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衛(wèi) 陳云云
十月革命后,蘇俄成為繼日、歐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渠道,其中,旅俄華僑在馬克思主義與十月革命的傳播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這是歷來學術界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這一傳播過程中的主體——旅俄華僑也常常被國人忽視甚至遺忘。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重要時刻,回顧和總結旅俄華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及建黨過程中的歷史貢獻,是非常必要的。
1.馬克思主義東方社會理論對中國革命具有指導性。
十月革命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經濟文化落后,資本主義不發(fā)達,使得旅俄華僑與國內有識之士認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是不現實的、遙不可及的。十月革命使旅俄華僑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重新審視,該革命發(fā)生在俄國,中國與俄國國情十分接近,即封建主義的壓迫、經濟文化落后等。旅俄華僑由此想到,既然中國國情與俄國相似,俄國人可以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他們國家的問題,中國人為什么不可以呢?“俄國是農業(yè)國,中國也是農業(yè)國,將來中國的革命運動,或者有采用勞農主義的直接行動的可能性。”[1]
2.列寧主義與中國文化存有契合點。
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更是被壓迫國家取得民族獨立解放的理論武器。它繼承著馬克思主義的平民精神,正如列寧指出的,“在人民群眾中,我們到底是滄海一粟”[2]。而在中國文化中,上、下層也無不透露出“以民為本”的思想:一方面,“如何關切民眾”是為君之道、治國方略少不了的一個主題,從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都極力倡導“以民為本”思想,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一直希冀為官之人都能以民心為重,為民作主,方可謂“民君”和“清官”。正因列寧主義與中國文化特征如此相近,進一步縮短了旅俄華僑與馬克思列寧主義間的距離。
3.蘇俄友好平等對華態(tài)度的直接吸引。
愛國性是廣大海外僑胞的歷史傳統(tǒng),決定著旅俄華僑踐行“凡是對祖籍國有利的事情則行,凡是對祖籍國有害的事情則止”。1919年7月,蘇俄政府發(fā)表對華宣言表示:一方面,“蘇維埃政府廢除一切特權,廢棄俄國商人在中國境內的一切商戰(zhàn)。任何一個俄國官員、牧師和傳教士不得干預中國事務,如有不法行為,應依法受當地法院審判?!保?]另一方面,“建議中國政府就廢除1896年條約、1901年北京協(xié)議、1907年至1916年與日本簽訂的一切協(xié)定進行談判?!保?]甚至提出,“如果中國人民愿意象俄國人民一樣獲得自由,愿意擺脫協(xié)約國在凡爾賽給中國人民所安排的命運,不成為第二個朝鮮或第二個印度,那就請中國人民了解,在爭取自由的斗爭中,唯一的同盟者和兄弟是俄國工人、農民及其紅軍?!保?]蘇俄政府對華友好平等態(tài)度強烈地吸引著蘇俄僑胞,拉近了他們同馬列主義之間的距離。對此,張國燾回憶道,“當時蘇俄政府對中國的宣言發(fā)生了甚大的影響,也是促成馬克思主義運動在中國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一般青年看來,日本和其他列強都在欺負中國,只有蘇俄是例外。他們認為只要蘇俄能有愿意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表示,就是值得歡迎的,不必問蘇俄的處境如何,也不必問這個對華宣言的動機如何?!保?]
