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面設計中,有這樣一類招貼,它們的表現(xiàn)手法是直接運用材料的屬性來表達作者的意圖。設計師利用人類對各種材料的經(jīng)驗認識,運用暗喻、擬人、象征的手法來賦予其新奇且更加豐富的內涵,這種表現(xiàn)手法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讓設計變得更加自由。
人類對事物材料的認識,一開始是停留在它的物理屬性上的,這表現(xiàn)在注重材料的審美感覺,如玻璃的透徹與明快,金屬的光澤、高貴、典雅和秀麗等,均在視覺上給人帶來審美的感受。除了他們本身所擁有的材質的美感之外,在人類的大腦之中還存貯了千百年來人類對它們不斷的再認識,這種認識給人們帶來更深層次的心理上的感受,即對材料社會屬性的認識。在人類認識自然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認識了各種不同的事物,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產(chǎn)生了認識的積累,這就是經(jīng)驗,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這些積累的認識在人類的意識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對于目前所能認識的材料可以分為自然與非自然兩部分。自然的材料就是自然所固有的沒有經(jīng)過人加工的,如綠葉、樹皮、枯草等等。非自然的形態(tài)不是自然所原有的而是經(jīng)過人加工過的,如各種金屬制品、布料、絲線等等。這些自然與非自然的材料與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到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速度進入到一個完全讓人無法想象的程度,各種合成材料的發(fā)明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這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解決了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物質資源短缺。但物質豐裕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塑料袋帶來的白色污染嚴重,汽車廢氣帶來的空氣污染,工業(yè)生產(chǎn)帶來的全球變暖,人口爆炸,垃圾食品等等。隨著這些負面影響的產(chǎn)生,在人類眼中這些曾經(jīng)帶來過便捷的事物開始變得面目可憎,令人反感。人類在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自己的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反過來又影響我們對客觀世界的再認識。
這類招貼作品運用人類對事物的經(jīng)驗認識,也就是運用事物本身屬性喚起人類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的對這種事物的熟悉的感性認識,從而與作品主題達成一致,相互呼應。
圖2
在李永銓的“溝通”系列海報中(圖1),借用長滿刺的荊棘封住人的口,荊棘成為阻礙人們說話交流的障礙,然而荊棘本身并不能阻礙人們的交流,它只是一種象征、暗喻,人們對荊棘的認識還停留在與自然界親密接觸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困難中,它會刺傷人的手,腳,會劃破皮膚,成片的荊棘還會阻攔前進的道路,因此在人類的詞匯中才會出現(xiàn)“棘手、披荊斬棘”這類詞語。荊棘象征著傷害、困難,因此用荊棘來封住人的口,巧妙地表現(xiàn)出了開口溝通的困難以及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荊棘這種材質成為連接溝通與困難之間的橋梁,這種傳達方式隱誨,耐人尋味。
一把銹跡斑斑的扳手在海報中可以象征一個病人(圖2),工具與人聯(lián)系在一起,也是可以講得通的,工具有它的用途和價值,而每個人在一定的工作崗位上也有他的價值。因為過度勞累生了病的人和過度使用生了銹的工具都會對工作產(chǎn)生影響,因此招貼用擬人的手法告訴人們要愛護自己的健康,健康就是財富。
圖3
這種運用人們對事物本身屬性的經(jīng)驗認識的表現(xiàn)手法使事物與人類的生活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同時也顛覆了人們對這些事物的經(jīng)驗認識,時代在發(fā)展,人類的經(jīng)驗認識也在不停地發(fā)生著變化,設計師總是在不停地賦予這些事物以新的含義。
在韓國設計師白金男作品“墻的精神”中(圖3),對墻這個概念進行了新的闡釋,墻這個本身很普通的概念,在普通人的眼里的作用是防止外部入侵,隔絕外部事物,保護內部空間。在作者看來,墻是一種精神,它承載了韓國的精神與文化,成為韓國與外界交流的一個保護屏障。作品用與韓國泡菜制作相關的事物辣椒、白菜、白蘿卜來象征韓國文化的內涵。隨著近幾年韓國文化影響的日益擴大,人們對韓國文化也有進一步的了解。韓國泡菜的出現(xiàn)率頻增,韓國泡菜具有悠久的歷史,很多韓國人每餐必吃泡菜,無泡菜不成餐。所以泡菜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韓國的象征符號,人們一看到這種泡菜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韓國,而這種飲食文化又成為支撐著韓國深層的精神力量。白菜、蘿卜這些常見的蔬菜如果放在其他的環(huán)境下就可能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地域、時代賦予了它們獨有的文化內涵,因為這些都是由同民族人們的生活習慣所決定的,而決定這些習慣的往往又是自然、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因此自然不僅賦予了這些事物本身固有的屬性,同時也賦予了它們社會屬性,這些社會屬性是這個環(huán)境下人們所認同并達成共識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認識,并以經(jīng)驗認識的形式一代代地傳遞下去。
圖3
意大利連鎖超市ESSELUNGA的形象推廣系列廣告就運用了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圖4),海報中橙子被刻上了籃球的圖形,“橙子還是籃球?”這是海報的標題,打破了人們對橙子的經(jīng)驗認識,原本用來吃的桔子也可以成為供人們運動游戲的籃球,這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被獨具匠心地聯(lián)系到了一起。所有的超市都在出售水果和蔬菜這些生活必需品,這類事物與人們的生活聯(lián)系最為密切,是人們每天都不可缺少的,因此廣告選用這些事物為主題。人們平時對蔬菜水果的認識僅限于食用,這個系列的廣告讓人們眼前豁然開朗,這些事物不僅能夠吃,還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充滿了生活的樂趣,這同時也讓人們對超市的印象產(chǎn)生了改變,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這種創(chuàng)意手法始于1998年,一直沿用至今,但每次都能給人們帶來驚喜,令人耳目一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顧客心中樹立了深刻的品牌形象。
圖4
綜上所述,通過運用和顛覆經(jīng)驗對事物本身的屬性及其所蘊含的社會屬性的認識,可以迸發(fā)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創(chuàng)意,這些創(chuàng)意來源于人們的生活以及環(huán)境,因此很容易引導觀眾貼切地理解設計師的意圖,同時跨越度又很大,讓觀眾在兩種毫不相干的兩類事物之間找到共同點,引起共鳴,讓人回味無窮。世界在發(fā)展,人類社會也在不斷地發(fā)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在這個更新?lián)Q代日益加劇的環(huán)境下,怎樣能夠更好地運用它創(chuàng)作出符合現(xiàn)代人思想、口味的更好的作品呢?這是值得當代設計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1]薛紅艷編.設計的視覺語言.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6.6
[2]喬治?凱布斯著,視覺語言[M].Language of vision 出版社,2000年版
[3][美]魯?shù)婪?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