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強輝
上海市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實證研究
冉強輝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對上海市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在“陽光體育運動”認知與參與層面,青少年學生對于“陽光體育運動”的認知基本上處于淺顯了解層面,“應試教育”制度下造成的“學習壓力大”仍然是制約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因素;在學校體育教育層面,體育教師的“量”較充裕,但“質”不容樂觀,學校體育場館器材基本能滿足體育教學,但體育課教學內容尚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體育需求;在社區(qū)體育層面,針對青少年的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較為短缺,社區(qū)青少年體育活動的組織情況不容樂觀,青少年參與社區(qū)體育活動的狀況不佳;在家庭體育層面,家長對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較為積極,但對青少年參加學校運動隊訓練支持率一般。
上海市;青少年體育;現(xiàn)狀;實證研究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將青少年健康素質問題提到了戰(zhàn)略高度,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關注國家未來一代的健康成長。青少年體育不僅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及現(xiàn)代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更關乎“體育強國”的實現(xiàn)和和諧社會的構建。上海市是我國最為發(fā)達的城市之一,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較高,學校體育工作開展較好,選取上海市青少年為調查對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前瞻性,對于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我國絕大部分地區(qū)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借鑒性。
2006年12月15日,上海市教委發(fā)布了《2005年上海市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調研結果顯示:上海市目前中小學生的體質水平與2000年同期相比下降明顯,部分不良率指標明顯高于全國水平,上海市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令人堪憂。2007年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體育局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作為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全面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廣大青少年的健康素質,有效地保障青少年在德智體美方面的均衡發(fā)展。時隔3年,上海市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必將發(fā)生新的變化和面臨新的挑戰(zhàn)。本文通過對上海市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實證調查,旨在找出上海市青少年體育工作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為切實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發(fā)展青少年體育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jù)。
文獻資料法:文獻資料與邏輯分析統(tǒng)一、理論論證與實證詮釋結合和系統(tǒng)綜合與交叉學科融合。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數(shù)據(jù)庫,采用上海市教委、體育局等相關部門公報的權威數(shù)據(jù)。
訪談法:邀請體育、教育等行政部門領導、專家、學者和學生家長代表,就青少年體育相關問題展開討論。
田野調查法:入戶走訪學生家長100人,了解市民生活變遷,如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健身活動等,深入青少年日常生活之中,觀察其體育健身行為。
問卷調查法:設制《學生調查問卷》和《學校領導調查問卷》,在征詢有關專家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上海市城區(qū)和郊區(qū)的34所初、高中學校為調查單位,對學生進行分層隨機抽樣調查(見表1)。問卷調查的發(fā)放與回收工作于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進行,共發(fā)放《學生調查問卷》2133份,回收有效問卷2070份,有效回收率為97.05%;共發(fā)放《學校領導調查問卷》67份,回收有效問卷55份,有效回收率為82.09%,符合統(tǒng)計學要求。
表1 學生調查有效問卷樣本來源學校分布情況
2.1.1 “陽光體育運動”的認知針對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連續(xù)下降的問題,2006年底,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決定在全國的大中小學中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體育運動”(以下簡稱“陽光體育運動”)。2006年我國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2007年4月又啟動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提出力爭用3年時間,使85%以上的學生能做到每天鍛煉1 h。提出了“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我陽光、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每天鍛煉1 h,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陽光體育運動口號。旨在通過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促進廣大青少年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培養(yǎng)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有效地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了解青少年對“陽光體育運動”的認知狀況,可間接反映“陽光體育運動”在基層的開展狀況,揭示“陽光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學生體育價值觀及體育參與的影響狀況。調查顯示,上海市青少年學生對于“陽光體育運動”的認知基本上處于“模糊”和“僅僅知道”的淺顯了解層面(占59.8%),對于“陽光體育運動”、“比較清楚”和“非常清楚”者僅占23.4%,另有16.9%的青少年“從未聽說過”“陽光體育運動”。此狀況存在于“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的第4年,應引起政府與社會相關機構的高度重視。
