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生
(巢湖學院 中文系,安徽 巢湖 238000)
屠格涅夫和魯迅知識分子小說比較論*
彭正生
(巢湖學院 中文系,安徽 巢湖 238000)
屠格涅夫和魯迅是兩位自覺“以小說參與歷史發(fā)展”的小說家。屠格涅夫以知識分子題材的創(chuàng)作勾勒了19世紀40至60年代俄羅斯的“社會編年史”,魯迅則以幾類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國歷史和民族命運。在藝術手法上,他們也存在著異同。
屠格涅夫;魯迅;知識分子小說;比較
19世紀初中期的俄羅斯與20世紀初的中國在歷史背景、民族命運和時代主題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知識分子則幾乎都承擔著改革政治體制和啟蒙民眾思想的歷史重擔,本文正是從這個視角上將俄國“天生的小說家”(亨利·詹姆斯語)屠格涅夫和“中國現(xiàn)代小說之父”(楊義語)魯迅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在以知識分子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表達了對歷史轉折時期民族命運的關注和思考。通過對比屠格涅夫和魯迅創(chuàng)作背景、小說主題思想和藝術表現(xiàn)上的異同,我們更能明了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和藝術表現(xiàn)的現(xiàn)代性。
一
屠格涅夫和魯迅本身作為知識分子,他們生活在俄羅斯和中國從近代向現(xiàn)代轉型的歷史鏈條上,為了更加準確地分析他們的小說,有必要對兩國的近代歷史作一個鳥瞰和對比。
俄羅斯和中國都是在“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資本主義擴張和侵略中拉開了近代的歷史帷幕。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國這一歷史事件進一步打開了俄羅斯和西方交匯的大門,促進了俄羅斯民族意識的迅速覺醒。在政治思想領域,西方的啟蒙主義和民主主義觀念對于日趨危機的俄國農(nóng)奴制無疑是一種催化劑,加速著它的瓦解。在這個背景下成長的俄羅斯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的第一代進步知識分子,強烈呼喚改革,廢除農(nóng)奴制,消滅專制制度,最終爆發(fā)了1825年12月14日的“十二月黨人起義”,掀開了反封建農(nóng)奴制革命的序幕。同樣,1842年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炸醒了沉睡幾千年的老中國兒女,“天朝衰落”的道光與“生不逢時”的咸豐曾經(jīng)在具有改良思想臣子的建議和形勢逼迫下向美國等西方國家輸送過留學生并開展洋務運動。從此,中國近代第一代知識分子開始了對西方的學習和借鑒。1898年他們推動爆發(fā)了旨在四項改革(文教、財政、軍事和政治改革)的“百日維新”(戊戌變法)[1](P296),然而變法很快被以慈禧為首的頑固的封建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下去。這樣,兩國近代第一代知識分子以他們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完成了歷史的任務,也開啟了屠格涅夫和魯迅等第二代知識分子探索的歷史封條。
1830年代,沙皇為了鞏固自己的末日統(tǒng)治,在政治上實行“白色統(tǒng)治”,在思想上采用宣傳所謂“正教、專制和民族性”三位一體“國粹”的愚民政策,以阻止西方啟蒙思想在俄國的傳播。沙皇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做法必然呼喚再一次的思想解放運動和又一批的改革者和啟蒙者,于是產(chǎn)生了俄羅斯近代歷史上第二代知識分子。這一代知識分子在對俄國命運和前途的思考上雖然都主張取消農(nóng)奴制并進行社會改革,但在具體道路的選擇上卻顯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即是“西歐派”和“斯拉夫派”兩條道路的論爭。前者將俄羅斯復興和崛起的希望寄托在走資本主義道路上,崇尚西方,贊頌歐洲資本主義民主。后者卻反對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在維護專制制度下進行改良和回歸俄羅斯的民間傳統(tǒng)。
屠格涅夫出身貴族,曾留學柏林大學。他的幾部以知識分子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被文學史稱為19世紀40至60年代俄羅斯的“社會編年史”。[2](P288)他的小說通過生動雋永的人物形象塑造把握了當時的歷史脈搏,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俄國社會發(fā)展的趨勢?!读_亭》和《貴族之家》通過對貴族知識分子羅亭和拉甫列茨基的形象塑造,以第二代知識分子的心靈探尋史折射了整個19世紀40年代俄國社會歷史現(xiàn)實和發(fā)展進程?!肚耙埂泛汀陡概c子》通過對知識分子保加利亞留學生英沙羅夫和醫(yī)科大學生巴扎羅夫等平民知識分子的形象塑造,描繪了1861年俄國農(nóng)奴制改革前后廣闊的社會畫卷。
1900年的《辛丑條約》使中華民族走到了民族滅亡的歷史懸崖邊緣,也使中國在“啟蒙和救亡”雙重變奏中(李澤厚的觀點)拉開了20世紀的歷史帷幕。雖然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槍聲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統(tǒng)治和延續(xù)了幾千的封建制度,然而中國底層的人民卻像阿Q、祥林嫂和孔乙己似的在“無物之陣”里生活著,一如革命以前的王朝社會。
