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西方出版期刊學術書評寫作范式初探
——以《出版研究季刊》為例
徐 芳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學術書評是學術共同體交流思想、形成共識、積累知識的重要手段。西方學術界非常重視學術書評,在寫作套路上也形成了一定規(guī)范,對學術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我國,學術書評仍然處在摸索階段,寫作規(guī)范亟待建立。以英文出版學術期刊《出版研究季刊》2005-2009年五年間刊登的57篇學術書評為研究對象,分析西方學術書評的結構模式,并從內容角度對書評進行更細致描述,期望以此構造書評的寫作范式,提出了加速我國學術書評發(fā)展的兩項基本舉措。
學術書評;寫作范式;《出版研究季刊》
學術書評是書評人對學術著作進行介紹并評價的寫作樣式,短期內它促成了不同觀點的交鋒,長遠地促進了學術共同體思想的交流,而直接助力了學術作品的廣泛傳播。在理論上,學術書評對思想流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幾乎是學術圈的共識。但遺憾的是,在實踐中學術書評在中國卻遭遇了不小的尷尬。
首先,學術書評在學術期刊刊出數量有限,作者查詢了2011年第一期出版行業(yè)的7種主要期刊,除《中國出版》和《出版發(fā)行研究》刊登2則以及《中國編輯》刊登一篇書評外,另外四種雜志則沒有刊登書評。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由于本次研究對象是一般性學術刊物,鑒于《中國圖書評論》的主題即書評,因此未將該刊列入。其次,在如此稀少的學術書評數量上,書評的版面相當有限。書評一般在一頁以內,很少超過2頁??堑奈恢靡脖容^特殊,較少獨立版面編排,較多作為學術論文的補白。
學術書評在國內受冷落有多重因素,其中兩大因素制約著學術書評的發(fā)展。首先是學術書評的學術地位問題。除了《中國圖書評論》上的論文本身就是書評,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劃等號外,一般刊物上的學術書評遠不如學術論文那么有含金量,學術書評在科研工作者眼中只是炒別人的冷飯、捧別人的臭腳,難登大雅之堂。二是學術書評該怎么來寫的問題,我國學術書評寫作千姿百態(tài),在一片各顯所能的繁榮表象下是寫作調性的混亂和無序。有文章指出:在當下中國,高質量的專業(yè)書評非常少,就連書評這種寫作題材都不被學界、業(yè)界和廣大讀者重視[1]。解決學術書評的規(guī)范性、建立學術書評寫作的基本規(guī)則是提高學術書評質量的基本途徑,也是增強學術書評科學性、確立學術書評應有價值的必要舉措。
《出版研究季刊》英文名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由科技出版集團施普林格出版,是“專門刊登出版研究成果的專業(yè)雜志”,“影響很大”[2]。以下將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分析該刊2004——2009年五年間刊登的57篇學術書評。
學術書評作為書評的一個分類,在寫作上需要厘清一個核心問題,即書評中敘評的關系。書評寫作不同于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既要把原書內容清晰地展示出來,又要體現書評作者對圖書的價值判斷,兩者需要兼顧,而不能偏廢。敘述性內容過多容易陷入圖書內容簡介的范疇,并且淹沒了書評人的價值;而評論得過于汪洋肆意,又流于讀后感的窠臼,成為書評人的自我欣賞。從寫作理念看,敘評關系實際上代表著寫作中主觀和客觀的傾向性問題。與敘述相比,評論的主觀性色彩相對較強,如果拿捏不好贊揚和批評的度、一味將主觀意見強行塞給閱讀書評的讀者,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抵觸情緒,起不到一篇書評應有的推介作用。通過對《出版研究季刊》57篇學術書評的內容分析,作者認為,西方學術書評的基本結構是:以敘為主,以評為輔,體現了學術書評較為客觀和公正的寫作風格。
為了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本文將一篇學術書評的要素分類為介紹性信息和評價性意見兩類。以“信息”和“意見”作為分類標準是基于兩者不同的性質。在傳播學理論中,信息是能夠消除人們不確定性的東西,具有客觀性特點。而意見是個人的見解和主張,明顯具有個人特色。在學術書評的介紹性信息中,包含了四類:圖書出版信息、書評作者信息、圖書作者信息和圖書內容信息。在所有57篇學術書評中,這四類要素都一一出現,它們奠定了一篇書評的客觀基石,不僅還原了圖書,還呈現了人、圖書與出版社的關系,展示了圖書的多面向,脫離了內容簡介的簡單化傾向。評價性意見則包括對圖書的評價和給讀者的閱讀建議,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要素并非缺一不可,有的書評著重在圖書評價上,有的則著重在給讀者的閱讀建議上,而對圖書的評價則著墨不多,總體而言大多數書評中都同時具備這兩類要素。
從書評的結構看,書評的敘述部分有四類不同信息,評價性意見包含兩類。但它們在一篇書評的行文中并非截然分開,而是水乳交融,相互印證。
《出版研究季刊》的書評標題可以稱為一則簡短的書訊,包括作者、書評、出版社、頁碼和國際書號等圖書出版的基本信息。比如,2009年有一則書評標題先列出了作者——Gregory M.Pfitzer,接著分別列出了圖書題目——《歷史與文學市場:1840——1920》,出版商馬薩諸塞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8年,并且列出了平裝版和圖書館布封版不同的價格和國際書號(ISBN)。而有時,書評還可能評論主題相關的兩本圖書,這時也需要將兩本書的出版信息同時列出,當然,這樣的例子比較少,在57則學術書評中僅有一例。2005年書評人Beth Luey評論了兩本書,分別是Cecilia Konchar Farr的《閱讀奧普拉:奧普拉圖書俱樂部改變美國閱讀的方式》以及Kathleen Rooney的《與奧普拉一起閱讀:改變美國的圖書俱樂部》。