2.1.2 “陽光體育運動”的參與“陽光體育運動”的目標及《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均要求各級學校和社會應保證青少年學生每天至少鍛煉1 h。而上海市為貫徹“陽光體育運動”精神,切實增強青少年體質,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市中小學2007學年度課程計劃》中要求,從2007學年起,上海市中小學校調整并增加體育活動課時,實行“三課、兩操、兩活動”,即各年級每周安排3節(jié)體育課時、2節(jié)體育活動課時,每天安排廣播操或健身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平時在每天下午課后至下午5:00前,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教育活動和校園體育活動。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青少年每天用于體育活動的時間在40 min以下(占79.7%),甚至有9.4%的學生每天無體育活動時間,而接近或超過1 h的僅占20.2%。由此可見,“每天鍛煉1 h”還沒有得到真正落實,青少年學生的體育鍛煉沒有得到時間上的保證。
2.1.3 運動項目的選擇“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興趣,促進學生掌握終身體育鍛煉的方法和技能”是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調查顯示,絕大多數(shù)青少年均掌握了自行進行體育鍛煉的項目,且青少年掌握的體育鍛煉項目呈多元化發(fā)展趨勢,掌握2項及以上體育鍛煉項目的青少年占82.3%,沒有掌握體育鍛煉項目的占7.1%。青少年平時較喜愛的體育項目主要集中在羽毛球(48.6%)、籃球(41.3%)、乒乓球(16.9%)、游泳(16.3%)等對場地要求不高的體育鍛煉項目上。
2.1.4 體育比賽的參與青少年體育比賽的參與主要由學校組織實施,現(xiàn)實情況下,由校外組織的青少年體育比賽比較少,甚至是一片空白。因此,青少年的體育比賽參與主要應由學校來予以保證。衡量一所學校體育工作主要是全體學生的體質水平、體育普及程度、體育管理和體育設施,以及參加各級體育競賽的成績。學校運動競賽的重點,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抓好普及工作,通過系統(tǒng)的體育教學、輔導訓練,大力開展課外體育競賽,有效地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真正使體育比賽成為學生參見體育活動的天地,全面推動“陽光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青少年參加學校體育組織的各種體育比賽情況,不僅能反映學校體育的開展狀況,也是青少年學生體育價值觀的體現(xiàn),更是對奧林匹克格言——參與比獲勝更重要”踐行程度的反映。調查顯示,青少年參加學校體育比賽的狀況不容樂觀,經常參加者僅占24.3%,偶爾參加者占57.5%,從未參加者占18.1%。
2.1.5 體育參與影響因素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如今“應試教育”制度下造成的青少年“學習壓力大”仍然是制約其參加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因素(占42.8%),“缺乏場地設施”(占26.9%)、“沒有興趣”(占25.5%)也是制約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值得警醒的是,以上3項制約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的因素皆與學校體育教育關系密切。從此3方面出發(fā),凸顯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革“應試教育”制度,緩解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學校體育投入,增加適合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提升學校體育課質量,豐富課外體育活動與競賽,提升青少年體育興趣,學校體育教育責無旁貸。
2.2.1 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與教學內容評價體育教師能力是指完成社會給予的體育教育工作任務所必備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特點的綜合表現(xiàn),是以智力為核心,在掌握教育、體育知識、技能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從事體育教育活動所必需的專門能力[1]。隨著新課標的實施,現(xiàn)代體育教育步入知識化、信息化和能力化時期。在以全面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知識和身心健康為目標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趨勢下,對體育教師的能力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體育教師作為教師群體中的一部分,能力上具有教師能力的普遍性,但其又有作為獨立群體所具有的特殊性:一方面他們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執(zhí)行者和組織者;另一方面他們又是社會上、校際間的一些體育競賽活動的裁判員、教練員、輔導員及組織、檢查與評議者等。由于體育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對體育教師的能力要有特定的要求[2]。
調查顯示,體育教師的“質”不容樂觀,有41.4%的學生和40%的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僅維持在“一般”和“基本勝任”的水平;體育教師的“量”比較充裕,僅有1.8%的學校領導表示體育教師“較短缺”。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知識的不斷更新,社會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信息源急劇增多,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知識面廣,體育教師如果僅靠有限的體育知識或權威地位,很難駕馭現(xiàn)今的體育課堂。因此,加強體育教師的職前、職中、職后培養(yǎng)和培訓,提升其多方面素質和能力,在我國邁向體育強國的社會背景下,已顯得迫在眉睫。
