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鼎
(西南交通大學體育部,四川 成都 610031)
實驗與調(diào)查
中小學生體質現(xiàn)狀與學校生存教育模式的研究
——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為例
殷 鼎
(西南交通大學體育部,四川 成都 610031)
生存教育是人類最基本的教育,學校和體育作為開展教育最重要的場所和組成部分,對于提高中小學的各種生存能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數(shù)理統(tǒng)計、邏輯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了寧夏中小學生體質和開展生存教育現(xiàn)狀的基礎上,引申出進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并構建了以學校為中心,有機聯(lián)系家庭、社會開展生存教育的體系和以學校體育為途徑“金字塔形”的生存教育實現(xiàn)模式。
中小學生;體質;生存教育模式
寧夏地處西北,海拔較高,干旱缺水,紫外線強,諸如大風、沙塵暴、泥石流、突然的強降溫、暴雪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與全國相比寧夏經(jīng)濟基礎薄弱,教育發(fā)展相對滯后,對于中小學生生存教育的開展幾近空白。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存條件,采取何種有效的措施提高寧夏中小學生的生存能力以及構建生存教育實現(xiàn)的模式是當務之急。
1.1 中小學生體質現(xiàn)狀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良好的體質是一切教育的保障,生存教育的開展受體質的制約,反過來又促進體質的發(fā)展。寧夏經(jīng)濟落后,自然條件惡劣,中小學中回族學生比例較高,獨特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孕育下學生的體質如何,是開展生存教育的關鍵所在。2009年11月16 ~ 26日,自治區(qū)教育廳舉辦了首屆寧夏中小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賽,采用分層抽樣的辦法對寧夏5個地級市10縣區(qū)30所中小學校進行了測試。本文以此次測試賽數(shù)據(jù)為樣本與第二次國民體質測試數(shù)據(jù)做單樣本均數(shù)T檢驗,以分析寧夏中小學生體質的現(xiàn)狀。
由表1、表2可見,寧夏中小學生身體形態(tài)發(fā)育即身高、體重的發(fā)育較好,與全國相比差異不顯著,這說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學生的營養(yǎng)狀況較好。男女身體素質各項指標均令人堪憂,握力、仰臥起坐、立定跳遠、耐力跑項目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異顯著。
1.2 中小學開展生存教育的現(xiàn)狀
1.2.1 政策缺失人是具有生命的高級有機體,生存能力的高低決定了生命的精彩程度。中小學生肩負著推動祖國未來發(fā)展的重任,在當今社會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化、生存壓力日漸增大的背景下,學校同步開展生存教育非常重要?;诖?,云南省教育廳早在2008年8月就已開始實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的“三生教育”。然而這一理念和政策的推行,并沒有對同處西部地區(qū)的寧夏起到輻射和帶動作用。通過對寧夏相關部門以及基層學校的走訪了解到,對于在學校開展生存教育問題的相關部門至今沒有出臺指導性的文件和政策。
表1 寧夏和全國中小學男生體質指標比較 (± S)
表1 寧夏和全國中小學男生體質指標比較 (± S)
注:n為樣本量;——表示此項目該階段沒有測試;*表示P<0.05;**表示P<0.01。
年級 n 身高 體重 握力 立定跳遠 1min跳繩 400M 1000M高中 378 169.2±5.68 57.8±8.47 40.3±9.51 221.5±17.89** —— —— 263.01±31.30**全國 170.8±6.39 59.6±10.12 41.8±7.98 225.7±21.33 —— —— 260.6±32.74初中 393 161.7±6.54 49.7±9.37 30.1±9.14* —— 98.7±15.67 —— 286.65±36.04*全國 163.7±8.28 51.6±11.45 32.7±8.03 200.5±24.68 —— —— 284.0±39.28小學 405 143.6±7.81 35.3±9.11 14.3±9.08** —— 78.8±18.44 122.1±19.03** ——全國 144.7±7.67 37.5±9.22 18.0±4.61 162.6±19.44 —— 118.2±17.35 ——
表2 寧夏和全國中小學女生體質指標比較 (± S)
表2 寧夏和全國中小學女生體質指標比較 (± S)
注:n為樣本量;——表示此項目該階段沒有測試;*表示P<0.05;**表示P<0.01。
年級 n 身高 體重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1min跳繩 400M 800M高中 375 158.7±5.07 51.9±5.66 28.97±9.06* 163.9±17.23** —— —— 262.4±31.47**全國 159.0±5.71 51.2±7.29 30.7±9.73 167.1±17.98 —— —— 259.3±30.72初中 396 156.2±5.30 47.7±5.32 26.17±7.45* —— 105.7±20.02 —— 267.5±39.11*全國 157.0±5.93 47.4±8.10 28.1±9.56 160.7±18.68 —— —— 265.8±34.79小學 400 144.7±8.91 35.8±9.73 25.99±8.62 —— 89.9±19.17 125.7±5.48** ——全國 146.1±7.79 36.9±8.40 26.5±10.08 150.4±18.40 —— 122.9±17.20 ——
