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三亞航空旅游職業(yè)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因素,鄧小平多次強調:“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教師是教育事業(yè)的第一資源?!碧貏e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由于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他們肩負著陶冶崇高情操,塑造美好心靈,錘煉高尚品質,健全健康人格,傳授科學知識的多重使命,每一條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目標的應有之義,最終能否實現,關鍵在教師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教育成果是要內化為學生的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和導之以行的教育和自我教育過程。教師不僅要能以理服人,還要能夠做到以情感人,在這種情感溝通的過程中,教學能力的發(fā)揮和教學藝術的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擬從05方案實施以來,筆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中的體會角度,探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藝術的提升途徑。
目前學界對教學能力的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較多地采用了將教學能力區(qū)分為全面掌握和運用教材的能力、簡潔生動的言語表達能力、機敏地處理偶發(fā)事件的能力、多方面的組織能力、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因材施教的能力等五個方面的說法。教學藝術則是教師在課堂上遵照教學法則和美學尺度的要求,靈活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心理活動、圖像組織、調控等手段,充分發(fā)揮教學情感的功能,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獨具風格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創(chuàng)造性與靈活性、表演性、個性化和審美性的特點。筆者認為,教學藝術是教學能力的表達和體現,無論是教學藝術還是教學能力,都可以通過努力來提高,兩者在本質上沒有絕對的區(qū)別。
1.外部支持。從學校的層面上來講,高校要充分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選拔、培養(yǎng)和考核,將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激勵與保障機制,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例如校內組織的基本教學法的培訓、利用校內聽課制度實現取長補短的目標等等;從教研室的層面上來講,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合理的教學梯隊的形成,能夠發(fā)揮幫、傳、代的作用,集體備課制度的堅持,則能夠博采眾長。
2.自身努力。首先,在實踐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才能親身體驗到并嘗試著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和難題,不斷總結教學的經驗和技巧,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另外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了解經濟與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否則難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直接結果就是課堂教學空洞、乏味。為此,教師應深入社會,到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農村中開展調查研究,了解問題,掌握豐富生動的具體材料,真正成為社會實踐家,這既有助于科研,又有助于解決學生頭腦中的疑難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其次,在學習中提高?,F代社會是終身學習的社會,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藝術主要通過學習借鑒得以提高,這里的學習包括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學習兩個方面。一方面,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具備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社會文化知識和扎實的教育科學知識,不僅能夠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還要通過與大綱緊密聯系的相關學科知識充實教學內容,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利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研究學生,因材施教、科學育人。這些知識只能通過系統地不斷地學習理論而獲得,在這方面投機取巧就不可能實現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實現從合格到優(yōu)秀的飛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需要具備一系列能力,比如敏銳的觀察能力、深刻的思維能力、高超的組織能力、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機智的應變能力等等,筆者認為這部分的能力側重于通過借鑒反思而獲得,教師之間交流聽課其實是借鑒他人能力經驗的過程,再通過反思實踐固化為自己的能力,這樣能力就實現了提高。再次,在創(chuàng)新中升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必須重視自身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不滿足于掌握現成的知識和已有的經驗,要善于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新問題、探索新規(guī)律、創(chuàng)造新方法。筆者認為,創(chuàng)新是科研教研的基礎,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科研和教研活動又能夠進一步帶動教育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只有堅持以創(chuàng)新推動研究,在研究中進一步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能力和教學藝術的升華。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l6號)[Z].2004-08-26.
[2]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李志義.我們靠什么來守護“師道尊嚴”[J].中國大學教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