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際哈尼/阿卡歷史源流探究

        2011-08-15 00:43:37楊六金
        紅河學(xué)院學(xué)報 2011年6期
        關(guān)鍵詞:墨江哈尼族哈尼

        楊六金

        (紅河學(xué)院國際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云南 蒙自 661100)

        國際哈尼/阿卡歷史源流探究

        楊六金

        (紅河學(xué)院國際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云南 蒙自 661100)

        哈尼/阿卡族①是我國西南與中南半島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書?禹貢》記西南民族有“和夷”,這雖不是某一民族的專稱,但無疑包括有“哈尼”的先民。自“和夷”一詞出現(xiàn)后,哈尼族自北而南的遷徙路線便清晰可尋。[1]1絕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中國云南省南部紅河中上游與湄公河上游瀾滄江之間的山岳地帶,少部分遷徙到中越、中老、中緬邊境地區(qū)和泰緬邊境地區(qū)。文章不僅闡釋了國內(nèi)外哈尼/阿卡族的歷史族稱,而且揭示了歷史遷徙的奧秘。

        國際哈尼/阿卡;歷史源流;民族名稱;歷史遷徙

        一 自然環(huán)境與人口分布

        哈尼/阿卡是跨境而居的一個古老民族,今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省西南部與中南半島的越南的西北部、老撾的中北部、緬甸的東部和泰國的北部山區(qū)。他們分布的區(qū)域約在東經(jīng)99°至105°之間,北緯19°至26°之間(中國哈尼族區(qū)域約在東經(jīng)99°至104°,北緯21°至北緯26°之間,國外哈尼/阿卡的居住區(qū)域,約在東經(jīng)99°至105°,北緯19°至23°之間)。他們無論在紅河上游元江南岸的哀牢山麓,還是在湄公河上游瀾滄江中下游兩岸,或者在薩爾溫江中游東南部的高山林中,都居住在海拔800—2000米之間,在每個村寨四周都有茂密的森林和竹林環(huán)繞,人與自然十分和諧?,F(xiàn)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國內(nèi)外哈尼/阿卡有200余萬人,其中:中國163.0萬人(2010年人口普查數(shù))、越南2.4余萬人、[2]老撾6.7余萬人(1995年老撾人口普查數(shù),哈尼族1122人,阿卡族66108人)、[3]緬甸25多萬人(不包括阿克人)、泰國9.5萬多人。②哈尼/阿卡人世與彝、苗、瑤、壯、傣、拉祜、漢、回、緬、撣、克倫等民族共居一域,其居處多以一村一族,但有少以一村內(nèi)數(shù)族雜居,這樣的分布為各民族間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帶來了便利。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哈尼/阿卡與各兄弟民族和睦共處,相互幫助,結(jié)成親密友好的關(guān)系,求得共同的發(fā)展。

        哈尼/阿卡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彝、拉祜、傈僳、納西、基諾等族語言相近。哈尼/阿卡語分為哈雅、碧卡、豪白3種方言,方言內(nèi)又分有10多種土語。在方言之間差別較大,使用不同方言的哈尼/阿卡人不能相互通話。方言內(nèi)部一般可以通話,特別是自稱相同的哈尼/阿卡人講話,即使他們分布在不同的國家里,但他們的語言差別較小,都可以互相通話。[1]5

        二 歷史源流與民族名稱

        哈尼/阿卡的族源,現(xiàn)在國內(nèi)外歷史學(xué)家和民族學(xué)家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說法:“氐羌系統(tǒng)南遷,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紅河兩岸土著”等。一是“氐羌系統(tǒng)”南遷說認為,哈尼族“源于古代羌人”,屬“氐羌系統(tǒng)”,與今彝、納西、拉祜、傈僳、景頗、怒、普米、獨龍等族同源,系“氐羌系統(tǒng)”之北來者。二是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認為,“哈尼族乃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與由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農(nóng)耕民族,就族源論,當是雙向的(由北向南與由南向北的交匯),復(fù)合的(南方土著民族與北方遷徙民族的融合)。 就文化論,他們是南方夷越民族的濱海文化與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體”。三是“紅河南岸土著說”又與上述兩種說法相反,認為哈尼族系紅河地區(qū)的土著,與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關(guān)。[4]以上三種中,除了“紅河兩岸土著說”外,其余兩種說的有關(guān)觀點有相同和相似之處,但目前大多數(shù)學(xué)術(shù)界都傾向于“氐羌系統(tǒng)”之北來南遷。因此,哈尼/阿卡族源與彝語支諸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群。