學校是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的主陣地,學校體育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影響、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終身體育技能的獲得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體育課是實現(xiàn)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其內容的豐富程度是衡量學校體育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調查結果顯示,對目前學校體育課教學內容的評價認為“非常單一”、“比較單一”和“一般”的累積達66.6%,說明當前學校體育課教學內容尚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體育需求。學生大多喜歡羽毛球、籃球、乒乓球等球類項目,而限于《教學大綱》項目學時的規(guī)定和場地器材的特殊要求,一些球類項目只能淺嘗輒止,而一些學生較為喜歡的時尚項目還沒有進入體育課堂。
2.2.2 “三課、兩操、兩活動”落實情況根據(jù)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市小學2007學年度課程計劃》中要求,自2007學年起,上海市中小學校調整并增加體育活動課時,實行“三課、兩操、兩活動”,即各年級每周安排3節(jié)體育課時、2節(jié)體育活動課時,每天安排廣播操或健身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調查顯示,多數(shù)學校領導對本校執(zhí)行"三課、兩操、兩活動"情況較為滿意(評價“很好”和“較好”的比例為78.2%),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反映學?!叭n、兩操、兩活動”執(zhí)行情況“一般”(占37.1%)。
2.2.3 體育場館開放情況體育場館是學校進行正常體育教學和學生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基礎性條件,充裕的體育場館數(shù)量、適時地對學生開放,并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健身指導,也是學校體育教學先進性的集中反映。調查顯示,被調查學校體育場館器材基本能滿足需求(60%的被調查學校領導表示“基本滿足”和“完全滿足”需求);學校體育場館在雙休日、節(jié)假日也基本能對學生開放(70.2%的學生和87.3%的學校領導表示學校體育場館在雙休日、節(jié)假日能“偶爾開放”和“經常開放”)。同時,60%的學生表示,學校能為其提供3項及以上的體育專業(yè)指導。表明,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及政府和社會對學校體育的重視,學校體育教學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得以進一步提升。
2.2.4 體育比賽情況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中指出:要把面向全體學生的群體活動與提高課余體育訓練水平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更加廣泛的群體、競賽活動形式夯實體育訓練的基礎,通過課余體育訓練、競賽活動帶動、促進學生群體活動,激發(fā)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學校體育運動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它使學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能激發(fā)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同時,其也是學校體育教學效果的檢閱手段。調查顯示,多數(shù)學校能保持每年舉辦1次運動會(學生認可度達66.6%,學校領導認可度達61.8%)。但訪談發(fā)現(xiàn),學校運動會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項目設置以田徑為主,競技性強、參與面窄;個人項目多,集體項目、趣味性項目少,比賽形式單調;評獎方式單一,忽視對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鼓勵性和過程性獎勵。
2.2.5 “體育中考”情況1993年國家教委頒發(fā)《初中畢業(yè)生升學考試體育試點工作方案》,同年全國有26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進行了升學考試體育試點。作為一種考試制度,“體育中考”實施后,其積極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引起社會、學校、家長及學生本人對體育的高度重視,促進了黨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體育中考”日益成為一項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實行體育考試的學校,即使在緊張的復習考試期間,也不會擅自停止體育課,學生也會抽出一定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绑w育中考”使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有一定提高,調動了工作積極性;體育教學時間得到充分保證;對學校體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場地、器材等教學條件得到普遍改善。無容置疑“體育中考”的實施對落實學校體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試行,尤其是對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調查顯示,青少年學生對“體育中考”的意義的認識比較模糊,40.5%的青少年選擇“無所謂”;而學校領導對“體育中考”意義的認識較為清晰,“贊同”和“非常贊同”者達78.2%。
從2008年起,上海市初中畢業(yè)升學體育考試總分值為30分,由日常鍛煉和統(tǒng)一考試兩個部分組成,日常鍛煉為20分,統(tǒng)一考試為10分。2010年中考體育總分和組成不變,但200 m游泳項目被首次納入可選的中考體育耐力測試項目,20分的平時成績認定也首次從初三“延伸”到了初二,還將向初一和預備班擴展。其實,急功近利的“突擊體育”,不僅效果不好,也可能對學生的身體造成損害。中考體育的日??己讼虺跞昙壨庋由?,有助于減少功利化的體育鍛煉。調查表明,有49.1%的學校領導建議“體育中考”在中考總分中應占30分,而且應該全部進行統(tǒng)一測試,日常鍛煉20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滿分”、“人情分”。不利于激起學生的體育學習、鍛煉興趣。