表3 寧夏中小學開展生存教育情況調(diào)查表
圖1 生存教育的體系構建
1.2.2 意識淡薄生存意識是學生對于面臨的生存環(huán)境的認知和體驗,良好的生存意識有利于生存教育的開展。利用首屆寧夏中小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賽的機會對參賽學生隨機發(fā)放問卷1020份,收回問卷958份,其中男生489份,女生469份,回收率93.92%,統(tǒng)計結果如表3所示。
對于開展生存教育的必要性及場所和形式方面,80.6%的學生認為有接受生存教育的必要,80.1%的學生認為接受生存教育的最佳場所是學校,63.2%的學生接受開展生存教育的最好形式是體育課;對于生存教育的關注和意識方面,19.1%的學生沒有關注過災害逃生問題,42.9%的學生沒有學習過生存教育方面的知識與技能,51.8%的家長沒有培養(yǎng)過孩子逃生的基本技能,將近一半的學校沒有系統(tǒng)組織及開展過生存教育方面的集體學習和演練,這暴露了學生個人、家長以及所在學校管理部門生存教育意識的淡薄。
體質是在遺傳變異的基礎上,人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和機能方面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具體包括:身體形態(tài)發(fā)育水平、生理生化功能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心理狀態(tài)和適應能力幾方面。體質與生存教育兩者的關系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身體素質是生存教育的基石。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協(xié)調(diào)等指標。眾多自然、人為的對中小學生造成的傷害事故發(fā)生后,廣大教育者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良好的身體素質才是一切教育的必須,更是生存教育的基石。
第二,心理健康是生存教育的保障。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心理素質是以自然素質為基礎,在后天環(huán)境、教育、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步發(fā)生、發(fā)展起來的,是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的“合金”。簡單地說,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逐步發(fā)展和形成的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綜合。心理的健康與否對于維持和維護人的正常情緒和生理、適應各種外部刺激從而更好的生存下去的作用不言而喻,可見良好的心理健康是生存教育順利開展的保障。
圖2 “金字塔形”的生存教育實現(xiàn)模式
第三,適應能力是生存教育的目的。適應能力是指人為在自然和社會中更好生存而進行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并對改變做出行動的一種能力。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激烈的社會競爭,處處要求人類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生存教育的開展正是基于提高人們對自然和社會中的認識、掌握立足于其中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適應自然和社會,所以說適應能力是生存教育的目的。
3.1 素質教育的開展呼喚生存教育
素質教育的內(nèi)容是從培養(yǎng)人的身心、知識、智能和人格素質等方面建構教育內(nèi)容體系,其核心是培育學生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需的良好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作為素質教育的擴展和補充,生存教育的目的與素質教育一脈相承,也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通過開展生存教育,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提高生存能力,保護生存環(huán)境,把握生存規(guī)律,培養(yǎng)生存意識,樹立正確的生存觀。顯然中小學開展生存教育是應素質教育所喚,時代所需之舉。
3.2 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需要生存教育
教育因個體的生命而存在,為個體的生存而服務,教育在本旨上是促進個體成長發(fā)展的一切作為。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文中將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劃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5個相互遞進的層次。作為最低層的生理需要,必須以活著、生存作為第一需求,只有滿足了活著、生存的需求后,才能產(chǎn)生更高層次的需求。進一步講,中小學生在具備了良好的生存知識和技能的前提下,才可能去追求和實現(xiàn)更高的人生理想。在中小學開展生存教育正是秉承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意在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成長,從而滿足其更好的成長發(fā)展所需。