        “和夷”一名,始見于《尚書?禹貢》中。這雖不是某一民族的專稱,但無疑包括有哈尼/阿卡的先民。和夷早在公元前3世紀(戰(zhàn)國時),已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礱江以東的連三海、海子等沼澤地帶以及發(fā)源于連三海的阿泥河(安寧河)流域。[1]18今國內(nèi)外哈尼/阿卡宗教、神話、歷史、古歌、遷徙等傳說中說,其先民來自遙遠北方平原一條河源頭。據(jù)中國哈尼族最集中的哀牢山區(qū)墨江、紅河、元陽、綠春一帶的普遍傳說,其先民游牧于遙遠的北方一條江邊的“努瑪阿美”平原;西雙版納及其周圍的哈尼族老人背誦,哈尼族先民來自遙遠北方的“羅瑪羅麥(Laol malao mail,大江源頭)”地區(qū);③越南哈尼族有懷念故土的傳統(tǒng)。每年六月節(jié)或逢結(jié)婚喜慶之日,哈尼都要以歌唱的形式敘述本民族的歷史,開頭第一句就是“哈尼人本來在諾馬阿美……”;[5]老撾烏德縣公雞寨阿卡族遷徙傳說,其先民來自遙遠北方的“弄瑪弄們”平原一條江邊(2007年12月5日,筆者在公雞寨調(diào)查獲得的);緬甸景康縣曼索阿卡村阿卡人遷徙傳說,他們先民來自遙遠的地方“羅瑪羅們”一條河頭(2009年2月4日,筆者在景洪市勐龍鎮(zhèn)勐宋阿卡村調(diào)查時由緬方貝瑪提供的)。以上國內(nèi)外哈尼/阿卡遷徙傳說中,都提到其先民來自遙遠的北方“努瑪阿美”、“羅瑪羅麥”、“諾馬阿美”、“弄瑪弄們”、“羅瑪羅們”平原。筆者疑,這些古地名,因各地哈尼/阿卡口音不盡相同而譯音上有所差異,但說的含義和指向的方向及地名是一處的。據(jù)學(xué)術(shù)界考證,哈尼族的形成,從地域上講,是在今四川省大渡河流域和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對于這民族的發(fā)祥地,哈尼族稱之為“惹羅普楚”和“諾馬阿美”。[6]以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哈尼/阿卡早期先民“和夷”居住的地域與今各地哈尼/阿卡傳說中的祖先居地“努瑪阿美”平原,兩者說的是同一地域??梢?,哈尼/阿卡先民,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從青藏高原遷徙來到了今四川省大渡河流域和雅礱江、安寧河流域生息繁衍了。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哈尼/阿卡先民們四處遷徙流散。

        “和蠻”一名,是哈尼/阿卡先民,從漢、晉時期的叟、昆明等族中分化成為單一民族后的第一個名稱,首見于《新唐書?南蠻傳》、《通鑒?唐紀》和《張曲江文集》中。據(jù)《蠻書》卷五說:“石和城,烏蠻謂之土山坡陀者,謂此州城及大和城俱在坡陀山上故也?!庇志戆苏f:“山謂之和,山頂謂之蔥路?!眲t所謂“和蠻”,指的是分布在半山區(qū)即“陂陀山上”的民族。“和蠻”即“哈尼”。“和”與“哈”同聲;“尼”意為“人”。而大民族統(tǒng)治階級歧視少數(shù)民族,以“人”為“蠻”。[7]

        唐代開元年間張九齡撰《敕安南首領(lǐng)爨仁哲書》中,有“和蠻大鬼主孟谷悮”(見《曲江集》卷12)?!昂托U”分為東西兩片,東片為孟谷悮統(tǒng)轄,接近安南都護府(今越南北方),與爨仁哲統(tǒng)轄下的“白蠻”、“烏蠻”及“僚”等雜居,在今文山州及紅河州一帶;西片為王羅祁等人所統(tǒng)轄,《新唐書?南蠻傳下》說:“顯慶元年(656年),西洱河大首領(lǐng)楊棟附顯、和蠻大首領(lǐng)王羅祁,……率部落歸附,入朝貢方物?!逼涞亟咏5貐^(qū),當為今楚雄州南部與普洱市等地。[8]從史籍中記述的“和蠻”分布情況看,當時哈尼/阿卡先民“和蠻”就流徙在今中越、中老、中緬邊境地帶了。

