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焱 張全亮
(1邯鄲市滏春中學;2邯鄲市藝術(shù)學校,河北邯鄲 056002)
對中學生懲罰教育的認識及實施
趙 焱1張全亮2
(1邯鄲市滏春中學;2邯鄲市藝術(shù)學校,河北邯鄲 056002)
隨著教育理念的升級,懲罰教育愈來愈被鼓勵教育、賞識教育替代,漸漸淡出了教育市場。這應(yīng)該是可喜的進步,但是我們做事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的兩極化傾向。幾年來,教育領(lǐng)域由于幾乎放棄了懲罰教育,談“罰”色變、戰(zhàn)戰(zhàn)兢兢,于是種種問題層出不窮,導(dǎo)致教育出現(xiàn)各種尷尬局面,于是提醒我們要重新認識懲罰教育、審視懲罰教育的價值。把懲罰的含義作了概述,對懲罰教育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得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不現(xiàn)實的觀點。在懲罰服務(wù)于教育目的促進學生發(fā)展與懲罰教育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兩種思想指導(dǎo)下,在對學生問卷調(diào)查了解下,針對懲罰具體實施過程提出了十條注意事項,并列舉了懲罰的方式、方法。
懲罰教育;認識;中學生;實施
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懲罰是打罵的代名詞,因而我們常常在各種媒體上了解到少數(shù)家長對孩子罰站、罰跪、罰餓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報道。近幾年河北省關(guān)于這種報道也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是各類“教育者”對懲罰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把握。
《教育大詞典》中對懲罰有兩種解釋:在教育學意義上,指對個人或集體的不良行為給予否定或批評處分,旨在制止某種行為發(fā)生;在心理學意義上,指為減少某種行為的重現(xiàn)概率,而在此行為后伴隨的不愉快事件。[1]
懲罰教育以不傷害學生身體和心靈為前提,以達到對錯誤“戒”的目的。學校教育的懲罰與獎勵相對,目的是使學生分清是非善惡,改正缺點和錯誤,是學校教育中采用的一種教育方法,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之一。
首先,學校對學生的懲罰教育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彌補,是幫助家長建構(gòu)有關(guān)懲罰教育正確理念的需要,是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的需要,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需要。
其次,對學生的愛不能缺少懲罰教育,懲罰是學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需要。第一,以懲罰來糾正不良行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適當?shù)木o張是前進的動力。當學生身上某些缺點頑固地存在,說服教育不能奏效時,教師抓住時機運用適當?shù)膽土P就能解決問題。第二,以懲罰來提高責任意識。《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中提出學生要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我們經(jīng)常看到學生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會極力地強調(diào)個人利益,只重索取而不愿奉獻,通過恰當?shù)膽土P,讓他們從缺點和錯誤中吸取教訓(xùn),學會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謙虛謹慎,以誠待人,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紀律觀念、道德觀念、法律觀念,感受真實的生活。
我們相信孩子在經(jīng)過懲罰之后,能夠以學校之小罰替代自然和社會之大罰,為學生進入大社會做好充分的生理和心理的準備。
從學生的問卷調(diào)查來看,學生對懲罰教育是有心理承受能力的,但應(yīng)該在一定的限制下使用。綜合上述內(nèi)容,可以理解為以下幾點:
1.師生共同制定獎懲規(guī)則,用規(guī)則約束言行
《教育法》規(guī)定,我國現(xiàn)階段的教育目的是“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制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chǔ)?!盵2]2004年,教育部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wù)院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shè)的若干意見》、《公民道德建設(shè)實施綱要》的要求,調(diào)整和補充了《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內(nèi)容。