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放,李 軍
(1.南京大學 教育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93;2.香港教育學院 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香港 999077)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追求卓越:重點綜合大學的方略與舉措*
龔 放1,李 軍2
(1.南京大學 教育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93;2.香港教育學院 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香港 999077)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做出了兩個重大戰(zhàn)略決策。其一是“985工程”,旨在“追求卓越”,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其二是1999年起持續(xù)多年的高校擴招,加快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階段轉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育學院魯斯·海霍教授及其課題組所關注的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都是國家重點綜合大學,它們實際上面臨著雙重任務、雙重挑戰(zhàn),即既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又要通過“985工程”的實施盡快縮短與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本文試圖通過對北大、南大和廈大三個案例的分析,考察它們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如何處理好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的關系,兼顧國家使命與地方需求,平衡“追求卓越”與“維護公平”、“全球化”與“中國特色”、“學科綜合”與“學科特色”等等,進而真切、全面地反映中國高等教育正在發(fā)生的重大變革。
重點綜合大學;高等教育大眾化;追求卓越
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和傳統(tǒng)計劃經濟的影響,較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滯后了30多年。盡管有不少學者早就呼吁加快發(fā)展,促使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但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圍繞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速度、規(guī)模、質量、結構與效益的討論中,一直有“穩(wěn)定規(guī)模、控制發(fā)展”,還是“加快發(fā)展、大幅度擴大規(guī)?!?抑或“有限發(fā)展、適度擴大規(guī)?!钡热N觀點的激烈爭論①參見周貝隆.以理智求自由——8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規(guī)劃理論、方法的若干進展 [J].上海高教研究,1997(4):30-36;蔣鳴和.抑制需求,還是擴大供給?[J].上海高教研究,1998(4):7-11;何祚庥,蘭士斌.高等教育適度發(fā)展還是大力發(fā)展 [J].上海高教研究,1998(7):4-9;劉少雪.不宜盲目擴大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 [J].高等教育研究,1998(1):61-64;湯敏,左小蕾.教育啟動消費呼之欲出 [N].經濟學消息報,1999-02-19:(4).。但是,一方面,由于50年代末的“大躍進”和70年代末的“洋冒進”,高等教育曾經不切實際地急劇擴張,留下了沉痛的歷史教訓;另一方面,由于以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的眼光看待大學的招生與就業(yè)問題,所以,中國政府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門相當慎重地看待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強調“走內涵發(fā)展為主的道路”、穩(wěn)定規(guī)模,協(xié)調發(fā)展②周遠清.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回顧與前瞻 [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6):1-4;紀寶成.關于高等教育發(fā)展若干問題的思考 [J].中國高教研究,1999(1):32-36.。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做出了兩個重大戰(zhàn)略決策。其一是1998年,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典禮上鄭重宣布:“為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③教育部.科教興國動員令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這一被稱為“科教興國動員令”的著名講話,最終形成了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撥款重點支持若干所大學、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戰(zhàn)略決策。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發(fā)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即重點支持部分高?!皠?chuàng)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因為這一旨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工程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澤民主席的講話,所以它被人們稱為“985工程”①1999年“985工程”正式啟動。列入一期建設的有北大、清華等34所大學;2004年啟動的二期建設新增了中國農業(yè)大學等5所大學,總數(shù)達到39所。。其二是1999年6月上旬,在時任總理朱镕基主持召開的國務院辦公會議上,決定大幅度擴大高校招生規(guī)模②岳昌君.中國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研究綜述 [J].北大教育經濟研究,第2卷第4期,2004:2-3。;6月下旬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或接近15%的發(fā)展目標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匯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這實際上是接受了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隨即便開始了后來被稱為“歷史性跨越”的高等教育大擴張。
這兩個戰(zhàn)略決策的價值取向各有側重。“985工程”較“七五計劃”以來“建設‘重中之重’”和1993年啟動的“211工程”④“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自1993年開始實施,先后有107所高校和821個學科被列入重點投資建設。,選擇的建設對象更加有限,而經費投入的力度更大,強化了“追求卓越”、趕超世界一流大學的價值取向。1999年起連續(xù)數(shù)年的大幅度擴招,體現(xiàn)了教育民主化的價值取向,其實質是順應國際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加快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轉變,讓更多的公民接受更多、更高層次的教育,追求入學機會和教育供給均等。如果我們從中國作為大國奮然崛起的視角來看,這兩個戰(zhàn)略決策又是中國加快現(xiàn)代化進程并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加重要、更有影響的大國角色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快速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追求更充分和更大范圍的“教育公平”的同時,保持并加強有限的“精英教育”,通過政策引導和增加投入支持少數(shù)大學“追求卓越”,是可以也應當相互平衡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事實上,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擔的任務也各不相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育學院魯斯·?;艚淌诩捌湔n題組所關注的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因為是國家較高層次、較高水平的重點綜合大學,所以它們實際上面臨著雙重任務、雙重挑戰(zhàn),即既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又要通過“985工程”的實施盡快縮短與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它們需要處理好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的關系,兼顧國家使命與地方需求,平衡“追求卓越”與“維護公平”、“全球化”與“中國特色”、“學科綜合”與“學科特色”……。我們通過北大、南大和廈大這三個案例,考察它們在“使命與責任”、“參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策略和路徑”、“追求卓越”與“造就英才”等方面的不同思路和實踐,從而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與中國現(xiàn)代化密切相關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
在急劇變革和迅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大學的地位日趨重要,責任日益重大,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與中世紀歐洲“修道院式”的經典大學和19世紀被喻為“象牙之塔”的德國大學相比,現(xiàn)代大學更被人們視為“新思想的倡導者、推動者和交流中心”、“世俗的教會”、甚至是“僅次于政府成為社會的主要服務站和社會變革的主要工具”⑤Brubacher,John.S.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2,pp.7-17.。半個多世紀前,羅伯特·M·赫欽斯就提出大學不應是“一面鏡子”而應當是“一座燈塔”⑥Hutchins,Robert M.The Learning Society,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Publishers,p.12.,這一觀點今天已經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同。
如今的大學已經發(fā)展為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tǒng),并且已經呈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性。從兩年制的社區(qū)學院或高職院校,到普通的本科院校,到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形成了多個層級。它們之間在結構、功能、規(guī)模、形態(tài)上的差異,決定了它們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的差異。有學者就強調:“必須以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應對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承擔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社會責任,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社會需求?!雹啐彿?試論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第6卷第2期,2008:118-127。
