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姚廠發(fā) 魏升華 羅戰(zhàn)彪
(1.貴陽德昌祥藥業(yè)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550001;2.貴陽中醫(yī)學院藥學院,貴州貴陽550002)
血人參為貴州苗族用藥,載于《貴州民間藥物》及《云南中草藥》,味甘、苦,性溫[1]。功效滋陰補虛,調經攝血,活血舒筋。主要用于崩漏,體虛久痢,腸風下血,潰瘍不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肝硬化,疳積等。[2]
血人參又名鐵刷子(《貴州民間方藥集》),血人參(《貴州植藥調查》),山紅花、紅苦刺(《云南中草藥》)[3]。為豆科(Leguminosae)植物茸毛木藍Indigofera stachyoides Lindl.的干燥根。隨著醫(yī)藥業(yè)的快步發(fā)展,以血人參為主要原材料的中成藥如貴陽德昌祥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獨家專利、國家醫(yī)保品種芪膠升白膠囊,由于療效確切、質量穩(wěn)定,深受患者喜愛,市場潛力巨大,需求量逐年增加,而主要原料血人參野生資源日漸枯竭,已不能滿足需要。為了解決血人參原料的供應問題,開展了血人參的優(yōu)良種源篩選,進行野生變家種的研究。
在對貴州境內血人參的種質資源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開展種子的采收加工及育苗技術研究,進行了種子的成熟度判斷方法和不同采收時期和加工方法對種子質量的影響等田間觀察和試驗,初步掌握了血人參種子的采收加工技術,為血人參種質資源庫(圃)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奠定基礎。
1.1 材料及來源2010年6月進行了血人參野生資源調查并采集標本,植物標本經貴陽中醫(yī)學院魏升華副教授鑒定為豆科植物茸毛木藍(Indigofera stachyoides Lindl.),10 月、11 月、12 月采集野生血人參種子。
1.2 試驗方法
1.2.1 血人參果實及種子特點觀察
采收和加工
10月、11月、12月分別在野外割取血人參完整果序,陰干。統計單果序莢果數,觀察果實形態(tài);干燥后碾碎果實,除去破碎果皮等雜質,裝入種子袋保存。
果實、種子的形態(tài)及成熟度判斷方法
觀察血人參果實果皮的顏色變化,采集果實解剖觀察種子數量、形態(tài)及胚的發(fā)育情況。
血人參成熟果實中種子數量統計
將10、11、12月采集的3批果序,分別統計每批果序的平均果實數、每個果實中平均種子數、平均成熟種子數,計算出3批次的總平均值,比較其差異。
種子千粒重
隨機取出3份血人參種子,每份1000粒,分別稱重,求其平均值。
發(fā)芽試驗
種子前處理將10月、11月、12月采集的種子分為三組進行實驗,設3個重復,將種子在50~60℃熱水浸泡2小時。濾除,晾干水汽備用。
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皿底部鋪薄層脫脂棉,以濾紙作苗床,用水浸濕,擺放種子培養(yǎng)。培養(yǎng)箱溫度:白晝20~25℃;夜晚15~20℃。
1.2.2 層脫脂棉,在上面放上與培養(yǎng)皿相同大小的濾紙作紙需觀察統計每天觀察培養(yǎng)皿中種子變化情況,記錄每個處理中開始發(fā)芽的時間,每天發(fā)芽種子數,至連續(xù)5天無發(fā)芽種子即結束觀察。根據觀察結果,計算每個處理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和發(fā)芽持續(xù)時間。
1.2.3 種子育苗試驗
1.2.3.1 基質:選擇珍珠巖、腐殖土、河沙、菜園土四種基質,播種,兩個月以后記錄各基質出苗及生長發(fā)育情況。通過統計分析,以確定適合血人參的種子育苗的基質。
1.2.3.2 播種方式:分別以條播和穴播的方式在試驗地播種,后續(xù)觀察記錄不同播種方式種子萌發(fā)及生長發(fā)育情況。以確定血人參最佳播種方式。
①穴播:取種子1600粒,平均分為四組。土地作畦,每畦長600 cm,寬120 cm,高10 cm,間距50 cm。各組種子分別以30 cm×30 cm密度作穴播種,穴深3~5 cm,每穴播種子5粒,覆土厚度分別為1、2、3、4 cm,播種完后灑適量水。
②條播:土地作畦,每畦長600 cm,寬120 cm,高10 cm,間距50 cm,畦上開淺溝,溝深3~5 cm,寬10~12 cm,溝底應平,溝間距30cm。取種子,每溝播種200粒,覆土厚度2~3 cm,播種完后灑適量水。
2.1 植株、果實、種子的形態(tài)及成熟度判斷
2.1.1 植株形態(tài):多年生灌木,高1~2米,全體有黃色長柔毛,單數羽狀復葉長10~20厘米;小葉41~51枚,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5毫米,密生細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通常較葉長;花紫紅色;萼小,斜形,萼齒5;花冠長約8毫米;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花柱短,內彎?;ㄆ? 月 ~8 月,果期 10 ~12 月[4][5][6]。
