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團 田宗昌
歲歲花相似,年年人不同。
2011年高考的硝煙已然散盡,可是,圍繞高考尤其是高考作文的熱議似乎很難在短時之內(nèi)驟然降溫。原因并不復雜,一是當前的中國,高考仍是萬千青年學子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自我命運的主流途徑,當神馬都是浮云的時候,唯有高考能永恒且毋庸置疑地讓多數(shù)年輕人去圓自己的成才夢、成功夢;二是當年的高考作文能為下一年的備考提供一個穩(wěn)定、可靠且有效的坐標系,以利于后之來者從中獲得有益的借鑒,其風向標、定位儀的作用無可替代;第三,高考所有科目的試題中,唯有作文一道題獨占60分,切走了語文大蛋糕中的40%,這種分值上的“巨無霸”,自然為其贏得了來自方方面面的“麥克風”,成為它吸引大眾眼球的內(nèi)在原因。
一、作文試題評說
(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2011年課標卷高考作文試題,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
從作文類型看,它一如既往沿用全國新課標卷,該卷型的作文秉承了五年來一以貫之的材料作文當家的模式,在穩(wěn)定中彰顯個性,這一點大家事先早已料到。但,以時政新聞為命題材料,與2008年全國卷擷取熱點材料的命題思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再次打破了30多年來高考作文盡量規(guī)避直接以新聞事件命題的慣例,這種非常規(guī)的出牌招數(shù),確乎讓人錯愕不已。于是,便有了各種各樣的評說甚至詬病。
(二)特點鮮明,區(qū)分度好
平心而論,作為一道高規(guī)格的大型選拔性作文試題,其本身是沒有什么優(yōu)劣之分的,難也罷,易也罷,情理之中也罷,意料之外也罷,對所有參考者而言,都是一樣的公平,在考生只能面對別無選擇的時候,他們唯一能作出的選擇,就是蝸牛角里做好道場,半粒米上盡顯能耐,以自己的才情、積淀、學識,寫出獨具個性的文章。
筆者以為,這道作文題有如下特點:
1.濃郁的時代性。高考作文的命題歷來有“三貼近”之說,即貼近社會、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實際。就本題而言,其貼近時代特點尤為突出,它直接選自2011年5月初由美國全球語言研究所公布的21世紀全球十大新聞(①中國崛起。②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tǒng)。③美軍擊斃本·拉登。④維基解密。⑤英國王室婚禮。⑥邁克爾·杰克遜猝死。⑦9·11恐怖襲擊事件。⑧日本3·11強震與核輻射。⑨中東北非局勢動蕩。⑩全球金融海嘯)中的頭條新聞“中國崛起”作為命題材料,此時距高考僅有一月,其材料之新,堪與2008年以5·12汶川地震為材料的作文比肩。不難理解,命題者對時事新聞的高度敏感以及意在借此引導學生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時代的良苦用心,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理念。
2.廣泛的發(fā)散性。作文材料共有兩段,第一段的關(guān)鍵詞是“崛起”,第二段的是“變化”,可以說,抓住了這兩個關(guān)鍵詞,就抓住了材料的要旨,只要在這兩大關(guān)鍵詞圈定的范圍內(nèi)走筆,不言而喻,就不會出現(xiàn)“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的“脫靶”現(xiàn)象。命題者為消除試題的寬泛感,給考生提供一些更實際的“抓手”,特意對“崛起”、“變化”作了窄化處理,列舉了“變化”中得票率較高的六個具體表現(xiàn),讓考生的思維很容易地各歸其位。這六個方面其實就是六個不同的發(fā)散端點。
當然,為避免落筆時的茫無頭緒,確定合理具體的寫作角度和思路,考生最好做如下三問:
一問:崛起和變化的表現(xiàn)是什么?
二問:崛起和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問:崛起和變化帶來了什么樣的后果?