        南詔大理時期,哈尼族先民繼續(xù)南遷,分布重心移到滇南地區(qū),這時哈尼先民被劃入東部的“三十七部”之中?!叭卟俊敝械囊蜻h、思陀、溪處、落恐、強現(xiàn)、維摩、王弄均為和泥部落。

        “和泥”一名在元明清史籍中是最常見的一個名稱,始見于元初。在元代的史籍中被寫作“和泥”、“斡泥”、“禾泥”……《元文類》卷四一《招捕》:“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月,云南省調(diào)蒙古、爨僰諸軍征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反,溪處、七溪等降,得戶四萬。”《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丁丑,云南行省招降臨安白衣、和泥,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元趙子元撰《賽平章德政碑》說:“至元十二年(1275年)冬,羅槃甸蠻,……據(jù)險恃愚,屢逆使命,公乃徂征,傳于城下,我?guī)熕膰?,?shù)日城果下,……以西余城和泥諸部,望風(fēng)屈膝。”(《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对?張立道傳》:“至元十七年(1280年),為臨安廣西宣撫使,……始赴任,會禾泥路大首領(lǐng)必思反,……”元李京《云南志略》:“斡泥蠻,在臨安西南五百里,巢居山林,極險”。[1]9

        羅槃甸即羅匐甸,即今元江,在哀牢山西麓,其以西余城和泥諸部在哀牢山西麓今墨江、普洱、思茅等地,臨安西南五百里,即今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各縣,全在哀牢山東麓。斡泥、禾泥都是和泥的別稱,羅槃甸至明代稱羅必甸,由羅必轉(zhuǎn)為羅弼、糯比;羅槃甸蠻即為糯比,也是和泥。[1]9當時的和泥主要聚居區(qū)在臨安路西南及元江路所屬各地,即今紅河、元陽、金平、江城、綠春、元江、新平、墨江、思茅、普洱等地;另有一部分則散居在開南州(今景東)、威遠州(今景谷)及教化三部(今文山縣)一帶。在這一區(qū)域的哈尼/阿卡先民“和泥”主要居住在半山區(qū),而傣族先民“白衣”居住在壩區(qū)。

        明朝時期,對元代的行政區(qū)劃有所改變,但“和泥”的居住區(qū)域卻基本沿襲元代不變。由于明代“和泥”與漢族之間的接觸較之元代增多,所以哈尼/阿卡名稱明代比元代多,如:“倭泥”、“窩泥”、“阿泥”……明景泰(1450—1457年)《云南圖經(jīng)志書》卷六《鈕兀長官司》下說:“其民皆倭泥?!薄睹鲗嶄洝肪硪弧鹆缎拢?426—1435年)實錄》:“鈕兀長官”下作“和泥”,《明史?地理志》同司下亦為“和泥”。天順(1457—1464年)《大明一統(tǒng)志》卷八七《鈕兀御夷長官司》下作“倭泥”,按其四至,在哀牢山西麓今墨江縣以南江城縣北部,東北與紅河縣思陀土司境毗鄰。同書同卷《車里軍民宣慰使司》下說,其境亦有倭泥,即在今西雙版納地區(qū)。明天啟(1621—1627年)《滇志》卷三○說:“窩泥,或曰斡泥……臨安郡屬縣及左能寨、思陀、溪處、落恐諸長官司,景東……皆有之。鍔嘉縣又曰和泥,……阿迷州稱阿泥。”這反映了“和泥”中還存在許多不同的名稱,是原始氏族、部落名稱的余留。清朝時期,由于對云南南部“和泥”居住地區(qū)的深入,又發(fā)現(xiàn)“和泥”族內(nèi)部不同的名稱不止于明朝時期的那幾種。清朝時期到中華民國年間對哈尼/阿卡的稱謂有:嘉慶《滇海虞衡志》有“窩泥”“糯比”“卡惰”。雍正《云南通志》有“黑鋪”“喇烏”。光緒《清代滇黔民族圖譜?云南種人圖說》有“白窩泥”“羅緬”。[1]10清道光《云南通志》引《伯麟圖說》說:“阿卡……普洱府屬有之。”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土司?種人附有“白窩泥”,道光《威遠廳志》有“黑窩夷”“白窩夷”。民國《墨江縣志稿》和《墨江縣地志資料》有“黑阿泥”“補孔”“阿說”。另外有“阿泥”“阿木”“路弼”“卡多”“畢約”“惰塔” 等。[9]可見,在清朝和民國史志中記述的哈尼/阿卡名稱比明朝史籍中記述的名稱復(fù)雜而多。但史籍中載的哈尼/阿卡歷史名稱 “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倭泥”、“俄泥”、“阿泥”、“哈泥”、“翰泥”、“阿木”、“羅緬”、“糯比”、“路弼”、“卡惰”、“畢約”、“惰塔”等。其禾、窩、翰、俄、阿、哈亦從“和”音,含義仍為“和人”??梢哉f,哈尼族兩千多年來,基本上就具有一個統(tǒng)一的名稱即“和人”。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以人數(shù)最多的自稱“哈尼”為本民族的名稱。[14]