2.1.2 未成熟果實及種子:果實略皺縮,外果皮深棕褐色,略粗糙,或具縱皺紋,較細長;內果皮淺棕色或黑色。種子凹陷或皺縮,黃綠色、棕色或深褐色,無胚或胚發(fā)育不完整。
2.1.3 成熟果實及種子:果實飽滿,外果皮淺褐色或淺棕褐色,內果皮近棕色。種子黃綠色或褐色,光滑飽滿,有光澤,近圓柱形或球形,長1.7 ~2.4mm,直徑1.5 ~2.1mm。
2.1.4 血人參成熟果實中種子數量統計
10、11、12月采集的3批果序,分別統計每批果序的平均果實數、每個果實中平均種子數、平均成熟種子數,結果如表1、2、3。
表1 不同采收期血人參果序莢果數統計分析
續(xù)表1
表2 血人參單果種子數統計分析
表3 血人參單果成熟種子數統計分析
由表1、2顯示,10月、11月、12月血人參果序平均莢果數及每莢果平均種子數均無明顯差異,果序平均有莢果47.9個,變化范圍為42~55個;每莢果平均種子數為7.7粒,變化范圍7~8粒;而單果成熟種子數有明顯差異,(P<0.01),12月血人參單果成熟種子數明顯高于其他月份。
2.1.5 種子千粒重
由表4顯示,3個月種子千粒重有明顯差異(P<0.01),12月種子明顯千粒重明顯大于10月及11月,表示12月種子粒徑大,發(fā)育更為完整、飽滿。
表4 血人參種子千粒重統計分析
2.1.6 發(fā)芽率
表5 血人參種子發(fā)芽測試結果
10、11、12月采回的3批種子,采用相同方法加處理,其發(fā)芽率沒有顯著差異,其平均發(fā)芽率為0.867,變化范圍為0.75 ~0.92。
2.1.7 種子采收加工
血人參果實10、11月有少量成熟,12月成熟度高。果實干燥后不能自然開裂,需采用用硬物碾碎果皮,除去破碎果皮等雜質,晾干,裝入種子袋保存。
2.2 種子育苗實驗
2.2.1 育苗基質的選擇
4種基質中種子萌發(fā)及生長發(fā)育情況如表5。
表6 不同基質中血人參種子發(fā)芽結果
4種基質中,出苗率以腐殖土基質為最高,其次為河沙、菜園土基質,3種基質的出苗率與平均值沒有顯著差異(P>0.05),珍珠巖基質出苗率為43.5%,顯著低于總體平均出苗率(P<0.01);在苗的長勢上,四種基質對血人參苗期長勢有一定影響,但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據后期觀察,菜園土基質的幼苗生長到1~2cm時有的根部出現腐爛、化苗;珍珠巖作基質在幼苗2~3cm時出現部分化苗,但較少。沙和珍珠巖作基質在后續(xù)生長中出現葉片發(fā)黃,掉葉等情況,且植株矮小,生長緩慢。以腐殖土中幼苗生長發(fā)育最好,長勢最旺,菜園土次之,河沙和珍珠巖育苗后期生長發(fā)育較慢,甚至因營養(yǎng)不夠而不能正常的生長發(fā)育。
2.2.2 播種技術
血人參以條播方式播種,出苗率及幼苗生長發(fā)育情況明顯優(yōu)于穴播,目前初步觀察到血人參1年生苗到8月初開始開花。
表7 血人參播種實驗記錄
苗藥血人參基源為豆科木藍屬的茸毛木藍Indigofera stachyoides Lindl.,以采挖野生資源供藥用為主,茸毛木藍的野生變家種研究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生物學特性、繁殖方式及藥材的采收加工等有待研究。
3.1 對其野生狀態(tài)下果實和種子的初步觀察研究認為,野生血人參果實中成熟種子較少,12月份采集的果實,種子成熟度高,成熟種子數量較多,種子粒徑大、收獲量也相對較高,但在人工栽培下的仍需進一步研究。
3.2 血人參多生長于山坡草地或地埂上,以酸性黃棕色沙礫土發(fā)育最好。種子育苗試驗中以偏酸性的腐殖土為佳,其幼苗生長發(fā)育最好,可能與此類基質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高有關,菜園土次之,河沙和珍珠巖育苗生長發(fā)育較慢,甚至因營養(yǎng)不夠而死亡;播種方式首選條播,以其出苗率高、幼苗生長發(fā)育快而占優(yōu)勢。
3.3 進行血人參育苗時可以選擇在大棚中進行,選擇腐殖土或黃棕色沙礫土,消毒以后播種,也可在水肥條件較好的黃色壤土上作苗床育苗,隨時觀察,防治病蟲害。目前發(fā)現的主要病害為根腐病,可選用根腐靈或多菌靈等進行防治。
[1]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M].貴州科技出版社出版.2003.176
[2]中國天然藥物彩色圖集(一)[M].貴州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344
[3]中藥大辭典(下)[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1.2085
[4]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二)[M].科學出版社出版.2002.383
[5]貴州植物志(七)[M].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89.413~414
[6]中國植物志(四十)[M].科學出版社.1994.257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