新守則共 10條,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提出了基本要求,對學校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規(guī)范》明確體現(xiàn)了對中學生在道德品質(zhì)與日常行為方面基本的具體的要求。指導(dǎo)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更加符合中學生的實際,使其懂得中學生的責任與義務(wù),學會生活。[3]《規(guī)范》大部分條文是從正面提出要求的,同時也有限制性要求。教師應(yīng)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及思想狀況變化,幫助學生增強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提高分辨是非、區(qū)分善惡的能力和道德選擇與行為評價的能力。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內(nèi)外教育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增強守法、守規(guī)、守紀的意識。[4]“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一個班級也應(yīng)該有一個班級的“班規(guī)”。依據(jù)《守則》和《規(guī)范》以及本校的校規(guī)校紀,班規(guī)班紀由教師和每一個學生參與反復(fù)討論制定,讓孩子意識到規(guī)則是集體意志的體現(xiàn),是自己對自己的約束,班規(guī)應(yīng)盡可能地包括班級一切可能出現(xiàn)的違紀情況,制定明確的獎懲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來約束及制約學生的失范行為。
這樣,制度的合法化、公開化、合理化、合約化使學生明白了失范行為與后果責任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增強了學生的責任心。一旦有失范言行出現(xiàn),懲罰不是來自教師的“鐵腕”,而是來自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nèi)的集體意愿,措施執(zhí)行起來很少產(chǎn)生爭議,減弱教育懲戒的負面效應(yīng),從而最大程度地達到“懲、戒”目的。
2.教師懲罰目的要端正
問卷調(diào)查表明:學生認為上課調(diào)皮,不尊重、頂撞師長,惹是生非,不完成課堂作業(yè)等都是應(yīng)該受到懲罰的行為。顯然,這些違反規(guī)定的行為對課堂和校園秩序造成了破壞,也損害了其他學生的自由。即使如此,教師對學生的懲罰目的也一定要端正,要站在“關(guān)愛”的高度,視學生為己出。切不可強制學生順從教師的意志;也不可拿被懲罰人來發(fā)泄對他人 (如家長)的不滿;更不可轉(zhuǎn)嫁自己的壓力,拿被懲罰人出氣。這幾點懲罰的出發(fā)點不端正,容易造成錯誤的懲罰,削弱懲罰的威懾力,易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應(yīng)該以理服人,以愛服人,使學生首先認識到錯誤,然后心服口服地接受懲罰,學會為自己的過錯擔當責任,從而達到懲戒的目的。
3.教師要理智,避免情緒化,不遷怒
“情緒化”易產(chǎn)生偏見,失去理智。教師面對學生的失范行為時,千萬不要情緒化 (特別是年輕的教師),在學生面前更不要沖動。不能一時沖動,在火頭上輕易地做出懲罰決定。這種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是魯莽的,易造成懲罰措施失當,懲罰對象不夠準確的現(xiàn)象。此時可以做一下?lián)Q位思考,給問題一個理性的判斷,在疏導(dǎo)、化解緊張情緒的同時,也避免了不愉快事情的產(chǎn)生。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順心的事情,這時一定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做好心情調(diào)節(jié),要不遷怒,不要把不良情緒帶到工作中更不能轉(zhuǎn)嫁到學生身上,否則可能產(chǎn)生不堪設(shè)想的后果,諸如:學生無過受罰,小錯大罰,使學生感到不公正,甚至激化學生逆反或反抗情緒。教師的失態(tài),會影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懲罰教育不能隨懲罰者的喜怒哀樂的變化而變化,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遷怒,理智、清醒地處理事情,不給后悔留滋生的空間。
4.尊重學生人格
馬卡連柯說:“我們對于個人要提出嚴格的、自覺的和一般的要求,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對個人也表現(xiàn)出特別廣泛的原則上及不同的尊重?!盵5]“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不論在年齡、心智,還是社會閱歷上,都還不夠成熟,所以缺點和錯誤的出現(xiàn)都是難免的。學生也不是同一個模具做出的產(chǎn)品,它們存在個體差異。有了錯誤言行的學生往往會給他人帶來利益的損害,因此遭到他人的冷淡、討厭和斥責。這時的學生內(nèi)心極為煩躁,如果教師這時對學生大加指責、求全責備、諷刺、訓(xùn)斥,學生的自尊心就會承受不了,理智會失控,學生的抵觸心理一觸即發(fā),懲戒更無從談起。因此在這種狀況下教師要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冷靜地面對問題,反而應(yīng)該更多關(guān)心他,尊重他的人格,聆聽他的心里話,允許他申訴,要求他說明原因和理由,分析事情的誘因、過程,劃分責任,促使他認識錯誤,增強他改正錯誤的信心,從而促使他心平氣和地為錯誤擔當責任。
