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寶國,高觀嵐,謝 利
(1陽信縣人民醫(yī)院,山東陽信251800;2濱州市立醫(yī)院)
1997年3月~2011年5月,我們收治脛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綜合征患者18例,均采用小腿筋膜室切開減壓、窩筋膜切開和骨折固定治療,療效滿意?,F(xiàn)將治療體會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本組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齡15~67歲。受傷原因分別為車禍擠壓傷13例、車輪碾軋傷3例、重物砸傷2例。骨折部位分別為脛腓骨中段同一平面雙骨折8例,脛腓骨上段同一平面雙骨折2例,脛腓骨非同一平面雙骨折7例,脛骨平臺外髁骨折1例。均合并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受傷至入院時間為30 min~2 h。
治療方法:本組有17例急癥行小腿骨筋膜室切開減壓,1例(脛骨平臺骨折,入院后傷處疼痛劇烈、廣泛,患肢小腿腫脹明顯、張力高、肌力減退、被動牽拉試驗陽性、足背動脈搏動減弱)入院觀察4 h后行小腿筋膜室切開減壓、窩筋膜切開減壓并脛骨平臺骨折松質骨螺釘內固定治療,術中發(fā)現(xiàn)患者窩筋膜張力高,腘動脈及脛后動脈有不同程度的挫傷,松解后動脈搏動恢復。所有患者術后放平患肢,抗生素預防感染,低分子右旋糖酐擴容,脫水利尿,罌粟堿及山莨菪堿解除血管平滑肌痙攣,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預防心律失常及急性腎功能衰竭。術后7~10 d閉合傷口。17例急癥行小腿骨筋膜室切開減壓的患者,13例在閉合傷口的同時行脛骨交鎖髓內針內固定、4例行脛骨骨折外固定器固定,其中12例因傷口閉合困難于骨折固定后行游離植皮閉合創(chuàng)面。
結果:本組行小腿筋膜室、窩筋膜切開減壓后,小腿腫脹明顯減退,血運迅速改善,7 d后逐漸閉合切口,16例2周后切口完全愈合,游離植皮者皮瓣全部成活。2例小腿肌肉部分壞死,多次手術清理壞死組織,創(chuàng)口延期愈合。骨折固定術后,X線檢查骨折均解剖復位。關節(jié)功能術后隨訪6~24個月。16例于骨折固定后1個半月基本恢復正常;2例骨折固定術后3個月出現(xiàn)骨折延遲愈合,改動力固定,8個月內全部達臨床骨性愈合,患肢無旋轉、短縮、成角畸形及其他并發(fā)癥。
討論:脛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綜合征多見于小腿中上段,是由于小腿骨筋膜室內壓急劇升高,致室內肌肉和神經(jīng)急性缺血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早期診斷、及時徹底的筋膜室減壓和預防感染是治療本病的有效措施。本組18例及時行小腿筋膜室、窩筋膜切開減壓后,小腿腫脹明顯減退,血運迅速改善,之后的骨折固定順利、愈合好。骨筋膜室綜合征惟一有效的治療手段就是在局部肌肉發(fā)生缺血性改變之前即給予有效的減壓治療[1]。本組病例均在二期閉合減壓創(chuàng)面的同時行骨折固定,這樣可有利于創(chuàng)面愈合。脛骨平臺骨折最嚴重的并發(fā)癥是腘動脈損傷。若骨折粉碎、移位明顯,骨折后出血可能向脛前間隙滲透,血腫直接壓迫血管,當血腫較大時,局部靜脈回流受阻,間接影響脛后動脈的血液循環(huán),而發(fā)生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嚴重者發(fā)生足及小腿壞死[2]。所以,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疑有局部動脈損傷時應及時明確診斷,早期處理,要同時行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以增加患者膝部的穩(wěn)定性。骨折復位后解除了骨塊以及血腫對血管的擠壓,有利于組織水腫的消除,可促進骨折愈合。
[1]王滿宜譯.骨折治療的AO原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62-64.
[2]陸裕樸.實用骨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95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