        現(xiàn)代哈尼/阿卡名稱有:“哈尼”、 “哈尼者”、“哈尼然”、“弄美哈尼”、“臘米哈尼”、“格角哈尼”、“花哈尼”、“黑哈尼”、“卡多”、“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豪尼”、“碧約”、“布都”、“白宏”、“補孔”、“糯比”、“糯美”、“阿索”、“西么洛”、“阿西魯馬”、“多尼”、“多塔”、“阿卓”、“阿梭”、“格和”、“阿木”、“臘米”、“切地”、“卡別”、“哈烏”、“哦努”、“海尼”、“排角”、“補過”、“阿克”、“奕車”、“木達”、“阿鄔”、“昂倮”、“哈備”、“覺圍”、“覺交”、“戈”、“卡戈”、“依戈”、“高”、“高族”、“依高族”、“普里”、“奴魁”、“窩瑪”、“瑪奇”、“伏盛”、“窩巴”、“魯瑪”、 “雅尼”、“愛尼”、“阿卡”、“阿卡然”、“阿卡族”、“阿卡提綽”、“阿卡普里”、“阿卡阿科”、“吳洛阿卡”、“吳標阿卡”、“吳參阿卡”、“吳求阿卡”、“吳我阿卡”、“馬熱”、“平頭阿卡”、“尖頭阿卡”、“吾雜宴”等70余種。④這些自稱和他稱,有的稱謂是以自己家族圖騰來自稱;有的稱謂是用自己的祖名來自稱;有的稱謂是以居住地的方位來內(nèi)部互稱;有的稱謂是用服飾穿著和顏色不同而他稱。這些他稱中有的帶有侮辱的意味。

        三 歷史遷徙

        每個民族都有過遷徙的歷史,并且越是遠古的年代,遷徙就越頻繁。古代哈尼/阿卡的遷徙活動,我們很難從漢文文獻記錄中找到完整的蹤跡,但卻可以在民間傳說中看到詳實生動的傾訴。在此,將國內(nèi)外哈尼/阿卡民間流傳的遷徙略述幾例如下:

        一是中國哈尼族遷徙?!豆岚⑴嗦斊缕隆肥且徊抗嶙暹w徙史詩,約5000余行,主要流傳于元陽等地哈尼族群眾中,這是一部發(fā)掘整理較早較長的哈尼族遷徙史詩。據(jù)《哈尼阿培聰坡坡》的搜集者史軍超先生考證,史詩中提到的幾個地名分別為:虎尼虎那——巴顏喀拉山口兩麓之長江、黃河源出地區(qū);什雖湖——川西北高原與青海南部高原交錯的縱谷地帶;惹羅普楚、嘎魯嘎則——大渡河北岸之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交匯地區(qū);諾馬阿美——四川省雅礱江與安寧河流域;色厄作娘——云南省大理地區(qū)洱海之濱;谷哈密查——昆明地區(qū);那妥——云南省通??h;石七——云南省石屏縣。由于石七頭人的欺壓,遷徙渡過了紅河,最后定居在今元陽縣境內(nèi)生根繁衍。[10]

