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延鋒,趙增仁,劉 擘,李 芳,宋步需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石家莊050031)
患者男,72歲,主因“左腹股溝斜疝術后3個月,切口處脹痛10余d”,于2011年3月4日入院?;颊呷朐呵?個月因患左腹股溝斜疝在我院行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應用艾瑞姆輕質聚丙烯腹膜前間隙修補疝補片,行腹膜前間隙及腹股溝管后壁雙層修補,補片均用Prolene線縫合固定),手術順利,術后恢復好。但于入院前10余d出現左腹股溝區(qū)手術切口處局部脹痛,并逐漸加重。無發(fā)熱。再來我院就診,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8.0×109/L,中性粒細胞71.1%;彩超示左腹股溝切口下無回聲,考慮感染。既往體健。查體:T 36.7℃,左腹股溝區(qū)可見一長約7cm手術切口疤痕,切口處腫脹隆起,約8cm×5cm大小,有壓痛,伴波動感,無破潰。穿刺抽出灰黃色稍混濁液體,無臭味,送細菌培養(yǎng)。入院診斷:左腹股溝斜疝術后切口積液并感染。予以局部切開引流、清創(chuàng)換藥、抗炎等治療,逐漸好轉。細菌培養(yǎng)結果:無細菌生長。經積極治療,切口處腫脹很快消退,滲液減少,切口大部分愈合,僅遺留上端約0.5cm不愈,內可觸及補片,周圍有較大腔隙無肉芽組織生長,每天有少許乳白色滲液流出??紤]為補片排異反應致切口遷延不愈,竇道形成。保守治療無效,遂于2011年6月9日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下行手術治療,術中經竇道口注入亞甲藍染色,取梭型切口將竇道及周圍瘢痕切除,見用于加強腹股溝管后壁的補片及腹膜前間隙補片均染色,網眼結構清晰可見,無肉芽組織長入,與周圍組織僅輕度粘連。證實為補片完全排異,與周圍組織不相容。遂將固定補片的prolene線結摘除,分離粘連,將兩個補片均完整取出。未損傷精索及腹膜等重要組織。囑患者咳嗽,未見突出疝囊。用稀釋10倍的碘伏水浸泡、沖洗殘腔及切口,逐層關閉。手術順利,術后恢復好,切口甲級愈合,至今未見疝復發(fā)。
討論: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發(fā)生補片排異反應臨床罕見。Negro等報道其發(fā)生率僅為0.1%。國內呂忠群等曾報道1例疝環(huán)填充式補片疝修補術后排異反應。本例發(fā)生于腹股溝斜疝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后,有如下臨床特點:①應用補片為具有抗感染能力和良好組織相容性的聚丙烯材料,其排異反應發(fā)生率幾乎為零;②發(fā)生于術后2個月余,呈遲發(fā)反應;③表現為切口處脹痛,但無發(fā)熱;④切口腫脹、隆起、積液,但周圍無明顯炎癥反應;⑤血常規(guī)正常,切口內積液行細菌培養(yǎng)無菌生長;⑥經局部切開引流、換藥、抗炎等治療3個月切口未愈,形成慢性竇道;⑦術中見置于精索后及腹膜前間隙的兩個補片形狀及網眼結構均清晰可見,未見膿性分泌物,亦無肉芽組織長入,與周圍組織完全不相容;⑧完全取出補片后,切口很快愈合,尚未見疝復發(fā)。本病例提示我們,盡管目前應用的疝修補材料尤其是聚丙烯具有很好的組織相容性,但仍有發(fā)生排異反應的可能,應引起注意并履行告知義務;無張力疝修補術后補片排異反應與補片感染不同,應予鑒別。補片感染的發(fā)生率為1% ~8%,較排異反應多見,但可以預防,且有的不需手術或不需完全取出補片即可治愈;一旦考慮為補片排異,經積極換藥不愈、形成切口竇道后,應盡快手術切除竇道并將補片完全取出,否則切口幾乎不可能愈合。取出補片后是否行傳統(tǒng)疝修補術,應個體化對待,因有的傷口周圍已在補片的刺激下形成了比較致密的瘢痕組織,傷口愈合后局部很少疝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