第一問著眼于展示可觸可摸的具體現(xiàn)象,第二問側(cè)重于揭示變化背后的深層根由,第三問則是從反面探究讓人憂思的種種現(xiàn)實。一篇文章里,既可回答上述問題之一,亦可綜合回答其中的二到三個。如果用這三問去分別對應“變化”的六個方面的任一點,那么發(fā)散點就會如萬斛泉涌,汩汩滔滔。
3.良好的區(qū)分度。雖然作文材料取自時政,該題也因此被不少人戲謔地稱為類于時政的簡答題,但誰都清楚,題目絕對不是考查時政本身,而只是以此為載體,檢測考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語文素養(yǎng),考查他們眼界的窄與寬、認識的深與淺、思維的聚與散、積淀的豐與歉以及語言文字的基本功??梢哉f,試題能把語文基礎好壞不同、認識水平高低有別、表達能力巧拙各異的同學很好地加以區(qū)分。平庸的同學大多會選擇平庸的方式來演繹這個曾被網(wǎng)友稱為最難寫的作文,而思維品質(zhì)好的同學,則大多會獨辟蹊徑,避開庸常的路子,以獨具個性和特色的行文角度和方式來“對付”這個人人都能寫卻未必都能寫得好的大眾化的題目。他們筆下的文字,或角度新,或認識深,或構(gòu)思巧,或表達美,從而贏得閱卷者的好感和贊賞。
(三)三個結(jié)合,巧選角度
筆者以為,寫好這個作文,最好要做到以下三個結(jié)合。
1.大與小結(jié)合。“大”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作文材料本身的范圍廣闊,事涉中國的崛起和發(fā)展。盡管命題者對其作了技術(shù)上的處理,以《中國青年報》和新浪網(wǎng)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來盡量消解它的寬泛,但仍難免除其平原走馬的空闊;二是指文章的主題重大,不論寫什么內(nèi)容,最終都要聚焦于中國崛起這一核心。對此,不妨采用化大為小的策略,運筆時力求從細微處人手,選取某個具體的點,找尋能體現(xiàn)“大”的那一滴水、一粒沙、半瓣花,通過小事件、小切口,表現(xiàn)大主題,這就是所謂的“小”。比如,以自2004年肇始,至今已在世界96個國家和地區(qū)創(chuàng)建的300余所孔子學院、300余個孔子學堂這一事件,來表明中國在文化方面的“國際影響”,以2008年在全國城鄉(xiāng)全面推行的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的惠民政策來表現(xiàn)“民生改善”,都能收以小見大之效。
2.遠與近結(jié)合?!斑h”是指材料提供的信息和內(nèi)容與考生的學習生活有一定距離。遠與近是相對的,直接寫中國的變化,顯然沒有寫家鄉(xiāng)或地區(qū)的變化切近,而寫自己家庭的變化自然更為切近。本文所說的“近”,實際上就是指發(fā)生在考生身邊的人和事??忌裟芤宰约旱挠H歷親為、耳聞目睹來演繹材料,就能化遠為近,讓身邊事折射出祖國的變化。遠與近的結(jié)合,既便于考生駕馭所寫內(nèi)容,又能將其投射到中國變化的大背景上去。
3.感性與理性結(jié)合。即把看到的中國崛起的種種現(xiàn)象與對此的理性思考結(jié)合起來。好的文章不應僅停留在對崛起和變化的外在情況的描述上,也不能僅滿足于隨波逐流地喊幾句振奮人心的口號、唱幾句悅耳動聽的贊歌,還應進一步探究崛起和變化的原因(包括內(nèi)因與外因、現(xiàn)實原因與歷史原因、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等),甚至思考崛起和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環(huán)境惡化、道德滑坡、傳統(tǒng)被消解、快節(jié)奏造成普遍存在的亞健康、開放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仇視、鉗制和滲透等等)以及應對措施。倘若寫出了獨立的觀察和理性的思考,表達了個性化的看法和思想,文章不只立意的角度新穎,也有了沉甸甸的質(zhì)感。
總之,化大為小,化遠為近,就可舉重若輕,以四兩撥動千斤;而偏重理性分析,展示思想的重量,就能實現(xiàn)平庸中的突圍,避免寫成沒有特色、個性缺失的“大路貨”文章。
二、答卷情況摭拾
就筆者所看到的答卷,情況并未像事先猜度或許多人料想的那樣悲觀,雖然無論對平庸之作的數(shù)量怎么估計都不過分,因為這完全符合作文水平的常態(tài)分布,但依然有不少佳作讓人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絕。
