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蔚,李延林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從社會符號學視角談源語言內意義與修辭在譯文中的再現*
——以《長恨歌》許譯本為例
唐蔚,李延林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以社會符號學翻譯法觀點為理論依據,從語音,詞匯,句法三個層面探討了許淵沖先生《長恨歌》英譯本的言內意義中疊字、借喻、頂真等若干修辭的再現。探討表明,漢英兩種語符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導致了言內意義在轉換過程中的變異或缺失。因此,在翻譯詩歌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言內意義的轉換,尤其是修辭的再現。
社會符號學;言內意義與修辭;譯文;長恨歌
社會符號學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符號組成的,而語言符號只是其中的一個子符號系統。唐詩作為中國文學寶庫中最光輝奪目的瑰寶之一,毫無疑問也具有其自身的符號魅力。白居易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關心民生疾苦,以詩針砭時弊?!堕L恨歌》是其代表作之一。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白居易用精煉的語言,采用敘事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描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愛情。詩歌一面敘述他們回環(huán)往復,蕩氣回腸的忠貞愛情;一面暗示唐玄宗縱欲行樂,重色輕國的統治狀況。關于《長恨歌》的英譯版本頗多,本文試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的角度出發(fā),對許淵沖英譯本《長恨歌》的言內意義中若干修辭的再現進行探討,希望以此引起讀者對詩歌中言內意義修辭再現的重視。
著名的西方語言學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認為翻譯即是翻譯意義(translation meanss translating meaning),并把符號學的意義觀作為符號學翻譯的中心?,F代符號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美國哲學家查爾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全面系統地發(fā)展了符號學理論。他指出語言的意義可以分為三種:(1)言內意義(linguistic meaning),指的是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系所體現的意義;(2)指稱意義(referential meaning),即是符號與其所指對象之間的關系所體現的意義;(3)語用意義(pragmatic meaning),即符號與解釋者的關系所體現的意義。翻譯的過程即是解碼和編碼的過程。如果源語符號系統為SS(Source System),目標語符號系統為TS(Target System),那么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跨語符翻譯時三種意義的轉換過程。要把SS(源語)中的三種意義完全一致的轉換成TS(的語)幾乎是一種完美的翻譯設想。在實際過程中,翻譯要么大致傳達全部的意義,要么部分地體現其中的一、兩種。因此,我們用虛線框表示解碼和編碼后的意義。通常語用意義和指稱意義都能很好的傳達給讀者,而言內意義或多或少會被剝奪掉。
在這三種意義中,言內意義是語符之間關系的意義,涉及到構成文本的字、詞、句之間的聚組合關系(paradigmatic and syntagmatic relation),反映在語音層,詞匯層和語法層,相對而言較為復雜。孔子曾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文”就是“文采,文辭”,也就是說話、作文要講求修辭藝術。篇章內字、詞、句之間的橫向組合與縱向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修辭的運用。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對言內意義的解碼和編碼時要十分重視修辭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言內意義中的修辭進行探討:(1)語音層面(比如:疊音,疊韻,諧音,雙關等);(2)詞匯層面(包括比喻,拈連,反復,用典等);(3)句法層面(例如:倒裝,對偶,層遞,頂真等)。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朵奇葩,它講求對仗工整,語言凝練,平仄押韻等等。如何翻譯好唐詩使國外讀者領略我們這一燦爛的民族文化一直備受關注。許淵沖先生是我國翻譯大家,在諸多翻譯實踐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說”:意美,音美,形美。對于《長恨歌》的翻譯,許先生運用多樣化的方法,在原文和譯文的結構,韻律,及意象方面達到了極佳的平衡。但是語言符號會隨民族文化、歷史和地域變異,這種變遷會導致語義功能的改變。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必然引起漢英兩種語言符號意義上的差別。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唐詩的言內意義是難以用恰切的英文來傳達的。下面本文試從語音,詞匯和句法層面探討這個問題。
(1)語音層面(以疊字為例)
例1: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許譯:Slowly beat drums and rang bells;night began to grow long;
Bright shone the Milky Way;daybreak seemed to come late.
