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瑋 蔣 蘭 李 兵
(北京林業(yè)大學外語學院)
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課外閱讀調查與分析
◆劉 瑋 蔣 蘭 李 兵
(北京林業(yè)大學外語學院)
課題組本著“廣泛而大量的閱讀可以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理念,在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的學生中實施了課外閱讀計劃。作為課題報告的一部分,對閱讀計劃執(zhí)行和成效等各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以期找到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課外閱讀計劃 閱讀能力 閱讀習慣 閱讀態(tài)度
閱讀能力是英語學習者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對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要求更高?!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閱讀能力有明確要求,分級別能以適當的閱讀速度讀懂不同難度的英文材料,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情節(jié)或論點。傳統(tǒng)上英語專業(yè)針對閱讀能力的提高分別設精讀和泛讀兩門課。從字面上看,都是“讀”,但兩者有實質性差異。“精讀”被定義為對較難篇幅較短外語文章的仔細閱讀,目的是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掌握語言點和運用閱讀技巧?!胺鹤x”則是大量閱讀,達到大致理解即可(Bamford,1984&Day,1994)。在精讀課上,教師會挖空心思詳細地解釋課文,把里面的篇章、句子、直至單詞用法都全面地分析清楚,無一遺漏;而泛讀課卻是強調“泛”。所以有些學者(Alderson&Urquhart,1984)認為精讀并不是閱讀課,而是語言訓練課。當然語言知識是泛讀的基礎和必需,但對于真正的閱讀理解是不夠的,從一定程度上說,閱讀能力是靠大量閱讀獲得的。
在此理論基礎上,本課題組兩位教授泛讀課的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外進行大量廣泛的閱讀,因為僅僅每周4個學時的課時量肯定達不到“泛讀”的要求。具體要求如下:
學生在課外進行廣泛的閱讀,所讀材料長短、題材、類別、本數不限,但每天至少閱讀1500字,每3周交一份讀書報告。讀書報告的成績作為平時成績,期末計入總評成績。本文是本課題組對所教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一)調查對象
本課題組于2010年4月10日對北京林業(yè)大學外語學院英語專業(yè)95名一年級學生和100名二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一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計劃開展了才2個月;二年級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已近3個學期。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97份,收回有效問卷197份,有效率為100%。
(二)調查方法
為了真實地反映學生課外閱讀情況,問卷在設計上同時采用了定量和定性兩種研究方法。設計本調查問卷所依據的理論有:國內外有不少關于“有效閱讀”(Cohen,1978),“默讀”(Pugh,1978)和“信息閱讀法”(Johns&Davies,1982)等理論。這些方法都是針對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其基本理論是學習者要擺脫音覺聯(lián)想的干擾,直接從文字符號獲得信息;加快閱讀速度以追求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量;掌握的信息量越多,儲存在大腦中的認識單位越豐富,理解也就越正確、完全。
調查問卷圍繞課外閱讀所取資源、閱讀態(tài)度、閱讀習慣、和課外閱讀的作用四個方面展開。在問卷的定量分析部分,第一、二部分的選擇項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形式分級,根據不同問題,問卷選項從“1=很小”到“5=很大”或“1=不同意”到“5=同意”。在調查問卷的定性分析部分,學生可以自由地寫出對課外閱讀、閱讀課及閱讀教材的看法和建議,調查問卷的無記名方式保證了定性分析部分的客觀有效性。
(三)數據分析
在數據分析前,課題組對問卷選項進行量化,即把每個選項的人數換算成百分比,以便更直觀地體現調查結果。
(一)二年級學生情況
二年級學生開設閱讀課和開展課外閱讀的時間較長,對其閱讀情況的研究也就更有代表性,所以本文將對其調查問卷進行詳實地分析。
1.課外閱讀時所利用英語資源
(Q1=英文教材;Q2=英文辭書/百科全書;Q3=教學參考資料;Q4=英文網絡資源;Q5=英文報紙/雜志;Q6=英文經典名著;Q7=英文暢銷書;Q8=非小說文體的英文作品;Q9=英文電視/廣播)
圖1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能在課外閱讀時利用各種英語資源,并且多數學生認同英語資源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選否定項(“很少”、“較少”)的學生在各種資源中都占少數(6%~36%),選肯定項(“較大”、“很大”)的學生比例更大些(24%~73%)。其中,認為英文教材作用較大或很大的學生最多(73%),否定其作用的最少(6%)。對非小說文體的英文作品持肯定態(tài)度的學生(24%)少于持否定態(tài)度的(36%),說明有些學生還沒有認識到非小說文體的英文作品的作用,這可推斷出他們在課外閱讀時可能較少選此類作品。這種情況要求老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指導,推薦一些書目(書籍、報刊、雜志等),使學生能夠讀懂各種題材、類型、文體的文章,真正做到廣泛閱讀。
2.對英語閱讀的態(tài)度
圖1 學生課外閱讀英語資源利用情況
圖2 學生對英語閱讀的態(tài)度
(Q10=非常喜歡可外閱讀英文;Q11=只要學好英文教材,閱讀能力就可達到要求;Q12=相比而言,提高閱讀能力不如提高口語和聽力重要;Q13 =上閱讀課主要是提高閱讀能力和技巧;Q14=閱讀沒有技巧,主要是熟能生巧;Q15=英文閱讀花很多時間,但收效不大;Q16=現在用的英文教材很好;Q17=提高英語閱讀能力主要靠好的教材;Q18=挑選英語課外讀物很重要;Q19=學習閱讀教材主要為了考試;Q20=喜歡自主選擇英文讀物; Q21=喜歡讀老師或同學推薦的英文閱讀材料;Q22=喜歡讀英文報紙/雜志;Q23=除了英文教材外還定時閱讀其它中文讀物;Q24=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學習興趣;Q=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其它技能。)
