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司還給市場
一個可以用強制力去斂財?shù)墓?,將無可避免地喪失市場競爭力。當“英國制造”的工業(yè)生產能力足以甩開世界其他國家后,新興的工商業(yè)者們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打破特許公司對海外貿易的壟斷,建立新的經濟秩序。他們需要一個更加自由、更加廣闊的市場。
1710年,不安籠罩著倫敦。
英國在東方的殖民地孟加拉爆發(fā)大饑荒,六分之一的居民被餓死。這對于此前就已經面臨困境的東印度公司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為彌補其入不敷出的困境,1765年時,英國政府給予東印度公司孟加拉總督的地位,允許它征收土地稅。
公司享有的特權在不斷擴大,贏利的能力卻每況愈下。
一個可以用強制力去斂財?shù)墓荆瑢o可避免地喪失市場競爭力。
面對已不能再創(chuàng)造財富的東印度公司,英國政府也很苦惱。為了使公司擺脫入不敷出的窘境,1773年,國會不得不通過了《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授予其對北美殖民茶葉貿易的壟斷權。
但“特殊政策”不但沒能拯救公司,反而引起了更大的麻煩。為了能自由主宰自己的生意,殖民地的人民不惜與宗主國兵戎相見。
此時,想要獲得經濟自由權利的,不僅僅是北美大陸的殖民地,還有英國本土的普通公民。
就在東印度公司向國會討要北美茶葉壟斷權的1773年,英格蘭斯塔福德郡的韋奇伍德陶瓷廠收到了一份極具挑戰(zhàn)性的訂單。訂單來自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要制作一套952件的米白色餐具。
一年后,韋奇伍德工廠用1244幅工筆畫作品交出了一張完美的答卷。此舉讓工廠主喬賽亞名聲大噪。
15年前,29歲的喬賽亞·韋奇伍德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工廠。
這位制陶工發(fā)明了精致而堅固的骨瓷,4個骨瓷咖啡杯能托起一輛15噸的卡車。更重要的是,他革新了生產流程,把原先一個人從頭到尾完成的制陶工作分成了幾十道工序,用“工廠化”這一新的生產組織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對這位企業(yè)家的評價是:“對陶瓷制造的卓越研究,對原料的深入探討,對勞動力的合理安排,以及對商業(yè)組織的遠見卓識,使他成為工業(yè)革命的偉大領袖之一?!?/p>
當北美殖民地人民為自由平等的權利而戰(zhàn)的時候,在英國,無數(shù)個像韋奇伍德陶瓷廠這樣的小公司,也在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努力。
18世紀中葉,英國幾乎有40%年齡超過20歲的男勞動力在從事商業(yè)與制造業(yè)。正是他們,啟動了日后影響世界的工業(yè)革命。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fā)明飛梭,織布速度大大提高。
1765年,職工哈格里夫斯發(fā)明珍妮紡紗機,棉紗產量大幅增加。
1771年,理發(fā)師阿克萊特設立水力紡紗廠,現(xiàn)代意義的工廠誕生。
……
技術、生產、市場,形成了聯(lián)動的鏈條,將它們聯(lián)結起來的,是一個個用合伙人名字命名的小公司。
小公司們各自為追求利潤而奔波忙碌、發(fā)明創(chuàng)造,正是它們的“自利”行為,帶來了全社會經濟能量的一次解放,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破天荒的一次解放。
出現(xiàn)在時代轉折點上、充當新興階層代言人的,是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亞當·斯密。1776年3月12日,斯密出版了《國富論》,一時間洛陽紙貴。
斯密認為,每一個人為改善他的狀況而自然地作出的努力,當其具有施展的自由和安全時,就是十分強有力的。他進而指出,不需要借助其他,這種個人的努力就能給社會帶來財富和繁榮。
基于這一認識,斯密反對用國家力量追逐貨幣財富的重商主義,倡導通過平等契約來發(fā)展經濟的自由貿易。
調整經濟生活的,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它指引著小店主們在市場上翩翩起舞。
就在《國富論》出版的四天前,1776年3月8日,英國伯明翰,由兩個合伙人名字命名的“博爾頓——瓦特”公司,向客戶展示了新研發(fā)的產品——蒸汽機。雖然還是原始型號,但是,已經能干100個人的活兒了。
蒸汽機的出現(xiàn),改變了幾千年來生產完全依賴于人力和自然力的歷史,將英國的工業(yè)化進程加速為一場真正的“革命”。
這場革命并無政府強制力作為主導,而是由市場中的小店主們自發(fā)進行的。在紡織、機械、冶金等各個行業(yè)中,幾乎看不到必須由政府特許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活躍在工業(yè)革命期間的公司,幾乎都是規(guī)模非常小的公司,我們可以稱之為家族企業(yè)。它們在組織創(chuàng)辦時,采用的是合伙制的法律形式,合伙人對公司債務負有全責,公司不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
盡管公司規(guī)模不大,但與重商主義時代相比,有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大量生產性的工業(yè)公司開始取代傳統(tǒng)的商業(yè)貿易公司,成為經濟舞臺上的主角。
19世紀初,正是它們?yōu)闅W洲和北美生產了63%的布匹,54%的煤炭,58%的鋼……當“英國制造”的工業(yè)生產能力足以甩開世界其他國家后,新興的工商業(yè)者們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打破特許公司對海外貿易的壟斷,建立新的經濟秩序。就像亞當·斯密所呼喚的那樣,他們需要一個更加自由、更加廣闊的市場。
