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斌,孫宏志,沙 軻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廣西柳州545000)
臂叢神經損傷是一種嚴重的損傷,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青壯年男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很高的傷殘率,治療棘手[1]。2000年1月~2009年9月,我們采用改良神經移植橋接術治療全臂叢神經根性損傷患者20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男13例,女7例;年齡21~50歲,平均32.4歲。左側22例,右側24例。致傷原因為交通事故傷38例,機器拉傷4例,高處墜落傷4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周~6個月,平均2個月。
1.2 手術方法 均行改良神經移植橋接術治療。將膈神經移位到上干前股或通過神經橋接到肌皮神經;副神經移位至肩胛上神經;頸叢運動支移位至上干后股;鎖骨下切口中將正中神經內側頭切斷后通過皮下隧道預置于胸前壁腋下,留待Ⅲ期做肋間神經移位。此期手術的改良點為:將橈神經從后側束發(fā)出部位切斷,預置于鎖骨下皮下組織內,并用縫線標記。從肘部開始切取用于橋接的尺神經。從肘關節(jié)內側經過腋窩至鎖骨下作切口(長約30cm),先自肘關節(jié)分離出尺神經并將其切斷,將尺神經向近端分離,分離時不帶尺側上副動脈,一直游離至鎖骨下尺神經自內側束發(fā)出部位,根據(jù)所需要橋接的距離決定尺神經的切取長度。在鎖骨下反折后通過皮下隧道引至對側頸根部與C7神經根或C7后股吻合。肋間神經移位修復正中神經內側頭、胸背神經;在鎖骨下皮下組織內分離出反折的尺神經以及預置的橈神經,將其作端端吻合。
術后均行外固定6周,應用維生素B1、B6和彌可保等神經營養(yǎng)藥物。術后指導傷肢各關節(jié)做各方向的被動活動,拆除支架后進行患肢功能鍛煉,神經縫合處進行理療和電刺激療法刺激神經再生。
術后隨訪3~40個月,平均29個月。14例肌皮神經功能恢復,10例肩胛上神經功能恢復,7例橈神經功能恢復,12例胸背神經功能恢復,8例正中神經功能恢復。正中神經感覺支配區(qū)恢復情況為3級者10例,2級者6例,1級者2例。肱二頭肌肌力恢復(M3或以上)15例,岡上肌肌力恢復10例,肱三頭肌肌力恢復7例,背闊肌肌力恢復12例,屈指深肌肌力恢復8例。
本組患者均采用改良神經移植橋接手術治療,術后患者臂叢神經運動和感覺功能恢復好,所支配肌肉肌力恢復滿意,且手術方法簡便,手術風險小,療效滿意。本組患者采用的改良神經移植橋接術從肘部切取尺神經,尺神經切取長度短(平均切取長度僅為19cm),而且無需同尺側上副動脈一同切取。常規(guī)神經移植橋接術切取尺神經時,需要連同尺側上副動脈一同切取,以保證尺神經橋接后的血供,手術操作復雜且手術風險大[2]。本術式尺神經與橈神經的最佳吻合部位是鎖骨下區(qū),在此部位吻合不但能保證肱三頭肌功能恢復,而且大大縮短橋接神經的長度[3]。
綜上所述,改良神經根橋接術治療全臂叢神經根損傷療效滿意,且簡化了手術操作,縮短了神經再生距離,患者更容易接受。
[1]王樹峰,胡琪,潘勇衛(wèi).健側頸7神經移位與下干直接吻合的可行性研究[J].實用手外科雜志,2005,19(2):67-69.
[2]顧玉東.臂叢神經根性撕脫傷治療進展[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2,25(1):527.
[3]顧玉東,張高孟,陳德松,等.健側頸神經根合并多組神經移位治療臂叢根性撕脫傷[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1991,14(3):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