很顯然,我們所關注的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等中國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在兩千多所高校中應當屬于“頂尖大學”一類。它們雖然負有共同的大學使命和責任,但是國家對其定位有所不同,它們各自的追求和期許也各有千秋。
“985工程”的正式啟動以1999年12月24日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為標志。第一批重點建設的是北大、清華等9所高校。這9所頂尖大學所占比例不到全國高??倲?shù)的1%,而擁有的重點實驗室卻占近50%,年科研經費約占三分之一,在校碩士生占20%,博士生占30%①中國教育年鑒200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1。。因此,它們是中國高校的“精銳之旅”,也被稱為“2+7”高校。其中的“2”是指北大和清華,它們的建設目標是“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而其余的7所高校則將“建設成為世界高水平大學”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何謂“世界一流大學”?何謂“世界高水平大學”?二者有何區(qū)別?并未有明確界定。但是在爭取進入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大學的進程中,中國將進入“985工程”的高校分為若干“梯次”的意圖,卻是十分明確的。
首批進入“985工程”建設的9所大學,在政府投入的力度和方式上也有明顯的差別。如表1所示,1999~2001年的重點投入,北大和清華是一個量級:三年各獲得18億的經費投入,全部由教育部提供。兩校獲得的36億投入,幾乎是中央政府73億總投入的一半。而其他高校的資助,則分別由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或其他部門共同投入,稱為“省部共建”。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三校均為三年12億,其中教育部投入6億,上海市和江蘇省投入6億;浙大因為合并了杭州大學、浙江農業(yè)大學和浙江醫(yī)科大學,因而“985工程”的建設經費為14億,其中教育部和浙江省各投入7億;西安交大資助經費為9億,其中教育部投入6億,陜西省投入3億;中國科技大學的9億由三方面投入,即教育部、安徽省和中科院各占三分之一;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則由教育部、黑龍江省政府和國防科工委分別投入3億、4億和3億②中國教育年鑒200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1-182。。2000年以后陸續(xù)入圍“985工程”的其他30所高校,均為“省部共建”,甚至有三方或四方投資共建的。如廈門大學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三方共建;中國海洋大學則由教育部、山東省、國家海洋局和青島市等四方投入共建③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 18/94/info13494.htm,2010.02.08。?!?85工程”第一批資助高校情況詳見表1。
表1 “985工程”第一批資助高校情況(單位:億元)
由于是“省(市)部共建”,因此,像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大學,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等方面就必須兼顧國家使命與地方需求,在辦學定位和發(fā)展理念上,與完全由教育部投資的北大、清華有所不同。
前身為“京師大學堂”的北京大學,歷來都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和“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詩句)的信念和情懷。北大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教授曾說:“北大目前不是、而且短期內也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但北大在人類文明史上所發(fā)揮的作用,卻又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學所難以比擬的。這是因為,北大伴隨著一個東方古國的崛起而崛起,深深地介入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這一歷史進程?!雹荜惼皆?北大人的精氣神兒,2001年5月16日《中華讀書報》,家園版。北大歷史系的一位教授也強調:“北大的使命非常特殊,因為北大與中國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北大參與到了中國每一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運動中?!雹軭ayhoe,R.,Zha,Q.,&Yan,F.Q.:Peking University:Icon of cultural leadership.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無論是五四運動中“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和歡迎“德先生”與“賽先生”,還是1936年面臨日本軍國主義的全面入侵時率先喊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無論是1976年天安門事件中悼念周恩來總理并向“四人幫”發(fā)難,還是1984年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并呼吁“振興中華,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北京大學的師生始終能夠在中國近現(xiàn)代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挺身而出,有所思考,有所行動,并自覺充當著“民族的良心”①許美德.思想肖像:中國知名教育家的故事.香港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2006:260.此話為北京大學前教務長、高等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長汪永銓教授所言。。
2005年開始醞釀,經過師生充分討論,在2008年建校110周年前夕確定的“北京大學新使命宣言”——“陶鑄全才 ,發(fā)明新理 ,引領文化 ,服務社會”——既承襲了北大的歷史傳統(tǒng),更面向未來的中國和變化的世界。參與“新使命宣言”討論和制定的北大校長助理李強教授特別指出:“盡管構成新使命宣言的四句話承載了北大的歷史特色,但培養(yǎng)人才、重視基礎研究和服務社會的目標是大多數(shù)研究型大學的職能。第三句‘引領文化’可能是北大獨一無二的精神特質?!雹诒本┐髮W內部文件《北京大學的使命》。它告訴人們,北大的核心使命和責任不僅在于培養(yǎng)各個領域高素質的全才,也不僅在于“以有益于民族的方式不斷拓展知識前沿并打開通向未來的新方向”,更加重要的是,北大追求在融合中國的當代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引領中華民族和文化的偉大復興,從而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做出貢獻③Hayhoe,R.,Zha,Q.,&Yan,F.Q.:Peking University:Icon of cultural leadership.In N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這種對國家、對民族,乃至對世界、對人類的強烈責任感,不僅僅來自于北大師生的自我期許、自我覺醒(北大“不僅僅是屬于中國的大學,也是世界的大學”),而且來自于薪盡火傳、生生不已的北大傳統(tǒng)和北大精神,那就是在兼容并包、多元多樣的環(huán)境中堅持獨立而自由思索、自由表達的傳統(tǒng),在世俗、功利的誘惑和政治、經濟的壓力面前保持批判、質疑的權利和守望大學基本價值的精神。
在中國的重點大學中,南京大學顯得有些“特立獨行”。這所百年學府曾經的輝煌令人刮目相看。20世紀20年代即有“北大以文史見長,東大(南大的前身曾經是“國立東南大學”)以科學名世”之說。在“國立中央大學”時期,因為學科齊全、學術卓越和居于當時的“首都”而被譽為“民國最高學府”。1949年8月更名為南京大學。但隨著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迅速北移,隨著1952年全國性院校調整,法、商、工、農、醫(yī)等院系被調出或獨立,南京大學“去中心化”和“被邊緣化”明顯。與北大、清華在國家教育部歷次確定的重點大學時“舍我其誰”的氣勢相左,南京大學在50年代的兩次重點大學榜單上“名落孫山”,只是在1960年“重點大學”擴大至64所高校時方才入列。更令人郁悶的是,由南京大學老校長匡亞明牽頭的“835建言”引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重視,從而形成建設“重中之重”的戰(zhàn)略決策,即從1985年起重點投資建設若干所大學,南京大學卻未能入圍。這一“沖擊”一度在南大引起不小的風波,但新上任的曲欽岳校長卻因勢利導,將其轉化為“以臥薪嘗膽之心,立再鑄輝煌之志”的共識和奮發(fā)圖強、創(chuàng)建一流的決心④龔放.南京大學個案: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的方略與路徑[J].教育研究雜志(臺灣),2004(3):26.,開始了“重振學術卓越”的艱難歷程。
南大人引以為傲的是,在“七五”、“八五”期間基本未能獲得國家額外投資的情況下,依靠自己鍥而不舍的努力,依靠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不俗表現(xiàn),例如從1992年至1998年在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等“學術榜”連續(xù)七年居于中國大陸高校首位等,而在90年代中期首批進入了“211工程”建設序列,在90年代末又首批進入了“985工程”建設序列⑤Li,J.,Lin,J.,&Gong,F..Nanjing University:Redeeming the past by academic merit.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并成為“C 9聯(lián)盟”⑥2009年10月,北大、清華、南大、浙大、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國科大、哈爾濱工大等9所首批進入“985工程”的大學校長共同簽署了《一流大學人才培養(yǎng)合作與交流協(xié)議書》,旨在共享資源,加速發(fā)展。這9所大學被人們稱為“C9聯(lián)盟”。的成員。
另一引以自豪的是,南大人對當代中國的歷史性變革作出了自己的理論貢獻。1978年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名義發(fā)表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最初四稿的撰寫者,就是南大哲學系的一位講師胡福明。這篇文章得到了鄧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領導的贊賞和支持,最終引發(fā)了批判“兩個凡是”、恢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揭開了歷史性的反思和改革開放的帷幕。這件事往往被學者們與五四時期的北大相提并論,用來作為研究型大學應當成為、也可能成為影響社會變革和發(fā)展的“思想庫”的例證。
南大的“特立獨行”的另一個例證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席卷全國的院校合并浪潮中,南大居然“按兵不動”。在首批進入“985工程”建設的9所高校中,南大是唯一一所未曾合并任何高校的大學。
南大的辦學理念寫入了2010年初形成的《南京大學改革與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
——在當今中國和未來社會的發(fā)展中成為不可缺少的“思想庫”和“智囊團”,勇敢地探究和傳播真理而不計得失,分析當代世界和轉型社會的矛盾和問題,影響國家和地方政府科學決策。像1978年撰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大國的崛起提供新思想、新理論、新見解和新對策。
——培養(yǎng)和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和未來多個領域的領軍人才。真正“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領域的改革中探索自己的獨特的創(chuàng)新之路,為解讀“錢學森之問”并造就中國的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和比爾·蓋茨作出自己的獨特的貢獻!