(一)高分作文的共性
1.角度新穎。沒有像大多數(shù)考生那樣僅僅“屈從”于材料的拘囿,規(guī)規(guī)矩矩地“照章行事”,高分作文首先在立意上以其獨具的新穎性贏得閱卷老師的首肯。正面立意的,避開材料中的六個方面,另開新途。一篇題為“中國功夫”的文章,以體育方面的成就為窗口,談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全文四個層次,分別從第一高度姚明、第一準度丁俊暉、第一速度劉翔、第一力度李娜幾個方面展開,文意集中,筆力勁健。反面立意的,摒棄喝彩高歌的套路,發(fā)揮逆向思維的優(yōu)勢,自出新見。標桿文《哭泣的城市》《“開放”天空中的“塵?!薄?,前者以散文筆法抒寫了城市化進程中對銘刻著歷史記憶的古建筑毀滅性的破壞和盲目追求亮化而大肆使用玻璃建筑造成的嚴重光污染,以及扭曲而冷漠的人際關(guān)系;后者針對開放后中國文化遭到遺棄而洋文化在中國大行其道的現(xiàn)狀,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憂慮。另有一篇側(cè)面立意的,獨出心裁,讓人稱奇,文章從作文材料的來源人手,指出由美國全球語言研究所公布的這個新聞將中國高高捧起,其“善意”值得懷疑,它可能藏有麻痹中國斗志、使國人飄飄然忘乎所以進而遏制中國發(fā)展的禍心,持論振聾發(fā)聵。
2.立意高遠。千古文章意為先。高分作文的作者深諳此道,他們筆下的文字總能充盈著大氣、正氣,而遠離戾氣、俗氣,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反面立意的文章上,看待中國崛起時出現(xiàn)的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問題,更多的是客觀、理性和平和,而不是偏執(zhí)、極端和負責。一篇題為“何以解憂,唯有創(chuàng)新”的文章,在歷述了發(fā)展過程中多個讓人揪心的問題后,作者開出了醫(yī)治的藥方,即完善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用人機制、創(chuàng)新辦事方法。這樣的立意,以積極的心態(tài)正視問題,以建設性態(tài)度革除弊端,為文章涂抹上了亮色,值得贊賞。《幸福的標尺》在簡要描述了安享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的城市人種種幸福生活之后,筆鋒一轉(zhuǎn),引出題旨,提出衡量城市人幸福程度的另一個標準,即看城市人如何對待用汗水擦亮城市每個角落的建設者和生活困頓的弱勢群體,其人文情懷、獨特眼光,令人擊節(jié)和沉思。
3.善造亮點。高分作文大多有自己不同凡俗之處,除角度和立意外,許多方面都能給人以震撼。或以個性化的題目引人,表意直白的如“城市化之痛”,含蓄的如“現(xiàn)在的年輕人呦”,比喻的如“靈魂的城市化”,仿用的如“鮮花有毒”、“恰中國少年”。或以“鳳頭”搶人眼球,有開篇即引用重量級名言的,如:“人類文化學家馬克·丁·基德說過:‘一個只有經(jīng)濟實力而沒有文化內(nèi)涵的民族是一個粗陋的民族?!边@個引用,給全文打上了濃濃的文化反思色彩;有巧用烘托的,如“不曾欣賞柳永筆下‘參差十萬人家的繁華景象,不曾領(lǐng)略白居易詩中‘芙蓉如畫柳如眉的絕美風姿,而我卻絲毫也不感到遺憾,因為,這個年代的中國自有她的繁華”?;蛞浴氨病苯o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一篇題為“家鄉(xiāng)的路”的文章,結(jié)尾寫道:“家鄉(xiāng)的路,見證了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與變化,也見證了中國由貧窮到富強的復興?!睂⒓亦l(xiāng)路的變化與中國的變化扭結(jié)起來,是小中見大的好例子。《中國形象》的結(jié)尾是:“中國形象,不再是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不再是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包容、自信、幸福,將成為另一張名片。”此外,尚有運用小標題結(jié)撰全文以使文章條理清晰的。這些亮點,無疑成了作文的搶分點。