        墨江縣石頭寨一帶碧約人的亡靈回歸路線是:石頭寨——巴戛(江城縣加禾區(qū))——李仙——(加禾區(qū))——楊四寨(墨江縣壩留區(qū))——西吸大寨岔路(墨江縣泗南江區(qū))——賴蚌(墨江縣雙龍區(qū))——莫歷牌坊(墨江縣城西)——墨江街子(墨江縣城)——羅宋(玉溪地區(qū)元江縣)——沙玉龍(元江縣東西大山)。到此后分路三條,死于非命者走上條,正常死亡的走中條路,該條路道路平坦;途中沒有鬼怪糾纏。經(jīng)過“迷勒骨”(地點不詳)——“散拉奇”(地點不詳)等地后到“鳥吃莫樂”(一個有大水池的地方)和所有亡故的“阿爸、阿媽”團聚。[11]

        今綠春縣境內(nèi)的哈尼族傳說:在很早以前,哈尼族的祖先生活在一個稱為“努馬昂美”的地方。那是個陽光普照、土地肥沃的盆地(或壩子),后來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多,加上與異族的爭斗而遷徙,來到了拉煞咪常(今元江縣境)。過了一些年,居住于拉煞咪常的哈尼人又有一部分來到了今縣境的嗒東、阿迪等地居住,以后又逐漸遷徙往今縣境的其他地方。另綠春縣戈奎鄉(xiāng)境的部分哈尼支系先民來自于“努瑪阿美”(大平原地)——“谷哈”(今昆明一帶)——通海、峨山——建水——紅河縣阿扎河鄉(xiāng)境——最后定居在今戈奎鄉(xiāng)境內(nèi)生根繁衍。[12]

        據(jù)金平縣金水河鎮(zhèn)烏丫坪和南科一帶的傳說,當?shù)毓嶙遄嫦葋碜杂凇爸Z瑪阿們”(大平原地)——“谷哈”(今昆明一帶)——“臘薩咪查”(今元江壩)——普洱市境——勐臘縣境——老撾孟烏怒——越南孟拔——最后定居在今我國烏丫坪、南科一帶生根繁衍;格活人歷史上遷徙的基本路線是:昆明——建水——紅河——營盤老街村委會的保山寨——白馬下寨(則多普)——白馬上寨(牛得多沙)。途經(jīng)哀牢山末端、紅河等地。金平縣十里村鄉(xiāng)境的郭氏祖先是來自于“諾瑪阿們”(大平原地)——“谷哈”(今昆明一帶)——建水——石屏——紅河縣甲寅鄉(xiāng)他撒,然后從他撒遷徙到今金平縣同心寨定居。[4]13

        二是越南哈尼族遷徙。據(jù)越南萊州省封土縣瑤山社哈尼族老人李先生講述,很古以前,他家祖先是從中國遷徙到越南的,最初來的時候,只有11戶人家,住了20年后,從越南搬回到中國(具體在何地他們不知),在中國居住了幾年后又搬回越南萊州省封土縣瑤山社境內(nèi)定居至今?,F(xiàn)在他家家族有80多戶了,分別居住在5個村里。李先生還說,他家定居在瑤山社已有二十三代人(他是第二十二代)。我們從二十一代推算(平均一代二十五年計),李氏家族定居在瑤山社有五百二十五年左右。⑤他家從中國遷徙到越南的時間大約在明朝中期。從現(xiàn)居住在越中邊境線上的越南巴沙縣雨底村吳氏家族譜系中記述的內(nèi)容看,吳氏祖先沙缺是從中國金平縣馬鞍底境內(nèi)遷徙到越南雨底定居的。從沙缺到熱課,只有四代人,每代人按二十五年計算,吳氏家族搬遷到越南的時間只有一百年左右。