魯迅懷著復興和拯救民族的理想于1903年踏上了異邦日本,開始了他的求索歷程,從醫(yī)治身體到拯救靈魂,從實業(yè)興國到思想啟蒙和立人,并最終把文藝作為“第一要著”而創(chuàng)作小說。魯迅的知識分子小說不僅濃縮了整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命運史,而且集中展現(xiàn)和反思了辛亥革命前后新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他通過這些對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以及知識分子參與歷史發(fā)展進行反思。他的以知識分子為題材的小說創(chuàng)作“寫了三代五個類型的知識分子”[3](P177)。《孔乙己》通過孔乙己悲慘遭遇和凄涼境況的描述展現(xiàn)了老知識分子的命運,達到了批判舊思想和舊體制的目的?!对诰茦巧稀?、《孤獨者》是以和魯迅同時代的第二代知識分子為題材的小說,通過呂緯甫和魏連殳,魯迅使自己內心體驗和追尋外化和形象化?!秱拧访鑼懙氖俏逅倪\動以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愛情史。本文重點對比的是作家以各自國家近代史上第二代知識分子(和作家同時代)為題材的小說。
二
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將屠格涅夫19世紀40至60年代塑造的知識分子形象分為兩類:“多余人”和“新人”。前者是《羅亭》里的羅亭和《貴族之家》里的拉甫列茨基,后者是指《前夜》里的英沙羅夫和《父與子》里的巴扎羅夫。“多余人”是一種“既非烏鴉又非孔雀”式的人物形象,他們理想有余而行動不足,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既有歷史的進步性又有歷史的局限性?!读_亭》里羅亭大談人的崇高使命,科學和教育的意義,自我犧牲精神。他曾試圖進行地主改革,疏通一條不能航行的河流;還以教員的身份對教育進行改革。但是貴婦人喜歡他的原因是他有雄辯的口才、英俊的儀表可以使他成為消遣沙龍中的美麗花瓶。最終,在守舊勢力的阻止和性格軟弱的雙重原因下,他的愛情之花枯萎了,他的雄心壯志變成美麗的泡影在陽光下破裂了。他說“我生來就是無根的浮萍,自己站不住腳跟,我始終是一個半途而廢的人,只要碰到一個阻礙,我就完全粉碎了。”《貴族之家》里的拉甫列茨基和羅亭類似,也曾為愛情和事業(yè)而奮斗,并有過具體的改革計劃,但也都破滅了。小說以“你好,孤獨的晚年!熄滅了吧,無益的一生!”這樣凄哀的感嘆結尾結束了貴族的挽歌。屠格涅夫以敏銳的感性捕捉到了農(nóng)奴制改革之前的貴族知識分子的心靈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并將目光轉移到平民知識分子身上。
《前夜》里的英沙羅夫是保加利亞一個商人的兒子,當時正在莫斯科大學留學,然而當他聽到父母在土耳其入侵保加利亞的戰(zhàn)爭里被殺害,他和戀人葉蓮娜毅然回國參加解放革命,不幸途中早亡?!陡概c子》里的巴扎羅夫是“祖父種過地”的醫(yī)科大學生,他是一個反對僵死原則和制度的具有唯物主義色彩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然而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在杜勃羅留波夫看了《前夜》后,寫了《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的文章,贊揚了屠格涅夫在農(nóng)奴制改革之前以敏銳的目光看到了歷史的趨勢和革命的力量,指出俄國處于革命的“前夜”。然而屠格涅夫站在貴族自由主義者的立場拒絕他發(fā)表這篇文章,這充分反映了屠格涅夫思想的保守和作家本人的階級歷史缺憾。
和屠格涅夫的羅亭和拉甫列茨基的人物塑造類似,魯迅也描寫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代知識分子。《在酒樓上》里的呂緯甫曾經(jīng)是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時大膽議論改革??墒鞘暌院?,他銳氣盡消,變得迂緩而頹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靠教“子曰詩云”過日子,殘酷的現(xiàn)實擠扁了他的靈魂,怯懦的性格使他無力去繼續(xù)自己的理想和奮斗。他凄苦地自嘲自己是“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的宿命蒼蠅?!豆陋氄摺分械奈哼B殳曾經(jīng)是一個使人害怕的“新黨”。五四以后,依然發(fā)表一些“沒有顧忌的議論”,在世人的侮辱和誹謗中頑強地活著,孤獨地掙扎著,最終失去了理想。他用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向社會進行盲目的復仇,甚至躬行自己“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起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成了真正的“失敗者”。魯迅在這幾篇小說中描繪了辛亥革命后的社會史和知識分子的奮斗史,肯定了他們反抗的韌性和啟蒙的進步性,也反思了他們性格和心理的弱點。