——借助自己的人才、知識、技術和信息方面的優(yōu)勢,在社會服務方面更上層樓。特別是在促進科學進步和技術轉移,加快產業(yè)改造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變換的過程中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江蘇省、長三角以及全國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服務①南京大學改革與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2010)。。
與北大、南大明顯不同的是,地理是廈門大學歷史形成與現(xiàn)實發(fā)展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地處中國東南僑鄉(xiāng)使得南洋華商陳嘉庚得以在20世紀20年代初捐資創(chuàng)辦廈門大學。遠離政治、經濟發(fā)展中心又與臺灣隔海相望曾經是廈門大學發(fā)展相對不利的因素?!耙驗樗c臺灣相鄰的位置以及它在地理上的孤立性,廈大在上世紀50年代深受蘇聯(lián)影響的新的高等教育體系中被邊緣化了?!雹贖ayhoe,R.,Zha,Q.,&Xie,Z.,X.,Xiamen University:a suvtheastern outlook.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但著名的經濟學家、校長王亞南卻強調廈大與東南亞的重要的歷史聯(lián)系,培育與該地區(qū)相關的科研,不僅保留了廈大傳統(tǒng)的優(yōu)勢學科領域經濟學與海洋學科(其他綜合大學的經濟學大多被調整至專門的財經院校)和教育學,而且“悄悄地建立起自己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的學術聲譽”。隨著改革開放之初廈門成為最早對外開放的四個特區(qū)城市之一,隨著臺海兩岸的和平與發(fā)展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地理因素反倒成為廈門大學發(fā)展的獨特而有利的條件。
廈門大學與其他進入“985工程”的大學一樣,選擇了“一條通向卓越的精英之路”,而朱崇實校長所定義的“精英大學”是指“一群具有崇高的理想,致力于社會進步并且具有廣泛專業(yè)特長和知識的大學。”③謝湘,陳強.高水平大學必須堅持精英教育——訪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N].中國青年報,2007-09-28(6).廈門大學的師生支持學校領導“追求世界水平的教育質量與地位”的努力,同時認為“這需要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值得重視的是,廈大的教師認為,在追求自身卓越的同時,“尋求解決地方與國家層面的主要現(xiàn)實問題也是重要的”④Hayhoe,R.,Zha,Q.,&Xie,Z.,X.,Xiamen University:a suvtheastern outlook.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與其他教育部直屬高校不太一樣的是,廈大“很早就已經開始關注當?shù)氐胤缴系男枰?并且與福建省政府建立了良好的關系?!边@也許與注重本土意識的閩南文化不無關系。廈大的一些教授學者強調:“閩南文化的一個長處就是在關注國家政策的主流的同時,在地方層次的政策實施中具有高度的靈活性。”④在廈門市、福建省和教育部一起提供了可觀的經費資助以支持廈大進入“211工程”(1993年)和“985工程”(2001年)之后,廈大切切實實將服務廈門市和福建省的發(fā)展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使命和責任。
面向廈門和福建,面向臺海地區(qū)和東南亞發(fā)展,廈門大學在確定自己的使命、目標和責任時有更加強烈的方位感,這既是它與北大、南大同中相異之處,也是其特色所在。
“在分析大眾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決策過程和結構調整中,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省屬和地方層次的高等教育機構承擔了擴招的主要任務,而頂尖大學主要擴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規(guī)模?!濒斔埂ず;艚淌诩捌湔n題組的調研分析所得出的結論是符合實際的。就全國范圍而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主要是通過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的擴張來實現(xiàn)的。作為中國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的傳統(tǒng)綜合大學,主要承擔繼續(xù)實施“精英教育”的任務。這些院校的擴張主要在研究生教育層次。當然,具體而言,不同高校的思路和做法又不盡相同。
“北大對大眾化的回應——堅持本科精英教育,同時參與研究生層面的擴招和多元發(fā)展?!雹貶ayhoe,R.,Zha,Q.,&Yan,F.Q.:Peking University:Icon of cultural leadership.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表2顯示,1995年北大的在校本專科學生數(shù)是9 280人,2000年合并了北京醫(yī)科大學(在校本??粕鷶?shù)為3 818人)后為13 328人,2005年則為15 125人②《北京大學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自評報告》,內部資料,2007年11月,第3頁.。因此在全國范圍的大擴招中,北京大學基本保持了本科生規(guī)模。1995~2005年間本科生在校生數(shù)僅有20%左右的增長,而這些增長也主要因為建立了新型工科院系。原有的優(yōu)勢學科,特別是人文、社會、自然科學領域系科的在校學生數(shù)的增幅十分有限。根據(jù)《教育部直屬高?;厩闆r統(tǒng)計資料匯編》提供的資料,北京大學1995年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在校生人數(shù)為4 276人,2000年為4 484人,2005年是4 914③教育部直屬高?;厩闆r統(tǒng)計資料匯編.1995:4-9,2000:11-12,2005:15-17.,十年間僅增14.92%。
部分重點大學努力控制本科層次的發(fā)展以保證質量,在大眾化的急劇擴張中保持“少而精”的精英教育,這既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北大等高校自覺的行動。
表2 三所綜合大學1995、2000、2005年在校本專科生人數(shù)統(tǒng)計
與北京大學有所不同的是,南京大學地處江蘇省,而且是教育部與江蘇省的“共建院?!?。因此,它受到地方政府和公眾的巨大壓力,被要求擴大招生名額。因此,南京大學本科規(guī)模的“適度增長”要高于并快于北京大學。特別是因為江蘇省早在1996年就決定“每年增招1萬”,不顧教育部的一再批評率先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南京大學在2000年較1995年的本專科規(guī)模增長了64.38%,遠高于同期北京大學的增長率2.48%。當然,2000~2005年間南京大學開始控制本科擴招的幅度,2005年在校本科生12 202人(已經沒有??茖W生),較2000年有4.6的負增長。而同一時期北京大學的本??圃谛I?guī)模增長了13.48%。南京大學的做法是:通過創(chuàng)辦“公有民營”的二級學院——金陵學院來參與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滿足江蘇地方政府和公眾的需求,緩解對本部擴張的壓力。
而廈門大學的做法既不同于北大,也不同于南大,它更主動地參與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1995年的在校本科生總數(shù)為7 714人,2005年即達到17 797人,10年中增長了1.3倍,凈增了1萬余人。如果加上“公有民營二級學院”嘉庚學院(2003年舉辦)約8 000名在校本科生,廈門大學在本科教育領域的擴張更加可觀。這與前文所提及的廈門大學在考慮改革與發(fā)展時有更強烈的“方位感”和地理因素有關,也與廈門市和福建省都參與了“211工程”及“985工程”和教育部一起“共建”廈門大學有關。