        從越南哈尼族歷史傳說看,哈尼族流徙到越南的路線有四條。第一條路線是從中國昆明——建水——石屏——元江——紅河——元陽——金平(阿得博、馬鞍底)到越南老街省巴沙縣境內(nèi)定居,這批大多數(shù)是糯美支系人(中國境內(nèi)稱糯比、糯美);第二條路線是從中國昆明——建水——元陽——金平(阿得博、金河鎮(zhèn)、十里村)到越南萊州省封土縣境內(nèi)定居,這批也是糯美支系人;第三條路線是從中國昆明——新平——元江——墨江——江城——老撾豐沙里省的班沙拉方到越南孟德縣境內(nèi)定居,這批是哈尼支系人;第四條路線是從中國昆明——建水——元江——紅河——綠春(坪河)到越南萊州省孟德縣境內(nèi)定居,這批全是果作支系人。第一批哈尼族流徙到越南的時間,大約在唐朝初期,這批哈尼族到越南后,定居在今老街省巴沙縣的阿魯、茅坡寅等一帶,隨后逐步擴散到雨底、半坡、魚塘、轉(zhuǎn)田等一帶。今居住在萊州省封土縣的一部分糯美支系和清河、孟德二縣的哈尼支系,大約是在明清時期從中國金平、綠春二縣和老撾班沙拉方遷徙過去的。居住在孟德縣孟拔一帶的果作支系是清代中期從綠春縣坪河一帶遷徙過去的。今居住在封土縣瑤山一帶的一部分糯美支系和巴沙縣雨底一帶的一部分糯美支系,是1949年前夕從金平縣和綠春縣遷徙過去的。[13]105

        三是老撾哈尼族和阿卡族遷徙。據(jù)《明宣宗宣德實錄》載:“宣德八年(1433年)冬十月……置云南鈕兀長官司。鈕兀、五隆諸寨,在和尼之地。” 鈕兀長官司即今元江、江城、墨江交接地帶,和尼系古稱,即今哈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首邑在瑯勃拉邦、豐沙里的一部分是其轄境范圍。這樣,哈尼族進入老撾地界的時間大致可知在1433年前后。又據(jù)曾任豐沙里省中華理事會會長的陳德倫說,曾看過阿三老李(現(xiàn)任老撾人民革命黨政治局委員,內(nèi)務(wù)部長)的族譜,他祖先是道光十七年從云南省墨江縣逃到老撾的,后來與哈尼族通婚,變成了哈尼族。[14]據(jù)老撾的卡戈人自述他們是從中國的湖南、湖北和貴州,經(jīng)云南遷至老撾豐沙里省的孟烏怒等地的,至今已有200年了。[15]在老撾,哈尼族和阿卡族傳說中的祖先是從湖南、湖北、貴州等地遷徙過來的,這一說法,在中國哈尼族中也有。如中國云南省紅河縣樂育、寶華一帶的有些哈尼族說,他們的祖先源于南京、四川……在老撾哈尼族和阿卡族中,是否有湖南、湖北、貴州來的人呢?我認為有,但很少。因為他們的祖先來云南服勞役的時候,云南的漢人比少數(shù)民族少,而哈尼族人口多,有些漢族移民,在勢力單薄的情況下,在生產(chǎn)、生活、習(xí)俗等方面,漢民族的特征,漸漸淡化,有的娶哈尼女性為妻,與當?shù)毓嶙鍥]有太大的區(qū)別,最后,有些漢族移民同化成哈尼族。但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先是漢族,而且世代傳下來。因此,老撾哈尼族和阿卡族的祖先不是湖南、湖北和貴州來的漢族,而是從中國普洱市的江城,西雙版納州勐臘、景洪等市縣的一部分哈尼族和阿卡族遷徙到老撾的。

        四是緬甸阿卡族遷徙。據(jù)《泰國密林中的游遷者——阿卡人》載:“阿卡傳說提到:幾個世紀以前,他們的祖先曾經(jīng)沿著西藏高原的河谷南下直達華南。十九世紀末,有些阿卡人,繼續(xù)向南遷徙,進入緬甸和老撾?!庇终f:十九世紀末期,云南處在大動亂的時候,阿卡人的先頭部分在中國云南南部邊境定居下來??墒?,在那里他們又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兩大殖民強國——即緬甸的大不列顛帝國和印度支那的法國的斗爭范圍之內(nèi)。這樣,一些阿卡人繼續(xù)南遷,一部分進入緬甸……⑥清道光《云南通志》引《伯麟圖說》說:“阿卡,男女服青藍,以紅藤系腰,耕余獵,較罕入城市。普洱府屬有之。”按清代普洱府即今普洱、景谷、思茅、墨江、西雙版納一帶,這一帶的哈尼族至今還稱為“阿卡”,1993年,筆者在緬甸東北部的南壘河北岸壩可、壩門、臘鳥等阿卡村民族學(xué)田野調(diào)查期間,住在阿禾“莫批”家里。以上三個阿卡村,距我國孟連縣芒信通道步行3個小時左右,這三個村的生活日用品大多數(shù)都去中國邊境村寨購買。所以,阿禾“莫批”會講阿卡語外,還會講漢語、佤語和拉祜語,他是當?shù)剌^有影響的一位“莫批”。當年他就有了76歲,但他的精神非常好。據(jù)阿禾先生介紹說:“我祖父名叫最沙,父親叫沙阿,祖父和父親都略通一點漢語。我小時候聽父親說過,我家原來是居住在‘童臘’地,后來那里小偷多,曾祖父從‘童臘’遷徙到今瀾滄縣境內(nèi)一個名叫‘臘里’的地方居住。我祖父和父親都在‘臘里’出生的。后來我父親又從‘臘里’遷徙到今緬甸架奧紅特(雜山寨)定居至今。”他又說:“阿卡民間傳說中提到:很古以前,阿卡祖先居住在盤里,后遷徙到加滇(有人疑指今昆明),隨后遷徙到散滇(古地名不詳,待考)——童臘(古地名不詳,待考)——莫錄(地名不詳,待考)——臘里(疑今瀾滄縣境,待考)——架奧紅特(今緬甸雜山)?!?/p>

