-1所示。
圖3-1
[1]張明剛,何睿.危機談判[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2]DominickJ.Misino,JimDeFelice.談判致勝[M].閭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郝宏奎.反劫持談判與戰(zhàn)術[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4][英]埃米尼亞·伊瓦拉.談判(英文影印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美]勒羅伊·湯普森.人質營救手冊[M].張博,劉佳圭,孫迪輝譯.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11.
[6]李偉,歐陽立平.人質解救與特種部隊[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D630
A
1673―2391(2011)05―0064―03
2011―05―12
于洋(1981―),男,廣東警官學院警務戰(zhàn)術指揮教研部講師。
本文系2007年公安部軟科學課題“人質危機現(xiàn)場處置模式與訓練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校:譚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