1.激勵國內無產階級反對剝削階級。
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要求自身的完全解放,就必須反對資產階級的壓迫與剝削。中國無產階級自誕生之日起,就背負著“三座大山”,是世界上罕見的被剝削群體。他們的勤勞、善良與憨厚為剝削階級創(chuàng)造了巨大財富,然而,他們其中的大多數卻遭受著食不果腹、挨餓受凍的命運。為激發(fā)他們的反抗意識,旅俄華僑作出了不懈努力。
刊物是社會團體、政治集團的喉舌,是實現利益主張的重要手段。旅俄華工聯合會先后創(chuàng)辦《華工報》和《旅俄華工大同報》,以宣傳十月革命和共產主義為宗旨,“不僅在俄國,而且在中國,開展宣傳活動,并與工農政府攜手合作?!保?]除創(chuàng)辦刊物外,旅俄華工聯合會還陸續(xù)派人回國宣傳、指導國內無產階級的反抗斗爭。早在1919年1月,東北地區(qū)當局就發(fā)現有“歐俄華工,附和激黨(布爾什維克黨),回國鼓吹社會主義”[8]的情況;同年2月5日,北洋政府國務院密電奉天、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督軍,電文稱,“在俄華工因受俄過激派運動,潛行回國,分股散往各地,煽惑軍民”,“請密傷嚴切偵防,以遏亂萌。”[9]這都從側面反映蘇俄華僑不畏艱難險阻回國為同胞的覺醒而努力。
2.強調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無產階級斗爭取勝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斗爭策略的重要內容,是指導無產階級政黨正確處理與其他政治力量的準則,是斗爭取勝的法寶之一。無產階級在反剝削與壓迫的斗爭中,對其他階級采取什么態(tài)度,采取何種斗爭策略,在特殊環(huán)境下,能不能與其他階級及其政黨達成妥協(xié)或結成同盟,要不要聯合世界被壓迫民族國家,是無產階級取勝與否的關鍵。
由于特殊處境與經歷,旅俄華僑認識到,廣泛的同盟軍,不僅要有國內被壓迫階級的參與,還應有外國同情者的幫助。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黨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其本人作為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團結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是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需要。為此,1920年6月,旅俄華工第三次代表大會致信孫中山,信稱:“旅俄華工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選舉您和世界解放運動的領袖列寧同為大會名譽主席。大會議決邀請您前來俄國,以便使我們有機會直接了解中國革命領袖的思想?!保?0]蘇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由勞工階級掌權的社會主義國家,取得蘇俄的援助,是聯合世界無產階級的重要步驟。1918年12月15日,旅俄華工聯合會便向中國人民發(fā)出呼吁:“中國工人應該記住,中國革命的命運與俄國工人革命的命運休戚相關。只有同俄國工人階級緊密團結起來,才能在被壓迫的中國取得革命的勝利。”[11]為取得蘇維埃的幫助,旅俄僑領劉紹周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懇請:“目前中國是進行革命宣傳的廣闊天地,第三國際的代表大會應該極其嚴肅地注意這一事實,對中國革命的支持不僅對中國本身,而且對整個世界運動都具有意義”[12]。
3.幫助國內無產階級創(chuàng)建政黨。
無產階級政黨學說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進行社會革命的理論基礎。列寧立足當時世界已處于帝國主義階段的國際背景,并結合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專政的理論。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非常關心內外交困中的中國,竭盡全力地為中國創(chuàng)建無產階級政黨提供經驗與條件,其中,旅俄華僑即是架起中國共產黨與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共產國際間的橋梁。
1920年初,共產國際派俄共(布)遠東局負責人維經斯基和旅俄華僑楊明齋為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而奔波。對此,張聞天在他的《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中有過介紹:“一九二零年春,共產國際派威經斯基和楊明齋來華建立黨的組織。”[13]與楊明齋有過接觸的張國燾也印證了楊氏在“聯陳建黨”中的貢獻,“維經斯基接受了他的建議,因而找到北大俄國籍教員柏烈偉作家,首先認識了李先生,再拿著李先生的介紹信到上海去找陳獨秀。關于這件事,楊明齋曾向我夸耀,表示日后的事實發(fā)展證明了他的這個大膽建議的正確。”[14]1921年,隨著國內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相繼建立,是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宣告成立。
[1]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2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9.
[2]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
[3][4][5]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對中國人民南北政府的宣言[A].五四運動文選[M].北京:三聯書店,1959:361,360,361.
[6][14]張國燾.我的回憶(上冊)[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79,81.
[7]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第2卷)[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36.
[8]吉林督軍鮑貴卿復督辦參戰(zhàn)事務處電[A].北洋政府邊防事務處檔案,1919-1-29.
[9]北洋政府內務部檔案[M].
[10]黃慰慈,許肖生.為有源頭活水來——本世紀初海外同胞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J].黨史縱橫,1992(1).
[11]真理報[N].1918-12.
[12]高金山.旅俄華工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的特殊作用[J].黨史博采,2004(11).
[13]張聞天.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