        五是泰國阿卡族遷徙。據(jù)美國學(xué)者格朗菲爾德在《泰國密林中的游遷者——阿卡人》一書中載:

        “阿卡傳說提到,幾個世紀以前,他們的祖先曾經(jīng)沿著西藏高原的河谷南下直達華南。19世紀末,有些阿卡人,繼續(xù)向南遷徙,進入緬甸和老撾?,F(xiàn)在居住在泰國的阿卡人是20世紀初越過緬甸邊界之后定居下來的?!薄啊攀兰o末期,云南處在大動亂的時候,阿卡人的先頭部分在中國云南南部邊境定居下來??墒?,在那里他們又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兩大殖民強國的斗爭范圍之內(nèi);即緬甸的大不列顛帝國和印度支那的法國。這樣,一些阿卡人繼續(xù)南遷,一部分進入緬甸,另一部分進入老撾。后來一些阿卡人又從緬甸涌入泰國。在泰國的第一個阿卡寨子建于1905年,第二個寨子可能直到1925年才建立?,F(xiàn)在大多數(shù)居住在泰國的阿卡人是些移民,或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到達的移民子孫。他們逃離緬甸是因為緬甸東部山區(qū)燃起內(nèi)戰(zhàn)大火,也就是發(fā)生在緬甸人和撣族人(the Shan people)——泰人(Thai)的親戚—之間,在1948年英國統(tǒng)治者撤離后不幾年爆發(fā)了內(nèi)戰(zhàn)。”⑦因此,阿卡人為避開戰(zhàn)爭,從緬甸遷入泰國北部邊境地區(qū)的。另,有一支以覺偉人(coeg oe)為主的阿卡人,最先從中國出發(fā),在緬甸撣邦定居了很久之后,進入了泰國北部山區(qū)。[16]

        從上述國內(nèi)外哈尼/阿卡歷史遷徙路線看,今分布在中國云南與中南半島越南、老撾、緬甸和泰國的哈尼/阿卡先民原游牧于遙遠的北方一條江邊的“努瑪阿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雅礱江以東的連三海周圍)平原生活。后逐漸向南遷徙,中途曾一度在名叫“谷哈”(今昆明滇池周圍)的湖濱平原停留過。然后又分三路南下:一是從昆明、開遠、蒙自、建水、石屏、元陽、金平等縣境;二是從昆明、玉溪、通海、建水、石屏、元江,繼而至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境;少數(shù)哈尼先民從綠春、金平兩縣遷入越南境內(nèi);三是從昆明、景東、景谷、峨山、新平、元江、墨江、普洱等地和西雙版納全境。然后從西雙版納邊境地區(qū)遷入緬甸、老撾,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居住在緬甸的部分阿卡人,從緬甸邊境地區(qū)遷入泰國北部山區(qū)和老撾邊境地區(qū)。這樣,今天哈尼/阿卡人就形成了跨國而居的一個民族。

        注釋:

        ①在中國阿卡人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越南和老撾的一小部分稱哈尼族;緬甸、泰國和老撾的大部分稱阿卡族.因此,為尊重各國的民族稱謂,在本文中兩種稱謂都同時記用.

        ②由泰國阿卡協(xié)會和緬甸阿卡協(xié)會提供,2010.