3.3 寧夏的現(xiàn)狀亟待生存教育
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生存教育的開展就是讓人類更好地適應所處的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一方面,寧夏地處西北內(nèi)陸,干旱多風。惡劣的自然現(xiàn)狀需要生存教育的開展,以使學生了解自然知識,掌握生存技能,磨練生存意志,提升在復雜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寧夏中小學生堪憂的體質現(xiàn)狀,要求生存教育的開展以增強學生的體質,滿足學習和生活所需;最后,寧夏各級學校開展生存教育的現(xiàn)狀,亟待生存教育的開展,以提高學生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識,培養(yǎng)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各種綜合能力,從而實現(xiàn)自身對社會的價值。
4.1 生存教育體系的建立
生存教育的體系是指與生存教育的開展有關的事物或意識互相聯(lián)系構成的整體。構建一個結構完整的理論體系,對于生存教育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合,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根據(jù)家庭、學校、社會三個互為聯(lián)系的要素,以學校為中心構建了生存教育的體系。(圖1)
生存教育的體系體現(xiàn)出了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在開展生存教育時空上的逐步深入和相互配合。縱向上隨著學生的成長和受教育程度的變化,生存教育的開展逐步深入,并由低向高有機過渡。從起初的接受簡單的生存知識和技能,向著掌握更深層次的生存知識和技能延伸。橫向上家庭是開展生存教育的最初場所,擔負著啟蒙和輔助教授的任務;學校是開展生存教育的中心場所,擔負著深化和完善的任務;社會則是生存教育的最終走向場所,擔負著檢驗和反饋的任務。以學校為中心建立生存教育體系,在理論和實踐上能夠有效地將生存教育的另兩個支撐點家庭、社會聯(lián)系起來,從而構成開展生存教育的鐵三角。
4.2 生存教育的實現(xiàn)模式
生存教育的模式是指實現(xiàn)生存教育的標準或可供借鑒的形式或樣式。它依托生存教育體系的指導,解決開展生存教育的途徑以及開展生存教育的具體內(nèi)容的體現(xiàn)。依據(jù)學校體育在課時安排、教學形式及內(nèi)容上的優(yōu)勢,進一步在學校建立了以體育為主要途徑 “金字塔形”的生存教育實現(xiàn)模式(圖2)。
生存教育的開展借助學校體育,反過來學校體育又支持生存教育的實現(xiàn)。在學校體育的開展內(nèi)容上,宏觀上有運動技能培養(yǎng)和生活能力教育兩方面;中觀上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又包括身體素質和理論知識兩項,生活能力教育又包括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和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兩項;在身體素質、理論知識、合作精神、生活方式下面又包含諸多的微觀內(nèi)容??梢钥闯觯撃J皆谕獠啃螒B(tài)上,自下而上形成了一個由內(nèi)容、途徑、目的三者組成的“金字塔形”的支撐框架;在內(nèi)部內(nèi)容上,從宏觀到微觀層次分明、銜接緊密、又相互配合從而確保生存教育的實現(xiàn)。
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小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其成長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生存教育的意義非凡。以學校為中心構建的生存教育體系,能夠將家庭和社會有機的結合起來。利用學校體育這一途徑開展生存教育,可以提高和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生存能力及全面發(fā)展,從而為國家培養(yǎng)和輸送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1]王玉琴.“三生教育”及其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J].文理導航,2010(8):19.
[2]國家體育總局.第二次國民體質監(jiān)測報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3]唐時虎.論生存教育與學校體育時空理論的構建[J].西安體育學報,2006,23(4):100-104.
[4]鄭頌平.青少年學生生存教育模式的研究——從體育角度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6):88-90.
[5]伊文海,孫婕.論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下生存教育與高校體育教學的結合[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18(6):123-125.
G807.3
A
1674-151X(2011)11-055-04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27
2011-06-16
殷鼎(1985 ~),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