仔細分析北大、南大和廈大在1995~2005年間的決策與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北大更審慎地應對大眾化初級階段的規(guī)模擴張,盡可能保持其“精英教育”的水平和“追求卓越”的取向;廈大則積極地回應地方政府和社會擴大本科教育的需求,在大眾化進程中扮演了更加積極的角色;南大則力求在“大眾化”與“精英教育”之間保持恰當?shù)钠胶?在擴大招生與“追求卓越”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
與北京大學不同的是,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都是教育部與地方政府“共建”的院校,它們有一個平衡國家使命與地方需求的問題,而來自地方政府和公眾的擴大本科招生的壓力相對北大、清華而言就更強也更直接。
對于南京大學來講,它所在的江蘇省是一個發(fā)展迅速且后勁十足的經濟大省,江蘇省委、省政府在提供南京大學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配套經費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及時”和“到位”。因此,南京大學感到有責任、有義務在“服務國家”、“貢獻國家”的同時,更好地為江蘇發(fā)展服務,多作貢獻。從1995年到2005年,南京大學將其本科招生數(shù)從2 000人擴大至3 400人①Li,J.,Lin,J.,&Gong,F..Nanjing University:Redeeming the past by academic merit.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其中就包括對江蘇省招生份額的擴大。但南大依然面臨著地方政府和公眾“放大優(yōu)質資源”、更多地錄取江蘇省考生的壓力。與此同時,教育部要求它所直屬的頂尖大學控制本科招生的數(shù)量擴張,以便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同時維持“精英教育”的質量。在這樣的“兩難選擇”之間,南京大學在1999年創(chuàng)辦了“公有民營”的二級學院金陵學院。它與蘇州大學的“文正學院”、東南大學的“成賢學院”和南京師范大學的“中北學院”等一起,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公有民營二級學院”。它借用公立大學的部分師資和辦學資源,吸引社會及企業(yè)的經費,采用民辦高校的運行機制,適當降分錄取但收取較高學費(如南京大學本科生每年學費4 600元,而金陵學院本科生每年的學費為13 000元)。當時,教育部對這一“公有民營”、“一校兩制”的新形式是不無疑慮的。但出于尊重地方發(fā)展高等教育的自主權和保護創(chuàng)新探索的積極性的考慮,教育部僅僅在2000年“叫?!绷怂苯庸茌牭哪洗蠛蜄|大兩校的“民辦二級學院”,并未干預江蘇其他高等院校舉辦的“民辦二級學院”。
公立高校舉辦的“民辦二級學院”引起了學術界和教育界的爭議。贊成者認為它是“多元化辦學的創(chuàng)新之舉”,“擴大了本科招生規(guī)模,挖掘了老校的潛力,減輕了國家的負擔,構建了一種新型的辦學體制”②楊德廣.3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體制的變革[C].改革開放與中國高等教育——2008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第67頁。。批評者認為它存在“產權關系不明晰”和“擠占公共教育資源”及“擠壓真正的民辦高校的發(fā)展空間”等弊端,甚至有人認為是“假民辦”,是“制度性尋租”,存在著明顯的“營利的偽裝”,是公立大學制度與私立大學制度折衷、妥協(xié)與調和的產物,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制度創(chuàng)新,而是一種制度失范③王建華.我國獨立學院制度:問題與轉型[J].教育研究,2007(7):41-44。。
盡管爭議甚多,但此類學校因為依托老大學(“母體高?!?的學科、師資、設備條件和辦學經驗諸方面的優(yōu)勢,且又實施本科層次的教育,因而與那些“平地起家”辦學且主要是??茖哟蔚拿褶k高校相比,社會認可度和就業(yè)競爭力明顯高出一籌,因此發(fā)展勢頭十分強勁。在江蘇、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發(fā)展尤其迅速。2003年4月,教育部頒布《關于規(guī)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基本認可了“公有民辦二級學院”的探索,但要求其明晰產權關系,向“獨立學院”轉型。至2007年9月,全國獨立學院已有318所,在校生186.62萬人,其中本科生165.86萬人④MOE.(2008). Annual Statistical Communique 2007. Available at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4/info1209972965475254.htm.Retrieved on February,2010.0202。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1999年創(chuàng)建,2000年被教育部明令停止招生,2003年起恢復招生。受校區(qū)空間一度不足等因素的影響,該學院發(fā)展較為平穩(wěn)。2008年招生2 237人;在校生數(shù)5 050人。而廈門大學的嘉庚學院2003年在漳州新校區(qū)建立以后,發(fā)展勢頭甚猛,至2007年已有10 800名在校生。
勿庸諱言,南大和廈大舉辦“金陵學院”和“嘉庚學院”,均有通過民營機制獲得收益以增加辦學經費的初衷。但更主要的因素,還在于回報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并以這樣的方式緩解要求本科擴招的壓力,保證本部的本科教育不至于因為擴張?zhí)於|量下降。對此,廈門大學的教師的見解頗具代表性:“盡管有許多人把發(fā)展二級學院的努力解釋為一種創(chuàng)收的手段,但是廈大的領導人堅持認為他們的動機不是財政方面的、而是出自于對福建省以及當?shù)厣鐓^(qū)的一種責任感?!雹軭ayhoe,R.,Zha,Q.,&Xie,Z.,X.,Xiamen University:a suvtheastern outlook.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在研究生教育層次,三所綜合大學均有顯著的增長。就總量而言,廈門大學從1995年的在校研究生總數(shù)1 360人發(fā)展到2005年的9 226人,11年間增長了5.78倍,其擴張的速度相當驚人。在此期間,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的在校研究生總數(shù)分別增長了272.84%和313.62%。從研究生教育的層次結構看,2005年北京大學在校研究生總數(shù)15 11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 088人;南京大學在校研究生總數(shù)9 96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 197人。兩校的博士研究生均占研究生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而同年廈門大學在校研究生總數(shù)為9 22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為1 810人,僅占總數(shù)的19.62%,其中的差異還是比較顯著的。
表3 三所綜合大學1995、2000、2005年在校研究生人數(shù)統(tǒng)計表