4.文體多樣。除常見的議論文和記敘文外,高分作文的另一特點是大膽選用新穎活潑的體裁形式來應對這個嚴肅正統(tǒng)的作文題材,這其中,既有童話、日記、書信體,還有對話、訪談、演講稿、故事新編和詩歌,甚至還有采用科幻體的,如《穿越時空的旅行》,寫現(xiàn)代高科技復活了500年前的航海者麥哲倫,他穿越時空游覽新世紀的中國,所見皆為喜人之景之事。文章角度新,構(gòu)思巧,體裁奇,其獨運的匠心讓閱卷者毫不猶豫地打出了高分。對話體《地府對話》,設想毛澤東與尼克松的靈魂在地府的一家茶館相遇,于是展開了一場頗有意趣的對話,毛澤東的偉人風范,尼克松的政治家氣質(zhì),中國的強勢崛起,通過對話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但毋庸諱言,就整體情況而言,不少考場文仍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硬傷,實在讓人惋惜。
(二)普遍存在的問題
1.扣題不緊。表現(xiàn)有二:一是選點不準,從時間上看,該材料提供的是21世紀的十大新聞——中國的崛起和變化,為表現(xiàn)這樣的變化,需要選擇的對比時間段一般應以新世紀之前的十多年的情況為參照較為合理,這樣才能突出崛起之速、變化之快,可有不少考生選點太遠,有從近代史講起的,有的事涉新中國成立前,更有的將筆觸延伸到了封建時代,如此久遠的時間跨度,顯然不能達到突出題旨的目的。二是重心偏移,從對象上看,該材料的著眼點在于講國家的情況,而不宜把范圍縮至單純講個人,可一些考生在簡單分析了中國崛起的原因后,即以“國家如此,個人也是這樣”將文意過渡到講個人的發(fā)展上來,整篇文章只把中國的崛起作為一個類比點,顯然偏離了作文材料的整體指向。更有拋開材料而純?nèi)环治鰝€人成功因素的,比如寫堅持、確立目標、腳踏實地的重要等,跟材料已經(jīng)八竿子都打不著了。
2.內(nèi)容空泛。面對這種范圍較大的題目,許多同學如同老虎吃天,無處下爪,不會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而是停留于空泛的敘述上,一篇題為“中國的變化”的文章,主體部分分別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人手,似乎包羅萬象,面面俱到,實則泛泛而談,空洞無物。還有不少的文章對材料中列舉的六個方面的變化逐一簡單例釋,文章四平八穩(wěn),毫無個性,平庸得讓人不堪卒讀,根本就沒有顧及題目“選好角度”的要求。
3.開掘不深。選材要嚴,開掘要深,是魯迅作文的經(jīng)驗,也是好文章共有的品質(zhì),但大多數(shù)同學在程式化的訓練中形成的平面化思維,嚴重桎梏了他們思想的觸角向深層探索。閱卷時發(fā)現(xiàn),80%左右的文章僅滿足于對成就和變化的敘寫和肯定上,很少有深入一步、追問一下的意識,而能夠從反面立意的文章則少之又少。其實,正像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前夕有人提出的那樣,“增強憂患意識,比只是歌頌輝煌更重要”,有憂患意識的同學,才能看到輝煌后面潛伏的危機、崛起之時引發(fā)的問題,他們的目光更具穿透力;思維求深的同學才能自覺追尋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可是這樣的考生畢竟太少,因此,淺表化的文章才大量涌現(xiàn)。
4.題目不亮。本次作文的題目中,“中國的崛起”、“巨龍騰飛”之類的“崛起”、“騰飛”派題目幾近泛濫,“論中國的發(fā)展”、“中國崛起的歷程”這種寬泛的文題比比皆是,而像“我們走在大路上”、“中國熱的冷思考”、“學校不收學費了”、“華麗的背后”、“這些年我們一直在進步”等較有特色的題目卻少得可憐,這暴露了不少同學尚不會通過“自擬標題”這個窗口展示自己的才情。
回首向來處,陽驕葉更陰。在對那些角度新、思考深、表達美的佳作激賞的同時,我們也痛感考場上大量的平庸之作給語文教師和作文教學帶來的挑戰(zhàn)之嚴峻,痛感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表達訓練的緊迫和艱巨。在此,筆者特提出“三多”,算是老調(diào)重彈,與來年參加高考的同學共勉:多讀書以廣泛積累素材。多思考以盡力新銳思想,多寫作以反復優(yōu)化表達。以期使考場上的寫作真正成為一種靈魂的獨舞,展示出個人特有的魅力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