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王 華 吳世超 王海林
隱性核不育材料S45AB、117AB已廣泛應用于油菜雜種優(yōu)勢利用中,由其轉育成的雙低不育系156AB、2287AB所配品種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得到了較廣泛的推廣利用,為我國油菜生產作出了較大貢獻。近年來,育種家們開展了黃籽(或花籽)雙低隱性核不育的選育工作,從改變種皮顏色著手,達到提高商品菜籽含油量的目的。以油研系列品種及德油8號為代表的一批黃籽雙低雜交油菜品種已累計推廣數千萬畝,創(chuàng)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由于隱性核不育性受兩對獨立遺傳的隱性基因控制,在與常規(guī)品種或品系雜交的F2代中A株與B株雜交,篩選到不育∶可育為1∶1的成功率較低;黃籽性狀由3對以上的隱性基因控制,黑籽與黃籽雜交后代選育出黃籽的成功率更低。再結合育性、豐產性等性狀的選育,難度很大。本研究通過黃籽雙低不育株與雙低品系雜交和回交,在后代群體中選擇豐產性好的黃籽雙低植株進行姊妹交,后代篩選1∶1的穩(wěn)定兩型系,旨在探討黃籽雙低不育產性狀改良的方法。
1.材料 黃籽雙低隱性核不育系237AB、黃籽雙低品系96-13、黑籽雙低品系97-57R;恢復系89-4R。
2.方法 1996年春以黃籽雙低隱性核不育系237AB為母本,與黃籽雙低品系96-13雜交,同年夏再與96-13回交;1997年春回交組合與黑籽雙低品系97-57R雜交,1997年夏繁加代選優(yōu)株自交,1998年在育性分離3∶1的株系中進行成對兄妹交,1999~2000年結合黃籽性狀、育性、豐產性的選育,于2001年春選育成功黃籽雙低隱性核不育兩型系1357AB。
1.1357AB與轉育材料的特征特性比較 1357AB與轉育材料237AB、96-13、97-57R的特征特性比較,最明顯的變化是生育期比237AB提早7天,葉色變淡,株高分枝高,處于各材料的中間水平,芥酸低于轉育親本,其它品質性狀處于中間水平或接近于優(yōu)良母本,達到了改良的目的。
2.1357AB與237AB產量性狀比較
轉育后的1357AB較原不育系237AB在產量性狀上得到提高,其中角果數增加47.1個/株,每角粒數增加2.4粒,千粒重提高到3.79g,角果長度增加1.7cm,主花序長度增加32cm,著果密度從1.17角/cm提高到1.39角/cm,單株產量達35.3g,達到了明顯的改良效果。
3.父本89-4R的選育 1995年以207為母本與中雙6號有性雜交,F(xiàn)2代植株與(中雙6號×中雙4號)雜交,后代定向選育,2003年選育成雙低恢復系89-4R。
4.花油203在各級試驗中的產量表現(xiàn) 2004年以1357AB為母本,與雙低恢復系89-4R組配成雜交油菜新組合花油203,2005年在品比試驗中比對照油研10號增產11.3%;2006~2007年度參加四川省油菜區(qū)試,8個試驗點中7個增產,平均畝產154.47kg/畝,比對照品種川油21增產9.21%(極顯著);2008~2009年度8點全部增產,平均畝產172.96kg/畝,比對照川油21增產17.5%(極顯著);兩年平均畝產163.72kg,比對照川油21增產13.44%。生產試驗中平均單產164.6kg/畝,比川油21增產9.76%。芥酸含量0.4%,硫咸含量20.03umol/g.餅。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成熟期病毒病和菌核病病指兩年平均分別為0.99和1.76,分別比對照川油21低2.37和4.57,表現(xiàn)為中感-低感病毒病、高抗-低感菌核?。蛔匀粭l件下抗耐病毒病和菌核病能力強于對照。接種鑒定抗耐菌核病能力與對照相當。兩年平均主序不實果率8.3%,比對照川油21低1.8個百分點?;ㄆ诘狗娣e2.2%,比對照低4.85個百分點。耐寒力稍強于對照,抗倒力略強于對照。花油203于2009年12月通過四川省品種審定,審定編號為:川審油2009003號。
甘藍型油菜雙隱性核不育材料117AB不育性受兩對獨立遺傳具有相同作用的重疊隱性基因控制,它具有恢復源廣,配合力強,不育基因易轉育等優(yōu)點。在轉育雙低不育系的過程中,從雜交F2代成對雜交的成功率小于萬分之一。通過回交、可育株自交等方式可以提高成功率。在雙低基礎上轉育黃籽雙低不育系的成功率亦低于萬分之一。采用復合雜交、復合回交、自交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本研究采用黃籽雙低與黑籽雙低雜交方式轉育新的黃籽雙低不育系,通過回交、優(yōu)株自交、兄妹交、黃籽頻率的選擇,獲得了新的雙低黃籽兩型系1357AB,對該類材料的轉育和性狀改良具有借鑒意義。
新不育系在多個性狀上優(yōu)于原轉育材料,特別是克服了原237AB較晚熟的缺點,全生育期縮短7天。配制的花籽雜交油菜新組合花油203在四川區(qū)試中比對照增產9.21%~17.5%,并通過了四川省品種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