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即便都屬于中國的重點綜合大學,它們在參與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時的策略和重點還是有所不同。像北京大學這樣的旨在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頂尖高校,其本科規(guī)模的擴大受到相對嚴格的控制,研究生教育得到較快的拓展,高層次的博士研究生約占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而廈門大學出于對福建省以及當?shù)厣鐓^(qū)的責任,不僅在本科教育的擴招方面扮演了更加積極、主動的角色,而且研究生層次的規(guī)模擴張同樣迅速,但更大的增量是在碩士研究生層面。南京大學的應對策略接近北京大學而不同于廈門大學。與北大的區(qū)別之處是:南大較為妥當?shù)丶骖櫫吮究平逃c研究生教育、國家使命與地方需求的關系,本科教育的適度發(fā)展與通過“公有民營二級學院”這樣的制度創(chuàng)新回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強烈需求,無疑是其辦學智慧的一種體現(xiàn)。
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全球化,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1983年5月,匡亞明、劉丹、李曙森、屈伯川等四位老校長向鄧小平等高層領導提出了極有創(chuàng)意的“835建言”,建議國家重點投資建設一批重點大學。這一設想為中央政府所采納,形成了七五時期投資建設“重中之重”大學的決策。1993年開始實施的“211工程”和世紀之交啟動的“985工程”,皆可溯源于此。重點建設好一批研究型大學并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已成為當代中國的國家戰(zhàn)略,并成為像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等重點綜合大學追求卓越的長遠目標。
50年代院系調整以后,無論是北大、南大,還是廈大,原來的工科、醫(yī)科、師范等都或者獨立建校,或者歸并到其他高校,成為以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主的“文理型綜合大學”?!熬C合不綜”,這其實是“跛腳”或者是名不副實的綜合大學?;A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分離、學科結構的相對單一和偏狹,既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也不適應學科日益交叉、滲透和融合的發(fā)展趨勢。80年代中期就有大學校長和學者呼吁“為了適應21世紀的經濟、社會和科技發(fā)展需要,應當盡快建立若干所高水平的、多科性的綜合大學?!雹偾鷼J岳.要建一批高水平的綜合大學[N].人民日報,1985-10-17:(3).它們應當在豐富多樣的個性特色中體現(xiàn)綜合大學的共性——“以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基礎學科為核心”、“多科”、“綜合”。同時,實現(xiàn)學科綜合化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依托原有的文理基礎,適當發(fā)展新興、交叉學科,逐步延伸、提高;也可以通過文理型綜合大學與工科、醫(yī)科或農科院校合并的途徑實現(xiàn)。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政府機構改革的大思路逐步明確,即“中央業(yè)務部門職能的轉變”和“政企分開”。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新組建的有4個部、委,更名的有3個部、委②新華社.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N].人民日報,1998-03-11(1).。隨后,國務院連續(xù)三年對中央部委所屬高校的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進行集中性調整,涉及普通高校300余所,形成了席卷全國的“高校合并”大潮。就國家層面而言,高校的合并主要是由國家機構管理體制變革引發(fā)的。就高校層面而言,合并的動力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通過合并,改變原有的單一、狹窄的學科結構;二是通過合并增強高校的綜合實力,進而提升大學的“排名序位”與社會影響力。在這一波的高校合并中,不乏多所高校合并組建“航空母艦”的案例,如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醫(yī)科大學、浙江農業(yè)大學等組成新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吉林工業(yè)大學等5所高校組成新的吉林大學……,而北大、復旦、上海交大等則分別選擇合并相關的醫(yī)科大學,使得學科結構大為改觀,辦學實力明顯增強。當然,相當一部分合并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區(qū)過于分散、整合難度甚大、學科特色模糊和經費運轉困難等問題③參見谷賢林.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1978-2008),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綜合研究中心:大變革中的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動向,1010:3-4。對“高校合并大潮”的得失成敗,學界也見仁見智,有不同評價。
魯斯·?;艚淌诩捌湔n題組所做的三所綜合大學的案例分析,給我們提供了對于高校合并這一個重大問題的不同應對策略。2000年北京大學和北京醫(yī)科大學的合并,得到了主管教育的國務院副總理等的大力支持,整個合并進行得相對順利,對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合作、學科整合的效應也較為明顯,因而得到了大多數(shù)師生的認可①Hayhoe,R.,Zha,Q.,&Yan,F.Q.:Peking University:Icon of cultural leadership.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當然,批評甚至反對的聲音仍然存在,因為北大的幾乎任何一個決策都會遭到質疑和批判。而廈門大學的領導層與教職工則一致慶幸成功避免了與他校的合并?!盎厥淄?學校領導感到自豪的是廈大有一個完整的歷史和名稱,而且他們感到高興的是廈大避免了其他地方合并的學校所經歷的艱難的調整與適應?!雹贖ayhoe,R.,Zha,Q.,&Xie,Z.,X.,Xiamen University:a suvtheastern outlook.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南京大學在高校合并問題上的謀劃與決策,更加值得研究分析。事實上,南京大學是最早試圖通過“強強聯(lián)合”來創(chuàng)建真正多科性、綜合化、高水平的大學的。早在1985年7月中旬,在北京香山舉行的首次中美大學校長會議曾就“中國高校學科結構與改進辦法”作了專題研討。與會的美國大學校長提出,工程、醫(yī)學、農業(yè)、經濟等專門性院校包含在綜合大學里要有益得多,經濟得多。他們建議“對中國高校的設置模式從根本結構上加以變革”。他們也支持南京大學提出的與南京工學院合并的設想,“因為,在工學院再建文科、理科,或在文理型大學中重設工科,畢竟要困難得多,同時也不太經濟?!雹壑袊叩冉逃龑W會主辦《高等教育學報》,首次中美大學校長會議專輯,1996:29-32.美國校長的建議引發(fā)了慎重的研討和多方的論證。1985年秋,南大和南工曾經一度達成了分階段合并以組建“中國綜合大學”的意向④兩校高層及教職員工在合并以后的校名問題上存在分歧。南大主張仍名“南京大學”,而南京工學院則認為仍名“南京大學”有“被合并之嫌”而不同意。最終的方案是更名“中國綜合大學”。這一名稱似乎不很正規(guī),但因為無論是漢語還是英文,簡稱都與“中央大學”的簡稱等同,所以得到了兩校師生員工的贊同。國家教委也同意這一方案。,經過國家教委批準,成立了“中國綜合大學籌備組”。然而,因為要求合并后增列為國家“七五”重點建設大學并獲得1億投資遲遲未能得到批準,合并事宜一再延宕,最終被束之高閣。時隔25年后人們不免感慨:如果當初兩校高層不拘泥于校名之爭,不計較和等待國家的重點投資,而是堅決而果斷地推進兩校合并,則南大與南工(即如今的東大)的“聯(lián)姻”也許會極大地改變中國大學競爭的格局和態(tài)勢!