2.2.6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執(zhí)行情況2002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重要手段?!秾W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從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握力、臺階試驗、50 m跑、立定跳遠、1 min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等指標,反映學生的健康狀況。測得數(shù)據(jù)可作為學生體質健康個體評價的參考標準,也是學生畢業(yè)的基本條件之一。調查顯示,多數(shù)青少年反映其僅能“偶爾”參與學校組織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占53.0%),尚不能做到“常態(tài)化”,但多數(shù)學校領導對其學校組織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報告和公布制度評價較好(67.3%的學校領導認為能做到“常態(tài)化”)。以上表明,學校對《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功能、意義的宣傳教育有待加強,同時對《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普及化、個性化和可操作化改革勢在必行。
學生健康檔案是一個學生健康狀況的真實記載,它主要包括學生健康檢查表、學生健康檢查評價報告等資料。2007年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體育局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全市將健全學生體育評價制度,除定期公布學生體質監(jiān)測總體報告外,還將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健康檔案,作為學生升學、就業(yè)的檔案之一。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其特有的體質特點及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學校幫助從學生時期開始建立個人健康檔案能使每個人隨時了解自己在各個時期的體質狀況。對于檢查出來的疾病,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及早治療;體育部門和衛(wèi)生部門可以隨時了解和掌握每個人的身心狀況,每個人所獲得的體育健康衛(wèi)生知識和個人衛(wèi)生行為等情況。有利于體育與衛(wèi)生工作緊密結合,及時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斷增強每個人的體質,增進健康。個人健康檔案中的數(shù)據(jù)資料,可以為體育教學、訓練、鍛煉、健身提供科學依據(jù),便于體育教師、醫(yī)務人員或本人根據(jù)個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狀況安排體育教學、訓練、鍛煉內容,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建立運動處方和制訂科學的健身計劃。調查顯示,青少年對學校是否為自己建立了健康檔案不甚了解(58.0%的學生選擇“不知道”)。表明,學校除了要堅持為每個學生建立健康檔案外,還應及時反饋學生的健康狀況,定期與學生、家長溝通,使學生及其家長了解其健康動態(tài),以配合學校和家長做出科學決策。
2.2.7 體育專項督察情況在制定相關學校體育制度、政策和規(guī)劃的同時,教育監(jiān)督部門應不斷與學校取得信息溝通和聯(lián)系,及時掌握學校體育發(fā)生的新情況、青少年體質發(fā)生的新問題,為及時修正相關制度和決策提供依據(jù)。調查顯示,上級教育監(jiān)督部門對學校體育工作的監(jiān)督頻率相對不足,每年監(jiān)督2次以上的僅為14.5%、每年監(jiān)督2次的占30.9%、每年監(jiān)督1次的占45.5、從未監(jiān)督的占9.1%。
2.2.8 運動隊建設情況《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4章第12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在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課余體育訓練,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v觀我國近代競技體育的發(fā)展歷史,學校為近代競技體育的傳播、普及和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我國近代競技體育的發(fā)源地。發(fā)達國家(如美國)競技體育發(fā)展的實踐也證明,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完全可以成為培養(yǎng)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的搖籃。調查顯示,41.8%的被調查學校建立2支以上的運動隊;同時,學校領導對建立“校運動隊”持“贊同和非常贊同”意見的達85.5%。說明不管在客觀實踐還是在主觀態(tài)度上,被調查學校在建立運動隊方面均做了積極的工作。
“體教結合”指教育系統(tǒng)依靠自己的資源優(yōu)勢,培養(yǎng)高水平運動隊和競技、學習俱佳的大學生運動員,即在教育體系中引進體育體系中的優(yōu)勢,在培養(yǎng)優(yōu)秀體育后備人才和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中,雙方在義務、責任、資源、優(yōu)勢、規(guī)律和成果等各方面有機的結合[3]。從美國培養(yǎng)競技體育人才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在教育系統(tǒng)培養(yǎng)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充分發(fā)揮體、教兩家優(yōu)勢,形成“一條龍”培養(yǎng)體制,對于解決運動員文化教育問題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作用。自我國施行“體教結合”,在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以來,由于舉國體制的強勢主導以及其他體制、機制原因,“體教結合”并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競技體育培養(yǎng)體制沒有正真確立,學訓賽矛盾突出,教練員水平不高,真正由教育系統(tǒng)培養(yǎng)的國際高水平運動員寥寥無幾。因此,從調查結果也可看出,學校領導關于學校體育對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作用的認識仍然持模棱兩可和部分否定態(tài)度(表示“說不清”和“作用不明顯”的占63.6%);同時,對當前“體教結合”培養(yǎng)體育后備人才的具體運行機制也存有疑慮,認為其是“體教兩家的權宜之計”者高居第一位(占87.3%)。