從圖2不難看出,多數學生(70%)非常喜歡課外閱讀英文,明白只靠學習教材來提高閱讀水平是不夠的。清楚地認識到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性(Q12、Q24、Q25),以及課外閱讀對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性(Q11、Q17)。能夠自主地選擇英文資料閱讀(89%),這樣在興趣的引導下閱讀會更有效果,但也可能會導致閱讀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圖2同時體現出有些學生認為提高閱讀能力僅靠廣泛大量地閱讀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Q13、Q14)。這一點在“建議”部分也有體現,即有些學生提到閱讀課要“著重技巧培養(yǎng)”,這就要求任課老師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實際講解一些閱讀技巧,如根據上下文推測詞意,運用語法知識分析句子結構,尋找主題句等。以廣泛大量閱讀為主,閱讀技巧為輔,兩者緊密結合,全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水平。
3.關于英語閱讀習慣
此部分對比調查了學生上大學前后的課外閱讀情況。從統(tǒng)計來看,上大學前絕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養(yǎng)成課外英語閱讀的習慣,甚至有10%的學生上大學前從未讀過任何英文課外讀物,有41%的學生沒讀過一本英文課外書。而上大學后,在本課題組課外閱讀計劃的引導下,此情況得到很大改觀,所有學生都進行課外閱讀,并且有67%的學生持之以恒地進行課外閱讀,有39%的學生課外閱讀量每周超過9000字。但真正有閱讀計劃并嚴格遵照計劃進行閱讀的人只有10%,并且能夠大量閱讀的人數也不是令人滿意,每周超過15000字的人只有13%。這就要求教師針對每位學生的不同情況,因人而異地指導他們做好閱讀計劃并監(jiān)督閱讀計劃的實施,并在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時有意加大閱讀量,規(guī)定每天閱讀的最小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師的外力相結合,使學生真正實現廣泛大量的閱讀。而選項“課外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85%)又一次驗證了學生對課外閱讀重要性的認同,同時閱讀時要結合運用閱讀技巧(60%),并要有相應的詞匯量做支撐(82%)。最后一條體現出多數學生已掌握了好的閱讀方法,在閱讀時會“心中默讀”(67%)或“全神貫注、用腦去讀”(74%),只有少數學生仍然保留著原來的不良閱讀習慣,如“口中念念有詞”(10%),“用手或筆圈點閱讀部分”(18%)或“聽音樂、吃東西或做其他與閱讀無關的事情”(16%),針對這部分學生的不良習慣,教師應進一步強調什么是好的閱讀方法,幫助他們改掉不良習慣。
本問卷的最后是對閱讀課作用和課外閱讀計劃作用的調查。值得欣慰的是80%的學生認為“上閱讀課以來,英語閱讀能力在不斷進步”,共有95%的學生認為“課外閱讀計劃對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幫助,其中26%的認為“幫助較大”。這說明本課題組所教授的閱讀課和開展的課外閱讀計劃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關于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和能力,這兩者之間的確切相關將在本課題組另外一篇相關性分析論文中進行驗證。
(二)兩個年級情況比較
為確保研究的科學有效性,課題組對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情況進行了對比研究,筆者認真仔細地比較了兩個年級組的每個問題的每個選項,結果發(fā)現,兩個年級的學生雖然上閱讀課和開展閱讀計劃的時間相差一年,但他們對所使用的英語資源、英語閱讀態(tài)度和閱讀習慣的看法等方面沒有實質性的差異,兩個年級組中選每個選項的學生的比例大致相同。
本調查研究表明,學生已充分認識到提高閱讀能力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和課外廣泛大量閱讀對提高閱讀能力的作用;多數學生掌握了較正確的閱讀方法,并能堅持進行課外閱讀,但由于種種原因,計劃性還不是太強,選讀物也較隨意,缺乏科學性;現用教材內容有些陳舊、結構板塊及版面較單調,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應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選用更合適的教材,知識性、趣味性、時令性、題材文體多樣性兼顧。
本課題組基于所收集的其它數據另外還撰寫了一篇關于課外閱讀與提高閱讀能力的相關性分析的論文,它將進一步驗證此問卷調查的研究和結論。
[1]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Bamford,J.Extensive reading with graded readers[J].The Language Teacher,1984,(8/4):3-14.
[3]Day,R.R.Selecting a Passage for the EFL Reading Class[J].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4,(32):20.
[4]Alderson,J.Charles&A.H.Urquhart(eds)..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e[M].London,New York:Longman,1984.
[5]Cohen,K.M.,Richard West&Gorge.Models of Efficient Reading[M].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78.
[6]Pugh,A.K.Silent Reading:An Introduction to Its Study and Teaching[M].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1978.
[7]Johns,Tim&Florence Davies.ESP的信息閱讀法.現代外語,1982,(3).
[8]Rayner,K.&A.Pollatsej.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M].Englewood Cliffs,NJ:Prince-Hall.1989.
[9]Carrel,P Second language Reading:Reading Ability or Language Proficiency[J].Applied Linguistics 1991,(12):159-79.
[10]胡壯麟.當代語言理論與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本文受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RW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