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皖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西安 710122)
論宣告死亡申請人的順序
楊澤皖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西安 710122)
宣告死亡旨在解決因失蹤人生死不明而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不確定問題,重在保護被宣告死亡人的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利害關系人的利益需要綜合評價,不能囿于申請人順序(以配偶為必經第一順序人)而侵害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當然亦不能藐視法律法規(guī)之權威。被宣告死亡人符合《民法通則》宣告死亡條件的,應當按照法定順序提請,但后位順序利害關系人有證據(jù)證明前位利害關系人有不法目的或明顯有不法目的時,應剝奪其順位利益。
宣告死亡;利害關系人;順位利益
《民法通則》于第二章第三節(jié)之第23、24、25三條規(guī)定了宣告死亡制度。宣告死亡屬于法律現(xiàn)實,民法通則未規(guī)定認定死亡的形式,視為一種推定。宣告死亡的制度安排于宣告失蹤之后,兩者制度形似,但設置的根本目的則大有差異。簡言之,在保護的對象利益上,宣告失蹤保護失蹤人的利益,而后者保護宣告死亡人利害關系人的利益。正由于被宣告失蹤人利益沒有被宣告死亡人之利害關系人利益那樣復雜,使得在宣告死亡申請的利害關系人順序上頗有爭議。下文主要就其申請順序予以討論。
宣告死亡制度的產生,不是濫觴于過長的失蹤期限,而是得應于彌補宣告失蹤制度的不足。宣告失蹤制度雖能解決失蹤人財產的保護問題,但不能解決因失蹤所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不確定問題,于是有宣告死亡制度。該不確定的民事法律關系涉及婚姻關系,其他利害關系人的財產關系等。有學者稱,宣告死亡制度與宣告失蹤制度的最大不同是宣告死亡制度在宣告失蹤制度的基礎上更關注了身份關系。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不夠嚴謹。筆者認為宣告死亡制度與宣告失蹤制度的最大不同是宣告死亡制度的關注焦點不是失蹤人的利益,而是失蹤人之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只是碰巧該利害關系人利益中包含了婚姻關系。不能從其表面現(xiàn)象而認定宣告死亡制度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婚姻關系存續(xù)問題。只有分清兩者制度的設置目的的不同,才能更好地解決申請宣告死亡之人順序的問題。
《民法通則》及其關聯(lián)法規(guī)未明確規(guī)定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但仍有暗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5條: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應依照下面的順序:(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外孫女、外孫子女;(四)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從上可以看出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為以上四種。前三種一目了然,主要涉及身份關系,或因身份關系引起的財產關系。第四種范圍模糊,按通說,包括受遺贈人、債權人、債務人和人壽保險合同的受益人等,主要和財產關系有關。綜上,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簡單來說就是兩種,一種是婚姻關系人,另一種是財產利害關系人。
淺析四種利害關系人不難發(fā)現(xiàn),配偶居首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其為婚姻關系的利害關系人,按照受保護的身份權大于財產權的觀點,將其安置首位順序;當然也不能排除立法為了突出宣告死亡制度較宣告失蹤制度新增了身份關系這一特點而居首的因素,也許實際情況并不是為了肯定其永不改變的首位申請順序,這只是一種提醒和警示作用。故關于申請宣告死亡之利害關系人是否有順序限制的問題,學界存在有順序說和無順序說兩種,但通說贊成有順序說。