屠格涅夫和魯迅正是通過一系列有關近代俄羅斯和中國第二代知識分子探索歷程的小說創(chuàng)作使自己參與了歷史的思考。然而屠格涅夫是一個感悟型的小說家,他雖以敏銳的感知力體悟到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內心追求,勾勒了他們的歷史。但卻從自己的階級立場對貴族知識分子作了歷史的同情,對他們的局限認識不足(在《羅亭》的修改稿里將羅亭寫成戰(zhàn)死在1848年巴黎起義中,其實這是不太符合貴族知識分子的身份)。對平民知識分子認識也體現(xiàn)了作家的階級局限。屠格涅夫害怕革命,他在第二代知識分子關于兩條道路的選擇中諷刺過“世界主義”,也在《前夜》和《父與子》里對第三代平民知識分子的歷史作用有過懷疑。而魯迅是一個思想型的小說家,《孤獨者》和《在酒樓上》的結尾很好地顯示了與屠格涅夫的相異。這兩篇小說都有一個與主人公相對的“我”的隱含作者。《孤獨者》的結尾“我”在參加完魏連殳的葬禮告別之后,耳邊聽到“隱約像是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的聲音,“我的心地就輕松起來,坦然地在潮濕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薄对诰茦巧稀返慕Y尾“我”和呂緯甫在酒樓分別后,“我獨自向著自己的旅館走,寒風和雪片撲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在這兩個具有象征性的結尾里魯迅對知識分子作了深刻的反思,他在向知識分子的弱點作告別,體現(xiàn)了魯迅在彷徨時期“并不消沉,仍以‘韌戰(zhàn)’的態(tài)度反抗與日俱增的社會黑暗和內心痛苦”[4](P285)的堅韌品格和積極的探索精神。
三
屠格涅夫是五四時期較早被介紹到中國的外國作家,并且五四時期的很多作家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響。郭沫若在翻譯過《處女地》說主人公“和我自己有點相象”。五四時期受到屠格涅夫影響較大的郁達夫也說“在許許多多古今中外的外國作家里面,我覺得最可愛、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會生厭的,便是屠格涅夫。”[5](P158)魯迅是五四知識分子的代表,具有歷史學家開闊的藝術視野和思想家敏銳深刻的目光,以他胸襟寬廣的“拿來主義”對待古今中外一切的文學遺產(chǎn),曾翻譯過眾多俄羅斯文學作品,對俄羅斯文學有過深刻的研究并對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繼承較多。有研究者就指出魯迅在彷徨期間創(chuàng)作的《野草》就受到了屠格涅夫晚年創(chuàng)作的《垂暮吟》的影響。然而,魯迅沒有大量翻譯和評論過屠格涅夫的作品,關于他的評論文字只有短短的三段。[6](P82-83)這表明魯迅和屠格涅夫在藝術表現(xiàn)上既有契合點又有分歧點。
屠格涅夫是俄羅斯19世紀中期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魯迅是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主潮文學的大師。他們在對由果戈里開創(chuàng)的“自然派”(即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批判繼承上體現(xiàn)了他們的共同點。果戈里于1852年逝世,當時是俄國農(nóng)奴制崩潰前沙皇統(tǒng)治的最黑暗時期,屠格涅夫不顧當局的禁令,發(fā)表了悼念果戈里的文章,表達了對這位前輩的敬仰和崇敬之情。屠格涅夫早期小說集《獵人筆記》繼承了果戈里寫“小人物”的傳統(tǒng),以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表達了對農(nóng)奴制的批判和譴責。他的幾部以知識分子為題材的小說,對人物肖像、神態(tài)、動作、對白精確而細致的刻畫和描寫,對自然環(huán)境“寫實”的“拍攝”,使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魯迅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里也明顯地顯露了對果戈里這位“寫實派的開山祖師”的借鑒?!秴群啊泛汀夺葆濉返男≌f取材從不覺醒的農(nóng)民阿Q到麻木的閏土,從潑辣的愛姑到善良的祥林嫂,從穿長衫的孔乙己到穿玄色裙的子君等幾乎都是“小人物”。人物刻畫上的“白描”和中國繪畫的“工筆”手法的采用,簡約的環(huán)境描寫都使現(xiàn)實主義得到了彰顯。
屠格涅夫藝術表現(xiàn)的另一個來源是由“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開創(chuàng)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當時,浪漫主義在歐洲已經(jīng)式微和衰落。但是在俄國,卻經(jīng)由普希金、茹科夫斯基等人的創(chuàng)作大放異彩。屠格涅夫在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中都表現(xiàn)了詩人化的氣質,他的小說被稱為“詩意的現(xiàn)實主義”[2](P288)。涅克拉索夫說他是“在普希金之后,你比所有俄國的作家都更有詩人氣。”[7](P70)《羅亭》等小說雖都以寫實主義的環(huán)境描寫作為開始,然而這些環(huán)境描寫都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抒情色彩。這幾部小說如同詩歌一樣,愛情、美、少女、月夜、黃昏、天空、星星、森林、小溪等詩歌的意象和景物在里面反復出現(xiàn)和被抒寫與吟唱,并且每部小說都是以浪漫的愛情作為情節(jié)中心。
