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寶琳,黃桂明,李優(yōu)春
(贛州市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西 贛州 341000)
臂叢神經阻滯是臨床麻醉中常用的麻醉方法,由于其對機體影響小而廣泛應用于臨床。然而傳統(tǒng)的阻滯方法是一種盲探法,受操作者的經驗、患者的配合程度等多因素影響,存在較高的失敗率及并發(fā)癥多的現象[1-2]。為克服其不足,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贛州市人民醫(yī)院麻醉科對34例擇期行上肢手術的患者采用周圍神經刺激儀引導下行臂叢神經阻滯,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擇期行上肢手術患者68例,男36例,女 32 例,年齡 19~63 歲,平均(39±3)歲,體質量 40~78 kg,平均(62±5)kg,ASAⅠ-Ⅱ級。 患側上肢既往有神經損害者不納入本研究。將68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Ⅰ組和Ⅱ組,每組34例。2組患者姓別、年齡、體質量及ASA分級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
所有患者術前30 min均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安定 10 mg。入室后常規(guī)監(jiān)測 ECG、BP、SpO2。Ⅰ組在神經刺激儀(德國貝朗公司,型號:SB8X12)定位下行腋路、肌間溝聯合臂叢神經阻滯。囑患者去枕平臥,頭轉向對側,充分暴露患者頸部,先采用神經刺激儀在前中斜角肌肌間溝處定位進針,首次電流以1 mA起,引出對應肌肉收縮后減低電流至0.3 mA仍能誘發(fā)出肌肉收縮時,回抽無血后注入0.375%羅哌卡因0.2 mL·kg-1;再行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患肢上臂外展90°、屈肘位90°,在腋窩最高點、腋動脈博動處上方定位,若電流至0.3 mA仍能誘發(fā)出肌肉收縮,回抽無血注入0.375%羅哌卡因0.2 mL·kg-1,注藥后每5 min進行一次痛覺評估。Ⅱ組運用傳統(tǒng)方法行聯合臂叢神經阻滯,余同Ⅰ組。
于阻滯結束后10、20、30 min在神經支配區(qū)用針刺法評估阻滯效果。感覺阻滯:針刺無知覺為0分;針刺不痛有感覺為1分;針刺感覺疼痛為2分。運動阻滯:患肢不能活動為0分,活動受限為1分,活動正常為2分。若30 min內無明顯鎮(zhèn)痛效果則視為阻滯失敗。
觀察2組患者的阻滯時間(操作完成時間)、阻滯起效時間(從給藥完畢到可進行外科手術切皮的時間)及手術時間的情況。
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Ⅰ組行臂叢阻滯時間和阻滯起效時間較Ⅱ組明顯縮短,見表1。2組均未出現動脈損傷、氣胸等并發(fā)癥。
表1 2組患者阻滯時間及手術時間的比較 ,t/min
表1 2組患者阻滯時間及手術時間的比較 ,t/min
*P<0.05與Ⅱ組比較。
分組 n 阻滯時間 阻滯起效時間 手術時間Ⅰ組 34 10.1±2.8* 12.9±1.8* 109.4±44.8Ⅱ組 34 11.5±2.7 14.6±2.2 112.7±52.3
臂叢神經阻滯是臨床麻醉中常用的一種區(qū)域阻滯技術,因其路徑不同,阻滯的效果也不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對上臂及前臂橈側效果好,但常不能阻滯C8、T1及部分T2脊神經,因此上臂內側和前臂尺側效果差;腋路對腕尺側及正中神經阻滯效果好,但不能阻滯肌皮神經和肋間臂神經,通常不能耐受上臂止血帶。臨床上通過前述的路徑行聯合阻滯以滿足手術要求。傳統(tǒng)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以針刺法探尋異感進行定位,常需要反復穿刺,有損傷周圍組織甚至損傷動脈或導致氣胸的可能。本研究運用周圍神經刺激儀進行定位聯合臂叢神經阻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周圍神經刺激儀發(fā)出單個刺激波刺激周圍神經,誘發(fā)周圍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產生收縮,使神經阻滯定位有個直觀指標,觀察到肌肉運動進行正確定位[3],尤其在肥胖、不能配合的患者更能準確定位,提高麻醉質量[4]。與超聲引導下的成功率相似[5]。能否有效地達到阻滯效果關鍵在于定位是否準確,神經刺激儀的刺激電流量大小與阻滯的成功率密切相關。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0.3~0.4 mA刺激電流引導出相應的肌肉收縮,從而神經刺激針與臂叢較為接近,使得局部麻醉藥能有效地注入到神經周圍。
本研究結果顯示:Ⅰ組患者在神經刺激儀引導下定位使得臂叢神經阻滯成功率達到100%,操作時間和阻滯完全起效時間均較Ⅱ組縮短(均P<0.05)。這表明神經刺激儀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操作更省時,阻滯效果更好。但在穿刺損傷并發(fā)癥方面,2組均未出現動脈損傷、氣胸等并發(fā)癥,可能與本研究中樣本量較小有關,如增加樣本量可能體現出神經刺激儀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勢。
總之,神經刺激儀定位下臂叢阻滯較傳統(tǒng)方法成功率更高,阻滯實施更快。
[1]劉慧,段霞光,何志強.超聲引導及神經刺激儀在臂叢神經阻滯中的應用 [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09,41(9):1048.
[2]胡思光,張華,陳敏玲.神經刺激儀肌間溝臂叢麻醉用于老年患者的臨床觀察[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0,30(4):574-575.
[3]Lahori V U,Raina A,Gulati S.A randomizes comparative study of efficacy of axillary and infraclavicular approaches for brachial plexus block for upper limb surgery using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J].Indian J Anaesth,2011,55(3):253-259.
[4]徐仲煌,黃宇光,任洪智,等.神經刺激器定位神經阻滯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1,17(5):278-279.
[5]Casati A,Danelli G,Baciarello M,et al.A prospective,randomized comparison between ultrasound and nerve stimulation guidance for multiple injectio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J].Anesthesiology,2007,106(5):99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