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操惠
我國技巧啦啦操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研究
王操惠
分析我國技巧啦啦操運動員在比賽中身體素質存在的問題,結合專項提出加強身體素質訓練應遵循的原則,對身體素質訓練的內容和方法給出建議。
技巧啦啦操;身體素質;訓練
技巧啦啦操登上我國非全運會競技舞臺近10年時間,雖然在各級體操管理組織的推動下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普及,但競技水平還與世界一流存在較大差距,尤其表現(xiàn)在成套動作的編排和難度動作的完成上。本研究通過對近幾年來我國技巧啦啦操運動員在競賽中的表現(xiàn),對難度動作及完成情況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技巧啦啦操項目特點,提出進一步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建議,為訓練實踐提供參考。
我國對技巧啦啦操的訓練還處于摸索和借鑒階段,在競技方面表現(xiàn)還不夠成熟,突出地表現(xiàn)在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方面。通過對2009、2010、2011年全國啦啦操冠軍賽和第9屆世界健美操錦標賽中技巧啦啦操比賽的觀察,對教練員和裁判員等進行了訪談,總結出中國技巧啦啦操運動員在完成質量方面的若干問題[1],詳見表1。
在人體運動極限方面的新動作創(chuàng)編,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技巧拉拉操角逐的目標,并把考究人體極限作為技巧拉拉操獨特風格創(chuàng)造的首要任務。技巧拉拉操運動員存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平衡力、控制力等多方面的極點,也正是日常訓練中需要突破的極點。如果在力量、耐力、身體的控制能力等身體素質方面表現(xiàn)不足,必然會在比賽中出現(xiàn)表1所述的問題。
2.1 循序漸進原則
在身體素質訓練中,基本遵循穩(wěn)定——非穩(wěn)定、靜態(tài)——動態(tài)、徒手——負重的順序。在訓練強度上,理論上是在考慮運動員生理反應的前提下逐漸增加負荷,以避免動作變形或受傷;在訓練頻率上,必須把握好負荷對肌體刺激的時間由短到長,由少到多,間歇時間由長到短;在訓練手段上,應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如底座的支撐訓練,由最初的多人支撐發(fā)展為高難度的復合支撐、單臂支撐、單臂帶旋轉支撐、擔負兩個以上人體的負重支撐等等。
2.2 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的原則
提出這一原則的依據(jù)是有機體的統(tǒng)一性和運動技能的轉移。一味地進行專項訓練在我國技巧啦啦操訓練實踐中很普遍,連續(xù)跳80min的啦啦操幾乎成為訓練的唯一手段,而忽視了基礎的一般訓練。而在評價技巧啦啦操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時,常常選用俯臥撐、側搬腿平衡、站立高處體前屈、1min跳繩、15 s連續(xù)大踢腿、懸垂舉腿、15 s屈體分腿跳、橫叉等項目,但在訓練中,沒有對這些項目進行專門訓練。因此,多種多樣的訓練內容和手段,才能彌補專項訓練的不足。
2.3 穩(wěn)定與非穩(wěn)定狀態(tài)訓練相結合的原則
托舉、拋接、翻騰和跳步等動作都是在非穩(wěn)定或非平衡狀態(tài)下完成的,需要技巧拉拉操運動員有很強的本地位置感、力量大小與方向的掌握、非平衡狀態(tài)下對肢體的控制,因此,在日常訓練中不能以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力量訓練取代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訓練,而應該將兩者有機結合[2]。根據(jù)技巧拉拉操競賽評分標準中關于技術技巧的規(guī)定,要求運動員具備以最佳的準確性完成動作的能力,在完成動作時保持身體重心平穩(wěn)。在技巧拉拉操比賽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底座不穩(wěn)、尖子肢體搖晃和軀干無法直立等現(xiàn)象。
3.1 速度力量訓練
比賽要求運動員動作要有力度和爆發(fā)力,動作到位且快速控制,無延伸動作,要展示瞬間完成動作的能力,因此必須對運動員加強速度力量訓練。通過提高肌肉用力的能力及提高肌肉收縮的速度來提高運動員的速度力量,其中,發(fā)展運動員肌肉用力的能力是發(fā)展速度力量的基礎。技巧拉拉操的速度力量訓練有四種方法:
一是阻力訓練。分為上下肢阻力訓練,下肢阻力訓練方式有沙地跑、草地跑、上坡跑、水中跑、垂直跳等;上肢阻力訓練方式有上斜臥推、T杠下拉、肩上推舉、錘式彎舉等。上下肢訓練可以交替進行,無論是上肢還是下肢訓練,都要保持身體的平衡。
二是柔韌訓練。柔韌性差會限制動作的幅度,從而導致移動速度下降,而且還會使神經(jīng)肌肉協(xié)調減退。訓練內容分為主動和被動訓練兩種,具體方式有正壓腿、側壓腿、后壓腿、前壓腿、仆步壓腿、豎叉、橫叉、前俯腰、后甩腰,等等。上述腿髖部、腰部的柔韌訓練符合技巧啦啦操專項特點。
三是循環(huán)速度力量訓練。循環(huán)速度力量訓練的主要方法:俯臥撐、仰臥起坐、縱向劈腿、靜態(tài)內收肌、雙杠雙臂屈伸、屈膝舉腿、引體向上、直坐高抬腿、腿外展、腿內收、爬繩、直角坐撐、掛臂懸垂、單腿站立后蹲等。每個訓練動作之間保留足夠的時間休息,才能進行下一個動作練習。