(一)有順序說。有順序說認為宣告死亡之利害關系人必須嚴格按照法定順序提起宣告死亡申請,即保證配偶的第一順位。因為配偶與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受保護利益的最大區(qū)別是人身權與財產權的區(qū)別。司法解釋維護了配偶的身份權,即維護婚姻關系的穩(wěn)定。倘若申請人無順序,那么后位申請人的申請將會直接影響被宣告死亡人與配偶的婚姻存續(xù),因財產權的行使而消滅他人人身權,法律是堅決不允許的。按照人身權受保護程度大于財產權受保護程度的法理依據(jù),有順序說便為絕大多數(shù)人接受。該說的最大局限在于過分看重事物的區(qū)別,否認一切因量不同而有可能存在的其他情況。
(二)無順序說。無順序說主要以梁慧星教授為代表。其認為,利害關系人,不分其是配偶、子女、父母抑或其債權人、債務人,在地位上一律平等,不應有先后之分。有的配偶基于感情或有其他不正當目的,不提出申請,致不能宣告失蹤人為死亡人,使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利益遭受損害,這顯然違背民法設立宣告死亡制度之立法目的。梁慧星教授的觀點不無道理,總結之:首先,配偶若有不法目的,法律還予以保護實非理當;其二,不能因為配偶一個人的利益而使后位順序所有人的利益都得不到實現(xiàn);其三,宣告死亡制度的設置為保護婚姻關系,亦保護財產關系,兩者不可偏差或缺失。梁慧星教授的觀點偏激,過分放大了其他利害關系人的財產利益,挑戰(zhàn)了身份權受保護程度大于財產權的傳統(tǒng)理論觀點。實際生活中,其他利害關系人有多有少,其他利害關系人因受保護的財產有多有少,不能一概而論。
(三)筆者認為,申請宣告死亡之利害關系人順序應該按照法律規(guī)定,但不能囿于或死守法律規(guī)定。在婚姻關系與財產關系受保護程度的權衡上應該因實際情況而定奪。普遍情況下肯定配偶的首位申請利益,在例外情況下否定之,其理由如下。
其一,從法理角度出發(fā),法律有其權威性和穩(wěn)定性,維護法律的現(xiàn)有規(guī)定是對法律本身的遵守和尊重。故我們應該遵守法律對申請人順序的規(guī)定。但法律制定的根本目的是維護當事人的利益,當事人的利益體現(xiàn)為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法諺有曰:法律不會關注少數(shù)人的利益。故當配偶的利益與其他廣大利害關系人的利益有沖突時,法律更應該關注該多數(shù)人的利益。
其二,配偶不提起宣告死亡申請的原因無外乎兩種,有基于感情因素,有基于非法目的。對于前者,筆者認為宣告死亡制度固然使得婚姻關系解除,但是解除的婚姻關系,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不可復合。事實上,配偶不管是否申請宣告死亡,婚姻關系都是名存實亡,在此意義上,考慮到法律的謙讓性,應該首先關注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當然,此點僅能為否定配偶第一順位利益的觀點起輔助作用,畢竟婚姻感情無法具體衡量;對于后者,配偶不愿申請宣告死亡,無非就是不愿清理被申請人與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債權債務關系。配偶拖延這種不穩(wěn)定的債權債務關系,以達事實占有失蹤人的財產的非法意圖。對此,法律應當明確禁止?;诖朔N原因而否定配偶的第一順位利益,其他利害關系人應該負舉證責任,證明配偶有非法意圖,配偶只有以足夠證據(jù)反駁其不具有非法意圖的才認定其正當首位利益。當然,在利害關系人為數(shù)眾多,失蹤人債務額巨大的情況下,法院就可以推定配偶有非法利益。該推定即便有誤,即配偶純因感情因素不愿申請,按照上文論述也應該否定其第一順位利益。
宣告死亡制度的設置目的涉及兩個法律關系:婚姻法律關系和財產法律關系。婚姻作為一種特殊的無形人身權有著人身權的普遍性,即受保護程度大于財產權。但考慮到多數(shù)利害關系人的利益或受保護利益的正當性問題時,法律應該明確其保護對象,即例外首先保護其他利害關系人利益。一言以蔽之,對于申請宣告死亡之利害關系人順序問題,以配偶為首位申請人原則,例外承認后位順序人的第一申請資格。
[1]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郭明瑞.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D920.4
A
1009-9530(2011)04-0053-02
2011-05-21
楊澤皖(1990-),女,安徽合肥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