5.讓學生明白懲罰原因,了解錯誤與懲罰的因果關(guān)系
對學生施行懲罰前首先把懲罰的原因解釋清楚,避免學生糊里糊涂接受懲罰,達不到懲戒的目的。懲罰前的說理,能使學生明白哪些常規(guī)是不能違反的,還能使學生知道違規(guī)受懲罰,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學生明白了懲戒的原因,就會是非分明,了解錯誤帶來的后果。同時告訴學生正確的做法,懲戒的同時錯誤得到糾正,正確做法得到強化。
6.懲罰要及時,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對于缺點和錯誤,尤其是突發(fā)事件,一定要把握懲罰的最佳時機。一般說來,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在刺激后間隔的時間越短效果越好。因此,問題發(fā)生后,要及時處理,此時是懲罰效果最好的時機。此時,學生心目中對于發(fā)生的事情記憶猶新,事情的因果關(guān)系密切,而且影響面最小。懲罰拖得時間越長,事情越模糊,影響面擴大,效果越差。因此,懲罰必須在影響擴大以前,在人們記憶猶新的時候及時進行。而且一定要言出必行,如果說了懲罰而不執(zhí)行,以后便難以執(zhí)行,懲罰就會失去效力。
在懲罰學生時,教師切忌翻出學生以前的錯誤。因為從學生角度來講最厭惡翻舊賬,新舊聯(lián)合容易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壓力,產(chǎn)生逆反心理。從懲罰的效果角度看,多事的牽連容易沖淡本次懲戒的主題。實施懲罰前,一定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具體事情具體分析,然后再向?qū)W生講明不足之處,同時讓學生明白懲罰的是他的不當行為,而不是他本人。
7.掌握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一視同仁
懲罰的公平公正意味著教師不能存在老好人主義;意味著在懲罰規(guī)章制度面前教師不用個人感情、個人意識;意味著剛正不阿,一視同仁;意味著實事求是,賞罰分明;意味著對任何學生、學生的任何缺點錯誤都要敢于批評;意味著執(zhí)行制度要民主公開;意味著對待同一問題盡可能使用同一“戒尺”。
如果不能民主“公開”,秘密實施懲罰,那么懲罰就只針對個人,就會失去對集體的警戒效果,縮小了懲罰的價值。
8.懲罰方式要適當,懲罰強度要適量,符合學生心理、身體承受能力
懲罰應(yīng)該是適度的,決不可給學生的身體和精神造成傷害。懲罰方式一定要適當,懲罰強度要適量。在懲罰前先行警告,讓學生對錯誤提高警惕,及時改正錯誤行為,否則將會受罰。懲罰不是目的,而是改正缺點錯誤的手段。改正錯誤則不罰,小錯則輕罰,盡量要少罰,懲罰范圍要小化,罰不責眾。
9.懲罰的場合要適當,注意保護學生自尊心
“人前教子”是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以顯示教子之嚴。但是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下,這種方法早已不合時宜。在課堂上對學生懲罰,容易導(dǎo)致學生對課堂的懷疑甚至厭惡,從而有悖于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特別是當著其他同學的面懲罰學生,容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而使其對周圍的人喪失信任感,甚至產(chǎn)生報復(fù)情緒。每個學生都是有自尊心的,他們渴望良好的人群關(guān)系,團體的接納,在公共場合不留情面的懲罰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師被學生當眾頂撞又會很沒面子。非常輕微的懲罰,如學生上課犯困,可以讓其站幾分鐘醒腦,同時也不誤聽課,就可以考慮在課堂上實施,但時間不宜長,更不應(yīng)讓學生到前面罰站。因此,懲罰學生盡量避免公共場所,避免眾人面前,將懲罰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10.及時做懲罰后的交流
懲罰的善后處理格外重要,是懲罰之后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首先,教師要與被懲罰學生談話,問其懲罰后的感受,談感受是對懲罰作用的心理強化。學生如果對懲罰有一些怨氣,恰好可以釋放出來,不埋在心里,緩和師生關(guān)系,這樣不給以后的工作埋下禍根。同時教師給受罰學生講道理,使其知道教師這樣做是為他好,懲罰的是他有問題的言行,而不是他個人,是為了他的發(fā)展,是重視他,這是教師的義務(wù),也是教師對他負責的表現(xiàn)。
其次,學生受到懲罰改正錯誤后,教師要及時的對其正確的言行進行肯定、鼓勵,強化他正確言行的意識,堅定他的信心,同時也為其挽回了一些面子,減輕了他精神上的壓力。我們要一如既往地關(guān)心愛護受懲罰的學生,不讓學生感覺不受重視了,有失落感,并帶動集體中的其他人去親近他,不歧視,不疏遠,不使其產(chǎn)生孤獨感。另外,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要密切注意被懲罰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通過觀察、談心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避免不良后果發(fā)生,特別對性格很內(nèi)向的人要慎用懲罰。