90年代的高校合并使南京大學面臨新的選擇。校內教師和管理層形成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高校的發(fā)展可以有多種模式,合并并非唯一可取之策。應當通過優(yōu)化資源配置,引進優(yōu)秀人才等舉措來提高學科內涵,建設‘精品校園’,形成南大特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南大的學科結構盡管有所調整,但在工程技術和生命科學等領域仍然缺乏競爭實力;而僅靠南大自己的力量,要在這些學科領域取得突破,殊非易事。在多方面調研和論證后,南大的決策層明確了一個原則,即“并校與否,應當取決于是否有利于南大實現(xiàn)創(chuàng)建世界高水平大學的戰(zhàn)略目標”⑤王德滋,龔放,冒榮主編.南京大學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534-535.。具體而言,就是是否有利于優(yōu)化學科結構和跨學科的合作,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學、科研的水準、效率和社會貢獻率⑥Li,J.,Lin,J.,&Gong,F..Nanjing University:Redeeming the past by academic merit.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從2000年至2006年,南京大學曾考慮過與醫(yī)科、理工科、農科等相關高校的合并,而東南大學(即原來的南京工學院)始終是南大的首選對象。這幾年間,南大至少作了四次努力,試圖重啟與東南大學的合并。特別是在2003年9月,南大和東大兩校50多位知名教授學者聯(lián)名寫信,呼吁政府積極穩(wěn)妥地推動兩校合并,以組建一所多學科集成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不但在國內卓然領先,而且為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奠定基礎?!庇捎诙喾矫娴脑?這些努力最終未獲成功。南大也就成為首批進入“985工程”建設的9校中唯一未合并其他高校的大學⑥。
北大與北醫(yī)大順利地“合二為一”,廈大則以避免合并為幸,南大以未能實現(xiàn)與東大的合并為憾。個中緣由,則在于北京醫(yī)科大學水平甚高,與北大的學科互補性強,能做到“合則雙贏”、“合則兩美”。而“廈大作為廈門市唯一一所主要的大學,還找不到合適的伙伴去與之合并”,與一些低層次的高校合并,既不現(xiàn)實,也達不到通過合并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目的。南大則始終期望與東大(南工)“強強聯(lián)合”。三所綜合大學對于高校合并的三種選擇、三種態(tài)度,充分說明這些大學對于是否需要合并、應當與何校合并、如何合并等重大問題,是有原則、有思考和有選擇的,是享有并行使了辦學自主權的。這與上世紀50年代全國性院系調整中高等院校無條件地服從政府的指令已有明顯的不同。
不管是成功實現(xiàn)合并的北大,還是未曾合并高校的南大和廈大,在提升學科結構的綜合化與現(xiàn)代性方面,都有周密的計劃,采取了切實的舉措。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綜合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大多擁有一批實力強勁、特色明顯的系科,但在與國家發(fā)展和民生建設密切相關的應用學科領域,特別是工程技術和生命科學技術領域則相對薄弱。因此,這些綜合大學增強學科綜合化與現(xiàn)代性的努力,主要是通過學科的延伸、交叉、滲透來發(fā)展現(xiàn)代工程技術學科、生命科學及應用文科。
北大在保持其原有的優(yōu)勢和特色學科的同時,慎重而有選擇地設置新的專業(yè)、系和學院,特別是新建了工科,包括成立于2002年的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成立于2005年的工學院。北大并沒有發(fā)展像建筑學、土木工程、機械制造等傳統(tǒng)的工科專業(yè),而是致力于發(fā)展諸如納米、新材料、能源工程和生物醫(yī)學工程這樣的新專業(yè)。在傳統(tǒng)優(yōu)勢學科數(shù)學力學和電子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成功組建和迅速發(fā)展,反映了北大物理和數(shù)學力學領域學者從基礎學科向高技術研發(fā)、應用領域的延伸與拓展。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將自己的關注點轉向信息傳輸、微電子和計算機科學技術。他們所開發(fā)的中文排版技術是北大方正集團成功的基礎。現(xiàn)在,方正集團已是一家獨立運營的跨國公司,每年帶給北京大學的股票收益非??捎^①Hayhoe,R.,Zha,Q.,&Yan,F.Q.:Peking University:Icon of cultural leadership.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人們可以看到基礎和應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兼顧——既借助原有的基礎學科并注重學科的延伸、交叉和融合,也回應了新的社會需求。
廈大的學科綜合化的努力也體現(xiàn)了同樣的發(fā)展態(tài)勢,即從深受蘇聯(lián)模式影響、局限于純粹的自然與人文的基礎學科領域向廣泛的應用學科領域拓展?!耙话銇碚f,其原則是在強勢學科領域的基礎上建立起應用學科領域。因此,在物理學和化學的基礎上建立了工程學;在經濟學基礎上建立了管理學?!雹贖ayhoe,R.,Zha,Q.,&Xie,Z.,X.,Xiamen University:a suvtheastern outlook.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除了建立電子信息系、微電子系、材料科學系、生物技術系、生態(tài)學系和生物信息學系等現(xiàn)代工程技術學科外,廈大也組建了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化學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學等相對傳統(tǒng)的工科院系。這與北大、南大有很大的不同。也許這是因為福建省和廈門市對工程技術人才有比較旺盛的社會需求,而廈門又缺少像北京的清華、北航、北理工,以及像南京的東大、南航和南理工等強大的理工科院校的緣故?!霸谄渌髮W通過合并來獲得其醫(yī)學院的時候,廈大在1996年建立了自己的醫(yī)學院,其資助來源于廈門市政府,因為市政府認為有必要設立一所當?shù)氐尼t(yī)學院?!雹诟嗟乜紤]地方的需求,同時也能從地方獲得更多的幫助,這是廈大發(fā)展中較北大、南大更加突出的一點。在本科擴招時如此,學科的拓展與調整同樣如此。
在多次嘗試與東大合并未果的情況下,南京大學通過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通過設立“學科特區(qū)”、組建學科群等途徑來發(fā)展新興的、應用性的社會科學和技術學科③Li,J.,Lin,J.,&Gong,F..Nanjing University:Redeeming the past by academic merit.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但是,在文理型的綜合大學創(chuàng)建現(xiàn)代工程技術學科與生命科學與醫(yī)學,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例如,南京大學是1952年院系調整后第一個在綜合大學中重建醫(yī)學院的③,然而從1987年發(fā)展至今,二十多年的經營仍然是一個規(guī)模不大、水平有限的醫(yī)學院。2008年南大形成了新的共識,著力加強現(xiàn)代工程技術學科,新組建了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現(xiàn)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等,以盡快形成文、理、工、醫(yī)為主的新的學科結構。
鄧小平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包含了中國的教育要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同時又要面向世界、融入國際的理念。幾乎所有的進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的大學,都將參與國際的合作與交流作為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或高水平大學)、追求學術卓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在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頂尖大學中,北大和清華兩校的國際合作交流領域寬廣且層次較高。因為這兩所大學地處首都,而中國經濟的強勁發(fā)展和政治、文化的日益開放,吸引了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政治家、工商巨頭、科學大師和文化使者。這樣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為北京大學的“國際化”提供了寬廣的舞臺。近年來先后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應邀訪華的總統(tǒng)或總理(首相)在北大發(fā)表演講?!氨贝筇幱谑澜绲奈枧_上——有許多國家的領袖來訪,學生們不僅有機會聆聽演講也可以向領袖們表達自己的見解?!雹僭S美德,査強等.2008年5月16日對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常務副部長的訪談記錄。各院系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讓北大的教師和學生有機會與國際知名學者相識并了解學科發(fā)展的前沿進展,與他們面對面地探討學術問題。每年一次的“北京論壇”已經是第五屆,盡管是韓國機構提供經費資助,卻因吸引了世界各國的著名學者而成為跨文化交流的盛會。北大想把“北京論壇”辦成“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對社會文化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的‘達沃斯峰會’”①。北京大學自覺地將自身放在一個全球化的背景中——不僅努力造就有國際視野、民族自豪感和創(chuàng)造性的中國學生,而且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國際留學生的數(shù)量已經從1995年的1 011人、2000年的 1 177人、2005年的1 790人,發(fā)展到了2007年的2 587人②《北京大學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自評報告》,內部資料,2007年11月。。更有意義的是,留學生中攻讀學位者所占的比例從1995年的30%增加到了2005年的66%。盡管與哈佛、斯坦福和牛津、劍橋等國際一流大學相比,這些數(shù)字和比例仍然相形見絀,但北大面向世界辦學的理念已經成為共識,國際化的趨勢不可逆轉。