2.2.9 體育傷害事故處理情況近年來,在學校體育中從皮膚擦傷、韌帶拉傷,到在運動中致傷殘或突然死亡等一系列傷害事故時有發(fā)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在校園傷害事故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國外有的專家統(tǒng)計,體育課發(fā)生的事故要占去全部學校事故的30%~40%[4]。在學校體育中一旦發(fā)生傷害事故,對學生本人來說影響正常的學業(yè);對學生家長來說會影響正常的工作,有時為孩子看病四處奔波,身心疲憊;對學校當事人來說,可能由于一時的疏忽而后悔一輩子;對于學校來說,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學校的正常運轉受到破壞。對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有效防治和處理,也是青少年體育發(fā)展過程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課題。在問卷調查中,有占80%的學校領導表示:如發(fā)生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應按照《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進行處理。
社區(qū)體育主要指在人們共同生活的一定區(qū)域內(相當于微型、基層社區(qū)轄區(qū)范圍),以轄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qū)成員為主體,以滿足社區(qū)成員的體育需求、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鞏固和發(fā)展社區(qū)感情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開展的區(qū)域性群眾體育[5]。社區(qū)體育的完善對于青少年體育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的社區(qū)體育體系能豐富青少年的課余文化生活,為青少年實踐學校體育技能提供必要的場所;拓展青少年體育教學資源,一些獨具特色的社區(qū)體育項目(如舞龍、舞獅、秧歌等),可以移植至學校體育中,成為青少年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資源;完善青少年終身體育體系,青少年除了在校就讀期間能接受系統(tǒng)的體育教育,其他時期均由社區(qū)體育來銜接,社區(qū)體育活動的開展,使青少年終身體育鍛煉成為可能。基于此,本文從社區(qū)體育視角對青少年體育狀況進行實證考察。
2.3.1 社區(qū)體育場地情況《2001—2010年體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提出了“城市體育以社區(qū)為重點”的戰(zhàn)略發(fā)展思路。發(fā)展社區(qū)體育,必然以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為先導,以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管理為基礎。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不斷深化,城市社區(qū)場地設施建設備受重視,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城市社區(qū)體育設施總量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伴隨城市規(guī)模的不斷擴張和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居民擁有體育場地設施的匱乏狀況仍未得到明顯改善;伴隨城市居民體育需求的不斷提高,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短缺的突出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2001年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課題組調查顯示,在城鄉(xiāng)居民不參加體育活動的原因中,“沒有體育設施”由1996年的第4位上升到了2000年的第2位?!坝袌龅仄鞑木蜏蕚鋮⒓芋w育活動”選項由1996的第2位上升到了2000年的第1位。在群眾體育活動點面臨的主要困難中,“場地擁擠”列第2位[6]。雖然本調查的樣本取樣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上海市,但青少年認為其所在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一般”、“短缺”和“嚴重不足”的總比例高達73.5%,說明城市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不足仍是社區(qū)體育發(fā)展的主要障礙。同時,現(xiàn)行城市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多為成年人設計,專門為社區(qū)青少年提供的場地設施幾乎為零,使得青少年在社區(qū)進行體育鍛煉的基礎性條件嚴重缺乏。
2.3.2 社區(qū)青少年體育活動組織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努力構建群眾性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根據(jù)不同區(qū)域、不同人群的不同要求,堅持體育服務的多元化,適應各方面的體育健身需要;健全群眾體育活動組織,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和社會化的群眾體育網絡,完善國民體質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照《意見》的相關要求,調查發(fā)現(xiàn),社區(qū)青少年體育活動的組織情況不容樂觀,多數(shù)社區(qū)青少年體育活動處于“放任自流”的自發(fā)階段,僅有8.7%的青少年表示其社區(qū)經常組織各種體育活動,有41.8%的社區(qū)偶爾組織,有49.5%的社區(qū)根本就沒有組織過青少年體育活動。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評估和培養(yǎng)體系,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特別應加強具有青少年體育活動開展、組織、領導能力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yǎng)力度,努力為社區(qū)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組織和技術支持。
2.3.3 青少年社區(qū)體育活動參與情況基于當前社區(qū)缺乏專門針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場地器材、缺少專門針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科學指導、尚未建立專門為青少年服務的體育組織的現(xiàn)實狀況,以及部分學校體育教學和家庭體育觀念的影響,青少年參與社區(qū)體育活動的狀況不佳,僅有8.9%的青少年“經常參與”社區(qū)體育活動,有36.3%的青少年“偶爾參與”,有54.7%的青少年“從未參與過”。