書評作者信息則在期刊中經歷了位置變動。2007年以前,書評作者署名類似于書信,署在文章末尾右下角。2007年后,書評作者署名與學術論文一樣,都署在書評標題左下角,并在標題當頁腳注位置標注書評作者的聯系方式,有時還附帶說明一下書評人的身份。而作者的信息除了以第一位置出現在書評標題外,正文將進一步詳細介紹作者的職業(yè)、寫作背景等相關內容,特別凸顯的信息是作者的寫作資格。在評析《書籍出版:理論與實踐》一書時,書評人第一段就申明“在印度,Dina N.Maihotra是最適合寫作本書的人”,第二段深入一步詳細解說:“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他現在是印度出版商協(xié)會主席,當年創(chuàng)立出版社并掀起了一場出版革命,第一次以印度語和英語同時出版廉價平裝書”[3]。在書評中,作者和書評人的信息相互勾連,映襯出西方學術書評寫作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即書評人與作者之間的獨立關系,他們之間不屬于利益相關者,由此保證了書評不偏私、不袒護的立場,有利于客觀的評價。比如為Frank Romano主編的《圖片藝術生產手冊》作評的是紐約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出版中心的Patrick Henry;William Party《道德混亂和版權戰(zhàn)爭》的書評人是Nicholas James Mitchell,任職于Hughes媒體法律集團,是美國版權協(xié)會NW分會主席①NW是Northwest的縮寫,因此即指書評人是美國版權協(xié)會西北分會主席。
圖書內容信息和書評人對圖書的評價通常是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是書評內容的主軸。在《閱讀漫畫和意義:圖畫小說的工作機制》的書評中,書評人為讀者搭建了原作的整體框架?!氨緯蓛刹糠纸M成,第一部分為著作的前三分之一,題目是《理論與歷史》,第二部分為余下部分,題目是《評論及解說》……”。整整七個自然段完成原作介紹后,書評人開始表述觀點:“書中有很多深刻的洞見,但也存在許多錯誤。本書似乎陷入了定位危機:這是一本介紹性書籍還是一本評論性著作?在閱讀的時候,我不停地問自己‘誰是這本書的讀者’,我找不到答案?!蓖瑫r,書評人非常注意把握評價尺度,不過分褒獎,也不將作品“一棍子打死”。如上例,雖然花了很多筆墨在作品的不足之處,但書評收筆之時還是落在肯定的評價上——如果你喜歡閱讀漫畫評論,第二部分內容寫得不錯[4]。
讀者雖然是書評的最終閱讀對象,但由于讀者的隱形性常常導致書評中讀者本位的缺失。但在《出版研究季刊》的書評中,卻能真切感受到讀者的“在場”。比如,該刊的所有書評都明確說明了圖書的閱讀人群。有些圖書的讀者具有確定的指向性,集中度高。比如《從論文到圖書》的讀者對象是美國剛畢業(yè)的博士們:“去年,有48,400個美國人獲得了他們的博士學位。對他們而言,古諺‘出版或者消亡(publish or perish)’成為了現實??吹絎illiam Germano《從論文到出版》的觀點,他們可能會興奮地跳起來”[5]。有些圖書面向的群體更廣泛。如在《許可,生存指南:關于藝術作為知識產權的尖銳對話》的書評中,書評人認為“本書是關于獲取圖片許可和圍繞知識產權法深入坦率的討論,應該放在每位作者的書架上。無論這位作者在寫第一本書還是第五本書。本書的廣大讀者還包括關注知識產權許可和使用的任何人”[6]。
另外,書評還非常細致地描述閱讀為讀者帶來的利益,以此激發(fā)讀者的閱讀動機。57篇書評中唯一一本描寫中國出版產業(yè)的著作《中國出版產業(yè):必要指南》,書評人Zhumin Sun這樣寫道:“讀者們不僅熟悉了相關的產業(yè)數據,也熟悉了一些確實在中國使用的術語?!蓖瑫r他還為不同讀者提供了體貼的閱讀建議:“對那些想進軍中國市場或者剛剛開始在中國做生意的人,他們會發(fā)現整體概觀和前五章是很有幫助的介紹。對那些已經深入中國市場的讀者,投資、市場準入和生存策略章節(jié)提供了投資圖略”[7]。
在2010年第五屆中國傳媒創(chuàng)新年會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在主題講演中提到:“經過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發(fā)展,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聞出版大國”[8]。與此相應,由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兩大塊組成的中國學術出版也完成了體量的激增,而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華麗轉身,則不僅需要他們各自質的飛躍,更需要在兩者之間實現信息對流,達到“1+1>2”的交互效果,并最終實現我國學術出版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好局面。學術書評就是架設在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中間的一座天然的橋梁。而目前,我國學術書評的這座橋梁根基尚淺,主要表現在學術書評在期刊中數量有待增加,質量有待提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學術書評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和成熟的寫作范式,并已在學術圈獲得認同。我國學術書評可以此為鑒,首先從以下兩方面促進學術書評的發(fā)展。
學術期刊應該成為刊登學術書評的主戰(zhàn)場。由于有出版資助、出版基金等各項扶持政策,我國學術著作出版難問題已較大程度緩解,但出版之后的評價環(huán)節(jié)仍較薄弱,相比目前學術著作的出版速度,書評數量太少,導致很多著作“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極大地浪費了學術資源。學術期刊應率先更新編輯理念,樹立服務優(yōu)先意識,為學術書評的發(fā)表提供平臺,逐漸增加書評的刊發(fā)空間,隨著學術書評在期刊中不斷常規(guī)化、欄目化,學術書評也將經歷量變到質變、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選擇規(guī)律,逐漸成為學術花園中長盛不衰的奇葩。
