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蔚青
(作者為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做到長治久安,就必須下決心解決漸進式改革進程中積累起來的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講 到加強社會管理,有些管理者只想到加強對社會的控制,保持社會穩(wěn)定。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chuàng)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guī)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边@對于我們全面理解社會管理,民主科學地實行社會管理,有效加強、改善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穩(wěn)定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但我們需要的社會穩(wěn)定是長治久安,不是表面的、暫時的“不出事”。把社會問題壓制住、掩蓋住只是推遲矛盾爆發(fā)的時間,甚至可能錯過解決問題的時機,導致矛盾激化乃至失控。以“花錢買平安”代替真正解決問題,可能暫時息事寧人,但很容易吊高胃口,引發(fā)攀比,甚至助長“鬧而優(yōu)則惠”心理,使基層干部疲于奔命,“維穩(wěn)”成本節(jié)節(jié)上升,國家財政不堪重負,最終買不到、買不起平安。這種消極型的“社會管理”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應該堅決摒棄。
解決社會問題必須分清輕重緩急,防止“抓小放大”?!敖臧_之疾”容易被發(fā)現,而且由于它影響一個地區(qū)的形象,容易引起領導重視,得到解決。而有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盡管表現不那么明顯,但損害民眾的切身利益,久拖不解決會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障礙,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破壞黨群干群關系,動搖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國家的基本制度,屬于“心腹之患”。盡管這樣的問題往往涉及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管理權限,還可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必須下大決心、化大力氣加以解決。這是社會管理的難點,也應該成為加強、改善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重點。
當前,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進入小康社會后人民群眾的需求全面提高。要適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結構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突破發(fā)展瓶頸,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做到長治久安,就必須下決心解決漸進式改革進程中積累起來的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我們面臨的社會問題有一部分是社會管理缺位造成的無序現象。這主要源于我們的法制建設和社會管理落后于工業(yè)化、市場化、城市化、民主化、多樣化、網絡化、全球化進程。要解決這類問題,就要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任務,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并重,把政府工作的重點從推動經濟發(fā)展轉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抓緊建立社會管理的制度法律法規(guī)體系,全面規(guī)范社會行為,保持社會有序運行,減少無序造成的社會問題。
為此,首先要研究和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體制下社會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科學確定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責權限,既要克服“缺位”,又要避免“越位”。要堅持改革的根本方向,不能重蹈傳統(tǒng)體制下一管就死的覆轍,損害社會活力。加強社會管理不能變成政府在社會管理領域大包大攬,不能一味增加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擴大政府的控制面,造成公權力泛濫。這樣做一方面會推高本來已經過高的行政成本,加重人民群眾和企業(yè)的負擔,增加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難度,擠占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財力,從而加深社會矛盾,增加管理難度;另一方面,違背經濟社會運行規(guī)律,硬要去管那些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還會因管理目標無法實現而招致群眾不滿,自損威信。其次要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合理劃分政府各部門的社會管理職責權限,解決各自為政、政出多門、權限交叉、法規(guī)沖突、推諉扯皮的問題,防止借口加強管理牟取部門私利。
同時,要充分認識社會組織包括基層自治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盡可能把不需要政府強制力的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社會組織,向社會組織開放更多的公共資源和領域,以購買服務等形式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更好地發(fā)揮社會組織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jiān)督、自我發(fā)展和表達訴求、維護權益、有序參與、社會協商、化解矛盾等作用。同時把社會組織作為新時期黨的群眾工作的重點,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組織機構、工作機制和專業(yè)隊伍,實現黨的工作對社會組織的全覆蓋,實行政府對社會組織的依法監(jiān)管。
還有許多社會問題是利益矛盾造成的。隨著市場經濟帶來的社會分工細化和利益機制強化,人民內部具體利益的矛盾日益凸顯。經過多年宣傳教育,人民群眾的社會公平意識和民主法治意識、公民維權意識不斷增強,而我們的某些管理理念、政策法規(guī)、工作作風、工作方法與之很不適應。要防止這些矛盾激化引發(fā)社會沖突,必須釜底抽薪。這就需要黨和政府按照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著力協調社會關系,及時解決社會問題,不斷化解社會矛盾。要對當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各種利益矛盾進行全面系統(tǒng)分析,弄清問題所在和制約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根據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大多數人的思想水平,兼顧效率和公平,提出化解矛盾的總體思路、配套政策和具體措施,盡可能制定出解決問題的路線圖和時刻表,這樣才能增強人民群眾對解決問題的信心,堅定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要克服社會政策碎片化的傾向,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充分聽取相關利益群體的意見,加強對政策實施后果的評估,避免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情況。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中,各級政府都就發(fā)展社會事業(yè)、解決社會問題、完善社會保障、化解社會矛盾,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向人民作出了莊嚴承諾,提出了明確的乃至量化的目標。要實現這些目標,必然要大幅度增加財政支出。而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拉動國內消費需求,又需要減輕稅負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稅負。要解決這個突出矛盾,不僅要加快推行公共財政,而且要下決心大幅度壓縮行政開支,特別是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包括行政單位占用事業(yè)編制,堅決遏制辦公場所和辦公條件的奢侈之風,像國務院那樣公開壓縮“三公”經費的結果接受人大和社會監(jiān)督,毫不留情地砍掉不為人民所需只為領導升官服務的“政績工程”。為了更好發(fā)揮人大對政府的監(jiān)督作用,還需要加強人大代表和選民對人大常委會的監(jiān)督,促使各級人大常委會認真履行憲法規(guī)定的職責。
近年來,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對反映輿情民意,揭露社會矛盾,實施輿論監(jiān)督,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發(fā)揮了愈來愈大的作用。這是很大的進步。同時,媒體也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感,決不能只顧吸引眼球,不負責任地發(fā)布和轉載聳人聽聞的不實數據和偏頗觀點,宣泄媒體人個人情緒,誤導社會輿論,引發(fā)和強化社會不滿情緒。權威媒體及其主管部門更是責任重大,決不能以主觀愿望代替客觀規(guī)律,在重大民生問題上提出現階段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或預期,向實際工作部門施加輿論壓力,其后果決不僅僅是損害某個部門的公信力。此外,還要警惕敵對勢力通過網絡推手造謠惑眾搞亂社會。
領導機關需要建立能夠全面、客觀、真實、迅速地反映民意的調查機制,領導干部必須經常深入群眾了解真實的輿情民意,防止把被媒體放大的少數人意見誤認為民意,作出錯誤決策。對事關民生民權的謠言,要以最快速度通過權威媒體和各種現代傳播手段加以澄清。對于群眾呼聲強烈但當前確實沒有條件解決的社會問題,必須作出有充分說服力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