1815年,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拿破侖。橫掃歐洲的法國皇帝在“小店主的國家”英國面前黯然失色。
國家的強盛,已不再僅僅依賴于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經濟力量的優(yōu)勢和經濟制度的先進。對于這一輪的英、法較量,有人這樣評價:“戰(zhàn)爭的勝利不僅是不列顛軍隊的勝利,也是市場經濟的勝利。”
就在滑鐵盧之戰(zhàn)的兩年前,181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壟斷權被廢除。
當法國政府還在努力經營國有公司的時候,英國政府已經逐漸轉換了角色,它要把公司交還給市場。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英國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誠、商業(yè)和自由”。
1830年9月23日,雨下了一夜,到早晨絲毫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就是在這樣的天氣里,仍有20萬人走出家門,冒雨守候在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30英里長的鐵軌邊上,等待見證世界上第一條公共鐵路的開通。
伴隨著火車的到來,“股份有限公司”,這個曾飽受爭議、從天堂跌落地獄的經濟組織,也迎來浴火重生的機遇。
蒸汽機的出現(xiàn),改變了幾千年來生產完全依賴于人力和自然力的歷史,將英國的工業(yè)化進程加速為一場真正的“革命”。
鐵路的例子是最著名的,同時還有修筑運河這樣的工程,比如蘇伊士運河。這些都是需要大量資金的工程。問題是如何籌集資金呢?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就成為一種鼓勵人們投資的有效方式,而且可以讓人們放心,他們不會損失得太多。這是一個絕佳的策略。
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了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高聳入云的煙囪噴散著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fā)出隆隆的轟鳴,鄉(xiāng)村生活的恬靜漸行漸遠。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國家,鐵路、電報、蒸汽輪船、冶金、石油……一個個新興的行業(yè)存在著巨大的機會,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如何才能更上一層樓呢?人們又想起了大航海時代催生的股份有限公司。
創(chuàng)新的公司制度和波瀾壯闊的工業(yè)革命,終于走到了一起。
1862年,綜合此前約20年的相關法案,英國通過了《公司法》。英國貿易局表示:“1825年以前,法律禁止股份公司成立。從那時到現(xiàn)在,成立股份公司是一項特權。我們希望能把它變成一種權利?!?/p>
從此,成立公司不再需要政府的特許,只需要七個人簽訂一份組織章程,登記營業(yè)處所,對外自稱“股份有限公司”就可以了。
這個法案,成為后來世界各國《公司法》的藍本。
經歷了痛苦而漫長的誕生期后,終于,公司由“特許”變?yōu)樽杂傻亍白浴保邢挢熑斡伞疤貦唷弊優(yōu)槠降鹊摹皺嗬?。與之相隨的,是由壟斷到競爭、由封閉到開放的市場的形成。
股份有限公司再次粉墨登場。當它成為大工業(yè)生產的有效載體時,人們意識到:特許公司的腐敗和道德墮落,并不在于“有限責任”和“股份制”的經濟組織形式,而是因為權力與金錢的嫁接。
在市場經濟下重生的股份有限公司,已經脫胎換骨。它不再只是少數(shù)上等人的游戲,而成為普通人登臺表演的機會;它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落地生根。
接下來的競爭,就看誰能更好地在無限的市場里發(fā)揮公司的能量了。
1851年3月,英國《經濟學家周刊》上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那里的人民既擁有我們的知識、我們的技巧……又有一個廣袤的大陸供他們自由支配,并且不斷從英國和歐洲的每一個國家新增加資本和人口。從近60年來兩國的相對進步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論:美國終將凌駕于英國之上,就像下一次日蝕必將出現(xiàn)一樣?!?/p>
這似乎是一種語言。此時,舊大陸發(fā)明的火車,已奔馳在新大陸的原野上。大公司的時代呼嘯而來。(選編自中央電視臺十集大型紀錄片《公司的力量》編輯/黃莎莎/張蓓)
下期關注:
《獵富時代》
亞當·斯密最著名的觀點就是“看不見的手”,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個體間的自然交易將會創(chuàng)造出高效的資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進市場經濟創(chuàng)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尼古拉·斯克拉夫茨 英國倫敦經濟與社會科學院教授)
我們可以繼續(xù)通過保護主義、對外征服以及獨家的壟斷地位,來賺取大量金錢,但是如果選擇了自由貿易,我們可以掙到更多的錢。而且,如果我們讓別人有了錢,他們就能夠向我們購買更多的產品。
(保羅·肯尼迪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