上文中運用了兩組疊字:“遲遲”和“耿耿”?!斑t遲”二字表明聽者(唐玄宗)覺得鼓聲好似一聲慢勝一聲,有種度日如年的感覺?!肮⒐ⅰ眲t描述了清晨漫漫星河的燦爛之狀,與內心黯淡的看者形成鮮明對比。兩組疊字都是低沉的上聲調,道出了從暮色到黎明的冗長難耐,折射出唐玄宗夜間思念楊貴妃難以入眠的情景。許先生把“遲遲”譯成“slowly”一詞,“耿耿”譯作“bright”,不僅通俗易懂而且真是的傳達了詩人的原本意圖,做到了真切的“忠實,通順”??墒恰斑t遲”和“耿耿”的疊音未能體現,語音層面的言內意義和低沉音樂感沒能成功地轉移到譯文中。
(2)詞匯層面(以借喻和用典為例)
例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許譯:Turning her head,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
以上一例中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借喻是比喻的一種,直接借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且本體與喻體之間有密切聯系?!胺埙臁币辉~原指婦女用的脂粉和眉顏,后喻指美女。白居易這里用來指后宮三千佳麗。許先生把“粉黛”譯為“the fairest face”,保留了指稱意義,但是沒有將借喻中的言內意義忠實地傳達給譯文讀者。
例3: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許譯:Herbeautyservedthenightwhendressedin Golden Bower
Or drunk with wine and spring at banquet in Jade Tower.
上文中運用了用典的修辭手法?!暗洹奔吹涔?,指的是詩文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傳說,名著或傳統習俗和來歷出處的詞語。“金屋”典出班固的《漢武故事》:漢武帝劉徹幼時,長公主劉嫖問他:“兒欲得婦不?”末又指其女兒阿嬌問道:“阿嬌好不?”劉徹笑著說:“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边@里“金屋”指楊貴妃奢華的宮殿。白居易引用這一典故在于表明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極度寵愛?!坝駱恰背鲎浴妒抻洝?“昆侖有玉樓十二?!边@里指代美輪美奐的樓閣,自從得了“回頭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后,唐玄宗便在此飲酒作樂?!敖鹞荨焙汀坝駱恰狈謩e譯成“Golden Bower”和“Jade Tower”使譯文保持了工整美,讀起來瑯瑯上口。不過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若不把“金屋”和“玉樓”用典中的言內意義表現出來,譯文讀者就不能更深層次的領略到其中的妙處。
(3)句法層面(以頂真和對偶為例)
例4: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許譯:Flowerlike face and cloudlike hair,golden-h(huán)ead dressed,
In lotus-flower curtain she spent the night blessed.
She slept till sun rose high,for the blessed night was short,
From then on the monarch held no longer morning court.
原文中第二句以“春宵”結句,第三句又“春宵”以開頭,屬于頂真修辭,它用前面結尾的詞語或句子做下文的起頭。這種前后緊密相連的重復使得上下兩句一氣呵成:上句描寫楊貴妃美麗嬌媚,集三千寵愛于一身;下句揭示唐玄宗行樂縱欲,重色輕國。譯者試圖遵循“形美”原則,把兩個“春宵”譯為都譯出來了?!癰lessed”一詞體現了原文的語用意義,刻畫出唐玄宗與楊貴妃盡情享樂的情形。為了符合譯文讀者的思維習慣,譯者把“春宵苦短”放于“日高起”之后。然而,這種體貼忽略了原文的言內意義,使得頂真這一修辭蕩然無存,原文的上下兩句之間的緊密聯系因此斷裂,回環(huán)往復的美感也因此消失。
例5:梨園子弟白發(fā)新,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
許譯:Actors,although still young,began to have hair grey;
Eunuchs and waiting maids looked old in palace deep.
中國古典詩詞講究對仗工整,因而節(jié)奏感強烈,極具音樂美感。上例中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方式??梢哉f對偶是對詩句結構要求最為嚴格的修辭之一。對偶的兩句必須字數相同,結構詞性一致,并且意思相關。上句中“梨園”對“椒房”,“子弟”對“阿監(jiān)”,“白發(fā)”對“青娥”,“新”對“老”,兩兩相對,無不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歷史悲劇。譯文中雖然兩句字數相等,句式結構卻與原文完全不一致。譯文第一句運用“although”結構,下句則采用了狀語后置的手法。這種區(qū)別正是中西文化差異使然。漢語是典型的“竹節(jié)式”結構,英語則是“葡萄式”結構,也因此對偶的言內意義難以在英語中得到完美的體現。
許淵沖先生曾說,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是一門將一種語言變成另一種語言的藝術。他對《長恨歌》的翻譯真切地做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可以說是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精彩再現。本文以上幾例多屬中西方文化差異所致。英語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唐詩又是漢語中極具特色的文學符號,兩種語符之間的轉換必然會造成符號意義上的差異,上文中言內意義的變異或缺失現象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在翻譯詩歌時,我們要重視言內意義的翻譯,要努力再現原文的修辭無論是含義上的還是風格上的,從而使國外讀者能夠更加深刻地領略我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1]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李明.社會符號學的淵源及其翻譯原則[J].上海科技翻譯,1997,(4).
[3]劉先剛.文化翻譯與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從“詩經”到“西廂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姚鍵.論現代西方翻譯理論的流變和發(fā)展趨勢[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7]中國成語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2011-02-22
中南大學研培辦項目(71333000408)
唐蔚(1987-),女,湖南岳陽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