魯迅對浪漫主義的態(tài)度集中表現(xiàn)在他早期的論文中。在《摩羅詩力說》里,他熱情歌頌以拜倫為代表的“摩羅詩人”。但魯迅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主要是吸納了他們“立意在反抗,旨歸在動作”的思想,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題的開掘上得到了借鑒和體現(xiàn)。如《狂人日記》里的狂人,《孤獨者》里的魏連殳,狂人是反抗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瘋子”,而魏連殳則是“反抗絕望”的狼。在藝術表現(xiàn)上,魯迅在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中心之外,他的興趣更傾向于現(xiàn)代主義色彩濃郁的19世紀后半期俄羅斯作家,如安特萊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雖然他的《故事新編》里的部分篇章有濃郁的浪漫主義特征,如《補天》。但在《吶喊》和《彷徨》里,他的藝術特征主要是融合現(xiàn)代主義的開放現(xiàn)實主義)。他說安特萊夫的作品“嚴肅的現(xiàn)實,以及深刻的纖細”,“使印象主義與寫實主義相調和”,“在《藥》的結尾有安特萊夫式的陰冷”。其實,何止是《藥》的結尾,孔乙己里的冷漠“現(xiàn)實”和細節(jié)“深刻”,《在酒樓上》和《孤獨者》具有象征主義色彩的結尾都看到了安特萊夫的影子。魯迅在對人物內心的剖析和靈魂的審視上則表現(xiàn)了對“殘酷的天才”、“人類靈魂的偉大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的借鑒。《阿Q正傳》對阿Q為縮影對中華民族的靈魂群像作了“殘酷”的剖析和“審問”,《孔乙己》以語言和動作細節(jié)的精準描寫對孔乙己凄苦心靈的展示,《在酒樓上》通過頹唐和模糊閃爍的語言撕開了呂緯甫的內心世界。
屠格涅夫以現(xiàn)實主義敏銳地描繪了農(nóng)奴制改革前后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畫面和心靈歷史,但他的貴族身份和立場使他以溫婉的浪漫主義表達了對舊的留戀。魯迅以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相融合的小說創(chuàng)作,不僅以歷史學家的眼光濃縮譜寫了從封建知識分子到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歷史,也深刻剖析了他們的心靈,對知識分子的主客觀局限作了深刻的反省。他的藝術手法是“創(chuàng)新的”“革命的”,而且對舊思想的批判也是“革命的”。他既參與了歷史,又超越了歷史,從這個層面上,他超越了屠格涅夫。
[1]覃東.大清皇帝[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2]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楊義.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4]程致中.尋找精神家園——思想者魯迅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5]曾小逸.走向世界文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6]魯迅論外國文學[C],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2.
[7]鮑戈斯洛夫斯基.屠格涅夫[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s by Turgenev and Lu Xun About Intellectuals
PENG Zheng-she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China)
Turgenev and Lu Xun are two conscientious novelis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ith their novels.Turgenev sketched the contours of Russia social annals of the 1940s to 1960s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to create the images of intellectuals while Lu Xun deeply reviewed China’s history and national destiny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with several intellectual images.In the artistic technique,there exis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novels.
Turgenev;Lu Xun;novels about intellectuals;comparison
I210.6
A
1009-1734(2011)05-0025-04
2011-08-02
彭正生,講師,碩士,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陳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