南京大學自80年代中期即將“國際化”作為辦學方略之一。在諸多的國際合作項目之間,南大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建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最早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長期項目,也是有選擇地開展高層次和長期合作的成功范例③Li,J.,Lin,J.,&Gong,F..Nanjing University:Redeeming the past by academic merit.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中美文化中心是一個國際化的教學機構,南京大學和霍普金斯大學聘請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教授來中心授課。中國學生由美國教授授課,美國和國際學生則由中國教授授課。每年都有許多重要的政治家和學者專家前來訪問,他們同學生一起討論天下大事,了解當代年輕人對未來的看法。他們中包括美國前總統(tǒng)布什、中國前國家領導人萬里等著名政治家。在一個開放的學術環(huán)境中,學生不僅是知識、理論和能力的學習者,而且也在親身參與全球化的進程。1986年開始招生以來,已經有來自中、美和其他國家的1 800多名具有杰出才能的學生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畢業(yè)④http://zmzx.nju.edu.cn/zhongmei/page/main96/main.aspx,2010.03.25.,他們活躍在中美兩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政府、企業(yè)、高校、科研機構、媒體、非政府組織等各個部門。他們正在為21世紀的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而工作。
廈門大學的國際化進程同樣注重實質性的合作與交流,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以便達到雙方共贏,而不僅僅是簽訂書面協(xié)議。新世紀的新變化是努力超越90年代重點面向東南亞開展國際交流的策略。例如,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合建一個經濟學合作研究中心,與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合建一個得到中、法政府資助的化學重點實驗室。大學層面的一個計劃是與美國華盛頓大學、韓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等八所研究性大學創(chuàng)建了一個小型的、靈活的國際合作網絡。廈大吳仕農副校長關于大學國際化的三個途徑,或者說國際化的三個內涵的解說很有代表性。他認為:“在自然科學領域,最根本的是要達到國際標準并且對全球化的科研努力做出貢獻”;在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領域,則“應當在達到國際水平的努力與同樣關注本土化的視角與內容兩者之間達到某種平衡”。在中國歷史、文學與哲學等領域,“必須建立自己的本土化標準并且向全球化社會展示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④。
在當今世界,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多方位地師法其他國家的教育制度與模式了。1904年1月頒布的“癸卯學制”即《奏定學堂章程》是以日本明治維新后形成的教育制度為摹本的;從1912年、1913年先后制定的“壬子癸丑學制”,到1922年11月公布實施的“壬戌學制”,中國教育由師法日本轉而學習美國。1927年蔡元培擔任大學院院長時一度模仿法國的教育體制,實行大學區(qū)制;新中國成立以后,仿照蘇聯(lián)模式建立起與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系與制度。1978年至今,中國大學通過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動力,面向世界、虛心學習并借助他山之石以攻中華之玉。隨著中國邁上世界舞臺,隨著中國的大學越來越具有趕超的雄心與自信,人們開始關注:中國的大學將如何處理好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汲取了中國文化精髓而又具有全球眼光的中國大學將會給全球化進程帶來什么樣的價值觀?將會給國際社會貢獻什么新的思想和體驗?
綜觀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其實并沒有一個抽象的、普適的“國際模式”。凡是有所建樹、有所創(chuàng)新并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所效仿與學習的,無論是倡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現(xiàn)代方式重建大學”的德國柏林大學,還是提出“威斯康辛思想”并創(chuàng)造了“斯坦福-硅谷模式”的美國高等教育,當初都是充分“本土化”的,都是立足于德意志民族的振興或美國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的“標新立異”。因此,中國大學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全球眼光,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中國問題,造福炎黃子孫。而在中國這樣一個發(fā)展中大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并建設一個和諧、小康社會,無疑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魯斯·?;艚淌诩捌湔n題組對北大、南大及廈大的三所重點綜合大學的案例調查表明,這些大學對“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理解,較改革開放初期有了新的變化,即不僅要向國際一流大學學習、看齊,而且要在全球化視野中考慮中國發(fā)展,解決中國問題,從而對國際大家庭作出中國應有的貢獻。2009年被世界銀行任命為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是北大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向世界解釋中國經濟發(fā)展,特別是中國農村的經濟發(fā)展的基本要義時,實際上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豐富和拓展了西方經濟學說。南京大學的老校長匡亞明在80年代創(chuàng)建了“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2006年在他去世十年之際,由他倡議并組織全國數(shù)百位學者專家撰寫的200部《中國思想家評傳》全部出齊。這套叢書對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兩百多位杰出的中國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和文學藝術家的生平、歷史及其思想貢獻和歷史功績作了系統(tǒng)的介紹和評說。從中精選出的50部已用中英文雙語出版,向世界各國展示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和活力所在①Li,J.,Lin,J.,&Gong,F..Nanjing University:Redeeming the past by academic merit.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廈門大學業(yè)已恢復的“國學院”試圖弘揚上世紀20年代魯迅、林語堂和顧頡剛等大師的學統(tǒng),期望在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領域形成新的學派、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
中國的“導彈之父”錢學森溘然長逝,留下一個發(fā)人深省的“世紀之問”。從2005年起,病榻上的錢老多次向前來探望他的國家領導人坦陳他對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批評和憂慮:“現(xiàn)在中國沒有完全發(fā)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②靳曉燕,齊芳.“錢學森之問”引發(fā)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9-12-05(1).錢學森“世紀之問”所關注的“杰出人才”,溫家寶總理已經做了明確的解讀。溫總理2009年9月4日在北京市三十五中調研時強調:“這句話他給我講過五六遍……我理解,他講的杰出人才不是我們說的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樣有重大成就的人才?!雹坌氯A社.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EB/OL].http://www.cnr.cn/allnews/200911/t20091103_505570735.html.中廣網2009-11-03.