青少年群體應納入社區(qū)體育視野,社區(qū)體育要把目光投向青少年?!度窠∩碛媱澗V要》明確指出:“全民健身計劃以全國人民為實施對象,以青少年兒童為重點?!边^去青少年體育的責任更多地放在學校,沒有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青少年體育的氛圍。青少年體育場地、設施在社區(qū)體育工作中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目前社區(qū)體育設施定位主要針對老年人,而新設施的建設則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責任分擔。青少年始終是全民健身工作的重點人群,應該把青少年體育活動列為全民健身計劃的工作重點。在社區(qū)體育活動中,要創(chuàng)造條件,在青少年中大力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增強學生體質,幫助他們養(yǎng)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以血緣和婚姻為紐帶構建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它同時也是貫穿人一生,影響人致深、致遠、最早、最多、最直接的環(huán)境。在家庭內部,不同成員各司其職,而家庭體育則有助于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交流,滿足家庭部分成員的生長、發(fā)展、健康、娛樂需求,增進家庭成員間的了解,提高家庭凝聚力。目前,關于家庭體育的概念尚無統(tǒng)一的界定。劉江南等人認為,家庭體育是指以家庭成員為活動主體,為滿足家庭成員自身的體育需求,以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家庭成員為單位而進行直接或間接的體育活動。該定義是以家庭的血緣關系、婚姻關系或收養(yǎng)關系為前提的,并不介意其體育活動的地點是否在家庭內。家庭體育廣泛涉及到活動的動機、頻度、內容、空間、組織形式和消費等,并涉及到人們生存層次、享受層次和發(fā)展層次的一種休閑生活方式和消費生活方式[7]。
2.4.1 家長對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家庭體育是一個人接受體育的起點,是學校體育和社區(qū)體育的基礎。對于青少年而言,家庭體育的作用不僅在于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或防病祛病,還具有增強家庭凝聚力、促進家庭成員團結、和睦和幸福的積極功能。和睦、幸福的家庭環(huán)境是青少年身體和心理健康成長的基本前提之一,而家長的正確引導則是青少年順利進行體育社會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家長的體育價值觀念對于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調查顯示,家長對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總體上較為積極,“比較支持”和“非常支持”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的家長占59.6%,有32.5%的家長態(tài)度模糊,有7.9%的家長表示不支持、甚至非常反對。這說明家長對青少年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還沒有科學的認識,而且應該有個更為明確的支持態(tài)度,促進青少年學生從小養(yǎng)成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
2.4.2 家長對青少年參加運動隊訓練的態(tài)度加強中小學運動隊建設、規(guī)范日常訓練與比賽,對于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體教結合,建立教育系統(tǒng)內的“一條龍”訓練體系,提升我國運動員整體素質和競技綜合實力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在中小學選拔具有體育天賦的青少年參加業(yè)余訓練,是培養(yǎng)青少年終身體育意識、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培養(yǎng)并輸送優(yōu)秀的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指導人才的有效途徑。具有體育天賦的青少年能否順利接受科學的訓練,首先取決于家長的認知和態(tài)度。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青少年參加學校運動隊訓練支持率一般,“比較支持”和“非常支持”的僅占37.4%。訪談結果顯示,家長反對青少年參加學校運動隊訓練的原因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參加校隊訓練會耽誤文化課學習、體育專業(yè)成材率低、易造成傷病、訓練太苦、不利于青少年個性成長等。因此,只有改革現(xiàn)行的人才選拔制度和體育培養(yǎng)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家長的顧慮。
2.4.3 青少年假日期間體育活動時間2007年新修訂的《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增加清明、端午、中秋3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使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總天數(shù)增加到11天,全年休假增加到115天。加上寒、暑假及雙休日青少年學生的休假時間占全年時間的一半以上。然而,青少年在假日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度過的,家庭體育氛圍和家長的體育價值觀念決定了青少年進行假日體育活動的狀況。青少年假日體育活動的有效開展,不僅對其增強體質、愉悅身心、恢復疲勞、和諧家庭氛圍有積極的作用,而且能促使其充分運用在學校學習的體育技能,拓展學校體育功能,積極實踐終身體育思想。如前面調查數(shù)據(jù)一樣,絕大部分青少年(占93.2%)不僅在學校沒有達到“每天鍛煉1 h”的要求,而且在假日也未能達到“每天鍛煉1 h”的標準(占69.6%)。
2.4.4 青少年課外體育學習的渠道青少年時代應是學習體育技能的最佳時機,養(yǎng)成良好習慣將終身受益。除了在學校體育課堂中學習體育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以外,通過一定的媒體了解、學習體育技術和技能也成為現(xiàn)實。在國外,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普遍受到重視。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指出:“體育教育影響到英國青少年一代的競爭力”。英國國家教學大綱中將體育列為“核心課程”,學生也沒把體育鍛煉看作任務,而是一件很愉悅的事,體育好、學習好的學生才備受同學們的推崇。調查顯示,電視仍是青少年學生了解體育知識、欣賞體育競賽的第一大媒體(占61.8%),同時,由于網絡媒體的日漸強大,其也逐漸成為青少年了解體育資訊的主要渠道(占28.7%)。由于青少年的收視習慣與成年人不同,所以,其通過報紙和廣播了解體育資訊的比例較低(分別占6.5%和2.9%)。