        ③楊忠明.西雙版納哈尼族簡史.州政協(xié)提案法制委,2004(內(nèi)部).

        ④紅河州哈尼學(xué)研究會編.《哈尼學(xué)研究》(第3集),1998(內(nèi)部),第163頁.

        ⑤2003年4月,由越南麻栗寨李氏家族提供.

        ⑥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編.《民族研究譯叢》(五),1983(內(nèi)部),第14、17頁.

        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編.《民族研究譯叢》,昆明,1983(內(nèi)部版),第14、17頁.

        [1]《哈尼族簡史》(修訂本)[M].民族出版社,2008.

        [2](越)朱垂蓮.哈尼族民間文化[M].民族文化出版社,2009:31.

        [3]黃興球.老撾族群論[M].民族出版社,2006:34,43.

        [4]雷兵.哈尼族文化論[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8.

        [5]申旭.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跨境民族[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256.

        [6]史軍超.哈尼族文化大觀[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

        [7]尤中.云南民族史[M].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4:118.

        [8]萬永林.中國古代藏緬語族源流研究[M].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7:124.

        [9]姜定忠.哈尼族志輯要[C].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內(nèi)部):5-6.

        [10]史軍超著.濱海文化與高原文化的嫡裔[C]//.邊疆文化論叢》(第一輯).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11]云南思茅行政公署民委思茅少數(shù)民族[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129.

        [12]綠春縣志編纂委員會.綠春縣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116.

        [13]楊六金等.古代血緣的標志—國內(nèi)外哈尼/阿卡父子連名譜系[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20.

        [14]范宏貴.華南與東南亞相關(guān)民族[M].民族出版社,2004:314.

        [15]申旭.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跨境民族[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256.

        [16](美)珍妮?漢克斯.許潔明譯.穿越時空的阿卡人[C]//.首屆哈尼族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185.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International Hani/Akha

        YANG Liu-jin
        (Hani /Akha Research Center of Hong 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China)

        Hani / Akhais the oldest one of the nationalities in our country ‘s southwest and south peninsula. Shangshu Yugong recorded that “Heyi”belongs to southwest nation, although this is not a national special term, it includes ancestors of "Hani ". Since “Heyi” appears, the migration route of Hani from north to south is clearly discernable. Most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of the upstream of Red River and the upper Mekong Lancangjiang, a few moved to Vietnam, Lao, China-Myanmar border areas and the Thai-Myanmar border areas.This paper not only explain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Hani / Akha’s historical nationality names, and also reveals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Hani/Akha;historical;origin;nationality;names;historical move

        C912.5

        A

        1008-9128(2011)06-0001-06

        2011-10-28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10BMZ040);云南國際哈尼/阿卡文化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

        楊六金(1956-),男(彝族),云南紅河人,紅河學(xué)院國際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學(xué)。

        [責(zé)任編輯 張燦邦]

        猜你喜歡
        墨江哈尼族哈尼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少先隊活動(2021年9期)2021-12-01 14:49:18
        特朗普放話要會魯哈尼
        哈尼幸福萬年長
        民族音樂(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3
        哈尼之心
        北方音樂(2017年16期)2017-10-21 02:07:43
        哈尼族色彩審美文化芻議
        墨江縣總工會:舉辦職工乒乓球比賽
        哈尼族“老關(guān)工”白文達二三事
        中國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7:01
        哈尼族藥物特點初探
        哈尼族的長街宴
        旅游縱覽(2004年3期)2004-04-29 02:30:16
        97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91在线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有码 | 国产午夜激情视频自拍| 白浆高潮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开心婷婷六月综合|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插放| 欧美性久久| av资源吧首页在线观看| 色呦呦九九七七国产精品| 亚洲成人色区| 亚洲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资源| 真人做爰试看120秒|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软件| 欧美日韩中文亚洲另类春色|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久久hd高清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午夜av福利亚洲写真集| 无码国产精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完整版在线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影院| 少妇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色欲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东京热 | 性感美女脱内裤无遮挡|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久久国产A√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色图在线视频观看|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 欧美亚洲国产片在线播放| 精精国产xxx在线视频app| 亚洲熟女av在线观看| 高清偷自拍亚洲精品三区| 91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四季视频网站| 人人人妻人人人妻人人人|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欧美中出在线| 国产三区二区一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