四是超等長速度力量訓練。超等長速度力量訓練方法:高抬腿跑、踢臀跑、跨步跑、單腳跳、單或雙腳腳尖上跳、膝觸胸雙足跳、跳起轉體180°、蛙跳、雙腳跳繩等。
3.2 核心力量訓練
如何使運動員在動態(tài)中保持身體穩(wěn)定,并確保動作精準到位呢?這就需要加強軀干部位的核心力量訓練。相對于一般力量訓練而言,核心力量更強調穩(wěn)定和平衡,更強調深層小肌群的固定作用和神經(jīng)對肌肉的支配能力。身體姿態(tài)不到位、拋接方向的準確性差、空翻抬頭和身體緊繃不夠,等等動作都是由于核心部位穩(wěn)定性[3]。核心力量訓練的方式有三種:靜力性、動力性和本體感受訓練。
靜力性核心力量訓練:技巧啦啦操運動員在做跳躍、翻騰等動作時,身體離地后需要保持良好的身體姿勢,為了提高這方面能力,需要進行身體直線控制練習、側身直線控制練習、流線型拉伸練習,都要求身體軀干呈一條直線,腿拉伸,背要直,繃緊腰腹,保持30~60s。
動力性核心力量訓練:一般性腰腹練習,如仰臥起坐、兩頭起、仰臥舉腿、懸垂舉腿、仰臥剪式打腿、V字形收腹成45°、手腿成倒V字形以及各種背肌練習等等。或者借助輕器械,以實心球為例,主要是增強腰腹力量,如腿間傳遞球練習、球的側身移動、舉實心球、坐在平衡球上轉身練習,等等。
本體感受訓練:各種握姿平衡桿本體感受練習、平衡板或平衡球蹲起、各種姿勢的本體感受反射拉伸,等等
3.3 耐力力量訓練
耐力是在靜力性或動力性工作中長時間保持肌肉緊張而又不降低工作效果的運動能力,技巧啦啦操比賽除口號以外,需要持續(xù)運動2min左右,需要一定的上肢耐力力量。發(fā)展一般耐力力量,可采用持續(xù)間歇訓練法、等動訓練法、循環(huán)訓練法和負荷強度較低的靜力性訓練。
持續(xù)間歇訓練:為了貼近技巧 專項,可采用采用25~40%的負荷強度,進行5~6組訓練,每組訓練用較快的速度重復30~40次,組間休息60~90s。
等動訓練法:運用等動練習器進行上肢的彎舉、牽拉等訓練,每組完成次數(shù)在30次以上,用不同的發(fā)力速度,給予了屈肘肌群以不同的負荷。
負荷強度較低的靜力性訓練:上肢負荷強度中等,如20kg杠鈴推舉、10kg壺鈴提拉等30次以上,心率達到180次/min左右,持續(xù)2min左右,然后使心率恢復至120~130次/min。
我國技巧啦啦操運動員身體素質亟待加強。在身體素質訓練過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漸進、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的原則。身體素質主要以速度力量、核心力量和耐力力量訓練為主,輔以柔韌訓練。
[1]李小花.2010年全國啦啦操冠軍賽高校技巧啦啦操成套動作技術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羅雪蓮.技巧拉拉操運動對隊員身體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9,22(4):152 -154.
[3]姚 婕.競技健美操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J].湖北體育科技,2011,30(3):334 -335.
Study on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China’s Skills Cheerleading Athletes
WANG Caohui
(Sports Art School,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430079)
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f China’s skills cheerleading athletes’physical problems in competitions,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ized put forward principle to be followed to strengthen the physical quality training,and proposed suggestions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content and methods.
skill exercise;physical quality;training
G831.3
A
1003-983X(2011)06-0684-02
2011-09-22
王操惠(1977-),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健美操、啦啦操教學與訓練.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藝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表1 中國技巧啦啦操運動員比賽中身體素質存在的問題
基本動作 存在的問題托舉 尖子沒有正確的本體位置感,受力不均勻或者無法受力,使動作軌跡發(fā)生變化。拋接 拋接自動化能力差,失誤較多,主要是方向的準確性和力度的掌控能力較差。金字塔 身體協(xié)調性、靈敏性不夠,沒有在第一時間準確抓住尖子的腳;上下肢力量不夠。翻騰 起跳頂板角度和時機不對,起跳帶臂動作不夠充分,空翻抬頭和身體緊繃不夠。跳步 身體姿態(tài)不到位,動作質量不高,直接影響到難度動作能否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