懲罰方式一定要適當,決不可給學生的身體和精神造成傷害。懲罰不是目的,而是改正缺點錯誤的手段。改正錯誤則不罰,小錯則輕罰,盡量要少罰,懲罰范圍要小化,罰不責眾。
1.警告,先于懲罰
在懲罰之前,先對學生警告,他必須改正自己的行為,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2.輿論,集體的力量
學生生活在班集體中,從眾心理特征明顯,易受同齡群體的影響,并且很注重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例如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教師可以及時提醒犯錯的學生他已經(jīng)影響了大家的利益,集體輿論會及時否定這種行為,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壓力使其愧疚從而停止問題行為。因此,借用集體的正確輿論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優(yōu)于教師的說教,學生易于接受。
3.愛與信任,罰心優(yōu)于罰身
教師充滿愛心與信任、寬容與期待的行為不是直接的懲罰行為,卻是感化學生改錯的內(nèi)在動力,有時恰恰激起了學生內(nèi)心的愧疚,這往往是對學生內(nèi)心更深層次的懲罰。馬卡連柯就是這樣做的,他面對流浪兒和違法青少年,始終充滿無限的信心,給予真誠的尊重、信任和愛護,換得孩子們心靈的回歸。
4.點到 ,莫嘮叨
話在于說到位,點到要害,在于精,而不在多。幾句話切中要害,學生對問題是非分明,達到批評懲戒目的。如果沒完沒了的訓(xùn)教,還時不時地問學生“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教師認為是苦口婆心,學生卻認為是啰嗦,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順嘴就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么都沒聽進去,對教師的話產(chǎn)生教育心理學中的“零反應(yīng)”,無動于衷,使批評懲罰失去效果。
5.換位思考,愧由心生
教師把學生的問題行為具體再現(xiàn)出來,心態(tài)平靜地說明對教師形成的傷害,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換位體會教師的難處和痛苦,在教師的坦誠與期待下,學生內(nèi)心被撼動,產(chǎn)生愧疚改正錯誤。
6.隔離反思,冷靜警醒
這種方法適用于學生的問題行為嚴重影響課堂秩序或情緒激動時,如打架,教師首先終止問題行為,把當事人分開,或在班中隔開,或送到辦公室讓其他教師幫助暫時監(jiān)控,讓他們盡快意識到犯錯被隔離是一種很不光彩的事情,促使其冷靜反思,查找自身錯誤,自我批評,徹底改正。
7.將功補過,跌倒之處站起來
“將功補過”是說在實施懲罰時,學生在哪里跌倒了,還從哪里站起來。比如學生做了有損集體利益的事,待其認識到錯誤后,可以主動多做一些維護集體利益的工作。以此作為懲罰方式,學生可從中體會到集體榮譽感,以及集體利益維護的重要性、不易性。
8.用其所好來懲罰
對于中學生來說,再也沒有比自己想干的事、所喜歡的東西因魯莽、失誤而不得不忍痛割愛再痛苦的事了。這種方法產(chǎn)生的效果在犯錯學生心中往往記憶最深,再也不會犯類似的錯誤。
9.自我選擇懲罰方式
讓問題學生自我選擇懲罰方式既能幫助他們認識錯誤,體察其改錯的誠意,又可以使其深深體會教師的信任和期待,使其難以忘記。
另外,一些極其細微的但很常用的懲罰也很奏效,比如:無聲的懲罰,只需一個不滿意的眼神,一下緊皺的眉,都會讓那個學生覺得是對他的錯誤的懲罰,從而自覺改錯。如果學生爭強好勝,喜歡找教師交流,一旦有錯不妨冷落他一下,使其迫不及待查找原因,解決問題。性格倔強的學生有問題時不妨進行冷處理,給其充分反思時間,反思自己的過失,寫寫出現(xiàn)問題時的心理過程、事后的心理感受,今后對自己的要求。還有順應(yīng)自然的自然懲罰方法等等。
總之,懲罰方法多種多樣,只要在合理、合法范圍內(nèi),不給學生的身體和精神造成傷害都是可以靈活運用的。
愛爾維修說過:“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6]教育是多元化的,懲罰作為教育的一種手段,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它使教育更加完整。懲罰的運用一刻也不能離開教育目的,不管什么時候什么情況,懲罰都是為教育目的服務(wù)的,一定不能把手段視為目的,為懲罰而懲罰。把握這一本質(zhì),懲罰在教育中的運用才能游刃有余。
注釋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 (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76
[2]《教育法》2006年 6月 29日修訂通過
[3]教育部關(guān)于發(fā)布《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 (修訂)》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 (修訂)》的通知.教基 [2004]6號
[4]國家教委的通知.國家教育委員會,1994年 3月 11日
[5]馬卡連柯.論共產(chǎn)主義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0
[6]經(jīng)典教育格言[EB/OL].http://www.xf2z.net
G637.3
A
1009-5462(2011)01-0072-05
2011-02-28
趙焱,女,河北魏縣人,邯鄲市滏春中學一級教師。
[責任編校:張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