通過對上海市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的實證調查顯示,在“陽光體育運動”認知與參與層面,上海市青少年學生對于“陽光體育運動”的認知基本上處于淺顯了解層面;“每天鍛煉1 h”的要求還未得到真正落實;青少年學生參加學校體育比賽的比例不高;“應試教育”制度下造成的青少年“學習壓力大”仍然是制約其參加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因素。
在學校體育教育層面,體育教師的“量”較充裕,但“質”不容樂觀;學校體育場館器材基本能滿足體育教學,但體育課教學內容尚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體育需求;多數(shù)學校能保持每年舉辦1次運動會;青少年學生對“體育中考”的意義的認識比較模糊;學校對《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功能、意義的宣傳教育有待加強,對《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普及化、個性化和可操作化改革勢在必行;學校領導對當前“體教結合”培養(yǎng)體育后備人才的具體運行機制存有疑慮。
在社區(qū)體育層面,針對青少年的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較為短缺;社區(qū)青少年體育活動的組織情況不容樂觀;青少年參與社區(qū)體育活動的狀況不佳。
在家庭體育層面,家長對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較為積極,但對青少年參加學校運動隊訓練支持率一般;電視和網絡是青少年學生了解體育知識及體育資訊的主要渠道。
[1]張學研,王崇喜.對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能力培養(yǎng)與評價的研究:面向21世紀體育師資培養(yǎng)和體育教育專業(yè)改革與發(fā)展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5.
[2]王春燕.體育教師能力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12):84.
[3]王睿,姜振松,劉守君.對當今我國高校課余訓練中幾個熱點問題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6):23-25.
[4]吳志宏,楊安定.中小學生傷亡事故案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9.
[5]呂樹庭.體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232.
[6]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1997,2000)[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34..
[7]蔡傳明.現(xiàn)代家庭體育的社會學分析[J].福建體育科技,2001(6):1.
Empirical Study on 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Status of Shanghai
RAN Qianghui
(Press of Journa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Using literature,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was studied empirical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oung students understand basically in the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of"sunshine sports",the high learning pressure caused by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restrict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In physical education,the quantity of PE teachers is abundant,but the"quality"is not optimistic.The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can meet basically the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content in PE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 a wide range of sports.At the community sport for young people is shortages of sports facilities,the organizations for community youth sports is not optimistic,youth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is poor.In family sports,the parents have the positive attitude for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 for young people more,but the support for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sports teams is not strong.
Shanghai;youth sports;status quo;empirical study
G 80-05
A
1005-0000(2011)02-0122-06
2011-01-18;
2011-02-25;錄用日期:2011-03-01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379SS9068);上海市學校體育科研重點課題(項目編號:HJTY-2010-B09);上海市重點學科(第3期)建設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30801)
冉強輝(1957-),男,安徽人,編審,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上海體育學院期刊社,上海2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