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哈爾濱 153000)
呃逆是指氣逆上沖,出現(xiàn)喉間,呃呃作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的病癥,呃逆可偶然單獨發(fā)生,亦可見于他病之兼癥,呈連續(xù)或間歇性發(fā)作,俗稱“打嗝”?,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呃逆是由于膈肌痙攣所致,而祖國醫(yī)學之呃逆尚包括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炎、胃擴張、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疾病、尿毒癥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呃逆。呃逆若為偶然發(fā)作,癥狀大多輕淺,可不治而愈,若并發(fā)于一些嚴重疾病的晚期,常為胃氣衰敗的表現(xiàn),難治或預后不良。呃逆的治療首選針灸。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運用虛實辯證針刺法收到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本科收治的呃逆病人4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齡43~85歲;中位年齡68歲,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最短1d,最長間斷發(fā)作半月余。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虛實辯證構成無顯著性差異。
(1)本病以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特點。
(2)輕癥可突發(fā)突止,持續(xù)時間較短,并可自愈;重癥常反復發(fā)作,或緩慢持續(xù)不斷。
(3)癥狀發(fā)作常與飲食、情志、起居、冷暖等誘因有關。
實證:呃逆常因情緒波動而發(fā)作,睡眠時停止,醒時呃逆又發(fā)作,伴有噯氣,胸悶、脘痞脅痛,舌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通氣降逆。
虛證:呃逆聲低弱,氣不持續(xù),形體羸瘦,面色少華,手足欠溫,食少困倦,納后腹脹,或泛吐痰涎,舌質淡胖,脈細或濡。治宜溫中益氣。
所有患者取合谷、內關、中脘、足三里等穴,給予重捻強刺激手法,每隔10min行針1次,留針1h,每日1次,一般10次為1個療程。
虛證患者:選取中脘、足三里、內關、膈俞,皆用補法,加灸氣海。
實證患者:選取上脘、足三里、太沖、期門,皆用瀉法。
痊愈:經過治療癥狀完全消失,隨訪1個月無復發(fā);好轉:呃逆次數(shù)減少,強度減輕;無效:經過10次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
2組經過治療后對比,其有效率有顯著差異(P<0.05)。但從一次治愈率比較,治療組一次治愈7例,對照組3例,經過統(tǒng)計學處理,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治療組大大提高了首次治愈率,及時地解除了病人的痛苦(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對比(%)
呃逆是一側或兩側膈肌反射性、陣發(fā)性痙攣,同時伴有吸氣時聲門突然關閉而發(fā)生的一種短促的特殊聲音。表現(xiàn)為呃呃有聲,聲音短促,持續(xù)不能自止。呃逆的反射弧中,傳入沖動來自迷走神經、膈神經和T6~12的胸交感神經鏈,傳出沖動經膈神經。膈神經發(fā)自C3~5脊神經,其運動纖維支配膈肌運動,感覺纖維則分布于心包、縱隔胸膜、肋胸膜等處,有的纖維可達膈腹膜和膽囊。當這些部位受到刺激而被激惹時均可引起膈肌痙攣。頸、胸部手術或疾病對膈神經及迷走神經的直接刺激,腹部手術或疾病對膈肌腹膜的刺激及刺激迷走神經等,是導致術后頑固性呃逆的最主要因素。其次腦血管病變也是引起呃逆的眾多病因之一,包括腦梗死、腦出血、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等,病變大多位于腦橋和延髓,或累及腦干的后顱窩病變,如后顱窩動靜脈畸形、基底動脈瘤和小腦血管母細胞瘤。引起呃逆的腦血管病變以腦梗死較為常見,多個部位的腦干梗死均可引起呃逆,包括腦橋、腦橋下部、延髓內側以及延髓背外側,說明腦干呃逆中樞分布較廣泛,腦干的多個神經核團和結構參與了呃逆中樞的組成。在腦梗死患者中,以小腦后下動脈閉塞引起的延髓背外側梗死最為常見[6]。在神經科往往認為中樞性呃逆是神經源性潰瘍出血的前奏,頻繁的呃逆常干擾患者正常呼吸,影響氣體交換,使血氧飽和度和氧分壓下降,加重腦水腫,影響患者的療效和預后,同時也是誘發(fā)再出血的誘因。
呃逆一癥,歷代醫(yī)家諸多闡發(fā),但概言之,則不外乎虛實二端??v觀本病的病因病機及歷代醫(yī)家治療本病的體會,結合我們的臨床實踐,運用虛實辯證治療本病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通過臨床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針刺治療本病的的機制一般認為,針刺的刺激興奮了穴位深部的感受器,產生針刺神經沖動,并沿著外周神經Ⅱ、Ⅲ類纖維傳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當膈肌痙攣的的刺激進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時,2種不同的感覺傳入信號,在到達大腦皮層形成感覺的整個過程中,以及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許多水平中,彼此以一定的方式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由于前者居于優(yōu)勢,后者則受到抑制,這樣就會減輕或解除膈肌的痙攣。
虛實辯證針刺法是治療呃逆的一種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法,且具有較高的一次治愈率。其操作簡便、效果確切、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建梅,呂云華,張沛霖.治療呃逆經驗[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6):60.
[2]李仲廉.臨床疼痛治療學第2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