其實,從清代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就不斷地發(fā)出“我勸天公重抖數(shù),不拘一格降人才”④清代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的呼喊。整整一百年前,南京大學的前身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李瑞清在為《兩江師范學堂同學錄》所作序中期盼青年學人“毋忘其先,溺于舊聞,壹志力學”,將中西之學融會貫通、取精用弘,力爭“成為中國之培根、笛卡爾、廓美紐司(夸美紐斯)耶 ,陸克(洛克)、謙謨(休謨)耶,非希(費希特)、威爾孟耶,國且賴之矣!”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著名的“李約瑟之謎”,同樣著眼于那些開拓科學研究新領域的大師和巨匠:“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么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為什么中國沒有能夠產生“像伽利略、托里斥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呢?”⑤轉引自張建華.經濟學——入門與創(chuàng)新[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7.在某種意義上說,錢學森的“世紀之問”與“李約瑟之謎”有其共通之處,即期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期盼中國能夠在造福本國的同時,對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包括貢獻新的“四大發(fā)明”,貢獻中國的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
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大、南大和廈大等綜合大學,都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面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取得了有益進展。如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的前身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實施“以重點學科為依托,按學科群打基礎,以一級學科方向分流,貫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培養(yǎng)具有能力(capacity)、創(chuàng)意(ideas)和眼光(vision)的高素質、創(chuàng)造性、國際化一流人才。而北京大學2001年開始實施的“元培計劃”,旨在改革過于專業(yè)化的課程體系,從而為本科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其核心原則是加強基礎知識,同時關注學習過程的整合,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批判性和多元思維,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量體裁衣、因材施教。這些探索性的變革在中國的頂尖大學產生連鎖反應,同時也引起國際高教界和學術界的關注,國際最頂尖的學術期刊之一《科學》專門報道了北大、南大等中國大學造就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科學人才的探索①Ding Yimin.China Broadens Training for Elite Students.Science,2001,293:1515~1516。。
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的另一方面的探索是: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讓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開放的、異質的學術環(huán)境中發(fā)展,以打破思維定勢,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北大與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本科教育合作項目,30位來自耶魯大學的學生將在北大的元培學院學習一個學期,他們將會與北大學生同住。北大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也有類似的合作項目。與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合作項目則讓學生在早稻田大學學習兩年,另外兩年時間在北大學習,然后獲得國際關系學士學位。研究生層次的合作則有面向發(fā)展中國家的一年期公共管理碩士學位項目、中國哲學碩士項目,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合作辦學的法律碩士項目,與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合作辦學的經濟學暑期研修班,與密歇根大學合作辦學的社會統(tǒng)計學暑期研修班。所有的這些課程項目均用英語教學②Hayhoe,R.,Zha,Q.,&Yan,F.Q.:Peking University:Icon of cultural leadership.In Hayhoe,R.,Li,J.,Lin,J.&Zha,Q.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特別是本科教育,依然存在諸多弊端。例如,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的傾向至今未能得到扭轉,師生關系的疏遠和缺少交往互動,學生對專業(yè)與課程的選擇缺乏自由度和科學指導,大一新生的迷茫和大四學業(yè)的“虛化”,本科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設計常常流于形式……“錢學森之問”將這些問題凸顯出來,引發(fā)了專家學者和大學校長的深度思考。他們意識到,輕視甚至忽略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卓越”是跛腳的、片面的甚至是“失去靈魂的卓越”③田臻宸,肖舒楠.楊叔子院士:我們的大學是否也在追求失去靈魂的卓越[N].中國青年報,2008-10-09(7).。杰出的創(chuàng)新人才必須從本科階段就精心培養(yǎng)。2009年12月,教育部啟動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試驗計劃”——“珠峰計劃”,這項由中央專項撥款的人才計劃首先從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開始試驗,旨在按照基礎科學人才成長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的領軍人物④“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試驗計劃”的入選高校共11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這場“試驗”,首先從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學科開始。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462847.html,2010.03.14.。11所研究型大學入選這個實驗計劃。北大、南大也在其中。
人們完全有理由期待,像北大、南大和廈大這樣的重點綜合大學,在回歸大學之道、造就創(chuàng)新英才方面有更大膽的變革和更務實的探索。因為求解錢學森的“世紀之問”,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向世界貢獻中國的培根、笛卡爾、愛因斯坦和比爾·蓋茨,既是一流大學“追求卓越”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國大學難以推卸的責任和義不容辭的使命!
Seeking Excellence in the Move to a Mass System:Institutional Responses of Key Chines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GONG Fang,LI Jun
(1.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3,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Xianggang,China)
Since the late 1990s,Chinese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two key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he first was launching Project 985,with the purpose of seeking excellence through creating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universities.The second was a radical move to a mass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In this context,Chinese top universities have faced dual missions and challenges:playing key roles in the expansion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and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them and top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985,on the other.It is thus important to know about how these institutions have transformed themselves for excellenc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policies.With the three cases of Peking,Nanjing and Xiamen Universities,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each institutional response and the broad changes that have come about in these top Chines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It looks especially at the divergent trajectories these institutions have followed in balancing their elite and mass education functions,their global,national and local missions,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alongside of a commitment to equity,efforts at curricular comprehensivization while preserving unique historical strengths,and finally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From two higher education frameworks,one based on epistem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the other on political philosophy,that are equally important in light of China’s traditions,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Chinese universities will continuously but selectively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expansion policy with various institutions models of seeking excellence that enable them to contribute to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global community in the future.
ke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seeking excellence
G649.20
A
1672-0717(2011)02-0003-14
(責任編輯 李震聲)
2010-12-22
龔 放(1949-),男,江蘇江陰人,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高教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