學術書評的地位歸根結底要靠學術書評質量的提高。從《出版研究季刊》的寫作范式看,學術書評寫作中首先需要確立的就是書評人的讀者立場。即書評寫作以讀者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皢⒚伤枷爰曳鼱柼┰赋觯瑹o論是怎樣有益的圖書,其價值的一半是由讀者創(chuàng)造的”[9],沒有讀者,作品將失去生命。在讀者立場寫作理念下,書評寫作明確以下兩個基本原則:
1.為讀者提供必要信息。有書才能評,因此告知“這本書是什么”首先是書評需要讓讀者明確的。書的信息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就像新聞寫作的倒金字塔結構將時間、地點、事件等最重要的關鍵詞放在新聞開頭一樣,書評標題即圖書出版信息的結構模式有利于讀者抓取核心信息,另外,這種“信息導引”型的書評標題確立了文章較為嚴謹和客觀的格調。在正文中,延展性地介紹作者、書評人以及圖書內容,更立體地呈現了圖書的多面向,挖掘“書”的深層信息。
2.為讀者指明圖書價值?!斑@本書怎么樣”是讀者看書評的最終動機。因為讀者時間、經驗有限,通過看書評選擇圖書可以大大提高閱讀的效率。因此,書評不能僅僅限于告知,而是需要鮮明亮出書評人觀點:書寫得怎么樣,適合誰閱讀。這類觀點如果建立在對圖書信息的充分掌握和書評人本身的學養(yǎng)基礎上,就會顯得水到渠成。當然,在寫作中運用一些技巧和策略能使個人觀點也顯得較為客觀和公正。
學術書評作為學術交流的必要寫作樣式,理應在我國學術出版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但需要學術期刊編輯、書評人,作者和讀者共同的推進和努力。構建健康、有序的寫作范式就是向著這一方向努力的重要一步。
[1]彭俊玲,曾輝.2000年以來書評文化研究綜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2(21):19-21.
[2] 楊貴山.出版研究在歐美[J].出版科學,2002,2(65):62 -66.
[3] Peter Oresick .Nina N.Malhotra:Book Publishi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s[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09(25):274-275.
[4] Charlers Brock.Douglas Wolk:Reading Comics and What They Mean:How Graphic Novels Work[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9(25):195 -197.
[5] Claire Wyckoff.From Dissertation to Book,by William Germano[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6(1):59 -60.
[6] Judith Spreitzer.Permissions,A Survival Guide:Blunt Talk about Art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by Susan M.Bielstein[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6(1):58 -59.
[7] Zhumin Sun.publishing in China:An Essential Guide,by Guangwei Xin[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5(4):105-106.
[8]李東東.由新聞出版大國向新聞出版強國邁進[EB/OL].[2011-05-17].http://www.chinaxwcb.com/2010-05/10/content_195912.htm.
[9]孫利軍.出版評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04.
On Writing Paradigm of Academic Book Review in Western Journals:Taking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as an Example
XU 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cademic book review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communicate ideas,accumulate knowledge in academic communities and is highlighted in western journals.Moreover,it has formed some rules in writing.Based on the 57 academic book reviews published in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during 2005 to 2009,the paper analyzes the western writing paradigm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which is appropri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academic book review.And some measures are proposed of how to enlighten our academic book review.
academic book review;writing paradigm;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G23
B
1001-9146(2011)02-0054-04
2011-02-19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科學研究基金(KYF125610005)
徐芳(1981-),女,浙江建德人,講師,出版及傳播.